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思想史講義

江戶思想史講義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日] 子安宣邦 著
圖書標籤:
  • 江戶時代
  • 思想史
  • 日本史
  • 曆史
  • 文化
  • 哲學
  • 社會
  • 學術
  • 講義
  • 文明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58416
版次:1
商品編碼:12239214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8
字數:23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這部著作是作者的成名作、代錶作,可以說是他的“看傢作品”,很值得閱讀。作者用宏取精的學術眼光、要言不煩的學術寫作能力在本書中得到瞭充分的展示。

內容簡介

  江戶時期是日本近現代發展曆史中一個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中,齣現瞭一批重要的思想傢,他們對包括中國儒傢思想在內的日本思想資源進行瞭新的闡發,建構瞭其後日本思想史發展變化的若乾重要基礎,影響至於當代。
  本書通過對中江藤樹、山崎暗齋、伊藤仁齋、荻生徂徠、賀茂真淵、本居宣長等江戶時期的重要思想傢的重新解讀,重構瞭江戶思想,並以新構建的江戶時代觀,反觀於近代,使讀者可以更為清晰地理解日本近現代思想發展的脈絡,而本書作者具有創造性的解讀,更為中國讀者提供瞭瞭解日本思想史的方便門徑。

作者簡介

  子安宣邦,一九三三年生,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畢業,大阪大學名譽教授。研究領域為思想史、倫理學。曾擔任日本思想史學會會長。主要著作有:《宣長學講義》《徂徠學講義》《漢字論》《福澤諭吉《文明論概略》精讀》《日本近代思想批判》《何謂“近代的超剋”》《“亞洲”是如何被敘述的》《作為方法的江戶》等。
  子安宣邦以一係列著作,對江戶時期以來的日本思想界重要人物及其代錶的時代思想,進行瞭係統的梳理和批判性的研究,其思想卓然成傢,並取得瞭較大的社會影響。

目錄

中文版序 5
原版序 7
中江藤樹 10
第一章 “孝”的說教與《孝子傳》之間 12
一 孝子藤樹 12
二《孝子傳》中的人物?藤樹 14
三 母親孝養者?藤樹 15
四《孝子傳》和《立誌傳》 16
五 作為逸脫的藤樹學 17
六 “如老嫗之愚” 18
七 誦經威儀 20
八“民,人也” 21
山崎暗齋及其學派 24
第二章 “敬說”與“心法”言語——日本式“內部”形成的言說 26
一 語“敬”之言說 26
二“道統”之言說 27
三“意義”解釋的言說 29
四“心法”的言語?“主宰之心”的言語 30
五“心法”的言語?“敬”的形而上學 31
六 “日本硃子學”的成立 32
七 口語“講義”與漢文話語 33
八 “中國夷狄論”論爭 36
伊藤仁齋(其一) 39
第三章 兩部《字義》?儒學的重構與解構——《語孟字義》講義 上 41
一 兩部《字義》 41
二 “誠”字的詮釋 42
三 “誠”即“真實無妄” 43
四 “誠”即“真實無僞” 44
五 仁齋“字義”學的策略 46
六 “道猶路也” 47
七 “命名”行為?仁齋 48
八 “命名”行為?徂徠 49
九 “天地之間,一元氣而已” 51
伊藤仁齋(其二) 54
第四章 “知天命”之義——《語孟字義》講義 下 56
一 五十歲?知命 56
二 “天命”與性理學言語 57
三 投嚮“天命”與人生的視綫 58
四 孔子言及的“事例” 59
五 “命”字在語法上的歧義 60
六 仰視之“天” 62
三宅尚齋 64
第五章 “鬼神”與“理”——“祭祀來格”與硃子學派的言說 66
一 硃子與其後繼者之言說的偏離 66
二 硃子言說之真訣的評判者 67
三 廖子晦如何撞擊大鍾 68
四 “以我為主”之非 70
五“根於理而日生者” 72
六 “祭祀來格說”——硃子再解釋的言說 74
七 崎門中宗教言說的形成 75
荻生徂徠 77
第六章 先王之道 禮樂耳 79
一 徂徠“禮樂論”言說的射程 79
1 徂徠講“禮樂” 79
2 明治啓濛與徂徠的復活 80
3 徂徠與霍普斯 81
4 “禮樂刑政”的倡導者?徂徠 83
5 德川文學之罪人? 83
6 “妖怪之真相——枯芒草” 85
二 徂徠“禮樂論”之視點的構成 86
1 “製作論”的立場 86
2 “自然”與“作為” 88
3 “先王”?“外部”視點 89
4 “禮樂論”?“外部”之言說 90
5 徂徠之說,皆本於功利 91
中井履軒 93
第七章 近世儒者知識人的存在及其思想位相 95
一 履軒?“遊民”身份 95
二 履軒?“暫住者” 96
三“儒者,乃一藝者也” 98
四 《集注》與《逢原》之間 100
五 如何解讀《論語》 102
六“知”與儒學的再生産 104
七“華胥國王”履軒 106
賀茂真淵 108
第八章 萬葉世界之錶象——文化同一性形成的言說 110
一 萬葉之秀歌 110
二 和歌革新的言論 111
三 縣居大人之教誨語錄 113
四 對《萬葉》的關注 114
五 萬葉世界的錶象(一) 115
六 萬葉世界的錶象(二) 117
七 萬葉世界的錶象(三) 119
八 “民族”的歌集 121
本居宣長(其一) 123
第九章 和歌的俗流化與美的自律——“物哀”論的成立 125
一 玩歌之接受與美學的勃興 125
1 “不若玩賞詞花言語” 125
2 當世歌壇狀況 126
3 歌會?文化社交體 128
4 和歌的無用性與美學的興起 129
5 當世之歌論 131
二 “物哀”論之成立 132
1 接受者(讀者)之物語理解 132
2 “感興之心”的自律 134
3 “物哀”歌論的重構 135
4 “人本主義”的文學理論 137
5 “神之禦國”的人情論 138
本居宣長(其二) 140
第十章 一國始源之敘述 142
一 作為死角的<朝鮮問題> 142
二 《衝口發》提齣的命題 142
三 針對“狂人之言”的駁論 144
四 國傢起源神話的再敘述 145
五 忘卻造就“國民” 146
【補注】 147
後記 148
岩波現代文庫版後記 149
書名索引 151
人名索引 158
譯後記

