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機械化圖鑒

中國農業機械化圖鑒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汪春 著
圖書標籤:
  • 農業機械化
  • 農業機械
  • 農機設備
  • 中國農業
  • 機械工程
  • 農業技術
  • 圖鑒
  • 農業發展
  • 農機科普
  • 現代農業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49334
版次:01
商品編碼:1228658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頁數:324
字數:68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編者以三年多的不懈努力,從幾韆張農機圖片中篩選齣幾百幅精彩的農機照片,配以翔實的文字說明,編輯成該冊《中國農業機械化圖鑒》。《中國農業機械化圖鑒》不僅收集瞭中國古代農器圖譜,而且以紀實的照片展示黑龍江省、東北地區乃至全國的中國現代農業機械化進程的閃光點。《中國農業機械化圖鑒》共分為十四章,包括:一章,牢記總書記的囑托;第二至第十章,九大農作物—水稻、玉米、大豆、小麥、馬鈴薯、棉花、花生、油菜、甘蔗—生産全程機械化,包括耕整地、種植、中耕、植保、航化作業、榖物收獲、烘乾等各生産環節;第十一章,經濟作物生産全程機械化;第十二章,精準智能農業技術裝備;第十三章,近現代農機發展軌跡;第十四章,古代農器圖譜匯集。

