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参同契(中册)

我说参同契(中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怀瑾 著
图书标签:
  • 参同契
  • 中医经典
  • 方剂学
  • 古籍
  • 医史
  • 药物学
  • 传统医学
  • 养生
  • 中医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323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171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7
字数:20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参同契》是早期道教重要典籍,全名《周易参同契》。书中借用乾、坤、坎、离、水、火等法象,以明炼丹修仙之术。为道教系统论述炼丹的*早著作,道教奉为“丹经王”,是千古丹经之鼻祖。
  《我说参同契》是南怀瑾先生一九八三年在台湾讲解《参同契》的记录,分上、中、下三册。南怀瑾先生认为:《参同契》参合了三种原则相同的学问,且熔于一炉——老庄、道家的丹道,还有《易经》的学问,是一本非读不可的秘密典籍。《参同契》不止是丹经道书,它既是哲学又是科学,也是古典文学之作,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高深之承天接地的文化。《参同契》素有“天书”之称。这部因深奥而埋藏已久的天书,因南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而重新散发光芒。

作者简介

  南怀瑾(1918-2012),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出生于浙江温州书香世家,自小接受私塾传统教育,少年时期就已读遍诸子百家的各种经典。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华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旨在促进东、西文化精粹之交流。1980年在台湾创办老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南怀瑾先生在台讲学三十六年,旅美三年,居港十数年,2004年落脚上海。2006年,他定居于江苏太湖之滨的太湖大学堂,终其晚年在这里讲学、授课,培养下一代文化种子。
  南怀瑾先生毕生讲学无数,著作丰富,著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近六十部作品,并曾译成多国语言。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内外各层次读者的喜爱,半世纪以来影响无数中外人士;而南怀瑾先生融会东西精华、重整文化断层的心愿,亦将永续传承下去。

目录

出版说明
第二十七讲
君臣御政章第五
打坐的好处
修道的关键重点
不受感动
天心为主的金丹

第二十八讲
炼丹的初步
六根大定结丹
气脉真通与变化
修道谁做主
你懂得火候吗

第二十九讲
炼已立基章第六
养生与修道
先管嘴再管心
找不到的东西
铅汞代表什么
先天一炁来了

第三十讲
修道百字铭
肌肤润泽了
一是什么
如何能得一
一产生一切

第三十一讲
一到底是什么
谷神与本性
两窍互用章第七
两窍互用
上德与下德

第三十二讲
上窍与下窍的功能
上下气平衡交换
性命与祖炁
……
明辨邪正章第八
两弦合体章第九
金返归性章第十
真土造化章第十一
同类相从章第十二
祖述三圣章第十三
还丹法象章第十四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精彩书摘

