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授權植物品種綜閤質量與價值評估研究》介紹瞭授權植物品種的質量以及價值相關的概念;利用均衡價值理論深入研究瞭品種權的價值形成機理;從技術、市場和法律三方麵齣發,構建瞭授權植物品種綜閤質量指標體係,並建立瞭授權植物品種質量指數模型;利用品種權數據資料,估算收益還原法各評估參數,動態測算授權植物品種價值,並進行案例分析。
作者簡介
任靜,女,1984年1月生,農學博士,現任職於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農業區域發展專業畢業,具有經濟學、植物學、管理學背景,研究方嚮為農業知識産權管理、知識産權價值評估和跨國種業公司管理。作為主要成員參與多項國傢、省部級課題以及企業委托課題,重點參與編寫瞭國傢知識産權局的知識産權‘十三五’規劃重點研究課題——農業知識産權保護。‘十三五’重大思路和戰略研究,主持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基於全價值鏈動態利益分享模型的植物新品種權價值評估研究(項目編號:71603263)。齣版著作《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熱點議題和議事規程》(第三編著人),參編《農業知識産權》等著作,在《中國軟科學》《中國科技論壇》<中國種業》及《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各類國內外期刊發錶學術論文10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問題的提齣
1.1.1 研究背景
1.1.2 問題的提齣
1.2 研究目的與研究意義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義
1.3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1.3.1 研究內容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本研究的創新點
1.4.1 構建瞭授權植物品種質量指標體係和綜閤質量指數模型
1.4.2 運用改進的收益還原法評估品種權價值
第2章 文獻綜述及相關概念界定
2.1 文獻綜述
2.1.1 知識産權價值評估方法研究
2.1.2 授權植物品種質量評估研究
2.1.3 植物新品種權價值評估研究
2.1.4 對國內外研究成果的總結
2.2 相關概念界定
2.2.1 植物新品種權
2.2.2 授權植物品種的質量
2.2.3 授權植物品種的價值
2.2.4 授權植物品種的質量與價值的關係
2.3 本章小結
第3章 植物新品種權價值理論基礎研究
3.1 知識産權價值理論基礎
3.1.1 勞動價值論
3.1.2 要素價值論
3.1.3 效用價值論
3.2 基於均衡價值理論的植物新品種權價值形成研究
3.2.1 均衡價值理論
3.2.2 植物新品種權轉讓價值區間評估模型
3.3 植物新品種權價值實現
3.3.1 品種權價值實現途徑
3.3.2 品種權價值實現過程
3.3.3 品種權價值實現的法律保障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基於邏輯迴歸的授權植物品種綜閤質量指數模型研究
4.1 授權植物品種質量指標設置原則
4.1.1 遵循“特異性、一緻性和穩定性”原則
4.1.2 體現“競爭力”原則
4.2 授權植物品種質量指標體係設置
4.2.1 法律性質量指標
4.2.2 技術性質量指標
4.2.3 經濟性質量指標
4.3 授權植物品種質量指標有效性實證分析
4.3.1 樣本選取與數據說明
4.3.2 授權植物品種質量指標描述性統計分析
4.3.3 基於邏輯迴歸的指標有效性驗證
4.4 授權植物品種質量綜閤指數模型
4.4.1 授權植物品種質量指標權重確定方法
4.4.2 授權植物品種質量綜閤指數構建
4.4.3 授權植物品種綜閤質量實證評價
4.5 本章小結
第5章 基於收益還原法的植物品種權價值評估研究
5.1 收益還原法
5.1.1 收益還原法的基本原理
5.1.2 收益還原法評估品種權價值中的難題和問題
5.1.3 收益還原法的改進思路
5.2 收益還原法改進——剩餘有效壽命評估
5.2.1 剩餘有效壽命評估的必要性
5.2.2 剩餘有效壽命的類型
5.2.3 基於威布爾分布的品種權平均剩餘壽命可靠度預測方法
5.2.4 基於高斯分布的單個品種權剩餘有效壽命預測方法
5.3 收益還原法改進——品種權預期收益預測
5.3.1 品種權剩餘年限推廣麵積
5.3.2 預期收益的預測結果
5.4 收益還原法改進——摺現率確定方法
5.4.1 摺現率的本質及構成
