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维纳斯:与神圣性的对话

列维纳斯:与神圣性的对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Michael,de,Saint-Cheron 著,姜丹丹;赵鸣;张引弘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伦理学
  • 存在主义
  • 现象学
  • 宗教哲学
  • 神学
  • 列维纳斯
  • 他者
  • 神圣性
  • 责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7207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936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轻与重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6
字数:95000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单士宏曾以学生身份与晚年的列维纳斯进行了一系列交谈。这番对话充满了温情、钦慕与期待。他们谈到列维纳斯思想里的面容与神圣性,谈到柏格森和保罗;利科哲学中的时间概念,也谈到“历史的终结”等问题。在访谈录之外,在一组思想随笔里,作者继续思考列维纳斯思想中的面容现象学和解构与断裂的问题,重新诠释列维纳斯对犹太传统经典《塔木德》的注释。为此,单士宏亦参照萨特、利科、马尔罗的思想,也论及康德、海德格尔和德里达等人的著作。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的伦理思想,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于本书的对话视野之中。

内容简介

他们谈到列维纳斯思想里的面容与神圣性,谈到柏格森和保罗.利科哲学中的时间概念,也谈到“历史的终结”等问题。在访谈录之外,在一组思想随笔里,作者继续思考列维纳斯思想中的面容现象学和解构与断裂的问题,重新诠释列维纳斯对犹太传统经典《塔木德》的注释。为此,单士宏亦参照萨特、利科、马尔罗的思想,也论及康德、海德格尔和德里达等人的著作。

作者简介

单士宏(Michaël de Saint-Cheron),哲学家,宗教科学家,作家,法国高等实践研究院研究员。马尔罗国际友协前任主席,国际和平大使(瑞士日内瓦),获法国政府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著有二十几部法文著作,主要研究法国思想家列维纳斯、德里达、保罗·利科,以及作家马尔罗。近年来也涉及当代犹太思想与亚洲哲学(尤其是中国与印度哲学)之联系的研究。

目录

中文版序 /1
再版说明 /1

Ⅰ引言 聆听列维纳斯二十年 /1

Ⅱ对话伊曼努尔·列维纳斯1983—1994
一种神圣性的哲学 /15
1首次会面(1983年5月9日) /17
2列维纳斯:在哲学与犹太思想之间
对话录(1992—1994) /21

Ⅲ从面容现象学到一种断裂的哲学 /49
1从面容的神显到神圣性的概念 /51
2萨特与列维纳斯:何种对话? /65
3死亡与他者或与马尔罗的对话 /86
4列维纳斯,在思考之外:一种断裂的哲学 /112
5对话德里达 /119
6奥斯维辛之后上帝的疑问 /134

Ⅳ列维纳斯的教诲:《塔木德》的宽恕与不可饶恕 /143
1赎罪日,行宽恕之日 /145
2人触犯邻人的过错 /164
3犹太大屠杀与不可宽恕者 /179

附录1犹太人与欧洲文化(赵鸣译) /194
附录2卢梭、卡夫卡、列维纳斯与羞耻观(龙云译) /203

精彩书摘

从面容的神显到神圣性的概念


人性迷狂的反面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做出解答的,不止是那些声名显赫的哲学家,还包括一些生前鲜为人知,其作品却为作者赢得身后声名的学者。列维纳斯也许就属于后者,他和西蒙娜·韦伊(Simone Weil)及罗森茨威格(Franz Rosenzweig)一样,都是在过世之后才赢得声望。
首先,读列维纳斯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断层性,它们承袭了西方哲学的历史,即沿着柏拉图一路走到柏格森、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传统。而神圣性这一主导的概念尤其突出体现在他最后20年的作品中。实际上,早在《塔木德四讲》中,列维纳斯就已经将“圣人”这一关键词灌注于神圣性的概念中了。
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列维纳斯所讲的“圣人”与“神圣性”是他较前人思想的一大突破,也是使其作品“臻于至善”的关键。列维纳斯在哲学论述中不再满足于重复传统意义中的上帝,而是如笛卡尔和帕斯卡尔一样,提出一位无所不在的上帝,由此引申出人类“神圣性”的概念,作为对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的回答:这也是米歇尔·福柯深入思考过的问题——人类悲剧性的迷狂的反面究竟是什么?在深入探讨我们的主题之前,还是要对列维纳斯所说的这个“观念中的上帝”稍作解释。我认为,它与伟大的中国思想,也就是老子和孔子思想中的“道”多少有些关联,“观念中的上帝”相当于孔子思想中的“天”。在《论语》中,“天”是处理宇宙万物伦理关系的永恒坐标。
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列维纳斯——这位运用诗人佩吉般的语言进行表达的哲学家所说的“道”。

