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授权植物品种综合质量与价值评估研究》介绍了授权植物品种的质量以及价值相关的概念;利用均衡价值理论深入研究了品种权的价值形成机理;从技术、市场和法律三方面出发,构建了授权植物品种综合质量指标体系,并建立了授权植物品种质量指数模型;利用品种权数据资料,估算收益还原法各评估参数,动态测算授权植物品种价值,并进行案例分析。
作者简介
任静,女,1984年1月生,农学博士,现任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业区域发展专业毕业,具有经济学、植物学、管理学背景,研究方向为农业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和跨国种业公司管理。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以及企业委托课题,重点参与编写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知识产权‘十三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十三五’重大思路和战略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基于全价值链动态利益分享模型的植物新品种权价值评估研究(项目编号:71603263)。出版著作《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热点议题和议事规程》(第三编著人),参编《农业知识产权》等著作,在《中国软科学》《中国科技论坛》<中国种业》及《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各类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內容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1.4.1 构建了授权植物品种质量指标体系和综合质量指数模型
1.4.2 运用改进的收益还原法评估品种权价值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界定
2.1 文献综述
2.1.1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2.1.2 授权植物品种质量评估研究
2.1.3 植物新品种权价值评估研究
2.1.4 对国內外研究成果的总结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植物新品种权
2.2.2 授权植物品种的质量
2.2.3 授权植物品种的价值
2.2.4 授权植物品种的质量与价值的关系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植物新品种权价值理论基础研究
3.1 知识产权价值理论基础
3.1.1 劳动价值论
3.1.2 要素价值论
3.1.3 效用价值论
3.2 基于均衡价值理论的植物新品种权价值形成研究
3.2.1 均衡价值理论
3.2.2 植物新品种权转让价值区间评估模型
3.3 植物新品种权价值实现
3.3.1 品种权价值实现途径
3.3.2 品种权价值实现过程
3.3.3 品种权价值实现的法律保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逻辑回归的授权植物品种综合质量指数模型研究
4.1 授权植物品种质量指标设置原则
4.1.1 遵循“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原則
4.1.2 体现“竞争力”原则
4.2 授权植物品种质量指标体系设置
4.2.1 法律性质量指标
4.2.2 技术性质量指标
4.2.3 经济性质量指标
4.3 授权植物品种质量指标有效性实证分析
4.3.1 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
4.3.2 授权植物品种质量指标描述性统计分析
4.3.3 基于逻辑回归的指标有效性验证
4.4 授权植物品种质量综合指数模型
4.4.1 授权植物品种质量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4.4.2 授权植物品种质量综合指数构建
4.4.3 授权植物品种综合质量实证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收益还原法的植物品种权价值评估研究
5.1 收益还原法
5.1.1 收益还原法的基本原理
5.1.2 收益还原法评估品种权价值中的难题和问题
5.1.3 收益还原法的改进思路
5.2 收益还原法改进——剩余有效寿命评估
5.2.1 剩余有效寿命评估的必要性
5.2.2 剩余有效寿命的类型
5.2.3 基于威布尔分布的品种权平均剩余寿命可靠度预测方法
5.2.4 基于高斯分布的单个品种权剩余有效寿命预测方法
5.3 收益还原法改进——品种权预期收益预测
5.3.1 品种权剩余年限推广面积
5.3.2 预期收益的预测结果
5.4 收益还原法改进——折现率确定方法
5.4.1 折现率的本质及构成
5.4.2 折现率的确定原则
5.4.3 折现率的估算方法及评价
5.4.4 基于wACC和CPAM的折现率扩展模型
5.5 收益还原法改进——品种权贡献率确定方法
5.5.1 品种权贡献率的常用估算方法
5.5.2 基于投资回报率的品种权贡献率研究方法