5.4.2 摺現率的確定原則
5.4.3 摺現率的估算方法及評價
5.4.4 基於wACC和CPAM的摺現率擴展模型
5.5 收益還原法改進——品種權貢獻率確定方法
5.5.1 品種權貢獻率的常用估算方法
5.5.2 基於投資迴報率的品種權貢獻率研究方法
5.5.3 品種權貢獻率的確定
5.6 基於收益還原法的品種權價值的確定
5.7 本章小結
第6章 結論與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6.1 主要研究結論
6.1.1 界定瞭授權植物品種質量和價值的概念及兩者之間的關係
6.1.2 剖析瞭基於均衡價值論的品種權價值評估區間
6.1.3 構建瞭授權雜交水稻綜閤質量指數
6.1.4 設計瞭基於收益還原法的授權雜交水稻價值評估模型
6.2 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6.2.1 授權植物品種個彆質量評價指標有待完善
6.2.2 品種權價值鏈利益分配機製有待探討
6.2.3 尚未進行推廣的授權品種的質量和價值有待研究
第7章 政策建議
7.1 提升授權植物品種綜閤質量的政策建議
7.2 改善授權品種質量和價值評估方法的政策建議
7.2.1 加強授權品種評估數據庫建設
7.2.2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植物新品種權中介服務
7.2.3 提高品種權評估人員的素質和能力
7.3 加強品種權價值評估製度建設的政策建議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植物新品種是農業生産的核心要素,品種權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加速新品種育種創新和轉化應用是提升我國農業國際核心競爭力、保障現代農業持續健康發展和國傢糧食安全的根本齣路。隨著我國植物新品種保護事業的不斷發展,調動瞭全社會育種創新的積極性,加速瞭新品種的培育,植物新品種權申請、授權量大幅增長。截至2014年12月底,纍計受理品種權申請達13221件,授權4808件,近八年來年申請量每年以7.26%的速度飛速增長。據UPOV統計,2004年以來,我國品種權年申請量一直位居UPOV成員第四,2010年躍居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從品種權申請量上看,我國可以稱得上“品種權大國”,然而從品種權質量上看我國並非“品種權強國”,因為在申請的品種權中,大多品種都是創新性低的商業修飾品種以及急功近利型的短綫品種,原創性的主控品種和防禦型戰略型的原創品種少,品種權競爭力較弱,質量令人擔憂。
長期以來,我國基本形成瞭以科教單位為新品種選育主體的格局。科教單位雖然有突齣的育種科研優勢,但其科技成果自主開發和生産經營能力較弱;而我國大多數種業企業雖擁有健全的生産銷售體係以及推廣和經營品種的優勢,但其科研育種實力相對薄弱。這種研究與推廣實施機構的分離是導緻我國品種權轉化利用率低的根本原因。因此,建立健全種業科企閤作機製成為提高品種權轉化利用率的關鍵,而閤理的品種權定價機製是實現品種權順利轉化實施的基礎。
基於此,本研究藉鑒現有無形資産價值評估模型以及質量評估方法,結閤植物新品種權自身的特點,以統計學、計量學和經濟學為基礎,構建授權植物品種基於邏輯迴歸的綜閤質量模型和基於收益還原法的價值評估模型。首先,界定瞭授權植物品種的質量以及價值相關的概念;其次,利用均衡價值理論深入研究瞭品種權的價值形成機理;然後,從技術、市場和法律3方麵齣發,構建瞭授權植物品種綜閤質量指標體係,並建立瞭授權植物品種質量指數模型;接著,選用收益還原法估值模型,利用品種權數據資料,估算收益還原法各評估參數,動態測算授權植物品種價值,並進行案例分析:最後得齣本研究的主要結論以及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本研究的主要結論有以下4個方麵。
第一,界定瞭授權植物品種的質量和價值的概念及兩者之間的關係。詳細論述瞭授權植物品種的質量以及價值的概念界定問題,授權植物品種質量是授權植物品種對於使用者利用品種權特性形成競爭力的重要程度;授權植物品種價值是指授權植物品種在整個品種權保護期內由於特徵特性的改良而為企業或者個人帶來的超額收益,或節約的成本,包括品種權的價值和植物新品種本身的價值。並且認為授權植物品種質量是其價值的重要決定因素,而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其質量,兩者是兩個不同層麵的概念,不能籠統地一概而論,更不能等同。
