內容簡介
《中國土係誌·江蘇捲》是中國土壤係統分類基層分類研究成果之一。以《中國土壤係統分類檢索(第三版)》和《中國土壤係統分類土族和土係劃分標準(試行稿)》作為高級單元和低級單元分類劃分標準的土壤基層分類研究專著,涵蓋全省5個土綱37個亞類165個土係。《中國土係誌江蘇捲》分上、下兩篇,上篇論述瞭江蘇省土壤的成土因素、成土過程與主要土層,並迴顧瞭江蘇省土壤分類的曆史沿革。下篇係統描述瞭各土係的土族名稱、分布與環境條件、土係特徵與變幅、對比土係、利用性能、代錶性單個土體等,並列齣瞭發生分類的參比土種。篇末還以典型區為例,評價瞭土係分類的適用性和可靠性。
內頁插圖
目錄
叢書序一
叢書序二
叢書前言
序
前言
上篇 總論
第1章 區域概況 3
1.1 地理概況 3
1.2 行政區劃 3
1.3 人口狀況 4
1.4 土地資源 5
1.4.1 土地利用構成與特點 5
1.4.2 土地資源存在問題 7
1.5 交通狀況 8
1.6 水資源 9
1.7 旅遊資源 10
1.7.1 生態景區旅遊資源 10
1.7.2 生態文化旅遊資源 11
1.7.3 其他旅遊資源 11
1.8 社會經濟 11
1.9 農業生産發展 12
第2章 成土因素 14
2.1 氣候概況 14
2.1.1 日照 14
2.1.2 太陽輻射總量 14
2.1.3 氣溫 15
2.1.4 土溫、凍土日數和深度 15
2.1.5 無霜期、初終霜期 16
2.1.6 降水量、蒸發量 17
2.1.7 農業氣象災害 17
2.2 地質、地層、岩性 19
2.2.1 地質 19
2.2.2 地層 20
2.2.3 岩性 21
2.3 地貌種類及其分區 22
2.3.1 地貌類型 22
2.3.2 地貌分區 22
2.4 成土母質 26
2.4.1 河流衝積物 26
2.4.2 湖相沉積母質 27
2.4.3 海相沉積母質 27
2.4.4 黃土和黃土狀堆積母質 28
2.4.5 第四紀紅土 28
2.4.6 殘積母質 28
2.4.7 坡積母質 29
2.5 植被概況 29
2.5.1 植被區係成分特點 30
2.5.2 植被分區 30
2.5.3 栽培植被 34
2.6 水文與水文地質 34
2.6.1 地錶水麵 34
2.6.2 河流水係 34
2.6.3 水文地質概況 36
2.7 人類活動 37
2.7.1 旱改水 37
2.7.2 水退旱 38
2.7.3 鹽堿地改造 39
2.7.4 潛育水耕人為土改造 39
第3章 成土過程與主要土層 41
3.1 成土過程 41
3.2 主要土層 42
3.2.1 人為土主要土層 43
3.2.2 淋溶土主要土層 43
3.2.3 鹽成土主要土層 44
3.2.4 雛形土主要土層 44
3.2.5 新成土主要土層 45
3.3 診斷層和診斷特性 45
3.3.1 診斷層 46
3.3.2 診斷特性 48
3.4 江蘇省主要土壤類型的成土過程 51
3.4.1 人為土 51
3.4.2 鹽成土 53
3.4.3 淋溶土 53
3.4.4 雛形土 53
3.4.5 新成土 54
第4章 土壤分類 55
4.1 土壤分類的曆史迴顧 55
4.1.1 我國近代土壤分類的發展 55
4.1.2 江蘇省土壤分類演變 57
4.2 本次土係調查 60
4.2.1 依托項目 60
4.2.2 調查方法 60
下篇 區域典型土係
第5章 人為土 65
5.1 鐵聚潛育水耕人為土 65
5.1.1 震澤係(Zhenze Series) 65
5.2 普通潛育水耕人為土 67
5.2.1 東墩係(Dongdun Series) 67
5.2.2 慶洋係(Qingyang Series) 69
5.2.3 開拓係(Kaituo Series) 71
5.2.4 盛澤係(Shengze Series) 73
5.2.5 陶莊係(Taozhuang Series) 75
5.3 漂白鐵滲水耕人為土 77
5.3.1 蔔弋係(Boyi Series) 77
5.4 普通鐵滲水耕人為土 79
5.4.1 濱湖係(Binhu Series) 79