精彩書摘

  原版序(節選)
  作為方法的江戶
  一
  “作為方法的亞細亞”,是中國文學研究者竹內好在“思想史方法”係列講座中的一個講題。眾所周知,這一後來被用作竹內論集名稱的提法,傳遞瞭他認識世界的獨特立場。竹內所謂“作為方法的亞細亞”,是被重新包裝後的西歐近代在方法論上賦予亞細亞的啓示:“西洋既已被東洋重新包裝,那麼反過來說,西洋亦應發生來自東洋的變革。在文化迴流或價值迴流的情況下,倘要進一步提升源自西洋的普遍價值,就需要變革西洋……然而在實現上述迴流時,迴流者卻必須要具備內部獨自的東西。它或許不是實體的存在,卻可以是方法的存在。”如果把與近代歐洲帝國之世界統治相頡頏的另一個帝國日本,視為在盟主的名義下假想而成的“實體的亞細亞”,那麼,所謂“作為方法的亞細亞”,則構成瞭確保從西歐外部對西歐近代及其世界史展開過程進行批判的立場和主張。進言之,“作為方法的亞細亞”,是立足於中國變革可能性立場上的竹內,通過整部現代史所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産,亦即“曆史批判的立場”。
  “作為方法的江戶”,是受竹內“作為方法的亞細亞”之重要啓示後形成的、旨在進行曆史批判的方法論立場。這是一個在追蹤西方近代的同時,重新解讀形成於與之對抗的日本近代史並重新把握該曆史的批判的立場。雖謂“江戶”,其所指卻並非對抗意義上的實體江戶或德川日本的主張。“作為實體的江戶”,不過是與轉嚮西歐式近代的近代日本相頡頏的另一個近代,也就是對德川日本進行再構成之後的敘事。但是,“作為方法的江戶”所要錶達的,卻是構成於日本近代史外部的“對曆史的批判立場”。
  四
  《江戶思想史講義》中的各篇論文,承擔著“作為方法的江戶”視角下之復閤式思想史課題及其分彆凸顯某一側麵的工作任務。然而,如前所述,既然“作為方法的江戶”是對我事後新詮工作的集約,因此,收錄於此的諸論文便不可能事先就具備如此的方法論立場。在齣版《作為事件的徂徠學》之後,最早從1991年的文章算起直到最近,我收錄於此的每篇論文,都分彆對意義確立的場域——言說領域的觀點及言說分析這一思想史方法進行自覺的擇取,並嘗試完成“江戶思想”的再解讀工作。這裏,既有與近代再解讀相交錯的江戶再解讀,也有對近代概念之構成的追問,或對學問和思想史方法進行追問的江戶再解讀,以及對始於江戶的嚮量視角構成意義上的江戶再解讀,等等。如此多樣的江戶再解讀,於是乎集約成瞭“作為方法的江戶”立場。
  正因為承擔瞭“江戶思想”這一復閤性課題並將其作為我從事思想史實踐的田野,因此,我纔將這些工作的結果喚作“江戶思想史講義”,並把這一成果的集結也命名為《江戶思想史講義》。
  ……

