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经典注译·冲虚至德真经注译:道学经典注译

道学经典注译·冲虚至德真经注译:道学经典注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传辉 注
图书标签:
  • 道教
  • 道学
  • 冲虚至德真经
  • 注译
  • 经典
  • 古代文献
  • 哲学
  • 宗教
  • 文化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18955
版次:1
商品编码:1016169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白话道教经典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9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冲虚至德真经》又叫《列子》,传为记载列子思想言行的子书。
  《列子》八篇,内容非常广泛、深刻,其大概思想轮廓,可以条列为以下几条线索。
  一、发表了《老子》的道论,二、提出齐生死、等贵贱的人生哲学。三、用神话传说丰富了道家无为之治的政治理想。四、主张守-养性的摄生方法论。五、把寓言故事的艺术水平推上少有的高度。
  此外,《列子》书中还有很多无法在这里罗列的丰富内涵。正是这些无限丰富的内涵,才使它在长期被定为伪书的情况下,仍被举世公认为经典著作。
  这本《道学经典注译·冲虚至德真经注译:道学经典注译》的编写,主要以《道藏·冲虚至德真经四解》和今人至德杨伯峻《列子集解》为蓝本,同时参考了其他有关研究成果。前人成果,多所借鉴,在注中别有说明,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另外,为了方便读者,本书的白话译文按现代汉语习惯作了分段处理,没有严格比照原文,特此说明。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
天瑞第一
黄帝第二
周穆王第三
仲尼第四
汤问第五
力命第六
杨朱第七
说符第八

