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第2版)保持了第1版的内容体系,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技术、研究方法等,概念准确,技术方法详细具体,实用性较强;对各章具体内容做了适当修改,较全面地反映了国内外新研究成果,增加了多幅代表性图片;考虑到植物细胞组织培养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产中的应用愈来愈广,因此增加了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产一章。本教材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页插图
目录
1 绪论
1.1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的一般概念
1.2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的发展简史
1.2.1 探索阶段
1.2.2 奠基阶段
1.2.3 迅速发展阶段
1.3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在农业中的应用
1.3.1 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
1.3.2 在植物脱毒和离体快繁上的应用
1.3.3 在次生代谢产物生产上的应用
1.3.4 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和交换上的应用
1.3.5 在遗传、生理、生化、病理等研究上的应用
复习题
2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的基本技术
2.1 基本设备
2.1.1 准备室
2.1.2 无菌操作室(区)
2.1.3 培养室
2.1.4 用具
2.1.5 小型器具
2.1.6 仪器
2.2 培养基
2.2.1 培养基的主要成分
2.2.2 培养基的制备
2.3 外植1本
2.3.1 外植体的种类
2.3.2 外植体的消毒
2.3.3 外植体的培养
2.4 培养条件
2.4.1 温度
2.4.2 光照
2.4.3 通气
2.4.4 湿度
2.5 继代培养
2.5.1 继代培养
2.5.2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2.5.3 玻璃化
复习题
3 植物组织器官培养
3.1 器官形成
3.1.1 概念
3.1.2 愈伤组织诱导
3.1.3 器官分化
3.1.4 外植体的器官发生途径
3.1.5 影响器官分化的因素
3.1.6 试管苗的驯化
3.2 体细胞胚胎发生
3.2.1 概念与特点
3.2.2 体细胞胚胎发生的途径及类型
3.2.3 体细胞胚胎发生的机制
3.2.4 影响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因素
3.3 胚培养
3.3.1 胚培养的意义
3.3.2 离体胚培养的发育方式
3.3.3 胚培养方法
3.4 胚乳培养
3.4.1 胚乳培养的意义
3.4.2 胚乳培养的方法
3.4.3 胚乳培养材料的倍性差异
3.5 离体授粉
3.5.1 离体授粉的概念
3.5.2 离体授粉的方法
3.5.3 影响离体授粉的因素
3.6 人工种子
3.6.1 人工种子的概念
3.6.2 人工种子的意义
3.6.3 人工种子的制作程序
3.6.4 人工种子的应用前景
复习题
4 茎尖分生组织培养
4.1 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的目的和应用
4.1.1 形态建成研究
4.1.2 无病株的生产
4.1.3 营养繁殖
……
5 单倍体细胞培养
6 细胞培养
7 植物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
8 体细胞杂交
9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10 植物离体繁殖技术
11 种质离体保存
12 植物遗传转化
13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产
附表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既是植物遗传工程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之一,也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高新技术,已经发展成为植物生产类、草业科学类、森林资源类、环境生态类、生物科学类等各专业本科生的重要课程,成为这些专业本科生需要掌握的重要技术之一。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第1版)自2003年1月出版后,得到农林院校广大师生的认可,认为本教材的内容体系及具体内容科学、合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第2版)保持了第1版的内容体系,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技术、研究方法等,概念准确,技术方法详细具体,实用性较强;对各章具体内容做了适当修改,较全面地反映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增加了多幅代表性图片;考虑到植物细胞组织培养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产中的应用愈来愈广,因此增加了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产一章。本教材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书共分13章,第1章绪论、第6章细胞培养和第8章体细胞杂交由刘庆昌编写;第2章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的基本技术由翟红编写;第3章植物组织器官培养和第10章植物离体繁殖技术中的果树离体繁殖技术、林木离体繁殖技术以及药用植物离体繁殖技术由吴国良编写,第10章中的蔬菜离体繁殖技术和观赏植物离体繁殖技术由孙世海编写;第4章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由范双喜和高遐虹编写;第5章单倍体细胞培养由张献龙编写;第7章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由郭仰东编写;第9章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由张成合编写;第11章种质离体保存由宋明编写;第12章植物遗传转化由巩振辉编写;第13章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由周立刚编写。全书由刘庆昌、郭仰东、周立刚、翟红统稿和定稿。