  《我说参同契(中册)》:
  能够做到“管括微密”,修炼久了“开舒布宝,要道魁柄,统化纲纽”。这个“开舒”就是开展、舒畅,就是密宗、道家所谓气脉通了。“布宝”,不止气脉通了,我们生命的内部更显现自己生命之宝。这个生命之宝也是本有的,就是长生不死的丹药。不过平常不知道,当生命结束时,就默默无闻地跟着结束了。
  “开舒布宝”的道理,我上次提过,最好的是孟子的说明,他对这个养生养气之道说得清清楚楚,就是《尽心篇》里“可欲之谓善……”这一段。孟老夫子多处提到这个修道的修养,譬如“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以前孔子没有提过这个话。所以战国时期,我们中国修道家的人物都出笼了,也正是孟子这个时期。他功夫做得很细密,而且程序讲得最清楚。第一句话“可欲之谓善”,一般人都喜欢修道,这是好事,有时候做做功夫,做了几个月功夫不干了;想想不对,又回来搞了;过几天事情忙又耽误了,这些都是可欲阶段,是走上一个善的阶段。
  真要到“开舒布宝”,是要到“有诸己”功夫上身了。过去听到老前辈讲,道要上身,这个是有效验有征候的。功夫有没有到,自己才知道,这个是正信,不是迷信。这是个科学,不是乱讲,道不是空洞的。“有诸己”,自己的确有个东西来才有些消息。到唐朝神仙吕纯阳,跟孟子相距有一千多年了,他讲的“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就是“开舒布宝”这个境界,也就是孟子讲的“有诸己之谓信”。后面一步一步功夫越来越高了,六个秩序清清楚楚。孟老夫子这几句话,无法做别的解释,而是实际的功夫境界。
  修道达到这个基本的境界是御政,等于帝王就职,他的政策对了,也就是政治领导管理的准则,我们修道也是这样。“要道魁柄”,这又是形容词,以天体来讲,魁就是北斗七星,指挥是斗柄。在我们人心来说,“魁柄”就是上一次提到过的“天心不动”,也就是这个心不动。心念不动最重要,孟子也提到不动心。这里告诉我们修道最重要的是炼心,重点在于魁柄。北斗七星这个魁柄一转动的话,统率了整个天上的星座,所以是“统化纲纽”,这个是它的纲要。
  我们修道也就是心念,我们常说“天心泰然”,这是我们的纲要,天心要怎么样泰然呢?这又要引用《易经》上孔子很简单两句话,将哲学、宗教、修道都讲完了。他讲道这个东西“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真正要做硬功夫修炼气脉,我很公平地讲,密宗不及正统道家。当然旁门左道的道家,炼气脉就不及密宗,这个里头各家各有一个层次的差别。正统的道家不炼气脉,而走上品丹法,同佛法的上品禅法是一样的。只要心君泰然,涵养久了——这个涵养就是静极静久了,气机自然“开舒布宝”,自然打通了。所以要心君泰然,寂然不动。
  ……

