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大气复合污染防治:联发联控战略及路线图

京津冀大气复合污染防治:联发联控战略及路线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郝吉明 著
图书标签:
  • 大气污染
  • 京津冀
  • 联防联控
  • 环境治理
  • 生态文明
  • 区域协同
  • 环境政策
  • 污染防治
  • 大气复合污染
  • 战略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8849
版次:31
商品编码:1224826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策略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576
字数: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京津冀大气复合污染防治:联发联控战略及路线图》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的研究成果。《京津冀大气复合污染防治:联发联控战略及路线图》由国内环境工程、能源工程和农业工程的15位院士、近百名专家和多家单位共同完成,内容涵盖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来源与减排潜力研究,区域能源、产业协同发展战略、主要耗能行业大气污染控制方案研究,区域农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大气污染防治战略,区域可持续高效率的交通系统构建,区域大气污染监管体系研究,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规划与中长期路线图。

目录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摘要
第1章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来源与减排潜力研究 1
1.1 京津冀地区大气复合污染的气象和气候背景 3
1.1.1 京津冀地区霾形成的气象条件及污染物输送通道 3
1.1.2 京津冀地区雾霾日数及能见度的特征分析及变化趋势 11
1.1.3 气候条件对京津冀地区霾日数的影响 15
1.1.4 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 17
1.2 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分析 21
1.2.1 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和特点 22
1.2.2 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变化趋势 24
1.2.3 京津冀地区污染物排放的部门分担 29
1.2.4 京津冀地区污染物排放空间分布特征 34
1.3 京津冀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特征分析 38
1.3.1 京津冀地区PM2.5污染特征分析 38
1.3.2 京津冀地区臭氧污染特征分析 42
1.3.3 京津冀地区大气PM2.5的来源解析 43
1.3.4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立体监测技术体系 57
1.3.5 现有监测体系用于研究京津冀大气污染问题的局限性 73
1.4 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物减排面临的挑战 74
1.4.1 京津冀能源结构对大气污染防治的挑战 75
1.4.2 京津冀产业布局对大气污染防治的挑战 76
1.4.3 京津冀农业与城镇化发展现状对大气污染防治的挑战 76
1.4.4 京津冀交通系统发展现状对大气污染防治的挑战 77
1.4.5 京津冀大气污染的社会经济驱动 78
参考文献 80
第2章 京津冀区域能源、产业协同发展战略研究 83
2.1 京津冀区域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85
2.1.1 京津冀区域能源、产业发展概况分析 86
2.1.2 京津冀区域能源分配图的绘制和分析 113
2.1.3 京津冀和长三角、珠三角发展现状的对比分析 129
2.1.4 主要结论 140
2.2 京津冀区域能源、产业发展的趋势分析 141
2.2.1 京津冀区域能源消费增长的驱动因素分析 141
2.2.2 京津冀区域2030年能源、产业发展情景分析 155
2.2.3 主要结论 177
2.3 国外类似区域能源、产业转型的经验借鉴 178
2.3.1 日本东京都市圈发展的经验借鉴 178
2.3.2 美国“铁锈地带”转型发展的经验借鉴 190
2.3.3 德国鲁尔区转型发展的经验借鉴 194
2.3.4 主要结论 198
2.4 京津冀区域能源、产业协同发展战略构思 198
2.4.1 基本认识 198
2.4.2 战略思路和目标 201
2.4.3 重点任务 203
2.4.4 保障措施 206
2.5 “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区域能源、产业协同发展建议 207
参考文献 210
第3章 京津冀主要耗能行业大气污染控制方案研究 215
3.1 京津冀及其主要耗能行业能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情况 217
3.1.1 京津冀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217
3.1.2 京津冀主要耗能行业发展现状和污染物排放特征 230
3.2 京津冀主要耗能行业节能减排措施 263
3.2.1 电力行业 263
3.2.2 钢铁行业 270
3.2.3 建材行业 275
3.2.4 石化化工行业 283
3.2.5 民用部门 287
3.3 京津冀主要耗能行业大气污染物减排潜力分析 293
3.3.1 情景设置 293
3.3.2 污染物排放预测 294
3.4 京津冀主要耗能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建议 307
3.4.1 总体情况 307
3.4.2 存在的问题 309
3.4.3 政策建议 310
参考文献 311
第4章 京津冀区域农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大气污染防治战略研究 313
4.1 京津冀地区农业源氨排放的时空分布 315
4.1.1 京津冀地区种植业氨排放的时空分布 316
4.1.2 京津冀地区养殖业氨排放的空间分布 326
4.1.3 京津冀地区总氨排放的时空分布 331
4.1.4 京津冀地区总氨排放的强度 336
4.1.5 减少农业源氨排放的技术分析 337
4.2 京津冀地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340
4.2.1 京津冀地区作物秸秆 340
4.2.2 京津冀地区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 342
4.2.3 京津冀地区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策略 344
4.3 京津冀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农业源污染防治战略 344
4.3.1 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 344
4.3.2 农村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分布 349
4.3.3 农村可再生能源替代的可行性分析 358
4.3.4 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实例分析 361
4.3.5 京津冀区域农村生活能源结构优化建议 366
4.4 京津冀区域现代农田林网发展与大气联发联控战略 367
4.4.1 农田林网及其效益 367
4.4.2 我国农田林网发展现状 371
4.4.3 京津冀区域农田林网建设情况 372
4.4.4 京津冀农田林网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 375