第二,剖析瞭基於均衡價值論的品種權價值評估區間。利用均衡價值論,根據植物新品種權價值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從供給和需求的角度分析植物新品種權價值區間評估模型。對於供給方而言,確定其價值區間的下限是供給方價值評估的關鍵問題;對於需求方而言,確定其價值區間的上限是需求方價值評估的關鍵問題。當植物新品種權的供給方與需求方各自確定的價值區間進行復閤時,確定雙方可以同時接受的可能價格區間,然後通過雙方交易者的談判,最終形成一個閤理的交易價格,這個價格就是市場機製下確定的植物新品種權的價值。
《授權植物品種綜閤質量與價值評估研究》一書,聚焦於當前蓬勃發展的植物品種授權領域,深入探討瞭如何對授權植物品種的綜閤質量進行科學、客觀且具有前瞻性的評估,並在此基礎上,挖掘和量化其內在價值。本書旨在為植物育種者、品種權人、授權企業、科研機構、政府部門以及相關投資者提供一套係統性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指導,以期促進植物品種資源的閤理利用、高效流轉和可持續發展。 第一章 緒論 本章首先闡述瞭植物品種權保護的國際背景與發展趨勢,強調瞭品種創新對農業現代化、生物經濟發展以及保障國傢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接著,分析瞭當前植物品種授權麵臨的主要挑戰,如品種質量參差不齊、價值評估標準模糊、授權模式單一、侵權維權睏難等問題。在此基礎上,本書的研究目的、意義和創新點被清晰地界定。研究目的在於構建一套科學、可操作的授權植物品種綜閤質量與價值評估體係;研究意義則體現在為提升品種質量、規範授權行為、促進要素流動、優化資源配置等方麵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參考;創新點則在於打破瞭以往對品種質量和價值評估的孤立視角,提齣瞭綜閤性、多維度的評估模型,並結閤瞭大數據、區塊鏈等現代技術手段的可能性。 第二章 植物品種質量的內涵與評價維度 本章是本書的核心基礎。首先,對“植物品種質量”進行瞭界定,將其視為品種固有特性與應用價值的統一體現,包含遺傳穩定性、抗逆性、産量、品質(風味、營養、外觀等)、適應性、加工適宜性、生物安全性以及市場接受度等多個層麵。隨後,對每個評價維度進行瞭詳盡的解析。 遺傳穩定性與純度: 強調瞭品種作為遺傳單元的穩定性是其應用的基礎,分析瞭鑒定遺傳穩定性的常用方法,如田間試驗、分子標記技術等。 抗逆性: 涵蓋瞭對病蟲害、乾旱、鹽堿、高溫、低溫等環境脅迫的抵抗能力,並探討瞭不同區域、不同種植模式下抗逆性的評價重點。 産量與生産效率: 探討瞭産量潛力、穩産性、單位麵積産量以及資源利用效率(如水肥利用率)等指標,並分析瞭這些指標受環境因素的影響。 品質特性: 這是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本節詳細分析瞭不同作物(糧、菜、果、花等)的特色品質指標,如風味(糖酸比、香氣物質)、營養成分(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外觀(色澤、形狀、大小、整齊度)、耐貯運性以及加工特性(如澱粉含量、縴維含量、果膠含量)。 適應性與生態友好性: 關注品種在不同氣候、土壤條件下的適應能力,以及其對環境的友好程度,如對化肥農藥的依賴性、土壤改良能力等。 生物安全性: 涵蓋瞭品種本身是否存在潛在的生物安全風險,如潛在的過敏原、毒素生成等。 市場接受度與消費者偏好: 這是一個動態指標,分析瞭通過市場調研、消費者反饋等方式評估品種在目標市場中的競爭力。 本書認為,任何單一指標都無法全麵反映品種的質量,必須從多個維度進行綜閤考量,且不同維度在不同應用場景下具有不同的權重。 第三章 植物品種價值的構成要素與評估模型 在明確瞭品種質量的評價維度後,本章深入探討瞭植物品種的價值構成。本書將品種價值視為其在不同生命周期、不同應用場景下所能産生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總和。 經濟價值: 這是最直接的價值體現。包括直接的生産收益(産量 × 價格)、加工增值、品牌溢價、市場份額、齣口創匯等。此外,還包括間接經濟效益,如節約生産成本(抗逆性強,減少農藥化肥投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 社會價值: 關注品種對社會發展的貢獻。包括保障糧食安全、豐富居民“菜籃子”、“果盤子”,提升農産品供給的穩定性和多樣性;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推動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孕育新興産業(如特色農産品深加工、觀光農業);傳承和發揚地方特色農産品文化等。 生態價值: 強調品種在促進生態可持續發展方麵的作用。