在本教材编写过程中,中国农业大学戴景瑞院士给予了大力支持和热情指导,并担任本书主审;部分兄弟院校的有关老师对本教材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所涉及的领域广泛,限于作者们的教学与科研的局限性,遗漏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指正,以利再版时修改。
好的,这是关于一本与《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第2版)》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大约1500字: --- 《古代城市规划与工程技术:文明的基石》 第一版 作者: [请自行填入一位假设的资深历史地理或工程考古学家的名字] 出版社: [请自行填入一家假设的学术出版社名称] ISBN: [请自行填入一个假设的ISBN号] --- 内容简介 《古代城市规划与工程技术:文明的基石》是一部深度剖析人类早期定居点构建原理、技术演进及其对社会结构深远影响的跨学科专著。本书摒弃了对古代文明的传统叙事,转而聚焦于那些支撑起宏伟帝国与持久社群的物质基础——城市的设计、水资源的调控、防御工事的构建以及交通网络的铺设。 本书的叙事跨越了史前晚期到古典时代的黄昏,考察了从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城邦、尼罗河谷的法老都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规划,直至古希腊的理性布局和罗马帝国的工程奇迹。研究的焦点在于,在缺乏现代工具和理论的情况下,古代工匠、规划者和统治者如何运用基础物理学、几何学、材料科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创造出既能满足实用需求,又富含文化象征意义的复杂城市系统。 第一部分:定居的起源与早期布局的理性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从游牧到定居的重大转变,分析了早期聚落选择址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详尽考察了选址的地理学与气候学考量,包括对水源、可耕地、制高点以及自然防御屏障的评估。 第一章:从穴居到方格:早期规划的萌芽 探讨了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现的非随机化布局特征,如杰里科和查塔霍裕克等。 重点分析了“有机增长”与“强制规划”之间的张力,以及早期神权或王权如何介入城市布局的初始阶段。 引入了“社会等级的空间投射”概念,论证了早期神庙或王宫的中心位置如何确立了社会权力的物理锚点。 第二章:几何学的边界:古代测量技术 古代工程师缺乏皮尺和水平仪,但他们对距离、角度和面积的掌握令人惊叹。本章系统梳理了古埃及的绳尺匠、巴比伦的泥板记录以及早期中国对圭表的应用。 详细解析了“绳索丈量法”在土地划分和基础网格构建中的数学原理。 比较了不同文明对基本几何图形(如直角、圆形)在建筑基础和城市轴线确定上的偏好与限制。 讨论了古代天文观测在确定方向和校准主要街道轴线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分:水、生命线与基础设施的奇迹 城市若无可靠的水源和排污系统,便无法维系大规模人口。本部分将焦点转向古代工程学的核心领域:水利管理。 第三章:驯服河流:灌溉与防洪系统 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文书和埃及的尼罗河水位记录是本章的基石。我们不仅关注大型水利工程(如大型运河和堤坝),更关注覆盖整个城市居民区的微观分配网络。 系统分析了苏美尔人如何通过复杂的梯级堰坝和分流系统,实现对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泛滥期的控制与利用。 对比了灌溉驱动型城市(如美索不达米亚)与依赖雨水收集的城市(如某些地中海沿岸遗址)在日常供水策略上的差异。 第四章:地下的脉络:排水与卫生工程 古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代表了古代城市卫生设施的巅峰。本章详细考察了这些城市如何实现几乎家家户户的室内厕所和密闭排水沟系统。 剖析了陶土管道的制作工艺及其在耐用性和密封性上的技术突破。 探讨了罗马的“下水道”(Cloaca Maxima)系统,分析其作为公共卫生设施与象征性权力展示的双重功能。 讨论了古代对“污秽”和“洁净”的观念如何反作用于排水系统的设计和维护。 第三部分:防御、交通与垂直扩张 城市的存在往往意味着冲突的威胁。本部分考察了古代城市如何通过工程手段来确保安全,以及如何通过道路和垂直结构来强化其统治和商业功能。 第五章:坚固的屏障:城墙的结构与策略 从耶利哥的石墙到君士坦丁堡的狄奥多西城墙,防御工事是城市最显著的外部标志。 深入分析了不同材料(夯土、砖石、巨石)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对城墙厚度、高度和转角的结构要求。 对比了“双层防御体系”(如基座与外墙分离)的技术优势。 考察了城门的设计,分析其作为交通瓶颈和军事控制点的工程优化。 第六章:石头的交响:道路、桥梁与坡度管理 罗马工程师是铺设道路的权威,但本书将追溯更早的实践。本章关注城市内部的交通流动性。 详述了古代道路的“三明治结构”:从地基加固到面层铺设的层级技术,以及这种结构如何应对不同季节的载重和侵蚀。 分析了古代桥梁在跨度、拱形设计和基础稳定方面的创新,特别是对于复杂水流的应对。 探讨了在山地或丘陵地带修建城市时,如何通过分级平台和引水坡道实现平整功能区的营造。 结语:工程遗产与现代反思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古代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模型。尽管技术原始,但许多古代城市的规划(特别是那些依赖于自然资源循环的城市)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和适应性。通过对这些历史工程的细致解构,我们不仅能理解古人的智慧,更能为当代城市在资源约束下的未来发展提供深刻的借鉴。 本书旨在为历史学、考古学、土木工程、建筑史乃至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细致且极具洞察力的研究视角。它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用双手和有限的工具,将荒野塑造成文明灯塔的史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