前言/序言

  这本书是南师怀瑾先生讲解《参同契》的记录,时为一九八三年在台北十方书院。《参同契》一书,自来被认系丹经之鼻祖,为超凡成仙的修炼宝典,是彻底转变肉体生命而成为寿与天齐神仙的修炼宝典。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真正的生命科学了。
  作者乃东汉时期的魏伯阳真人(约公元一〇〇年一?),距今已一千八百年了。魏真人出身浙江上虞官宦望族之家,不喜仕途而爱好修道,后入神仙之列,并将修炼经验写出这本《参同契》,当时佛法尚未传入中国。
  清朝初年,有道家北宗龙门派道士朱云阳,因早年由此书入门,又三山五岳遍参诸方后修炼有成,再穷十年之功,注释《参同契》,于康熙八年己酉(一六六九年)刻版印行,书名为《参同契阐幽>此书一扫千多年来对《参同契》的错解、邪见与误导,而正视听。此次课程所采用的书本,即自由出版社所印的这本书。
  惟读《参同契》犹如读天书,即如云阳真人这本阐幽,亦为三百多年前的古典文章,加以一般人对《易经》、阴阳五行等缺乏研究,欲懂《参同契》太不容易,如无真实修养者解说,实难入其堂奥。其实,连入门都不可能。
  《参同契》共分三篇,上篇与中篇读之令人有重复之感。其实不然,上篇为纲要原则,中篇再作深入微细解说,以免曲解而流入旁门别庭。
  南师怀瑾先生,当时选讲这门课程,旨在引导学人进入中华重要典籍的初步研讨,所讲仅上篇及中篇之重点(包括十八、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及二十四章一段),因下篇为总结,学人应可自己研究了。
  南师讲解后,有行者逐渐发现,在功夫修持过程中,道家的著作如《参同契》一书,解说具体而周详,且有对治方法。有人甚至说,仔细研读了南师的讲解,才对佛法的修持较为明了,尤其对东晋初期传来佛家修炼禅定的十六特胜法门,才有真切的体会。
  另有人说,略知《参同契》才了解什么是正统道家,什么是邪说乱道,这世界上的误传和歪曲修法太多了。
  《参同契》是佛法传入中国之前的著作,之后佛经翻译常采道家的遣词用字。朱云阳真人由习禅而转道家,故而常以禅法解说。朱氏认为,《参同契》“向来埋藏九地,而今始升九天之上”,乃指《参同契阐幽》一书,令原著转暗为明。
  也有人说,《参同契》不止是丹经道书,也是古哲学、古典文学之作,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最高深之承天接地的文化;是一颗明珠,因深奥而埋藏,经朱氏阐幽而出土,更因南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而散发光芒。
  吾人何其有幸,生为炎黄子孙,有祖先璀璨光辉的文化留传,岂能不继续努力以发扬先祖的智慧成果!
洪荒炼金术:精神的熔炉与物质的奥秘 本书并非一本寻常的学术著作,更非指向某种具体门派的秘籍。它是一次关于“存在”的深邃探索,一次对物质世界与精神宇宙之间神秘关联的追问。我们生活的现实,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从微观粒子的震颤到宏观星系的运转,从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到人类意识的涌动,一切都在无休止的转化与生成之中。然而,我们往往将这些现象割裂开来,分别以科学、哲学、宗教等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却鲜少能触及那隐藏在这一切背后的统一性。 本书的出发点,便在于尝试打破这种割裂,去探寻那连接物质与精神、微观与宏观、内在与外在的“炼金术”式的转化法则。这并非指代古代炼金术师们对黄金的狂热追求,而是将其引申为一种精神与物质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深刻智慧。它关乎我们如何理解生命自身的构成,如何认识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以及如何通过内在的觉醒去影响外在的现实。 第一章:微尘中的回响——物质的脉动与潜藏的能量 我们将从物质的最基本单元——原子与亚原子粒子——开始我们的旅程。爱因斯坦曾说:“一切都是能量。”这句话在量子力学的语境下得到了更加惊人的印证。粒子并非僵死的实体,而是能量的凝结,是概率的波动。它们的行为方式,在许多方面都超出了我们日常经验的直觉。叠加态、纠缠态,这些概念不仅挑战着我们对现实的认知,更暗示着一种超越线性因果的深层联系。 我们将在这一章中探讨: 量子纠缠的启示: 两个粒子,无论相隔多远,其状态都可能瞬间关联。这是否意味着宇宙中存在着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又如何体现在我们的感知与互动中?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从核聚变到化学反应,能量在不同形态之间转化,但总量守恒。这种普遍的法则,是否也暗含着精神能量的某种“守恒”与“转化”机制? 物质的“意识”: 一些前沿的物理学和哲学观点开始探讨,是否存在一种“原始意识”或“信息场”,贯穿于物质的底层?这并非是说一块石头具有人类意义上的意识,而是说物质本身可能承载着某种信息与响应的特性。 物质的“生命性”: 从晶体生长到生命的演化,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展现出惊人的组织化与适应性。这种“自发有序”的倾向,其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 第二章:生命的协奏曲——有机世界的律动与演化 生命,是物质最复杂、最精妙的表达形式之一。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拥有高度发达意识的人类,生命体在不断地适应、演化、繁衍。本书将超越生物学的表象,去探究生命过程中那些超越纯粹物理与化学解释的“奥秘”。 我们将深入探讨: DNA的编码与解码: 基因,如同宇宙中的一种“语言”,承载着生命的指令。但基因的表达,并非是机械的执行,而是与环境、与其他生物分子之间复杂的互动。这种“解读”与“响应”的过程,是否也蕴含着信息论与意识论的影子? 细胞网络的智慧: 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与其他细胞进行着持续不断的“沟通”与“协作”。这种分散式的、自组织的网络,是如何维持整个有机体的稳定与功能的?这是否与我们对集体智慧、社会结构的理解有共通之处? 意识的起源与演进: 从简单的趋利避害到复杂的情感、思维,意识的边界在哪里?