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交流史话

经济交流史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勇 编
图书标签:
  • 经济史
  • 交流史
  • 中外交流
  • 贸易史
  • 文化交流
  • 历史
  • 经济学
  • 文明
  • 全球史
  • 历史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917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066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6
字数:2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经济交流史话》由十六个专题组成,每个专题均围绕中外经济交流史上某段重要史事、某个重要人物或某种重要物品展开,在强调趣味性、可读性的同时,兼顾学术性。《经济交流史话》通过故事化的叙述,展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经济交流的悠久历史,揭示人类经济交流活动的交互性、互惠性,力图从全球史观出发,对东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路径进行比较分析。

作者简介

  陈勇,安徽桐城市人。2007年毕业于暨南大学文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史方向硕士生导师,安徽大学农村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曾在《近代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一部。近期研习方向为中国近代海关史、财税史。

目录


第一讲 中西初识:从穆天子“西巡”说起 1
一、穆天子“西巡” 1
二、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域外世界的描述 4
三、西方古代典籍对东方世界及中国的描述 5
四、蚕丝技术的西传 7
第二讲 丝绸之路 11
一、丝绸之路概念的由来 11
二、丝绸之路东段道路体系的形成、发展 11
三、丝绸之路上的匆匆商旅 14
四、“条条大路通罗马” 17
第三讲 说“糖” 19
一、问题的提出 19
二、中国“糖”的历史 19
三、从徒弟变师傅:中国糖,运四方 23
第四讲 “蕃客回回”蒲寿庚 29
一、蒲寿庚的家世 29
二、“富而有势”的蒲寿庚 30
三、蒲寿庚与泉州 33
四、“蕃客回回”与中外贸易 35
第五讲 “大航海” 38
一、谁**发现美洲 38
二、郑和下西洋 38
三、西方的大航海运动 43
四、“下西洋”与“大航海”的两种结果 45
第六讲 大帆船贸易 47
一、“大帆船贸易”的新佐证 47
二、大帆船航线的发现 47
三、“丝-银对流”: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大明帝国 49
四、大帆船贸易的副产品 53
第七讲 下南洋 56
一、何谓“华侨”“华人” 56
二、“过蕃” 57
三、华侨在南洋的垦殖活动 59
四、华侨与中国近代化 64
第八讲 明清商帮 68
一、明清商帮的兴起 68
二、商帮衰落的原因 72
三、明清商帮兴衰的启示 75
第九讲 “洋钱堆满十三行” 76
一、鸦片战争前的贸易体制 76
二、关于十三行的起源 77
三、十三行与中西贸易 79
四、十三行的终结 83
第十讲 “咱们的赫德” 85
一、赫德与海关近代化 85
二、赫德的双重文化特质 92
三、关于赫德再评价 95
第十一讲 “洋药”与“土药” 97
一、鸦片传入中国的历史 97
二、清政府的禁烟与“弛禁” 98
三、“以土抗洋” 105
四、鸦片与晚清社会 107
第十二讲 晚清时期的“银贵钱贱”和 “银贱钱贵” 109
一、白银与制钱 109
二、晚清的“银贵钱贱”和“银贱钱贵”为什么会发生 111
三、银钱比价大幅度波动对晚清社会的影响 114
四、晚清政府的应对:币制改革 115
第十三讲 印花税的历史 119
一、印花税的开征 119
二、印花税在中国的仿行 121
三、引入印花税的历史意义 128
第十四讲 《国富论》与中国 131
一、《国富论》在欧洲的传播 131
二、严复的译介 134
三、《国富论》在当时中国的影响 137
第十五讲 常平仓的故事 143
一、中国常平仓制度的演进 143
二、美国常平仓制度中的中国元素 145
第十六讲 李约瑟的难题 152
一、何谓“李约瑟之谜” 152
二、中西方学者围绕这一问题所展开的研究和讨论 153
三、“大分流”何以形成:“加州学派”的解答 157
四、探讨“李约瑟之谜”的现实意义 159
参考文献 162
后记 165