前言/序言

  中文版序
  “方法論轉換”之意義
  ——緻《江戶思想史講義》中文版的讀者諸君
  我在思想史研究中的“方法論轉換”完成於1980年代。對於將日本思想史作為專業的日本的年輕研究者和學生來說,丸山真男的《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在戰後很長一段時期內,都是他們的研究對象,甚或可以說是他們想要超越的目標。該書是戰後重新齣發的日本思想史學界最初的重大成果,也是第一本有著清晰方法論意識的思想史著作。在這本書中,丸山通過對荻生徂徠(1666—1728)的政治思想的分析,揭示瞭在前近代的即封建的江戶社會中的“近代性思維”的萌芽成長過程。該書對徂徠進行的明晰的分析,以及對“近代性思維樣式”的成立過程的探究,給我們提供瞭一個從理念史的角度觀照思想史的成功案例,我們也都因之而成瞭丸山的忠實信徒。不誇張地說,1950年代立誌於思想史研究的學子,都是受到瞭丸山的感召。
  構成《日本政治思想史》的諸章節,曾在1940—1944年的日本《國傢學會雜誌》上刊齣。當時寫下這些論文的青年丸山親曆親見的,乃是他自己也被作為普通士兵受到徵召的天皇製獨裁主義國傢日本。由此,不難想見丸山在對“前近代的”日本的“近代性思維樣式”的成立過程的研究中所寄寓的強烈批判與抵抗意識。所以,當1952年該書齣版之時,我們並非單純將其認作是近代主義的思想史。我們認為,這是針對“前近代的”天皇製國傢的獨裁主義所做的思想批判。並且,就其結構來看,這也是獨步一時的、具有自己的鮮明方法論特徵的《日本思想史》。當時,我們這些青年學生,是將丸山的這本書,作為他對天皇製國傢原理的政治學批判加以研讀的。
  1960年,以日本原甲級戰犯岸信介為首的政府,鎮壓瞭戰後最大規模的市民和學生組成的示威運動,強行締結瞭日美《新安保條約》。在此之後,日本與美軍一道,構築瞭美國在遠東的軍事據點,免除瞭國際軍事負擔,邁嚮瞭單純經濟大國化的道路。1970年代,日本在經濟上取得瞭巨大的飛躍,實現瞭所謂的高度經濟增長。但是,也正是在1970年代這一時期,丸山的近代主義政治思想,逐漸失去瞭其對現實的批判意義。而我自己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對於丸山的近代主義的“前近代”日本批判,開始抱有不同的見解。我認為,1945年日本的戰敗,乃是在天皇製的獨裁主義下所形成的“近代日本”本身的敗北。日本是一步步滑嚮所謂的“近代國傢”的,而非形成“前近代國傢”。那麼,我的近代批判,其指嚮便是“近代日本”這樣的近代國傢的形成軌跡,而並非指嚮“前近代性思維樣式”。我的這一見解,乃是在看到丸山所提齣的將西歐市民社會作為理想型的近代主義的批判,在1960年代的日本急速失去其現實性後方纔形成的。當時,日本在後期資本主義的現代世界中,正在成長為先進大國的一員。
  以1968年巴黎的五月革命為開端的、席捲整個世界的學生運動的浪潮,亦波及瞭日本。學生質疑大學這樣一個現代的管理機構,存在學問、教育的矛盾問題,由此展開瞭對大學的顛覆性鬥爭。東大的丸山研究室被學生暴力破壞。但學生主導的這次暴力破壞,並不意味著丸山思想的解體,反而告訴我們,要破除丸山思想是多麼睏難。第一次針對丸山的較為係統的批判性論述,收錄在《現代思想》的“丸山真男”特集號(青土社,1994年1月)中,不過,這已經是丸山離世後的第二年,即1996年8月15日的事情瞭。我也在這個特集中寫下瞭一篇批判丸山的論文,題為《近代主義的錯誤與陷阱》。但是就我自身而言,從1980年代起,就開始嘗試從方法論的角度對丸山思想史做齣批判和超越。我在這個時期,通過對丸山的批判,在“思想史”這一思想作業中,完成瞭“方法論的轉換”。而將這種“方法論的轉換”以著作的形式呈現給世人的,乃是《作為“事件”的徂徠學》(青土社,1990)一書。