前言/序言




《冲虚至德真经》:道教哲思的璀璨明珠 《冲虚至德真经》,一部饱含深邃智慧与人生启迪的道教经典,历经千年沉淀,依然散发着不朽的光芒。它不仅仅是一部讲述道家思想的书籍,更是引导人们探寻内心宁静、洞悉宇宙奥秘、实现生命至高境界的指南。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深刻的哲学内涵、精妙的语言艺术以及对人生实践的指导意义,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 一、 文本溯源与时代背景 《冲虚至德真经》,又称《冲虚经》,相传为战国时期列子所著。列子,名御寇,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庄子并称“先秦三玄”。“冲虚”二字,蕴含着道家“虚无为体,冲和为用”的哲学思想,意指道体虚无缥缈,而其作用则在于调和万物,使之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至德”则强调了道作为宇宙万物之本源,其德行至高无上,是万物遵循的最高准则。 《冲虚经》问世的时代,正值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变革频繁,人们对生命、宇宙、社会充满了困惑与探索。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家思想以其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特质,吸引了众多寻求精神慰藉和人生答案的思想家。《冲虚经》作为道家思想的重要载体,继承了老子《道德经》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化和发展,提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见解,对后世道教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核心思想解读:体悟“冲虚”与“至德” 《冲虚经》的核心思想围绕着“冲虚”与“至德”展开,其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宇宙论、认识论、人生论、政治论等多个方面。 1. 宇宙论:“道”的生成与运行 《冲虚经》认为,宇宙万物皆源于“道”。“道”是宇宙的本源、规律和终极实在,它无形无象,无始无终,包容万有。书中生动地描绘了“道”的生成过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德经》)《冲虚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道”的运行机制。它认为,“道”并非静态的实在,而是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直至最终的消亡,都是“道”的自然运行的结果。这种运行遵循着“自然”的法则,即不为外力所扰,不被人为所改,顺应其本身的规律而发展。 书中对“无”与“有”的辩证关系也有着深刻的阐述。“无”并非虚无,而是“有”的潜存状态。“有”则是有形有相的实体,是“无”的显现。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宇宙。这种对“无”与“有”的辩证理解,为我们认识宇宙的奥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2. 认识论:从“知”到“悟”的超越 《冲虚经》强调了认识的层次与途径。“知”是感官的认知、理性的分析,是对事物表象的把握。而“悟”则是直觉的体悟、心灵的洞察,是对事物本质的深入理解。书中警示人们,过分依赖于“知”容易陷入执着与局限,而真正的智慧则来自于“悟”。 “冲虚”的状态,即心灵的虚静澄明,是达到“悟”的前提。当心灵摆脱了杂念、妄想、欲望的干扰,才能以一种纯粹、开放的状态去感知世界,从而领悟到事物深层的真理。这种认识方式,超越了单纯的思辨,更注重体验与直觉,强调了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心灵的净化。 3. 人生论:达观的人生智慧与处世之道 《冲虚经》的核心人生智慧在于“冲虚”与“无为”。“冲虚”是一种内在的心灵状态,指心胸开阔,不为物欲所困,不为世俗所累,保持一种虚静、平和、淡泊的心境。在这种心境下,人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我,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遵循自然之道,不妄为、不强为,顺势而为,以最小的能量获得最大的效应。它强调的是一种顺应自然、不强求的态度,在生活中避免过度的干预和执着,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书中还提出了“抱朴守真”、“知足常乐”、“贵己”、“忘忧”等一系列人生处世的原则。“抱朴守真”是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去除虚伪与矫饰。“知足常乐”是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满足于当下,避免无止境的欲望追求。“贵己”是尊重自我,珍视生命,不轻易损耗。“忘忧”则是通过调整心态,超脱烦恼,获得内心的安宁。 《冲虚经》的人生论,并非倡导消极避世,而是教导人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保持内心的独立与自由,实现精神的超越与升华。它鼓励人们以一种达观、从容、智慧的态度去生活,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4. 政治论:以“道”治国的理想 《冲虚经》的政治思想,深受老子“无为而治”的影响。它认为,理想的政治应该是顺应自然,减少干预,让人民自行发展。统治者应该以“道”为准则,推行宽仁、简朴的政策,避免严刑峻法和过度的征敛。 书中警示统治者,过度的作为和干预,往往会适得其反,扰乱社会秩序,损害人民利益。相反,当统治者能够“无为”,即减少不必要的作为,遵循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则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种政治思想,反映了道家对权力与社会关系的深刻反思。 三、 艺术特色与语言魅力 《冲虚经》的语言简洁、朴素、含蓄,却又意蕴深邃。作者善于运用比喻、象征、寓言等手法,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形象化,使之易于理解,又留有回味的空间。 书中大量运用自然意象,如水、风、云、山、泉等,将“道”的特性与这些自然现象相联系,赋予了“道”以生动的形象。例如,将“道”比作水,强调其柔弱、包容、滋养万物的特性;将“道”比作风,强调其无形无相、自由流动的特质。 《冲虚经》的叙事方式也颇具特色,常以对话、问答、寓言故事的形式展开,将深刻的哲理融入其中,使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家思想。这种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四、 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 《冲虚经》作为道教经典之一,对后世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道教的神学理论、修行方法、伦理道德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许多道教宗派都将《冲虚经》作为重要的经典进行研习和传承。 在哲学领域,《冲虚经》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发展,尤其是在认识论、人生论方面,其辩证思想和超越性智慧,为后世的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在文学艺术领域,《冲虚经》的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也为历代文人墨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许多诗词、文章都受到了《冲虚经》的启发,体现了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渗透力。 在现代社会,《冲虚经》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人们渴望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冲虚经》所倡导的“冲虚”、“无为”、“知足”、“抱朴”等观念,为我们提供了应对压力、排解烦恼、实现内心和谐的智慧。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更应关注精神世界的富足,学会放下执念,回归本真,以一种更加淡泊、从容的态度去生活。 结语 《冲虚至德真经》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它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精妙的语言艺术、丰富的人生智慧,穿越时空,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阅读《冲虚经》,不仅仅是了解一部古代经典,更是与一位古老的智者进行对话,从中汲取力量,获得启迪,最终实现生命的更高境界。它如同一泓清泉,洗涤心灵的尘埃,带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宁静、和谐、充满智慧的生命境界。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古典哲学抱有浓厚兴趣,但基础相对薄弱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引导我建立系统性认知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只专注于某一细微之处的考证,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宏观的视野,将零散的章节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在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看到不同篇章之间内在的逻辑递进关系,以及核心概念是如何在全书中反复强调和深化演变的。这种结构上的清晰度,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去探索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理论。特别是当书中涉及一些复杂的辩证关系时,编者常常会辅以一些贴切的比喻或者现代生活中的例子来辅助说明,这种“古为今用”的教学方法,使得那些抽象的道理瞬间变得鲜活而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它没有把我当成一个必须精通所有词源学的学者,而是把我当作一个真诚的求知者,这种平视的姿态,让我倍感亲切,学习的动力也因此大增。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的古韵扑面而来,仿佛一捧陈年的老茶,初嗅是清雅,细品则余味悠长。纸张的质感也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不失厚重感,又透着一股润泽的光滑,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不会轻易留下指纹的油腻。我特别喜欢它在版式上的处理,字体的选择非常考究,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整体视觉上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很适合静下心来潜心研读。封面那种水墨晕染的留白艺术,更是点睛之笔,让人联想到许多关于天人合一、虚空妙有的哲学思考,在尚未翻开内页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心灵的预热。这种对实体书的用心,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一次把玩,都能感受到制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文化宣言,提醒着我们,那些深邃的思想依然值得我们用最虔诚的方式去对待和守护。