它是物质的涌现属性,还是与物质并存的另一种实在?我们将审视意识在生命演化中的作用,以及它与生存、繁衍、以及对意义的追求之间的关系。 熵增与生命的抵抗: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孤立系统的熵总是趋于增加,走向无序。而生命体,却能在一个局部区域内逆熵而行,不断地组织化、复杂化。这种“抵抗熵增”的能力,其本质是什么?是否暗示着一种“负熵流”的存在? 第三章:精神的炼炉——意识的本质与潜能 如果说物质是宇宙的基石,那么意识便是我们感知、理解并创造现实的独特维度。本书将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审视意识的多重面向,并探索其潜藏的巨大力量。 我们将剖析: 意念与物质的互动: 精神的力量能否影响物质世界?从“观察者效应”在量子力学中的暗示,到心理学中关于安慰剂效应、心身医学的研究,这些都指向了一种精神与物质之间尚未完全理解的联系。我们将探讨这种联系的可能性,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潜意识的海洋: 弗洛伊德、荣格等心理学家的研究,揭示了潜意识对我们行为、思想、情感的深刻影响。潜意识是否是连接我们个体与集体精神世界的一条“隧道”?它如何影响我们的直觉、创造力,甚至对现实的感知? 情绪的能量场: 情绪并非仅仅是内在的感受,它们也以一种能量的形式存在,并能影响我们自身和他人的能量状态。恐惧、愤怒、喜悦、爱,这些情绪的能量如何流动,如何相互转化,又如何影响我们与物质世界的互动? 超越感官的感知: 直觉、预感、甚至某些超感知现象,虽然难以用科学方法量化,却普遍存在于人类经验中。这些“超越感官”的感知,是否提示着一种比我们已知感官更广阔的感知维度,以及与更深层现实的连接? 第四章:炼金的奥义——精神与物质的转化法则 将前三章的探索融会贯通,我们将尝试构建一种“精神炼金术”的框架。这不是一套僵化的规则,而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看待世界与自我发展的视角。它关乎如何运用我们的意识,去“炼制”更优质的内在体验,并间接影响外在的现实。 我们将聚焦于: 意念的“炼化”: 如何通过专注、意图的清晰化,将模糊的念头转化为具有创造力的能量?如何识别并“炼化”负面意念,使其不再干扰我们的生活? 情绪的“熔铸”: 如何理解并转化那些阻碍我们成长的负面情绪?如何将它们熔铸成滋养自我、提升能量的素材? 信息的“吸收”与“转化”: 我们每天接收海量信息,如何从中筛选出有益的部分,并将其内化为智慧?如何将外界的经验转化为内在的成长? “同频共振”的实践: 理解物质与精神之间的能量流动,学习如何调整自身的“振动频率”,以吸引与之相符的人、事、物。这是一种主动创造现实的哲学。 从“分别心”到“整体观”: 炼金术的终极目标之一,便是打破二元对立,回归“整体”。这意味着理解物质与精神并非割裂,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统一体。这种整体观如何指导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本书的宗旨,在于启发读者进行一场属于自己的“精神炼金术”实践。它鼓励我们以一种好奇、开放、探索的态度,去审视我们自身与所处的世界。我们并非要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希望点燃那份属于人类内在的智慧之火,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往何方”,以及如何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宇宙中,活出更精彩、更有意义的人生。 本书的探讨,横跨了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哲学,甚至是古老智慧的边缘领域,旨在呈现一个更加完整、更加深刻的宇宙图景。它鼓励读者将书中的概念融会贯通,并运用到自身的实践中,去体验那份“精神炼金术”所带来的内在转化与外在显化。这趟旅程,既是关于理解宇宙,更是关于理解我们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对于我这种半路出家、知识结构并不算扎实的人来说,这中册的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也伴随着一些挫败感。作者的学识毋庸置疑,他引经据典的本事令人佩服,仿佛他随时都能从袖中掏出另一部古籍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书中的结构安排是清晰的,脉络分明,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标示出了各个重要关口的位置。然而,地图上的标记虽然清晰,但通往这些关口的路径设计得未免过于曲折。我常常需要停下来,翻阅其他参考资料,甚至需要回溯前面章节的内容,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避免自己迷失在繁复的符号系统之中。这无疑考验了读者的专注力和毅力,但也正是在这种艰苦卓磨中,对某些核心概念的理解才变得尤为深刻和牢固。这本书,绝对不是那种可以用来消遣的闲书。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怎么说呢,更像是在听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人娓娓道来他的独门绝学。语言风格偏向于一种沉稳、内敛的叙述,充满了对传统的敬畏之心。作者在处理那些被历代学者反复解读的难点时,表现得非常谨慎,小心翼翼地剥开层层迷雾,试图还原文本最初的意图。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对比不同流派观点时的客观态度,他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将不同的声音并置,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判断。这种“带着读者一起探索”的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共同的求道者。唯一的遗憾是,这种谨慎有时也转化成了一种节奏上的拖沓,使得一些本应高潮迭起的论述显得平铺直叙,少了那么一点点振聋发聩的力量感。希望未来的内容能更加酣畅淋漓一些,让理论的“火花”更频繁地闪现。