4.4.5 国内外农田林网发展经验借鉴 377
4.4.6 京津冀区域农田林网发展趋势分析 379
4.4.7 京津冀农田林网优化改造模式 380
4.5 小结 381
参考文献 383
第5章 京津冀区域可持续高效率的交通系统发展战略 387
5.1 京津冀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和排放控制现状 389
5.1.1 交通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389
5.1.2 排放控制现状分析 394
5.1.3 区域移动源交通和排放控制一体化的协调机制 400
5.1.4 区域移动源交通及排放控制一体化面临的障碍和挑战 402
5.2 基于区域路网的高分辨率交通排放清单 404
5.2.1 建立全路网的交通源活动水平数据库 404
5.2.2 京津冀区域机动车排放模型更新和完善 408
5.2.3 建立基于路网的高分辨率交通排放清单 414
5.2.4 京津冀区域机动车排放规律演变分析 419
5.3 京津冀移动源排放控制技术措施发展趋势和减排潜力研究 423
5.3.1 国内外移动源排放控制体系分析 423
5.3.2 建立移动源排放控制技术措施库 434
5.3.3 京津冀交通源排放趋势预测的多情景设计 436
5.3.4 交通源PM2.5排放减排目标和控制措施减排潜力评估 437
5.4 京津冀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和排放综合控制政策建议 441
5.4.1 面临的挑战和国际经验的启示 441
5.4.2 主要政策建议 443
参考文献 445
第6章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监测监管体系研究 449
6.1 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监测体系现状分析 451
6.1.1 监测点位布设概况 451
6.1.2 监测点位代表性分析 451
6.1.3 监测能力概况 453
6.1.4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体系 453
6.1.5 监测结果评价体系 454
6.1.6 信息发布体系 456
6.1.7 大气污染源监测体系现状 459
6.2 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监测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462
6.2.1 环境监测法律法规不完善,监测机构职责定位和事权划分不明晰 462
6.2.2 监测范围和要素指标覆盖不全 463
6.2.3 监测技术体系不完备,立体监测等新技术应用不足 464
6.2.4 监测数据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465
6.2.5 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信息公开与共享程度不够 466
6.2.6 监测与监管结合不紧密 467
6.2.7 对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管机制不健全 467
6.3 加强监测体系构建的对策建议 468
6.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级环保部门职责定位与事权划分 468
6.3.2 完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469
6.3.3 加强立体监测体系建设 471
6.3.4 健全环境监测质控体系 480
6.3.5 构建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加强信息公开与共享 482
6.3.6 建立监测与执法联动机制 482
6.3.7 加强对社会化环境监测工作的引导和管理 484
参考文献 485
第7章 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规划与中长期路线图 489
7.1 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设定 491
7.1.1 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和标准的差距 491
7.1.2 国外城市大气细颗粒物浓度降低的案例和启示 492
7.1.3 我国城市大气颗粒物浓度降低的趋势 496
7.1.4 京津冀区域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各阶段目标 497
7.2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物输送及其空气质量影响 498
7.2.1 周边省份对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的影响 498
7.2.2 京津冀区域城市间大气污染输送及其空气质量影响 503
7.2.3 基于污染物跨界输送规律的京津冀区域联防联控策略 510
7.3 多源排放控制与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响应 511
7.3.1 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现状的模拟与验证 511
7.3.2 源排放-区域空气质量非线性响应模型建立 521
7.3.3 京津冀区域细颗粒物的非线性源解析 525
7.4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情景分析 530
7.4.1 京津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530
7.4.2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情景分析 538
7.4.3 京津冀区域不同排放控制情景的空气质量预测 541
7.5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路线图和政策建议 543
7.5.1 产业布局调整与产业结构优化战略 543
7.5.2 能源革命与清洁能源发展战略 543
7.5.3 农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 544
7.5.4 区域可持续高效率的交通系统发展战略 545
7.5.5 区域大气环境监测监管战略 545
7.5.6 区域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战略 546
7.6 小结 549
参考文献 549
索引 551
跨越边界的挑战:区域协同发展与环境治理的未来图景 图书名称: 《跨越边界的挑战:区域协同发展与环境治理的未来图景》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中国复杂多样的区域发展格局下,如何有效应对跨行政区划的治理难题,特别是环境污染与资源共享等领域面临的系统性挑战。不同于聚焦于特定地理区域(如京津冀)的既有研究,本书采取宏观的、理论驱动的视角,构建了一个多尺度、多主体的区域协同治理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区域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石与演变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区域经济学、公共治理理论与环境科学交叉领域的理论发展脉络。我们探讨了“邻避效应”(NIMBY)、“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在当代区域环境治理中的新表现形式。通过对“区域一体化”与“地方分权”之间内在张力的审视,本书提出了一个动态的“协同治理成熟度模型”(Synergistic Governance Maturity Model, SGMM)。该模型将区域合作的不同阶段——从初步的“信息共享”到深度的“政策耦合”再到最终的“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进行量化和定性分析,旨在为评估不同区域的治理水平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工具。 