如品種的抗逆性帶來的環境友好性(減少農藥汙染),品種的資源利用效率(節水節肥),以及對生物多樣性的貢獻(如保護瀕危物種、培育具有獨特基因資源的品種)。 在此基礎上,本書提齣瞭一套綜閤價值評估模型。該模型並非單一的數學公式,而是一個多指標、多維度的評估框架。它強調: 層次性: 區分瞭品種的潛在價值、市場價值和實際收益。 動態性: 價值並非一成不變,會隨著市場需求、技術進步、政策變化而動態調整。 情境性: 不同應用場景(如齣口、內銷、加工、鮮食)對品種價值的側重點不同。 量化與定性結閤: 盡可能對價值要素進行量化,但對於難以量化的社會和生態價值,則采用定性評估和專傢打分等方式。 模型考慮瞭未來市場趨勢預測、技術溢齣效應、品牌影響力、知識産權價值等更深層次的價值因素。 第四章 授權植物品種的質量與價值評估流程與方法 本章將前兩章的理論框架轉化為可操作的實踐方法。 評估流程: 詳細梳理瞭從品種信息收集、目標設定、指標選取、數據采集、分析計算、結果解釋到報告撰寫的完整流程。強調瞭評估的主體(育種者、審定機構、評估機構、授權方、第三方評估公司等)和協作機製。 數據采集方法: 涵蓋瞭田間試驗數據、分子鑒定數據、市場調研數據、消費者反饋數據、病蟲害監測數據、氣候數據、土壤數據、加工性能測試數據、文獻資料、行業報告等多種數據來源。 評估方法: 質量評估方法: 介紹瞭各種客觀的質量檢測技術,如農藝性狀測定、生物學測定、化學成分分析、物理性能測試等,並探討瞭如何利用統計學方法處理和分析數據,確保評估的科學性。 價值評估方法: 詳細介紹瞭經濟價值的評估工具,如成本效益分析、淨現值計算、投資迴報率分析、情景分析等。同時,也闡述瞭如何運用專傢評估法、層次分析法(AHP)、德爾菲法等對社會和生態價值進行評估。 綜閤評估方法: 重點介紹瞭如何通過加權平均法、主成分分析法、灰色關聯分析法等集成技術,將質量和價值的多個維度進行綜閤運算,形成最終的評估結論。 新興技術在評估中的應用: 探討瞭大數據分析在預測市場需求、評估品種潛力方麵的作用;區塊鏈技術在品種溯源、交易透明化以及促進公平授權方麵的潛力;遙感技術在宏觀評估品種生長狀況和生態適應性方麵的應用。 第五章 授權植物品種質量與價值評估的應用場景與案例分析 本章將評估體係的應用落地。 在品種研發與育種決策中的應用: 評估結果可指導育種方嚮,避免資源浪費,優先支持具有市場潛力和高價值的育種項目。 在品種權授權與交易中的應用: 評估結果為確定授權費、許可模式、收益分成等提供客觀依據,降低交易風險,促進公平交易。 在品種推廣與市場準入中的應用: 評估結果可作為品種審定、登記、推廣的重要參考,幫助生産者和消費者做齣明智選擇。 在投資與金融服務中的應用: 評估結果可為投資者評估品種投資的風險與迴報,為金融機構提供品種資産評估服務,推動金融資本支持種業創新。 在政府産業政策製定中的應用: 評估結果可為政府製定産業補貼、扶持政策、知識産權保護策略提供數據支持,優化資源配置。 本書通過多個真實或模擬案例,對上述應用場景進行深入剖析。例如,對某個特定水果品種,從其産量、抗病性、風味、外觀以及未來市場需求、消費者偏好等角度進行質量與價值評估,並以此指導其授權策略。又如,分析某個具有高生物技術含量的品種,在評估其遺傳資源價值、技術溢齣效應以及潛在的生物安全風險,並據此製定其轉讓或許可協議。這些案例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增強瞭本書的指導性和說服力。 第六章 授權植物品種質量與價值評估的挑戰與展望 本章對評估體係的進一步完善和未來發展方嚮進行瞭探討。 麵臨的挑戰: 評估數據的不完整性與標準化不足;價值評估的主觀性與客觀性平衡;動態市場變化的預測難度;新興技術應用的成本與可行性;跨國、跨區域品種評估的差異性;知識産權保護與信息公開的矛盾等。 未來展望: 提齣構建國傢級或行業級的植物品種質量與價值評估數據庫;建立權威的第三方評估機構;進一步推動評估方法的標準化與智能化;加強國際閤作,統一評估標準;探索基於區塊鏈的品種價值評估與交易平颱;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更精準的市場預測和風險評估。 本書最後強調,建立一套科學、透明、公正的授權植物品種綜閤質量與價值評估體係,是推動種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通過對這一體係的深入研究與應用,能夠有效提升植物品種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種業的創新與升級,最終為保障國傢糧食安全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齣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