  在這本書中,我試圖逆轉以近代視角賦予荻生徂徠以意義的思想史視綫的方嚮。不是從近代齣發去看徂徠,而是從徂徠齣發去看近代。從近代齣發去看徂徠,就意味著他被作為一個賦予瞭近代意義的思想實體來看待。與此相對,從徂徠齣發看近代,則意味著在近世江戶這個言說空間中,徂徠究竟提齣瞭哪些新的言說,我們可以經由這些新的言說及這些言說的錶達方式把握徂徠。離開瞭這些言說,徂徠的意義便無從談起。在18世紀初葉的言說思想空間裏,徂徠是因為“先王之道,安天下之道也”“禮樂刑政,非彆有道者也”(《弁道》)這樣一些“先王之道”的言說而為人所知的。我將徂徠的這些新的言說的齣現,稱作為“事件”。一個思想言說的“事件性”,指的是由於這個言說的齣現,引發瞭某些預料不到的“意義”,或是在後世創造齣瞭“意義的實體”。徂徠的“先王之道”的言說,經過19世紀後期的水戶學,最終形成瞭近代日本的天皇製國傢的理念。從徂徠來看近代,就是將日本特異的近代國傢形成的過程呈現齣來。在《作為“事件”的徂徠學》一書中,所謂的思想史的“方法論的轉換”,不僅意味著對丸山恣意構築的、近代主義的徂徠像的解構,更是將日本這一近代國傢之理念構成的秘密公之於眾。我對於近代國傢日本的解構性的批判作業,就從“方法論的轉換”開始入手。
  在《作為“事件”的徂徠學》之後,我將在批判丸山時使用的“方法論的轉換”這一方法,作為思想史的方法,或曰現代的思想批判方法,不斷地加以磨練。一方麵,我設定瞭“作為方法的江戶”這樣的思想史的新的方法論視角,對日本近世思想史(江戶思想史)做瞭重新解讀;另一方麵,1978年,作為現代思想方法論的轉換(語言論的轉換)的巨大成果,齣現瞭愛德華·薩義德的《東方學》,受其觸發,我也深感有必要把自己的思想史的“方法論的轉換(語言論的轉換)”,打造成為能夠經受現代批判思想作業的思想方法論。前述第一方麵的思想史作業,成果就體現為這本《江戶思想史講義》(1998),而後一種批判思想作業,其成果則有:《近代知識考古學》(1996;後改題為《日本近代思想批判》再刊,2003)、《“亞洲”是如何被敘述的》(2003)、《國傢與祭祀》(2004;中文版已由三聯書店齣版,2007)以及亦將齣版中文版本的《何為“近代的超剋”》(2008)等等。作為係列批判性思想實踐的後者,直到2015年的今天也還在繼續著。(上述《日本近代思想批判》與《亞洲是如何被敘述的》二書中的主要論文,由趙京華先生輯錄為《東亞論·日本現代思想批判》,齣版瞭中文版)
  《江戶思想史講義》一書,乃是采用轉換後的思想史的方法,對日本近世也就是江戶時代的諸思想進行全麵重新解讀的嘗試,是集大成的作業。這一作業的成果,曾以論文的形式於1991-1997年在《思想》(岩波書店)雜誌上發錶。這是我將“方法論的轉換”運用於江戶的諸思想,采用多種思想史的視角與記述而完成的作品。對我而言,該書是投注瞭巨大精力、絕對不復再做的、具有紀念碑意義的心血之作。現在,《江戶思想史講義》要以中文版刊行,我本人深知該書翻譯之不易。丁國旗先生戰勝瞭連作者也十分清楚的睏難,成功完成瞭《江戶思想史講義》中文版的翻譯工作。在此,我對丁先生所付齣的巨大努力及其勞作,錶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謝!
  中文版《江戶思想史講義》的讀者諸君,若能將我以“方法論的轉嚮”為指導思想開展的思想史作業,引以為“他山之石”,則幸莫大焉。
  子安宣邦
  2015年10月23日

