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环境生物学-生长发育及其环境调控

鲟鱼环境生物学-生长发育及其环境调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庄平,李大鹏,张涛 等 著
图书标签:
  • 鲟鱼
  • 环境生物学
  • 生长发育
  • 环境调控
  • 水产养殖
  • 鱼类生物学
  • 生态生理学
  • 水环境
  • 生物学
  • 动物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13731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4824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页数:408
字数:56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鲟鱼是一类古老、珍稀和濒危的物种,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我国是世界上鲟鱼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为开展鲟鱼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鲟鱼环境生物学-生长发育及其环境调控》是作者30余年来在鲟鱼环境生物学领域进行系统研究的凝练和总结,不乏他们对研究工作和研究对象的独到见解。内容涉及鲟鱼的早期发育特征、环境因子对其早期发育的影响、个体发育行为、体型形态对水流的适应、生长的环境调控、生长的营养需求、性腺发育调控、盐度适应与渗透压调节机制、生态毒理响应等诸多方面。不仅丰富了鱼类生物学知识,而且为改进鲟鱼物种的保护技术和开发鲟鱼养殖新技术提供了理论指导。

目录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鲟鱼的起源、分类和分布 1
1.2 鲟鱼的主要生物学特征 7
1.3 中国鲟鱼资源及其保护现状 13
1.4 鲟鱼的研究简史及科学和经济价值 19
第2章 鲟鱼的早期发育 23
2.1 鲟鱼早期发育的分期与特征 23
2.2 鲟鱼胚胎发育 24
2.3 鲟鱼胚后发育 30
2.4 鲟鱼胚后发育的异速生长 40
2.5 鲟鱼骨骼系统发育 47
2.6 鲟鱼侧线系统发育 54
2.7 鲟鱼其他器官发育 72
第3章 环境因子对鲟鱼早期发育的影响 76
3.1 环境对鲟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76
3.2 环境对鲟鱼胚后发育的影响 82
第4章 鲟鱼个体发育行为生态学 88
4.1 鲟鱼早期发育阶段栖息地选择行为 88
4.2 鲟鱼早期发育阶段摄食行为 106
4.3 鲟鱼个体发育行为生态学的实践意义 115
第5章 鲟鱼形态对水流的适应 118
5.1 中华鲟和西伯利亚鲟形态对游泳能力的影响 118
5.2 中华鲟幼鱼的异速生长及形态生态学 130
5.3 中华鲟头部与尾鳍形态的运动功能权衡 136
5.4 鲟鱼形态对水流适应性的生态与实践意义 139
第6章 鲟鱼生长的环境调控 141
6.1 温度对鲟鱼生长的调控 141
6.2 光照周期对鲟鱼生长的调控 156
6.3 水流对鲟鱼生长的调控 161
6.4 盐度对鲟鱼生长的调控 171
6.5 养殖密度对鲟鱼生长的调控 181
6.6 环境因子对鲟鱼生长的调控机制及实践意义 193
第7章鲟鱼生长的营养需求 197
7.1 鲟鱼消化道组织学特征与消化酶活性 197
7.2 鲟鱼生长发育的最适蛋白质需求量 208
7.3 鲟鱼生长发育的脂肪营养需求 211
7.4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摄食的环境适应性 222
7.5 鲟鱼营养需求的生理生态学意义 242
第8章 鲟鱼的性腺发育及其环境调控 245
8.1 鲟鱼性腺发育的规律与特征 245
8.2 鲟鱼性腺发育的生理调节机制 267
8.3 鲟鱼性腺发育的生理生态调控和繁殖特点 276
8.4 鲟鱼性别控制 279
8.5 鲟鱼性腺发育人工调控的实践意义 290
第9章 鲟鱼的盐度适应与渗透压调节 292
9.1 鲟鱼盐度耐受与适应 292
9.2 鲟鱼渗透压与离子调节 301
9.3 鲟鱼鳃上皮泌氯细胞的结构功能与变化 311
9.4 鲟鱼渗透压调节及其生物学意义 318
第10章 鲟鱼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322
10.1 氟对西伯利亚鲟的毒理效应 322
10.2 铅对中华鲟幼鱼的毒理效应 330
10.3 铜对中华鲟幼鱼的毒理效应 348
10.4 鲟鱼生态毒理学效应的实践意义 361
参考文献 364
跨越时空的边界:古代文明的兴衰与生态变迁 书籍简介 这部宏大的历史地理学著作,深入剖析了人类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互动、适应,乃至冲突,并最终决定了其兴衰的轨迹。全书以地理学为骨架,辅以生态学、考古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视角,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地关系”演变长卷。 第一部分:文明的摇篮与自然的馈赠——早期农业社会的奠基 本书首先将目光投向世界几大主要文明的起源地: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河流域、尼罗河谷、印度河平原以及黄河与长江流域。作者细致考证了早期人类如何识别并驯化特定的动植物资源,探讨了灌溉系统的兴起如何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结构。 重点章节探讨了“沃土的悖论”:早期高产的农业技术(如过度依赖灌溉)在短期内带来了人口爆炸和政治整合,但其长期生态后果——土壤盐碱化——如何成为后续文明衰退的结构性诱因。例如,苏美尔文明的农业实践与其晚期面临的土地退化之间的因果链条,被置于气候波动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 此外,本书对比了不同地理环境下社会对水资源管理的差异。在季节性洪水可预测的尼罗河流域,形成了相对稳定和中央集权的统治结构;而在季风不定的东亚,则演化出更具韧性和适应性的区域性水利组织。这种组织模式的差异,深刻地影响了文明的治理效率和对突发环境灾害的抵抗力。 第二部分:环境的压力与帝国的扩张——古典时代的地理制约 进入古典时期,随着城邦和帝国的兴起,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空前增强,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复杂的生态挑战。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大规模森林砍伐、冶金工业发展以及畜牧业扩张对区域环境的冲击。 罗马帝国的扩张史被视为一个环境代价高昂的案例。