精彩书摘

  第五讲 “大航海”
  一、谁最先发现美洲
  1752年法国汉学家德·吉涅(J.deGiugnes)在我国古籍中见到中国僧人赴“扶桑国”的记载,认为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1000年以前,中国人已经发现了美洲。这一说法在西方汉学界进行过争论,迄今未获得学术界承认。在中国学者中,较早响应此说的是民国学者章太炎,他在所著《文始》卷五中认为齐永元年间扶桑国沙门慧深来华为实事,扶桑即今墨西哥。20世纪60年代邓拓和朱谦之也分别撰文支持这一假说。但学术界主流并不认同这一观点,认为这种说法“虽启人想象,但乖离史实甚远”,著名世界史学者罗荣渠更是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说法。
  近年来,一张地图的出现,又使这一问题重新引起争论。这是一张名为《天下全舆总图》的古地图,该图绘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据说是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天下诸蕃职贡图》的复制品。该图赫然出现的好望角、澳大利亚、南极乃至美洲等地名标志,表明这些地区有可能在1418年之前就已被中国人发现,并记录下来。当然,这张图的真伪性存在较大争议。
  无独有偶,此事前不久,英国皇家海军退伍军官孟席斯(Menzies)出版了著作《1421:中国发现世界年》,并成为畅销书,他用了三个证据,即“航海图”“历史遗迹”“当地人的DNA”,来论证中国人郑和早在哥伦布之前的1421年就已发现了美洲。孟席斯一书虽附录了许多资料和索引,但全书猜测和推想的成分占了很大篇幅,其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令人怀疑。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前,亚洲国家可能有人会渡过白令海峡移居到美洲大陆,但都没有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这一事件对人类历史的意义重大。从这一点上来说,哥伦布首先发现美洲新大陆,仍可作为大部分人都能接受的历史常识。
  二、郑和下西洋
  (一)中国典籍中“西洋”“东洋”地理方位的变动
  “洋”,本是古水名,《尔雅》日:“为洋,多也”,有盛多、广大之意。而“西”为日落的方向,《说文解字》云:“曰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根据中国的造词习惯,有“西洋”必有以“东洋”与之对应。
  但宋代之前,中国人只有“海”的观念,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洋”的概念。随着罗盘技术在深海航行的运用,人们才逐渐确立了海、洋观念。北宋末,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书首次提到所谓的“白水洋”“黄水洋”“黑水洋”。南宋初赵德麟在《侯鲭录》-书中解释说:今谓海之中心为“洋”,亦水之众多处。显然,“洋”指的是深海中的某些特定水域。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一书已载有交趾洋、东大洋海、南大洋海等水域名称:吴自牧《梦粱录》提及南海一带有七洲洋、鸟猪洋、昆仑洋、沙漠洋、蛇龙洋等水域。
  元代确切出现东、西洋并称。大德八年(1304年)陈大震等纂辑的《南海志》,是迄今所见最早记载“东、西洋”水域范围的文献,出现了“小西洋”“东洋”“小东洋”“大东洋”等地理名称。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没有将占城、真腊、罗斛、暹国归入东、西洋各国;该书也没有“大西洋”的概念,却将印度南部的大国马八儿国单列出来,冠以“南毗”。是否“南毗”即是大西洋诸国,也未可知。大致说来,该书以文莱至菲律宾群岛一带为小东洋,以爪哇、加里曼丹东南岸、苏拉威西岛、摩鹿加群岛和帝汶岛一带为大东洋,以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一带为小西洋。而东、西洋的分界线当以昆仑岛一加里曼丹西岸一巽他海峡一线为界。
  到明初,明太祖《皇明祖训》将“西洋国”列入了不征之国,但西洋国所指并不明确。郑和奉使西洋,其活动中心为古里(即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卡特),该地位于印度洋诸国的中心,“西洋”一词不仅指的是加里曼丹以西的东南亚诸岛水域,还包括印度洋,甚至广义上还包括今天的欧洲等地。这是“西洋”概念向西的一次拓展。明末张燮所著《东西洋考》将东、西洋界定为“文莱即婆罗国,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但实际上,与元人的东西洋观己迥然不同。《东西洋考》中的东洋各国只和元代的小东洋相当,元代本属于大东洋的地区,而张燮则将其划入西洋。明末西洋区划的扩大和东洋区划的缩小,代表了17世纪中国海洋观念和对海外地理认知的变迁。伴随这一变化的,是西方传教士所带来的西方地理学的东渐和中国帆船远洋航运圈的收缩。
  明清时期,又出现了“南洋”一词,用来专指东南亚诸国,它主要指的应是地域,而不是水域。
  ……