我们着重分析了驱动区域协同的内生动力与外生约束。内生动力包括区域内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公众对环境质量的共同诉求;外生约束则涵盖了中央政府的激励机制、法律法规的约束力以及地方政府间的权力分配结构。通过对国内外多个成功与失败的区域合作案例的比较研究(不限于环境领域,扩展到交通、产业转移等方面),我们揭示了建立长期、稳定、互信的跨界合作机制所需具备的关键要素。 第二部分:跨界环境挑战的系统性分析 本书将区域环境问题视为一个复杂的、耦合的系统,而非孤立的污染源叠加。我们系统性地探讨了跨界空气污染、流域水资源分配、土壤污染风险扩散这三大核心议题。 在大气污染方面,我们超越了排放源清单的描述,着重于“大气传输通道”的动态建模与责任分配机制。本书引入了“贡献度评估的动态公平性原则”,探讨了在不同气象条件下,上风向地区与下风向地区在污染治理中的相对责任界定问题。我们深入研究了如何设计能够适应季节性、天气系统变化的联防联控“弹性机制”,而非僵化的固定目标。 在水资源与流域治理方面,本书强调“水文单元”与“行政单元”的错位带来的治理困境。我们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个覆盖全流域的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并重点讨论了如何在保障上游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前提下,设计出既能满足下游用水安全,又能激励上游地区生态保护的“生态补偿支付机制”(PES)。这部分内容着重于机制设计,而非单纯的水文数据分析。 第三部分: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的融合路径 区域协同治理的成功,离不开制度的创新和技术的有效应用。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将宏观战略转化为可执行的微观操作。 制度层面,我们提出了“目标导向的协商治理模式”。这强调了打破传统自上而下的指令模式,转而建立一个包含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公民团体的多主体协商平台。书中详细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协同绩效评估体系”(Cooperative Performance Metrics, CPM),该体系不仅衡量环境改善的绝对值,更重要的是衡量各主体在协同过程中投入的资源、建立的信任以及达成的共识程度。我们分析了跨区域的执法协作机制的优化,特别是在环境违法行为识别、证据固定和联合惩戒方面的法律障碍与突破口。 技术层面,本书探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提升区域环境治理效率中的潜力。我们关注的重点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如何服务于“协同”:例如,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跨区域的污染源溯源识别,从而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相互指责;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跨区域环境数据的真实性与不可篡改性,为联合执法提供坚实基础。此外,书中还讨论了区域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如生态廊道、绿色交通网络)的规划与共建,强调技术集成对提升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战略意义。 第四部分: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 在最后一部分,本书综合前述分析,展望了未来区域协同治理的发展趋势,特别是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和新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现有治理模式的冲击。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建议: 1. 建立常态化的“危机协同响应机制”:将联防联控从日常污染治理扩展到突发环境事件的联合处置。 2. 深化财政和金融工具的协同运用:设计跨区域的绿色金融产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跨界环境改善项目中。 3. 培育区域性“环境治理共同体”:推动科研机构、技术服务商和监管部门在区域层面形成紧密的合作生态,实现知识和经验的快速流动。 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区域规划师、环境管理者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和行动路线图,以期推动中国区域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与高效化。它提供的是一套思考和解决跨界治理难题的普适性方法论,而非针对特定区域污染的战术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名就像一股清流,试图为困扰我们许久的京津冀“呼吸之痛”提供解决方案。我个人对“联发联控”这个概念非常感兴趣,因为我觉得,单一地区的力量终究有限,只有当区域内的所有力量拧成一股绳,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跨区域的污染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联发联控”背后的具体机制,例如,如何打破行政壁垒,如何建立起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平台,如何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互通。我对书中可能提到的“路线图”也充满了期待,我猜想它一定是一份经过深思熟虑的行动计划,包含了短、中、长期的治理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步骤和技术支撑。这本书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治理技术,比如针对PM2.5、O3等复合污染的控制技术?它是否会提出一些创新的治理模式,比如生态补偿机制、绿色产业的推广等等?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这样一份详实而富有前瞻性的“路线图”,那对于推动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的有效治理,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名时,我脑海里闪过的是那些在寒冷冬日里,天空被灰蒙蒙的颜色笼罩的画面。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健康,甚至是我们对未来的信心。因此,我迫切地想了解,这本书是如何将“联发联控”这个抽象的战略,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方法的。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不同污染源的详细分析,比如工业排放、交通尾气、散煤燃烧等等,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形成复合污染。更重要的是,我期望书中能深入探讨“联发”和“联控”的具体内涵,它们是如何在中国这样复杂的行政和经济体系下实现的。是否涉及到了政策的协调、技术的共享、信息的公开,甚至是区域间的利益博弈?“路线图”的设计,我想也必然是基于大量的科学数据和模型预测,它应该能够清晰地指引我们,从哪里出发,如何一步一步地走向清朗的天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让我对治理京津冀大气污染的复杂性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未来的治理方向充满希望。