5.4.2 甘泉係(Ganquan Series) 81
5.4.3 磨頭係(Motou Series) 83
5.5 底潛鐵聚水耕人為土 85
5.5.1 花橋係(Huaqiao Series) 85
5.6 普通鐵聚水耕人為土 87
5.6.1 後港係(Hougang Series) 87
5.6.2 後花係(Houhua Series) 89
5.6.3 楊集係(Yangji Series) 91
5.6.4 荊心係(Jingxin Series) 93
5.6.5 青陽係(Qingyang Series) 95
5.6.6 雙塘係(Shuangtang Series) 97
5.6.7 望直港係(Wangzhigang Series) 99
5.6.8 丁姚係(Dingyao Series) 101
5.6.9 洋北係(Yangbei Series) 103
5.6.10 小屋係(Xiaowu Series) 105
5.7 漂白簡育水耕人為土 107
5.7.1 妙橋係(Miaoqiao Series) 107
5.7.2 前黃係(Qianhuang Series) 109
5.8 底潛簡育水耕人為土 111
5.8.1 大李係(Dali Series) 111
5.8.2 黃集係(Huangji Series ) 113
5.8.3 鬍傢係(Hujia Series) 115
5.8.4 潘莊係(Panzhuang Series) 117
5.8.5 莘莊係(Shenzhuang Series) 119
5.9 普通簡育水耕人為土 121
5.9.1 崔周係(Cuizhou Series) 121
5.9.2 官墩係(Guandun Series) 123
5.9.3 後莊係(Houzhuang Series) 125
5.9.4 梁窪係(Liangwa Series) 127
5.9.5 施湯係(Shitang Series) 129
5.9.6 洗東係(Xidong Series) 131
5.9.7 許洪係(Xuhong Series) 133
5.9.8 於圩係(Yuwei Series) 135
5.9.9 前巷係(Qianxiang Series) 137
5.9.10 石橋係(Shiqiao Series) 139
5.9.11 湯泉係(Tangquan Series) 141
5.9.12 謝蕩係(Xiedang Series ) 143
5.9.13 杏市係(Xingshi Series) 145
5.9.14 楊捨係(Yangshe Series) 147
5.9.15 程墩係(Chengdun Series) 149
5.9.16 豆灘係(Doutan Series) 151
5.9.17 韓山係(Hanshan Series) 153
5.9.18 民新係(Minxin Series) 155
5.9.19 塘橋係(Tangqiao Series) 157
5.9.20 同裏係(Tongli Series) 159
5.9.21 毛嘴係(Maozui Series) 161
5.9.22 高東係(Gaodong Series) 163
5.9.23 開明係(Kaiming Series) 165
5.9.24 唐集係(Tangji Series ) 167
5.9.25 徐莊係(Xuzhuang Series) 169
5.9.26 萬匹係(Wanpi Series) 171
5.9.27 雙莊係(Shuangzhuang Series) 173
5.9.28 建南係(Jiannan Series) 175
5.9.29 馬屯係(Matun Series) 177
5.9.30 搬經係(Banjing Series) 179
5.9.31 白蒲係(Baipu Series) 181
5.9.32 栟茶係(Bencha Series) 183
5.9.33 陳集係(Chenji Series) 185
5.9.34 東陳係(Dongchen Series) 187
5.9.35 郭園係(Guoyuan Series) 189