前言/序言

  1995年开始在全国开展的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它使我国高等教育走出了着眼于“制器”的狭隘的专业教育模式,真正回归了以“育人”为主旨的教育正轨。20多年来,这项工作得到了全国各类各级高等学校和广大师生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在教育部领导下,大批高校建立了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和高等学校的文化品位与格调。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全国各类各级高等学校中深入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高校的面貌,提升了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体现了一种教育观念,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文化素质教育活动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形式:课程教学、讲座论坛、课外阅读、名著导读、文艺欣赏、影视评论、编导演唱、校外观摩、体育运动、科技竞赛、社会考察、社会实践,以及各种社团和志愿者活动等(课程教学以外的其他各项活动一般统称为“第二课堂”)。其中各校开设的必修、限制性选修或任意选修的文化素质课程无疑是这种教育的主渠道。在某些学校这类课程称为“通选课程”或“通识课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素质教育只有在上述活动中才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它应该贯穿、渗透在一切课程,包括专业课程和高校的一切教育活动与全部日常生活中。
  文化素质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都是育人。所谓“育人”,就是“立德树人”,建立独立的人格。这要求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认识人的存在或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具有社会责任感,能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民族、国家和人类)与自然(包括周围环境),并使自己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发挥和奉献自己的天赋才智与各种潜能,从而实现个人的价值。这当然是很高的要求,甚至可以认为是教育的极致目标。这样的人不仅能践行当下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必将成为事业的创新者。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独特个性与天赋潜能,国家必然会是一个创新型国家。
  建立这样的人格,或具备这样的素质,依靠什么?依靠信仰。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实际上就是一种信仰。有人说,信仰只能通过宗教获得。有人甚至认为中国人大多不信教,所以中国人没有信仰。这些都是不对的!中华民族具有世界上唯一几千年绵延不断的文化,没有坚定信仰这能够做到吗?信仰是可以教育出来的。其实,宗教信仰也是教育出来的。中国人通过文化传承建立了普遍而坚定的价值信仰:人该怎样做人做事,怎样度过一生;什么是正义、公平、真善美。人的信仰程度随着他的文化水平的提高而发展,每个人都具有与其文化水准相适应的信仰状态。人一辈子都在接受教育,相应地也进行着信仰的锤炼与检验。所以各级各类学校要进行信仰教育,文化育人。这里所谓“文化”就体现在几千年来人类所传承、积淀的人生感悟、生活体验之中,融入人们一一尤其是先哲先贤,通过著作和各种文化产品所凝练和沉淀下来的对世界、自然、社会和人生及其运行变化规律的认识之中。这就体现了“文化育人”的意思。
  由于这种人生意义和价值信仰主要来自一种感受和领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光靠讲事实说道理是不够的。它们更多地需要通过华美的、形象的艺术魅力使人从心灵和情绪上得到感化、熏染和陶冶。因此,如果想通过课程教学来实施这种教育,其重点不在于让学生取得知识和掌握能力;而在于通过前人的生活积累,通过他们的遭遇、阅历、经验和对世界的认识得到心灵启迪和精神上的感悟与提升。知识和能力当然是必要的,它们是通过对事实和规律的了解,通过自主的分析、综合、归纳、辨别,从而取得对世界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但是在这里,知识和能力仅仅是一种基础和手段;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要通过领会知识、掌握能力来达到坚定正确信仰、提高素质、完善人格的目的。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大体是由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以及当代自然和社会科学等组成的。它们体现人类所积淀的人生感悟和对世界的认识。根据上面所说的文化育人对学生心灵、信仰和人格的要求,这些课程的教学就必须讲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正能以生动的事实、故事情节和艺术形象打动人心,震撼感情;同时又能以娓娓动听的深刻哲理和条分缕析、鞭辟入里的逻辑推理使人心服口服。这样的要求不仅要体现在教师的课程讲授中,同时也要展现在相应的教材中。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演变史的图书简介: 《帝制之下:大明王朝的文官体系与权力结构变迁》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时期——明朝,重点聚焦于其独特的文官体系及其如何塑造了整个帝国的权力运作模式。我们旨在揭示,在这个看似高度集权的王朝背后,文官集团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权力制衡与日常运作,成为维系帝国运转的核心力量,同时也成为了皇权扩张与制约的焦点。 