书中详尽分析了罗马道路、采矿活动和对地中海沿岸森林的过度开发如何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特别是在帝国后期的“边疆化”进程中,粮食供应线的脆弱性与环境承载力的极限之间的张力被凸显出来。作者借鉴古气候学证据,论证了某些时期的干旱期如何加剧了社会内部的矛盾,为蛮族入侵提供了潜在的生态背景。 与此同时,本书也审视了古代世界贸易网络对环境的间接影响。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流通的通道,也是病原体和物种扩散的媒介。书中通过对古代植物、动物贸易遗址的考证,重建了跨区域生物地理格局的变化,探讨了物种交流对地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第三部分:中世纪的适应与断裂——气候变化与社会重塑 中世纪(约公元500年至1500年)被描绘为一个充满生态适应与剧烈断裂的时期。本书特别关注了“中世纪暖期”(Medieval Warm Period)和“小冰期”(Little Ice Age)对不同地理区域的异质性影响。 在北欧和西欧,暖期促进了农业北移和高纬度地区的定居,支持了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大学的兴起。然而,随着14世纪气候的急剧恶化,农业歉收、饥荒频发,最终成为欧洲社会结构遭受重创(包括黑死病传播)的重要环境推手。 在亚洲,特别是在中国宋元时期,本书探讨了在气候相对稳定时期,单位土地的产出如何达到一个高峰,这为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同时,对有限的湿地和草原资源的过度开发,也为后来的生态危机埋下了伏笔。 第四部分:全球化前夜的资源掠夺与技术革新——近代转型 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大航海时代至工业革命前夜的转变。这是一个人类“地理视野”和“资源获取范围”急剧扩大的时代。技术的进步,如更坚固的船只和更高效的工具,使得人类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将环境改造推向全球尺度。 本书批判性地分析了殖民扩张如何建立了一种新的、不对等的“环境关系”。美洲的白银开采、蔗糖种植园的建立,本质上是一种跨大陆的资源单向抽取,它在带来新大陆部分地区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热带雨林的大规模退化、本土物种的灭绝以及奴隶制的生态后果。 本书的结论部分,不是简单地将历史归咎于环境决定论,而是强调人类的制度、技术和观念,才是决定环境压力如何转化为社会灾难或韧性的最终中介因素。它为我们理解当前面临的全球环境挑战,提供了深厚的历史纵深和多维度的思考框架。全书的研究方法严谨,引用了大量一手文献、地理测绘数据以及最新的同位素分析成果,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宏大叙事风格的力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自然科学普及有着强烈热情的普通读者,尤其钟爱那些能够深入浅出讲解生物奥秘的书籍。当我看到《鲟鱼环境生物学-生长发育及其环境调控》这本书时,尽管“生物学”和“环境调控”听起来有些专业,但“鲟鱼”这两个字唤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一直认为,了解和认识我们星球上的各种生命形式,是拓展视野、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为我揭示鲟鱼这个古老物种的迷人之处。例如,书中是否会讲述一些关于鲟鱼的传说故事,或者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生长发育”部分,我期待能够了解到鲟鱼从一颗小小的卵,如何经历漫长而奇妙的生命旅程,最终长成威风凛凛的大鱼。我很好奇它们的成长速度如何,需要怎样的食物才能满足它们的生长需求,以及它们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会展现出怎样的行为特点。“环境调控”则让我联想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如何影响着包括鲟鱼在内的所有生命。书中是否会讲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比如某种污染如何威胁到鲟鱼的生存,或者科学家们如何通过巧妙的方法帮助它们克服生存的困难?我希望能从中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脆弱,并更深刻地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本书在我眼中,应该是一次与古老生命进行深度对话的旅程。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色彩运用大胆且充满生命力,一看就能感受到内容与水生生物、特别是珍贵鱼类相关。虽然我并非专业的渔业研究者,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环保和生态的朋友,我对这类书籍有着天然的好奇。书名中“鲟鱼”两个字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我知道鲟鱼是一种非常古老且重要的物种,它们在淡水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近年来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看到“环境生物学”这几个字,我期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鲟鱼如何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繁衍,以及这些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它们的生命周期。而“生长发育及其环境调控”更是点明了核心内容,这让我猜想书中可能会详细介绍鲟鱼从幼体到成体的各个发育阶段,以及水温、水质、食物来源、栖息地完整性等外部条件对这些过程的塑造作用。我会特别留意书中是否提供了具体的案例研究,或者对不同地域、不同种类的鲟鱼在生长发育上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如果书中能够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复杂的生物学原理,那将是极大的惊喜。我非常期待能从中学习到更多关于如何保护和恢复鲟鱼种群的知识,了解科学家们正在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环境变化对它们的威胁,并思考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才能为保护这些古老生灵尽一份力。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扇连接人类与自然、了解生命奥秘的窗口。