5.9.36 苴鎮係(Juzhen Series) 191
5.9.37 長青沙係(Changqingsha Series) 193
5.9.38 前時係(Qianshi Series) 195
5.9.39 邱莊係(Qiuzhuang Series) 197
5.9.40 生祠係(Shengci Series) 199
5.9.41 塘東係(Tangdong Series) 201
5.9.42 興隆係(Xinglong Series) 203
5.9.43 下原係(Xiayuan Series) 205
5.9.44 營防係(Yingfang Series) 207
5.9.45 王興係(Wangxing Series) 209
5.9.46 小園係(Xiaoyuan Series) 211
5.9.47 張黃港係(Zhanghuanggang Series) 213
5.9.48 官莊係(Guanzhuang Series) 215
5.9.49 蹲門北係(Dunmenbei Series) 217
5.9.50 季橋係(Jiqiao Series) 219
5.9.51 裏仁係(Liren Series) 221
5.9.52 徐圩係(Xuwei Series) 223
5.9.53 趙灣係(Zhaowan Series) 225
5.9.54 振豐係(Zhenfeng Series) 227
5.10 斑紋肥熟旱耕人為土 229
5.10.1 金庭係(Jinting Series) 229
5.10.2 安豐係(Anfeng Series) 231
5.10.3 洋溪係(Yangxi Series) 233
第6章 鹽成土 235
6.1 海積潮濕正常鹽成土 235
6.1.1 東壩頭係(Dongbatou Series) 235
6.1.2 王港係(Wanggang Series) 237
第7章 淋溶土 239
7.1 斑紋鐵質乾潤淋溶土 239
7.1.1 李埝係(Linian Series) 239
7.1.2 廟東係(Miaodong Series) 241
7.2 斑紋簡育乾潤淋溶土 243
7.2.1 青龍係(Qinglong Series) 243
7.2.2 山左口係(Shanzuokou Series) 245
7.2.3 歡墩係(Huandun Series) 247
7.2.4 宋山係(Songshan Series) 249
7.2.5 鄭梁係(Zhengliang Series) 251
7.3 普通鈣質濕潤淋溶土 253
7.3.1 茅山係(Maoshan Series) 253
7.4 錶蝕黏磐濕潤淋溶土 255
7.4.1 晶橋係(Jingqiao Series) 255
7.4.2 六閤平
前言/序言
江蘇省位於我國大陸東部沿海,地處長江、淮河下遊。氣候上,江蘇跨亞熱帶與暖溫帶兩個氣候區。全省地勢平坦,除西部及北部有丘陵低山外,其餘均係近代河流沉積而形成的平原。加之自古至今江蘇一直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區,農業發展一直處於全國前列,土壤利用強度大。這些特點形成瞭江蘇省以耕作土壤為主的土壤資源特色。此外,由於江蘇獨特的區位優勢,在這塊土地上,工業和城市的發展也處在全國前列,給土壤資源的利用和生態功能的發揮帶來很大的壓力。鑒於此,如何做到既充分發揮江蘇土壤的潛力,又能有效保證其可持續利用,是土壤科學工作者所麵臨的挑戰。而要做到這一點,科學地掌握土壤資源的類型、數量和質量等基礎資料是不可或缺的工作。
近代江蘇省土壤的分類工作開始於20世紀30年代,自美國學者肖查理開始,一批中外土壤學傢對江蘇的各類土壤進行瞭概查。至1950年,江蘇省共建立瞭44個土係。新中國成立後,曆經全國第一和第二次土壤普查,確定瞭基於發生分類的《江蘇省土壤分類係統》,齣版瞭《江蘇土壤》和《江蘇土種誌》等,基本確定瞭土類、亞類、土屬、土種的分布麵積,總結瞭江蘇土壤的基本性狀、肥力特性、利用和開發狀況等,這些工作對江蘇農業生産發展起到瞭重要的支撐作用。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中國土壤係統分類的推行,在高級單元建立和完善的基礎上,開展土壤基層分類研究勢在必行。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開展瞭江蘇省土係調查和土係誌的編撰工作,使江蘇土壤分類研究走上瞭曆史的新階段。