第一部分:制度的重建与基础的奠定 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鉴于前朝(元朝)的教训以及对传统士大夫阶层的复杂情感,进行了一系列激进的制度改革。本书首先梳理了明初对元代官僚体系的彻底颠覆,特别是“废除丞相制度”这一里程碑式的决策。 从内阁的诞生到权力的真空: 丞相的废除使得皇帝直接面对庞大的政务,这在理论上加强了皇权,但在实践中催生了内阁制度的萌芽。我们详细考察了内阁大学士从最初的秘书角色,如何逐步演变为事实上的“票拟”机构。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皇帝的个人能力、政治需求以及内阁首辅的个人影响力而不断变化的动态平衡。 六部的重塑与职能细化: 与丞相制度并行的是对六部(吏、户、礼、兵、刑、工)职权的重新界定。本书通过比对洪武和永乐时期的官制,展示了六部如何从中央决策的执行者,转变为分工明确的专业行政部门。例如,吏部的权力集中,决定了国家人事任命的复杂性;而户部的账目管理,则直接关系到帝国的财政命脉与社会稳定。 第二部分:权力的博弈与制衡的艺术 明朝政治的精髓在于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无休止的张力与合作。本书的核心在于分析在缺乏丞相的制度框架下,这种张力是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和非正式渠道体现出来的。 司礼监与内阁的“对立共生”: 宦官政治的兴起是理解明代权力结构不可或缺的一环。司礼监的“批红”权力,与内阁的“票拟”构成了事实上的双重决策机制。我们探讨了这种“双轨制”的起源、运作机制,以及不同皇帝对宦官和内阁的倚重程度如何影响了国家政策的走向。著名的“万历怠政”时期,内阁与司礼监的权力角力达到了白热化,本书将详细剖析这一时期的奏疏往来与权力博弈。 言官系统的独立性与影响力: 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构成了明代重要的监察体系。与后世不同,明代的言官拥有相对较高的独立性,他们的弹劾和议论常常能对朝局产生巨大影响。本书梳理了著名的党争事件,分析了清流言官如何利用道德高地和舆论压力,试图纠正甚至挑战内阁与皇帝的决策,以及他们自身的局限性。 第三部分:文官集团的社会基础与文化认同 文官集团并非铁板一块,他们的构成、晋升路径和文化氛围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政治行为。 科举制度的固化与社会流动: 明代的八股取士制度虽然被后世批评,但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渠道。本书考察了科举对知识分子世界观的塑造,以及“及第”如何成为进入权力核心的唯一合法路径。我们对比了“前朝遗老”与“科举新贵”在政治立场上的差异。 士大夫的“士”与“官”的身份认同: 明代士大夫高度强调其道德责任和儒家理想。这种身份认同驱动了他们对贪腐的零容忍,以及对国家利益的维护。然而,这种理想主义也带来了政治上的僵化与保守。本书通过分析地方志和私人著作,还原了士大夫阶层在基层治理中的实际作为与政治理想之间的落差。 党争的深层动因: 从“前三党的纷争”到晚明的“东林党”,党争是明代政治的常态。本书认为,党争不仅仅是个人恩怨或地域派系之争,更是对国家发展方向、文官权力边界以及儒学解释权的不同理解所导致的结构性冲突。 第四部分:晚期帝制的衰落与文官系统的疲态 晚明的政治生态,是前三百年制度积累与矛盾集中爆发的结果。 财政危机与文官的应对: 小冰期、外部战争以及皇帝的长期缺席,使得国家财政陷入困境。本书探讨了内阁如何通过“解饷”、“摊派”等非常规手段来应对财政压力,以及这些手段如何加剧了社会矛盾。 文官集团的内耗与外部冲击: 在面对女真崛起这一外部巨大挑战时,文官集团内部因对战略方针的严重分歧而无法形成有效合力。从辽饷到剿饷,每一次财政动员都伴随着激烈的政治斗争,极大地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动员能力。 本书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力求超越传统官僚史的研究范式,将明朝的制度运行视为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通过对权力结构、制度演变、文化认同和危机应对的全面考察,我们试图描绘出一幅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在高度集权背景下,如何进行自我维系、自我约束与最终衰亡的宏大画卷。读者将能从中洞察到,制度的精妙设计与其在复杂人性与时代变迁面前的脆弱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出乎意料了!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充斥着晦涩经济术语的学术专著,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作者像是把我带进了一个奇妙的时空隧道,用最生动、最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了人类历史上那些至关重要的经济交流故事。读这本书,我仿佛能看到古老的丝绸之路上驼铃声声,听到大航海时代船帆破浪的呼啸,甚至能感受到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轰鸣的节奏。作者没有简单罗列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次经济交流背后的人性、欲望、创新和冲突。比如,当我读到关于早期货币的演变时,我不仅了解了贝壳、金属是如何成为交易媒介的,更体会到人类在面对稀缺和交换需求时所展现出的惊人智慧。书中对地理大发现时期东西方贸易的描绘更是精彩绝伦,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家如何为了香料、丝绸、白银而展开激烈的竞争,那些充满勇气、冒险、欺诈甚至血腥的斗争,读起来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在讲述这些宏大历史事件的同时,还能捕捉到普通人的生活细节,例如一个商人的远行、一个家庭的生计、一个手工艺人的技艺传承,这些都让历史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和遥远的年代。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历史、对人类文明发展感兴趣的朋友,它一定会颠覆你对经济史的刻板印象。