评分

我是一名地理学专业的学生,对陆地和海洋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很感兴趣。这本书的标题《鲟鱼环境生物学-生长发育及其环境调控》触及了我研究领域的一个交叉点。鲟鱼的生命周期往往与特定的河流和水系紧密相连,它们迁徙的习性也表明了它们对地理环境的高度敏感性。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否会从地理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影响鲟鱼生存的关键地理因素,比如河流的流速、河床的形态、水文周期、甚至地质构造对栖息地的影响?“环境生物学”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将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与它们所处的宏观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探讨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如大坝建设、水土流失)等宏观地理现象是如何影响鲟鱼的生存和繁衍的。“生长发育”部分,我会关注书中是否会阐述鲟鱼的生命周期与地理环境的季节性变化之间的关系,例如,不同季节的水温、水流变化如何影响它们的繁殖时间、产卵地选择以及幼体存活率。而“环境调控”则让我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人类如何通过改变地理环境(如修建人工河道、恢复湿地)来改善鲟鱼的生存条件,或者一些宏观的生态保护措施是如何对整个流域的鲟鱼种群产生影响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让我理解生物体与它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之间复杂而动态的互动关系。

评分

作为一名在水产养殖行业工作了多年的技术人员,我对各种鱼类的生长特性和养殖管理有着深入的了解。这次偶然的机会注意到这本《鲟鱼环境生物学-生长发育及其环境调控》,书名本身就直击我工作的核心痛点。我对鲟鱼的养殖一直非常感兴趣,因为它们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但同时,它们的生长周期长,对养殖环境的要求也相当苛刻,这使得养殖过程充满了挑战。我尤其关注“环境调控”这部分,在我看来,养殖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为鱼类提供一个稳定、适宜的生长环境。这本书是否会详细介绍影响鲟鱼生长发育的关键环境因子,比如水温的波动、溶氧量的变化、pH值的适宜范围、氨氮和亚硝酸盐的临界浓度等等?是否会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鲟鱼,提供具体的环境参数建议?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实用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例如如何通过优化水体环境来提高鲟鱼的摄食率、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以及如何应对养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环境胁迫。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鲟鱼疾病预防与控制的生物学原理,以及如何通过环境调控来辅助治疗,那将是锦上添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工作中的一本得力助手,帮助我解决在实际养殖中遇到的难题,进一步提升养殖效益。

评分

我是一名对海洋生物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偶然间看到了这本书。书名“鲟鱼环境生物学-生长发育及其环境调控”虽然听起来有些专业,但“鲟鱼”这个词让我联想到了那些巨大的、古老的鱼类,它们仿佛是远古海洋的遗孤。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否会从演化的角度来阐述鲟鱼的起源和它们独特的生活习性?“环境生物学”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能够将鲟鱼的生命活动置于一个广阔的环境背景下进行考察。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水域(如河流、湖泊、海洋)的物理化学特性(如盐度、pH值、溶解氧、污染物)是如何塑造鲟鱼的生长速度、繁殖能力甚至行为模式的?“生长发育”部分则是我特别关注的,我希望能了解鲟鱼在孵化、幼体、稚鱼、性成熟等不同阶段的形态特征、生理变化以及营养需求。更重要的是,“环境调控”让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人工繁育、栖息地修复、甚至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是否书中会提供一些成功的养殖案例,或者阐述如何通过人为干预来优化鲟鱼的生长环境,以期达到保护或增殖的目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能启发我思考鲟鱼种群可持续利用的现实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