评分

当看到“京津冀大气复合污染防治”这个书名,我的思绪立刻被拉回到那些空气质量不佳的日子里,那种沉闷和压抑感至今难忘。而“联发联控战略及路线图”则像是一盏明灯,预示着解决之道。“联发联控”,听起来就充满了协同和合作的意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这种“联发”和“联控”是如何实现的,它涉及到哪些主体,通过何种方式进行联动,又如何克服彼此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协调难度。我特别关注“复合污染”这个词,它意味着治理的复杂性,是多种污染源、多种污染物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这些相互作用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治理策略?而“路线图”,我想象中它应该是一份非常具有操作性的指南,它会为我们勾勒出未来防治工作的清晰脉络,包括在不同时期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需要采取的关键措施,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评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的实践案例,让我对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的治理前景有一个更全面、更乐观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幅宏大的画卷,关于京津冀地区那萦绕不去的雾霾,以及我们为了驱散它所付出的种种努力。我一直在关注这个区域的空气质量问题,也读过不少相关的文章和报告,但总觉得缺少一个系统性的、能够让人一窥全貌的视角。这本书的出现,似乎填补了这个空白。我特别期待它能深入剖析“联发联控”这个概念,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是要看它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科学依据、技术支撑,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又会遇到哪些挑战,又有哪些创新的解决方案。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研究案例,比如在某个时间段,某个城市,针对某种特定的污染物,是如何通过跨区域的协同治理取得成效的。同时,“路线图”这个词也暗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回顾过去,更是展望未来,它应该会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可行的发展蓝图,让我们知道在未来的几年、十几年,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将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有哪些关键的节点和目标。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将是对我这样关心环境问题的读者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评分

“京津冀大气复合污染防治”——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紧迫感和复杂性。复合污染,顾名思义,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污染物交织叠加的结果,这就使得治理难度呈几何级数增长。我一直对这个问题感到好奇,也尝试着去理解其中的奥秘。这本书的副标题“联发联控战略及路线图”则让我看到了希望,似乎它提供了一个解决之道。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界定“联发”和“联控”的范围的?它是否涵盖了从源头控制到末端治理的整个链条?书中对“战略”的阐述,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宏观的政策导向、经济激励机制,亦或是科技创新的突破?而“路线图”,我设想它应该是一份详尽的行动指南,列举出在不同阶段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以及衡量成功的标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或者某项政策的落地效果,这样才能让“战略”和“路线图”变得更加生动和可信。它应该能够让我明白,治理如此复杂的污染问题,需要的是怎样一种系统性的思维和协同的行动。

评分

烟气脱硝专业书籍,非常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平时没事干,翻着看看

评分

书的内容很好对工作很有帮助

评分

这本书比较新,作者是大专家,值得一看!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专业书,值得学习参考使用,另外,京东的速度还是一如既往地快!

评分

书非常不错,非常喜欢,速度又快。专业性非常强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好书,很好,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