5.5.3 品种权贡献率的确定
5.6 基于收益还原法的品种权价值的确定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界定了授权植物品种质量和价值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6.1.2 剖析了基于均衡价值论的品种权价值评估区间
6.1.3 构建了授权杂交水稻综合质量指数
6.1.4 设计了基于收益还原法的授权杂交水稻价值评估模型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2.1 授权植物品种个别质量评价指标有待完善
6.2.2 品种权价值链利益分配机制有待探讨
6.2.3 尚未进行推广的授权品种的质量和价值有待研究
第7章 政策建议
7.1 提升授权植物品种综合质量的政策建议
7.2 改善授权品种质量和价值评估方法的政策建议
7.2.1 加强授权品种评估数据库建设
7.2.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植物新品种权中介服务
7.2.3 提高品种权评估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7.3 加强品种权价值评估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植物新品种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要素,品种权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加速新品种育种创新和转化应用是提升我国农业国际核心竞争力、保障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随着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调动了全社会育种创新的积极性,加速了新品种的培育,植物新品种权申请、授权量大幅增长。截至2014年12月底,累计受理品种权申请达13221件,授权4808件,近八年来年申请量每年以7.26%的速度飞速增长。据UPOV统计,2004年以来,我国品种权年申请量一直位居UPOV成员第四,2010年跃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从品种权申请量上看,我国可以称得上“品种权大国”,然而从品种权质量上看我国并非“品种权强国”,因为在申请的品种权中,大多品种都是创新性低的商业修饰品种以及急功近利型的短线品种,原创性的主控品种和防御型战略型的原创品种少,品种权竞争力较弱,质量令人担忧。
长期以来,我国基本形成了以科教单位为新品种选育主体的格局。科教单位虽然有突出的育种科研优势,但其科技成果自主开发和生产经营能力较弱;而我国大多数种业企业虽拥有健全的生产销售体系以及推广和经营品种的优势,但其科研育种实力相对薄弱。这种研究与推广实施机构的分离是导致我国品种权转化利用率低的根本原因。因此,建立健全种业科企合作机制成为提高品种权转化利用率的关键,而合理的品种权定价机制是实现品种权顺利转化实施的基础。
基于此,本研究借鉴现有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模型以及质量评估方法,结合植物新品种权自身的特点,以统计学、计量学和经济学为基础,构建授权植物品种基于逻辑回归的综合质量模型和基于收益还原法的价值评估模型。首先,界定了授权植物品种的质量以及价值相关的概念;其次,利用均衡价值理论深入研究了品种权的价值形成机理;然后,从技术、市场和法律3方面出发,构建了授权植物品种综合质量指标体系,并建立了授权植物品种质量指数模型;接着,选用收益还原法估值模型,利用品种权数据资料,估算收益还原法各评估参数,动态测算授权植物品种价值,并进行案例分析:最后得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以下4个方面。
第一,界定了授权植物品种的质量和价值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详细论述了授权植物品种的质量以及价值的概念界定问题,授权植物品种质量是授权植物品种对于使用者利用品种权特性形成竞争力的重要程度;授权植物品种价值是指授权植物品种在整个品种权保护期内由于特征特性的改良而为企业或者个人带来的超额收益,或节约的成本,包括品种权的价值和植物新品种本身的价值。并且认为授权植物品种质量是其价值的重要决定因素,而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其质量,两者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更不能等同。
第二,剖析了基于均衡价值论的品种权价值评估区间。利用均衡价值论,根据植物新品种权价值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分析植物新品种权价值区间评估模型。对于供给方而言,确定其价值区间的下限是供给方价值评估的关键问题;对于需求方而言,确定其价值区间的上限是需求方价值评估的关键问题。当植物新品种权的供给方与需求方各自确定的价值区间进行复合时,确定双方可以同时接受的可能价格区间,然后通过双方交易者的谈判,最终形成一个合理的交易价格,这个价格就是市场机制下确定的植物新品种权的价值。
授权植物品种综合质量与价值评估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