评分

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毕竟,“经济交流史”这几个字听起来就带着几分学究气,我担心会读得云里雾里。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就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它没有上来就抛出复杂的理论模型,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从人类最原始的“物物交换”讲起,循序渐进地展现了经济交流的起源和演变。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早期贸易场景时所使用的细节。比如,他会详细描述不同地区人们所拥有的独特资源,以及这些资源是如何在偶然或必然的接触中被发现、被需求、最终被交易的。读到关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互通有无的故事,我仿佛能闻到草原上风吹来的野草香,也能看到农夫辛勤耕耘的汗水,而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个体之间的交换,逐渐孕育出了更复杂的经济体系。作者对于早期市场形成过程的剖析也十分到位,他没有简单地将市场视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讲述集市的兴起、商道的开拓、甚至早期信用工具的萌芽,让我看到了市场是如何在人类的日常活动中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书中对古代文明之间,比如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之间的早期贸易路线和交流内容的描述,更是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远见,他们是如何跨越地理障碍,将技术、思想和商品传播开来的。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经济交流并非只是冰冷的数字和贸易统计,它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文明与文明的纽带,它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可以用“豁然开朗”来形容。我一直对历史感兴趣,但对于经济方面的内容总是感到有些疏离。而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成功地连接了我对历史的认知和对经济运作的理解。作者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来讲述经济交流史,他关注的不仅仅是宏观的贸易数据和政策变动,更是那些推动历史前进的个体和群体。我非常欣赏作者在探讨丝绸之路时,不仅仅是介绍商品的流动,更是深入描绘了沿途的文化碰撞、宗教传播以及技术交流。读到关于不同民族如何学习对方的语言、吸收对方的文化、甚至融合对方的技艺时,我感到非常震撼,原来经济交流的意义远不止于物质财富的交换,它更是精神和思想的深度融合。书中关于海洋贸易的部分尤其精彩,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早期航海家们如何在未知的大海上探索,他们所面临的风险、他们的勇气、以及他们最终所带来的巨大变革。从香料贸易到白银的全球流动,再到后来工业革命对贸易格局的颠覆,作者将这些复杂的历史进程梳理得清晰明了,而且充满了故事性。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不同时期经济中心转移的分析,他解释了为什么威尼斯、佛罗伦萨、然后是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会相继成为世界经济的重心,这些分析让我对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经济史不再是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变成了活生生的人物故事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购买它的初衷,是想对我们当今这个高度全球化的世界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想知道这一切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反而给了我远超预期的收获。作者以一种极其宏大的视野,从人类文明的黎明时期就开始梳理经济交流的脉络,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仰望星空,看到了宇宙从混沌走向秩序的壮丽图景。书中对古代文明之间,例如腓尼基人、希腊人、罗马人之间的贸易网络构建的描述,让我惊叹于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建立起如此广阔的商业联系。读到关于阿拉伯帝国在中世纪时期在东西方贸易中的关键作用时,我更是对那些伟大的商人、探险家以及学者们心生敬意,他们不仅促进了物质的流通,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和知识的载体。作者对文艺复兴时期商业资本的兴起以及其对艺术、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的分析,也让我眼前一亮。我之前一直认为文艺复兴更多是艺术和文化的繁荣,但这本书让我看到,正是蓬勃发展的商业经济,为这一切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书中对近现代全球贸易体系的构建,从殖民贸易到工业化带来的生产力飞跃,再到近代金融体系的建立,整个脉络都梳理得非常清晰。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讲述了“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些事件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原来是如此“接地气”的。我一直以为经济史就是一堆枯燥的数字和图表,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认知。作者用一种非常亲切、幽默,甚至带点故事性的语言,把我带进了那些鲜活的经济交流场景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意想不到”的贸易品如何改变历史的讲述。比如,食盐、香料、甚至咖啡和糖,这些在今天看来寻常的物品,在它们被发现、被传播的早期,是如何引发巨大的商业革命,甚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作者在描写每一次经济交流的背后,都不仅仅是商品本身的流动,更是那些驱动这一切的人们。有精明的商人,有敢于冒险的探险家,也有在遥远土地上辛勤劳作的生产者。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早期航海技术发展如何促进贸易扩张的阐述,那些简陋的船只,那些勇敢的水手,他们是如何一点点征服海洋,将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起来的。书中对不同文明之间,例如中国、印度、中东、欧洲之间在不同历史时期贸易往来的细节描绘,更是让我看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而作者对近代全球化进程的梳理,从殖民地掠夺到自由贸易的兴起,再到信息时代的到来,整个逻辑链条都清晰而有说服力。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经济交流不仅仅是财富的增长,更是文明的互鉴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而这些都在书中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