本書是在國傢科技部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項目“我國土係調查與《中國土係誌》編製(2008FY110600)”的資助下進行的。同時,還結閤瞭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華東農田固碳潛力與速率研究(XDA0505050303)”、江蘇省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及汙染防治項目“江蘇省土壤調查第二階段背景值對比調查”等工作的研究成果。具有下列幾方麵的特點:1)典型剖麵的代錶性較強。典型土壤剖麵點的確定,既考慮土壤類型和分布及空間均勻性,也選擇瞭蘇南、蘇中、蘇北和西部丘陵區具有代錶性的典型地區進行瞭加密布點,全麵反映瞭江蘇省土壤基層單元類型。2)獲得瞭較豐富的第一手數據資料。在采集236個土壤剖麵的基礎上,確定瞭173個土係代錶性剖麵,嚴格按照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編撰的《野外土壤描述與采樣手冊》的要求,進行瞭描述、采樣和分析。3)土族和土係劃分可靠性較強,土壤係統分類高級單元確定依據《中國土壤係統分類檢索(第三版)》,土族和土係建立依據“中國土壤係統分類土族和土係劃分標準”,經過充分討論、反復推敲而建立。同時,還以典型區為例,評價瞭土係劃分在反應典型區土壤生産性能和生態環境特徵方麵的可靠性。《中國土係誌·江蘇捲》的基礎性工作,可為類似地區開展土係劃分研究提供藉鑒,也可為江蘇閤理利用土壤資源、發展生態農業、改善生態環境,提供重要基礎支撐。
最後,需要指齣的是,盡管作者們付齣瞭很大的努力,也力圖使土係劃分準確閤理,但限於經驗和水平,書中難免有缺點和不完善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好的,這是一份為您構思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細描述一部名為《中國土係誌》係列中的其他捲冊內容,而不涉及“江蘇捲”的具體信息: --- 《中國土係誌》係列(除江蘇捲外其他捲冊)圖書簡介 一部宏大的中國土壤地理學巨著,深入剖析中華大地韆姿百態的土壤生態係統 《中國土係誌》係列,是當代中國土壤科學研究的裏程碑式成果。該係列旨在係統、全麵、深入地記錄和闡釋中國廣闊疆域內各類土壤的成因、分類、分布、理化性質、生態功能及其與區域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相互關係。本書並非單一區域的土壤圖誌,而是一個多捲本的綜閤性研究成果,每一捲均聚焦於中國特定地理區域的土壤係統,共同構築起一幅完整、細緻的中國土壤地理全景圖。 整體框架與核心價值 本係列立足於中國土壤發生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嚴格遵循現代土壤分類體係(如中國土壤分類係統和國際通用標準),通過野外詳實的考察、精密的室內分析和宏觀的遙感與地理信息係統(GIS)數據整閤,構建瞭中國土壤的科學框架。該係列的價值不僅在於其數據的翔實性,更在於其對土壤形成演化曆史、物質循環機製和環境承載力的深刻理解。 捲冊內容概覽(非江蘇捲部分) 【西北乾旱與半乾旱區捲】 本捲聚焦於中國北方和西部的黃土高原、內濛古高原、新疆和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等典型乾旱與半乾旱地區的土壤。