目錄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 1
第二章 水稻生産全程機械化 3
第三章 玉米生産全程機械化 29
第四章 大豆生産全程機械化 67
第五章 小麥生産全程機械化 81
第六章 馬鈴薯生産全程機械化 93
第七章 棉花生産全程機械化 105
第八章 花生生産全程機械化 115
第九章 油菜生産全程機械化 125
第十章 甘蔗生産全程機械化 133
第十一章 經濟作物生産全程機械化 141
第十二章 精準智能農業技術裝備 181
第十三章 近現代農機發展軌跡 191
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曆程 192
國內農機曆史照片 200
國外農機曆史照片(19世紀至20世紀初)216
國內農機圖譜 218
第十四章 古代農器圖譜匯集 241
古代農器淺論 242
中國古代非鐵製農器 246
古代耕地整地農器 247
古代播種農器 254
古代灌溉農器與水力機械 260
占代榖物收割農器 278
古代作物收獲場院作業農器 281
古代榖物加工農器 285
古代糧食倉儲 292
桑蠶養殖與蠶絲加工農器 294
古代紡織農器 298
古代農田造型 302
古代授時尺圖與刻漏計時 305
占代交通工具 308
《中國農業機械化圖鑒》是一部係統梳理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曆程、技術演進、産品類型及其在現代農業生産中應用的重要著作。本書以翔實的曆史資料和豐富的圖片為依據,旨在為讀者呈現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國農機化畫捲。 一、 曆史的迴響:從手工到機械的跨越 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追溯中國農業機械化的萌芽與發展。從近代中國積貧積弱的農業現狀齣發,本書詳細闡述瞭新中國成立後,國傢將農業機械化視為實現農業現代化、保障國傢糧食安全和人民溫飽的關鍵戰略。 早期探索與引進(20世紀50-70年代): 這一時期,中國農業機械化主要依靠引進蘇聯和東歐國傢的設備,以及自主仿製。本書將詳細介紹當時引進的主要農機類型,如拖拉機(如東方紅係列)、收割機、播種機等,以及它們在中國不同農業區域的推廣應用情況。同時,也會聚焦當時技術工人、技術專傢在農機製造和維修領域所做的艱苦努力,以及麵臨的各種挑戰。 改革開放與自主創新(20世紀80-90年代):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農業機械化進入瞭自主創新的重要階段。本書將重點介紹國産農機品牌的崛起,例如一些地方企業開始嶄露頭角,在引進技術的基礎上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這一時期,農機産品類型日益豐富,開始齣現適應不同作物、不同地況的專業化機械。例如,水稻收割機、小麥聯閤收割機、玉米播種機等品種的國産化進程加速。同時,本書也會探討政策的引導作用,如“農業機械化推廣站”的建設,以及農機補貼政策的初步形成。 跨越式發展與現代化升級(21世紀至今): 進入新世紀,中國農業機械化迎來瞭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先進技術不斷湧入,國內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技術水平飛躍。本書將聚焦於現代高科技農機的普及,如智能化、精準化、大型化農機裝備。例如,GPS導航拖拉機、變量施肥播種機、遙感監測無人機、自動化采摘設備等,這些都將是本書濃墨重彩描繪的對象。同時,本書也會深入探討農機化在現代農業産業體係中的作用,如土地托管、社會化服務等新模式的興起。 二、 時代的麵貌:農機裝備的傢族圖譜 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對中國農業機械裝備進行係統而詳盡的分類與介紹。每一類農機都將配以精美的圖片和專業的文字說明,力求做到直觀易懂,內容翔實。 耕整地機械: 從傳統的犁、耙、耱,到現代化的鏇耕機、深鬆機、整地機,本書將全麵展示不同類型、不同功率的耕整地機械,分析其在不同土壤類型、不同作物種植需求下的適用性。特彆是針對中國耕地碎片化、地塊不規則等特點,本書會介紹一些適應性強的耕整地機械。 種植施肥機械: 播種機(條播機、穴播機、撒肥機)、插秧機(旱式、水式)、施肥機(水肥一體機、側深施肥機)等,這些機械的演進體現瞭中國農業從粗放到精細的過程。本書將詳細介紹各類種植施肥機械的工作原理、技術參數、適應作物,並重點介紹近年來推廣的精準播種、變量施肥技術。 田間管理機械: 包括中耕機、除草機、植保機械(噴霧機、撒藥機、無人植保機)、灌溉設備等。本書將重點關注植保機械的“綠色化”和“智能化”發展趨勢,如高效低毒農藥的配套使用,以及無人植保技術在提高效率、降低藥害方麵的優勢。 收獲機械: 小麥聯閤收割機、玉米收獲機、水稻收割機(側方、全喂入)、馬鈴薯收獲機、花生收獲機等,收獲機械是中國農機化程度最直觀的體現。本書將深入剖析各類收獲機械的設計特點、作業效率、適用範圍,並介紹一些新型、高效的收獲技術,如對秸稈的還田或綜閤利用設備。 農産品初加工機械: 榖物烘乾機、脫粒機、清選機、榨油機、碾米機等,這些機械對於提高農産品商品率、保障食品安全至關重要。本書將介紹不同種類、不同規模的初加工機械,以及它們在中國農業生産中的配套應用。 畜牧機械: 飼料攪拌機、青貯切碎機、擠奶機、糞汙處理設備等,隨著中國畜牧業的規模化、現代化發展,畜牧機械也日益受到重視。本書將專題介紹用於規模化養殖場的各類機械設備。 農用運輸機械: 農用拖拉機、農用汽車、運輸帶、農用拖車等,這些機械在農産品運輸、物資調配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 智慧的結晶:技術革新與發展趨勢 除瞭對曆史和裝備的梳理,《中國農業機械化圖鑒》還將深入探討推動中國農機化發展的核心技術和未來趨勢。 智能化與自動化: 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融入,中國農機正朝著智能化、自動化方嚮發展。本書將重點介紹: GPS導航與精準作業: 自動導航拖拉機、精準播種施肥係統,如何實現厘米級定位,提高作業精度,減少重復和漏播。 傳感器技術與數據采集: 土壤傳感器、作物生長傳感器、氣象傳感器等,如何為農機提供實時的作業信息,實現智能化決策。 物聯網與遠程監控: 農機設備聯網,實現遠程監控、故障診斷、作業調度,提高管理效率。 機器人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 自動駕駛農機、智能采摘機器人等,預示著未來農業的無人化作業模式。 綠色化與可持續發展: 關注農機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技術手段實現綠色化發展。 節能環保農機: 低油耗、低排放的發動機技術,以及新能源農機(如電動拖拉機)的研發進展。 秸稈綜閤利用機械: 秸稈還田機、秸稈打捆機、秸稈粉碎機等,如何將農業廢棄物轉化為有價值的資源。 水肥一體化設備: 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量。 小型化與適應性: 針對中國耕地多為小塊、地形復雜的情況,本書也將關注小型化、多功能、適應性強的農機裝備的發展。例如,微型拖拉機、履帶式收割機在丘陵山區的應用。 服務化與共享化: 農機閤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發展,以及農機共享平颱的興起,將大大提高農機的使用效率,降低農民的生産成本。本書將探討這些新模式下的農機應用。 四、 實踐的印記:圖鑒的力量 《中國農業機械化圖鑒》不僅僅是一部理論性的著作,它更是一部用影像和實例說話的百科全書。書中將包含大量高清、精美的圖片,直觀地展示各類農機的外觀、結構、工作場景。每一張圖片都將配以簡潔明瞭的文字說明,解釋機械的名稱、功能、主要特點和適用範圍。 本書的編寫團隊深入田間地頭,采訪瞭眾多農機製造企業、科研機構、農機閤作社以及一綫操作人員,收集瞭第一手的資料和鮮活的案例。通過這些真實的實踐案例,讀者將能更深刻地理解農機在解決農業生産難題、提高勞動生産率、保障國傢糧食安全等方麵所發揮的巨大作用。 五、 展望未來:邁嚮智慧農業新時代 《中國農業機械化圖鑒》的最終目的是,為中國農業的現代化進程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和實踐參考。本書不僅是對過去成就的迴顧,更是對未來發展的期許。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國傢政策的持續支持,中國農業機械化必將迎來更加輝煌的明天,邁嚮更加智慧、高效、綠色的新時代。本書將鼓勵更多的農業科技工作者、農機生産者、以及廣大農業從業者,以更加開放的視野,擁抱創新,共同描繪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壯麗藍圖。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排版風格和章節劃分,一開始給我帶來瞭一些挑戰。它似乎更傾嚮於按照技術分類而非時間順序來組織內容,這對於初次接觸這個領域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一個適應過程。不過,一旦你找到瞭它的內在邏輯,就會發現這種結構安排的巧妙之處——它允許讀者像在數據庫中檢索一樣,快速定位到特定類型的機械結構進行對比學習,而不是被綫性的敘事所束縛。我個人非常喜歡它在關鍵概念旁設置的那些“知識點提煉”小欄目,它們像一個個精確的錨點,幫助你在浩瀚的信息流中迅速錨定核心要義。這本書更像是一本給專業人士準備的“工具箱”,而不是給大眾準備的“故事書”,需要讀者帶著明確的目標去探索。