《江戶思想史講義》——穿越時空,探尋思想的源流 本書並非一本簡單的教科書,而是一扇通往日本曆史長河中一個至關重要的思想變革時期的窗口。我們將在“江戶時代”這個充滿活力與深刻轉型的時期,一同踏上一段探尋思想萌芽、發展與演變的旅程。這本書將帶領讀者超越單純的事件陳述,深入剖析當時日本人如何理解世界、認識自我,以及這些思想如何塑造瞭他們當時的社會形態,並對後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一、 時代背景:亂世中的思想萌芽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江戶時代(1603-1868)所處的獨特曆史環境。德川幕府長達二百多年的統治,帶來瞭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時期。然而,這種錶麵上的平靜之下,卻潛藏著深刻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張力。武士階層雖然掌握著權力,但其地位與實際作用卻在悄然發生變化。町人階層(市民階層)的經濟實力日益增強,其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開始對社會産生影響。同時,鎖國政策的實施,既阻隔瞭外部世界的直接衝擊,又激起瞭內部對於“異域”知識的好奇與探究。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的儒學思想在江戶時代獲得瞭新的生命力。儒學作為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其“忠”、“孝”、“禮”、“義”等觀念,被統治者用來維護等級秩序和社會穩定。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僅僅將儒學視為統治工具的視角已經不足以涵蓋其在江戶時代思想領域扮演的角色。許多學者開始對儒學進行批判性的繼承和發展,從中汲取養分,但也開始融入本土的文化特質,甚至開始質疑其普適性。 二、 儒學在江戶的變奏:硃子學、陽明學與國學 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便是對江戶時代占據主流的儒學流派進行深入的梳理與分析。 硃子學(宋學)的深化與本土化:硃子學作為幕府官方推崇的學說,在江戶時代得到瞭廣泛傳播。熊澤番山、林羅山等學者,繼承並發展瞭程硃理學,強調“天理”、“人欲”的區分,以及“格物緻知”的修養方法。他們試圖將這種思想體係與日本的政治體製和道德規範相結閤,構建一套適應江戶社會需求的統治思想。然而,硃子學並非鐵闆一塊,不同的學者在解讀和應用上也存在差異。例如,熊澤番山在強調政治倫理的同時,也關注經濟民生,其思想中蘊含著一定的樸素的民本思想。 陽明學的勃興與挑戰:與硃子學的嚴謹與理性不同,陽明學強調“知行閤一”和“緻良知”,主張內心的自覺和實踐的道德力量。在江戶時代,陽明學逐漸獲得瞭一部分知識分子的青睞,尤其是那些對僵化的硃子學感到不滿,或者在社會變革中尋求精神支撐的群體。江戶時代的陽明學流派,如中江藤樹及其弟子,將陽明學的精神融入到對個人修養、道德實踐和樸素的政治改革的思考中。陽明學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對僵化的社會等級製度和思想觀念構成瞭挑戰。 國學的覺醒與本土精神的呼喚:當外部思想(如儒學)不斷湧入並被本土化時,另一股強大的思潮——國學,也悄然興起。國學運動的代錶人物如本居宣長,對日本本土的古典文學、神話和曆史進行深入研究,試圖發掘和重塑日本固有的文化精神。他們批判性地審視外來文化的影響,強調日本固有的“やまとごころ”(大和之心)的價值,提倡迴歸古籍,重拾日本民族的純粹性。國學運動不僅僅是對文學和曆史的學術研究,更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自覺和民族認同的探索。這種對本土精神的強調,為後來日本近代民族主義的形成埋下瞭伏筆。 三、 實用主義與啓濛的曙光:蘭學與經濟思想 江戶時代並非隻有傳統的學術思辨,一批關注現實、追求實用的思想也開始萌芽。 蘭學——知識的窗口與科學精神的引入:盡管實行鎖國政策,但有限的對外交流,特彆是與荷蘭的貿易,使得一部分日本人接觸到瞭西方科學技術和醫學知識。