面容的神显赋予人的生存以意义,我从这一角度出发,分析列维纳斯哲学思想中“存在”的意义。
若干年前,一份法国周刊曾以萨特作为封面人物,其标题为:“萨特,追寻谬误之狂热”。而针对列维纳斯,我们可以这般说:列维纳斯,追寻他者之狂热(passion在这里有双重含义,一为情感上的狂热,二为宗教意义上的受难)。
至于“存在”的问题,它是使“存在的彼在”(autrement qu��être)成为可能的基础,而列维纳斯所说的“存在的彼在”与“别样的存在”(être autrement)的含义完全不同。似乎“autrement”不满足于自己作为附属性质的副词来修饰“être”的角色,而要表明自己也存在的事实,但这样一来,它又从本质上肯定了“être”的优先性。
引用列维纳斯的代表作《存在的彼在或在本质之外》开篇的话语:

如果说超越性有意义的话,它的意义就在于这一事实,即存在,本质,迈向存在的彼在的事实。[……]迈向存在的另一面,存在的彼在(autrement qu’être)。不是“别样的存在”,而是“存在的彼在”。也非“不存在”。迈向在这里不等于消亡。

以上题引出现了三个关键词:超越性、意义和“存在的事实”。扪心自问,此时此刻,伴随着这样的开篇,我们又怎能不读一读列维纳斯写给《存在的彼在或在本质之外》一书的颠覆性的开篇,以及它在后来第二次的题铭中以希伯来文书写的献给他被杀害的父母的文字。这里是开头几行:

纪念被民粹社会主义者杀害的600万人中与我最亲的人们,以及不计其数的来自各个宗教、各个民族、因其他人类同胞的仇恨或反犹情节而受到迫害的人们。

这是构成《存在的彼在或在本质之外》一书哲学思想的基础。如何从这个海德格尔漠不关心的缺口出发,进行哲学思考呢?
如何理解这个“存在的彼在”概念实际上反映了“死亡之外”(autrement que mourir)呢?换言之,要如何区别“存在”与“死亡”两者呢?存在的彼在并不是说别样的存在。相对地,是否存在某种“死亡”和“死亡之外”(“死亡”也不能说“彼在”吧?就像下文的“思考之外”[autrement que penser]一样)的形式,而对这种“死亡”和“死亡之外”的记忆可以带领我们达到“存在的彼在”的状态?
我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列维纳斯是如何通过“面容的神显”达到超越性的概念的。这种超越性不再由上帝来定义,而是由仁慈心、责任感以及个人传递给他人的仁爱来定义。
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的彼在是别样的存在的反义词,后者意味着生存的努力(conatus essendi),为自身存在不懈努力的个体,也就是帕斯卡尔所说的“这个可恨的自我”。然而,存在的彼在是不是仅仅指一种次要的根本相异性呢?存在的彼在是一种升华了的自我主义。柏拉图在《高尔吉亚篇》中写道,令人恐惧的并不是死亡,而是想到曾经做过错事。与柏拉图同时代的中国哲学家孟子教导人们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存在的彼在的别名就是仁慈、无限性或者说善。
列维纳斯是如何立足于两个基本点,一即哲学与现象学理论,二为《圣经》《塔木德》经文,一步步从存在的概念出发,论述人生之意义的?在列维纳斯那个时代的法国,存在主义与结构主义、拉康学派与政治哲学正占据无可争议的上风,他与保罗·利科、扬科列维奇(Vladimir Jankélévitch)、利奥塔(Lyotard)、德里达(Derrida)等人一样,成为一位思考生存新的意义的当代主流哲学学派之外的边缘哲学家。从严格意义上讲,他也不属于德里达解构主义思维的一派,即“思考‘是什么’的起源与局限性这个哲学史上一直追问的问题”。列维纳斯的思想是以本体论为基础,对它进行解构式的研究。
哲学是否如海德格尔所认为的,已经遗忘了存在的问题,失去了本体论的意义?又是否如列维纳斯所认为的,遗忘了“善”的问题呢?列维纳斯试图在存在的彼在中加入思考之外的概念,这是在传统哲学与道德价值观伴随着纳粹主义的到来、犹太大屠杀的发生以及同时期出现的斯大林主义而为之坍塌后,对西方哲学奠基的又一次诘问。将存在的神圣性设想为比本体论更为基础的概念,这一切难道不是建立在思考之外的基础上吗?
从《存在与时间》的发表到1933年他就任弗莱堡大学校长的著名演说,海德格尔在这场道德和哲学价值观的坍塌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呢?对于存在的过度关注导致的可能是走向法西斯主义的政治偏离,因为存在有时伴随的是对具有根本相异性的他者的遗忘。
“海德格尔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不是人,而是存在:不是引领我们进入费尔巴哈理论的人类学意义上的存在,而是作为基础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存在的真实行为便是‘死亡的自由’”,让路易·杜马在《思想的历史》中写道。随着《整体与无限》的问世,列维纳斯关于存在这一问题的全新思考也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而《存在的彼在或在本质之外》更是作为登峰之作,为这一问题打开了最后一片研究领域,即“上帝”一词的意义。
继笛卡尔、帕斯卡尔以及克尔凯郭尔之后,列维纳斯开始从哲学角度重新思考精神中的上帝,他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理论引入了柏格森的国度(法国),而海德格尔却佯装从未读过柏格森的著作。
让我们的分析再深入一些,从《整体与无限》开始,我们便可以发现列维纳斯思想中产生的变化,他不断在作品中提及“épiphanie”(神显),这一具有使动意义的词语的含义。实际上,在《与胡塞尔、海德格尔一起发现存在》中他已经以某种“宣言”的形式特别提到过这个词语。Epiphanie的含义可谓是三位一体,既有神学性也有诗学性,但首先又具有哲学性,这一点众所周知,也解释了它受到列维纳斯重视的原因。
列维纳斯:与神圣性的对话 一、 哲学家及其时代背景 伊曼纽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1906-1995),这位20世纪至关重要的犹太裔法国哲学家,以其独特的“他者伦理学”深刻地改变了西方哲学对主体性、认识论以及道德关系的理解。他的思想,尤其是在《总体与无限》(Totalité et Infini,1961)和《论他者》(De l'autre à l'autre,1971)等核心著作中展开,挑战了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中盛行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辨传统。列维纳斯一生经历了大屠杀的浩劫,这场惨绝人寰的罪行不仅对其个人生活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也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哲学思考之中,成为其伦理学思想的重要驱动力。他的哲学,与其说是对抽象概念的纯粹智力探究,不如说是在历史的苦难与人类存在的脆弱性中,对真正伦理的可能性进行的艰辛追问。 列维纳斯所处的时代,是20世纪思想史上最为动荡与变革的时期。