重點探討瞭在極端氣候條件下,風力作用、乾旱化過程對土壤發育的深遠影響。 核心關注點: 鹽漬化與堿化土壤的形成機製、風沙土的固持與改良技術、黃土母質的特性及其對農業生産力的製約。 科學深度: 詳細解析瞭不同海拔和氣候梯度下土壤有機質的積纍與分解速率,以及水資源稀缺背景下土壤水鹽運動的規律。對古土壤(Paleosols)的研究,揭示瞭區域氣候變遷的曆史信息,為現代土地管理提供瞭藉鑒。 【東北黑土區捲】 本捲深入研究瞭中國東北平原——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的土壤係統。黑土區以其深厚的腐殖質層和優異的肥力而聞名,是國傢的“黃金糧倉”。 核心關注點: 栗鈣土、黑土、草原土的精細分類與特徵。重點分析瞭長期集約化耕作對黑土層厚度和有機質含量的影響,即“黑土變薄”現象的成因。 科學深度: 闡述瞭草原植被演替與土壤養分循環的密切關係。深入討論瞭土壤侵蝕(風蝕和水蝕)的敏感性,並提齣瞭針對黑土保護的生態工程措施和可持續農業實踐路徑。 【西南喀斯特與高山草甸捲】 本捲涵蓋瞭雲貴高原、青藏高原腹地及橫斷山脈等復雜地形區域的土壤。這些地區以其強烈的垂直地帶性、石漠化風險和高寒環境為特徵。 核心關注點: 喀斯特地區發育的石灰岩土(岩溶土)的獨特結構、土壤養分淋溶作用及石漠化治理的復雜性。青藏高原的高山草甸土、沼澤土和冰凍土的凍融循環及其對碳庫的影響。 科學深度: 研究瞭高海拔地區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適應性,以及氣候變暖背景下高山土壤碳釋放的潛在風險。揭示瞭復雜地形對土壤水分傳輸和養分有效性的空間異質性控製。 【東南濕潤與亞熱帶丘陵水網區捲】 本捲聚焦於中國南方季風氣候區,包括長江中下遊平原、江南丘陵、華南地區等地。這一區域土壤類型多樣,受水熱條件影響顯著,農業開發曆史悠久。 核心關注點: 水稻土(特彆是淹育水稻土)的特殊剖麵特徵、氧化還原過程與養分轉化。紅壤、黃壤的酸性特徵、養分有效性低和磷素固定問題。 科學深度: 詳細分析瞭丘陵坡地土壤侵蝕的類型與強度,以及梯田化、等高種植等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深入探討瞭流域尺度的土壤物質輸齣與環境質量的關聯。 【熱帶與南亞季風區捲】 本捲關注中國海南島、雲南南部等熱帶和亞熱帶過渡地帶的土壤係統,這些地區生物化學過程強烈,土壤發育速度快。 核心關注點: 赤紅壤、磚紅壤等熱帶氧化性土壤的特性,以及其在橡膠、茶葉等經濟作物種植中的適應性。分析瞭高強度降水和高溫對土壤淋溶作用的加劇,以及土壤養分的快速流失。 科學深度: 探討瞭熱帶雨林植被群落與土壤之間的物質循環反饋機製,以及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方法論與研究深度 本係列的所有捲冊均體現瞭前沿的科研方法: 1. 多尺度集成: 結閤瞭宏觀的遙感解譯、中尺度的土壤普查網格數據和微觀的剖麵采樣與室內理化分析。 2. 過程導嚮: 不僅描述土壤的現狀,更側重於其形成過程(成土過程)的動力學研究,如淋溶、瀦育、氧化還原、生物作用等。 3. 應用價值: 每捲均包含對區域土壤資源承載力、土壤環境質量評估和土地可持續利用的專題論述,為國傢宏觀農業規劃、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土壤學支撐。 總結 《中國土係誌》係列(不含江蘇捲)構成瞭中國土壤地理學的核心文獻寶庫。通過對不同氣候帶、不同成土母質、不同人類活動強度的區域土壤進行專題解剖,本係列為土壤學者、農林科學工作者、環境規劃師乃至關注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讀者,提供瞭前所未有的、立體化、多層次的中國土壤知識體係。它不僅是一部科學專著,更是一部記錄中華大地物質基礎變遷的史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