蘭學,即通過荷蘭語學習西方知識的學問,在江戶時代扮演瞭重要的角色。杉田玄白、前野良澤等人翻譯西方醫學著作,標誌著西方科學精神的初步引入。蘭學傢們對自然科學、地理學、天文學等領域的興趣,為日本打開瞭認識外部世界的另一扇窗口,也培養瞭一批具有實證精神和批判性思維的學者。雖然蘭學主要集中在技術和科學層麵,但其背後所蘊含的理性精神和對未知的好奇心,也對當時的思想界産生瞭潛移默化的影響。 經濟思想的活躍與商業文化的興起:隨著町人階層的崛起和商業經濟的發展,一批關注經濟運作和財富增長的思想也開始顯現。石田梅岩等倡導的“心學”,將儒學倫理與商業實踐相結閤,強調誠實守信、勤儉節約等商業美德,試圖為商業活動提供精神指導。同時,一些學者也開始探討商品流通、貨幣管理以及國傢經濟政策等問題,反映瞭當時社會對經濟發展的關注。這些經濟思想的萌芽,雖然尚未形成係統的經濟學說,但已經為日本近代經濟的騰飛打下瞭思想基礎。 四、 思想的交織與碰撞:多元視角的呈現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並不孤立地呈現一種思想,而是力圖展現當時思想界的復雜圖景。 儒學、佛學與神道教的互動:江戶時代的思想,是在儒、佛、神道三大傳統相互作用下形成的。雖然儒學在官方層麵占據優勢,但佛教作為一種深刻影響日本民眾精神世界的宗教,其思想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觀念。同時,日本固有的神道教,也在國學運動的推動下,重新獲得關注,其對自然的敬畏、對祖先的崇拜等觀念,也與本土的思想文化深度融閤。本書將考察這三大傳統如何在江戶時代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有時甚至是相互對立。 邊緣思潮與異端思想的探索:除瞭主流的思想流派,本書還將關注那些可能被邊緣化但同樣具有價值的思想。例如,一些對現有社會秩序提齣質疑的觀點,對等級製度的挑戰,以及一些具有樸素民主色彩的思想火花,都將得到細緻的梳理。這些邊緣思潮,雖然可能未能成為主流,但它們的存在,反映瞭思想的多元化和變革的可能性。 五、 思想的遺産:通往近代化的橋梁 《江戶思想史講義》最終將落腳於對江戶思想遺産的梳理與評價。我們將會看到,正是江戶時代思想領域的活躍與多元,為日本邁嚮近代化奠定瞭堅實的思想基礎。 理性精神的培育:蘭學和對儒學的批判性繼承,都促進瞭理性精神的發展,為後來接受西方科學技術和思想提供瞭土壤。 本土意識的覺醒:國學運動喚醒瞭日本的民族意識,為國傢認同和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選擇提供瞭依據。 社會變革的動力:陽明學等思潮對個體價值的強調,以及經濟思想的活躍,都為社會變革提供瞭內在的動力和精神支撐。 通過對江戶思想的深入考察,我們不僅能理解日本這個國傢在近代化過程中為何能夠迅速崛起,更能從中看到人類思想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如何孕育、發展並最終影響一個民族的命運。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視角,帶領讀者一同領略江戶時代思想的波瀾壯闊,感悟其中蘊含的智慧與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之後,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的敘事功力實在高超。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看似遙遠、晦澀的古代思想脈絡,梳理得清晰流暢,如同一條被精心疏導的大河,緩緩流過讀者的腦海。尤其是一些復雜的概念辯證,他處理得乾淨利落,不拖泥帶水,卻又保留瞭曆史事件的張力和思想交鋒的火花。我感覺自己仿佛是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穿越瞭曆史的迷霧,親耳聆聽智者們的對談。語言風格時而激昂,時而沉靜,富有節奏感,這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該領域知識的讀者,也能保持高度的專注力。這種行文的韻律感,極大地減輕瞭閱讀的負擔,使深奧的學問變得可親近,無疑是作者深厚學養外顯的一種體現。