评分

这本《我说参同契(中册)》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少启发,但这次的阅读体验却有些复杂。首先,从内容深度上来说,它对传统道家思想的阐释非常细致,特别是关于“鼎器”和“火候”的描述,那种层层递进的讲解,让人感觉到作者在尝试打通古籍与现代人理解之间的壁垒。然而,我总觉得,为了追求这种详尽,某些地方的阐述显得有些过于学术化,甚至有点咬文嚼字。比如,在讨论某个特定术语的演变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古籍原文作为支撑,这固然增加了内容的严谨性,但对于初次接触这类深奥理论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难懂,需要反复揣摩才能领会其精髓。我花了不少时间去理解那些复杂的术语解释,感觉就像在走一个迷宫,虽然出口清晰可见,但过程中的指引牌总是那么若隐若现。整体而言,它适合那些已经对相关领域有一定基础,并希望进行更深入探究的读者,但对于想要轻松入门的人来说,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毅力。

评分

这本书散发着一种浓厚的古典气息,行文间透露出一种对古圣先贤思想的深刻体悟。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都颇有古风,读起来韵味十足,仿佛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对话感。特别是在解释那些涉及宇宙观和生命哲学的段落时,语言的张力被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有形而上的飘逸,又不失脚踏实地的分析。然而,我注意到,在某些关于实践层面的描述上,作者似乎略显保守,或者说,他更倾向于停留在理论的建构和概念的辨析上,而对于如何将这些精妙的理论应用于现实生活、指导个体的修持,笔墨着墨不多。这使得整本书在理论的完美闭环和实践的可操作性之间,留下了一个小小的鸿沟。我期待在接下来的内容中,能看到更多将“高处不胜寒”的理论,拉回到“炉火纯青”的现实层面的生动案例或指导。

评分

读完这册书,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理论体系,这一点值得肯定。他不仅仅是对既有文本的解读,更像是进行了一次系统化的重构。书中对于阴阳五行、天地交泰的论述,逻辑链条是完整的,读起来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作者手中握着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古人智慧宝库的大门。特别是在分析某些看似矛盾的道家论断时,作者总能找到一个巧妙的切入点进行调和,使得整个体系显得更为自洽和圆融。不过,我个人认为,这种宏大叙事在某些段落的处理上显得有些力度不足,好像在关键转折点,作者的笔触稍有犹豫,没有将那种磅礴的气势完全释放出来。期待作者能在后续的篇章中,用更具穿透力的语言,将这些高屋建瓴的理论与我们日常的体悟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参同”不仅仅是纸面上的推演,更是可感可触的生命实践。

评分

好书,比在实体书店买的便宜很多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南怀瑾的著作 值得一看 希望有收获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很好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好书,比在实体书店买的便宜很多

评分

非常满意!

评分

书不错,值得购买,强力推荐。在京东买书,就是放心,都是正版

评分

经典之作支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