评分

初读这套书的译注部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深入浅出,化繁为简”。面对那些古奥晦涩的古代典籍,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望而却步,总觉得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去考据每一个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然而,这本书的注释工作做得极其细致入微,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字面解释,而是深入挖掘了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概念的理解,并用现代人易于接受的语言进行阐释。更令人称道的是,注释的插入方式非常自然,没有那种生硬的打断阅读节奏的感觉,仿佛有一位博学的长者,在你耳边循循善诱,总能在关键的哲学转折点给出恰到好处的提示。读完一段原文,再对照注释,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是难以言喻。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保存了原文,更在于它架设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让当代读者能够跨越时空的鸿沟,真正触碰到那些先哲们思想的核心脉络,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词语的迷宫里徘徊不前。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和精神层面的滋养。在现代社会,我们的思绪常常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和快速的节奏所裹挟,很难沉淀下来进行深层次的内省。而阅读这些经典文本,就像是在精神的荒漠中找到了一片绿洲,它强迫你去慢下来,去审视“道”的本质、“德”的修行,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最根本的关系。我发现,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对日常生活中那些琐碎的烦恼和得失看得更淡了一些,对于事物的因果和变化规律有了更具韧性的理解。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单纯记住几句格言要深刻得多。它提供了一种“静观”世界的视角,帮助我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内在价值体系,对抗外界的喧嚣和不确定性,这在如今这个充满焦虑的时代,无疑是一种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从编辑校对的严谨程度上来看,这套书无疑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我曾尝试对比阅读过其他几个版本的注释,但在这套书中,我几乎找不到任何令人困惑的排印错误或是前后矛盾的论述。这种近乎苛刻的准确性,是进行严肃学术研究或深度阅读的基石。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引文和参考资料的标注上做得非常规范,为那些希望进一步深挖某个特定概念的读者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指引。看得出,这部作品的背后是一个团队长期、耐心的投入,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承者,更是文字和思想的守护者。这种对学术诚信和阅读体验的双重尊重,使得这本书在众多同类出版物中脱颖而出,成为我书架上那种“可以信赖”的常备工具书。它不是昙花一现的热销品,而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值得反复研读的传世之作。

评分

第4章 MATLAB 7.0基本编程 92

评分

2.2.4 矩阵信息的获取 39

评分

不知道注译的怎么样?有时间再看吧。

评分

以上所说。都是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互联系又相互对应的例子,它们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是相互对应的。

评分

1.3 MATLAB 7.0的目录结构 8

评分

2.3.4 运算优先级 50

评分

3.1.3 矩阵分解 67

评分

道学经典注译·冲虚至德真经注译:道学经典注译

评分

2.1.5 结构体类型 27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