評分

這本書的史料引用和論證過程,展現瞭作者紮實的學術基礎。我能明顯感覺到,每一個論斷背後都站著大量的原始文本支撐,絕非空中樓閣般的臆測。作者在關鍵的曆史節點上,總能精準地捕捉到思想演變的微妙之處,並輔以詳實的證據鏈條進行剖析。這種嚴謹性,讓人在閱讀時感到無比的踏實和信服。特彆是對於一些爭議性極大的曆史觀點,作者並非簡單地采信某一方,而是采取瞭一種更為審慎、多角度的比較分析,構建齣一個更加立體和豐滿的圖景。這種“存疑”而不“妄斷”的態度,恰恰是一名優秀曆史學者應有的風範,它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去辨析,而非被動接受結論。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布局,體現瞭極高的邏輯思辨能力。作者在組織篇章時,采取瞭一種螺鏇上升的方式,從宏觀的時代背景切入,逐步深入到核心的哲學命題,再迴到對後世的深遠影響進行迴溯。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流暢,每一個段落似乎都是為下一個觀點做著精心的鋪墊,整體架構如同一個精密運轉的鍾錶,鏈條環環相扣。我欣賞這種層層遞進的組織結構,它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個穩固的知識框架,防止在浩瀚的思想海洋中迷失方嚮。它不是簡單的年代羅列,而是基於內在邏輯的精妙編排,使得曆史的“為什麼”和“怎麼樣”都得到瞭清晰的解答。

評分

從閱讀體驗來說,這本書成功地激發瞭我對相關曆史文化進行進一步探索的強烈欲望。它像一把精巧的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廣闊知識領域的大門。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在腦海中描摹那些被描述的思想場景,並忍不住去查閱那些被提及的經典文獻原文。這種由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求索的轉變,是任何一本優秀學術著作所能帶來的最大價值。它沒有滿足於提供現成的答案,反而在讀者的心中播撒下瞭求知的種子,催促著我們去質疑、去驗證、去深入探究那些未竟之問。可以說,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本身所承載的信息量,更在於它所激發的後續思考的能量。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種復古的紙張質感和字體排版,讓人立刻沉浸到一種厚重的曆史氛圍中。封麵上的留白不多不少,恰到好處地突齣瞭標題,整體風格沉穩又不失雅緻。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它並非那種輕易翻閱的快餐讀物,而是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著作。書脊的處理也很紮實,感覺能夠經受住多次翻閱的考驗。作者在版式設計上的用心,無疑提升瞭閱讀的體驗,讓文字不僅僅是信息的載體,更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這種對細節的關注,往往預示著內容本身也具有相當的深度和考究,讓人對即將展開的閱讀之旅充滿瞭期待。我特彆欣賞它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沒有讓排版變得過於刻闆和枯燥,達到瞭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統一。

評分

非常不錯的書,非常有價值

評分

期待已久的好書,寫論文全靠它瞭~

評分

期待已久的好書,寫論文全靠它瞭~

評分

蠻好看的,正在看,蠻好吃的,正在吃,哈哈

評分

值得一讀的書。京東竟然有收這些學術書,想當有品味啊!

評分

蠻好看的,正在看,蠻好吃的,正在吃,哈哈

評分

名著終於齣版瞭,這個係列真牛,非常有用的書

評分

日本近代思想史研究專著

評分

日本著名思想史學傢子安宣邦的代錶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