評分

從一個純粹的社會文化觀察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其技術本身的範疇。它不動聲色地勾勒齣瞭一個時代變遷的側影。那些被記錄下來的機器,不僅僅是工具,它們是特定曆史時期社會生産力和人民生活狀態的具象化體現。通過對這些機械的演變路徑的追溯,我仿佛能聽到昔日轟鳴的引擎聲,感受到土地被翻耕時的震動。書中對於一些關鍵技術引進和本土化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與創新的描述,充滿瞭人文關懷和對先驅者的敬意。它讓我們明白,任何一項技術的進步背後,都凝聚著無數普通勞動者的智慧和汗水,這本書成功地將冰冷的技術圖紙,賦予瞭鮮活的時代溫度。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甸甸的質感,配閤封麵上那種復古又不失現代感的字體排版,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它蘊含的厚重曆史感。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工具書,但翻開後纔發現,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劃的視覺盛宴。色彩的運用非常考究,無論是內頁的印刷質量還是紙張的選擇,都透著一股匠心。特彆是那些曆史性的老照片和精密的技術圖解,清晰度高得驚人,連那些久遠的機械上的鉚釘紋理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我花瞭很長時間僅僅是在欣賞那些插圖,它們不僅僅是記錄,更像是藝術品。對於任何一個對手工藝、工業設計或者曆史影像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的物理呈現本身就是一種享受,讓人忍不住想把它陳列在書架最顯眼的位置。

評分

閱讀完這本書的大部分內容後,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種極具條理性的“知識框架”。它沒有過多地渲染個人情感或宏大敘事,而是專注於用一種冷靜、客觀的筆調,係統地構建起一個技術體係的完整骨架。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個嚴密搭建起來的模塊,彼此之間既獨立又相互關聯,形成瞭一個龐大且自洽的知識網絡。這種結構化的呈現方式,極大地提升瞭信息的檢索效率和知識的內化速度。對於那些習慣於結構化學習、注重知識體係構建的學習者而言,這本書的價值無可替代。它提供瞭一種清晰的藍圖,讓學習者能夠清晰地看到整個領域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和完善的,是建立係統認知基石的絕佳讀物。

評分

我不得不承認,我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充滿“驚喜”的,因為內容密度實在太大瞭,信息量如同一個巨大的知識黑洞,讓人深陷其中,難以自拔。它不是那種快速翻閱就能掌握的讀物,更像是一部需要搭配咖啡和筆記本纔能啃下來的“硬菜”。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技術演進脈絡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百科全書式的嚴謹態度。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技術路綫差異,被梳理得井井有條,邏輯性極強。我常常因為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細節,比如某個傳動裝置的改進,就要查閱好幾本相關的補充資料纔能真正理解其背後的工程學意義。這種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對於想深入研究該領域專業知識的人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它提供瞭遠超一般入門讀物所能給予的視角和深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