两次世界大战、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与灭亡、现代性的加速发展以及存在主义思潮的盛行,共同构成了他思想产生的土壤。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哲学经历了从黑格尔的辩证法到胡塞尔现象学,再到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深刻转型。列维纳斯深受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尤其是在其早期著作中,他尝试运用现象学的方法来解读宗教文本。然而,他很快便对现象学将一切经验都还原为意识经验的倾向感到不满,认为这种方法无法触及真正的“他者”——那个超越意识把握、独立于主体存在的他者。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特别是其对“此在”(Dasein)的分析,也为列维纳斯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海德格尔关注的是人类存在的“向死而生”,以及个体在孤寂中承担自身存在意义的责任。然而,列维纳斯认为,海德格尔的哲学仍然未能充分重视“他者”在主体生成中的决定性作用。海德格尔的“此在”尽管与世界共处,但其根本的存在状态却是孤独的,而列维纳斯则认为,正是与他者的相遇,才真正构成了主体性的基础,并开启了伦理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列维纳斯作为一名犹太思想家,其深厚的犹太教传统,尤其是对《托拉》(Torah)的解读,为其哲学注入了独特的精神气质。他将《圣经》中的律法、先知以及与上帝的契约关系,视为理解伦理责任的宝贵资源。在他看来,犹太教关于“他者”(无论是人还是上帝)的不可侵犯性,以及对贫弱者、孤儿寡女的关怀,构成了对西方理性主义思潮的深刻挑战,并为一种更纯粹、更无条件的伦理责任提供了范本。大屠杀的经历,更是让他对“他者”的脆弱性与被压迫性有了切肤之痛的体悟,也使得他对任何企图将他者消融于总体性、将个体淹没于集体之中的思想,都保持着警惕。 二、 核心概念:他者、脸孔与无限 列维纳斯哲学的核心,在于他对“他者”(l'Autre)这一概念的独特阐释。“他者”并非仅仅是与“自我”(le Même)相对立的另一个个体,而是指那个彻底超越、完全异质于自我的存在。它是一种“绝对他者性”,无法被我的认识、我的欲望、我的权力所占有、同化或理解。在列维纳斯看来,西方哲学长久以来陷入了一种“总体性”(Totalité)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倾向于将一切异质者都纳入到自我的框架之中,通过概念、范畴或系统的统一,将差异消解,实现一种虚假的整合。这种总体性思维,无论是柏拉图的“理念论”,还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抑或是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都试图将世界“在理解中”拥为己有,从而抹杀了他者的真正异质性。 列维纳斯对“他者”的揭示,主要通过“脸孔”(le Visage)这一形象来呈现。他者在我的面前显现,并非作为一个可被我观察、被我定义的对象,而是以其“脸孔”的形式,直接对我发出召唤。脸孔是人类最为脆弱、最为赤裸的存在形式,它袒露着个体的独特性,也暗示着其自身的“他者性”。更重要的是,脸孔对我而言,并非一个可供我占有的“表象”,而是“命令”(commandement)。“勿杀!”(Tu ne tueras point!)——这句来自《十诫》的命令,便是脸孔对我发出的最基本、最根本的伦理要求。当他者的脸孔出现在我面前时,我便被剥离了所有的自我辩护,被直接置于一种“被呼唤”的状态,一种伦理责任的重负之下。 这种伦理责任,是“对无限的负责”(responsabilité infinie)。“无限”(l'Infini)在这里并非指数学上的无穷大,而是指他者身上所显现的那种超越我所有理解能力、超越我所有世界经验的“超越性”(transcendance)。他者的脸孔,我无法将其完全把握,我无法将其归类,我无法将其概念化。他者总是比我所理解的更多,他者总是“仍然剩下”。这种“剩余”或“溢出”,便是他者身上所体现的无限性。我的存在,在他者的召唤下,才得以从纯粹的“自我中心”走向“他者中心”,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性的维度。 列维纳斯认为,主体性的真正生成,并非来自于自我与自身的同一,也非来自于自我对世界的征服,而是来自于与他者的相遇。他者以其脆弱、赤裸的脸孔,以其超越性的要求,打破了我与我的世界所形成的“总体性”,将我从孤寂的自我封闭中解放出来,并将我推入一种深刻的、无条件的责任之中。这种责任,是无法回避的,也是无法推卸的。它是一种“先于自由的自由”(liberté antérieure à la liberté),一种在我做出选择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对我生命的根本要求。 三、 神圣性的维度:超越世俗的伦理 “与神圣性的对话”这一副标题,揭示了列维纳斯哲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面向:他的伦理学不仅仅是关于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更是对一种超越世俗、指向“神圣”(le Sacré)的终极关怀。列维纳斯并非在传统的神学意义上讨论上帝,他所说的“神圣性”,更多地是指一种绝对的、不可被占有的、超越性的实在,一种存在于他者之中、通过他者向我显现的“绝对他者”。 他者之所以能向我发出不可抗拒的伦理召唤,正是因为他者身上蕴含着一种“神圣的印记”。这种印记,使得他者成为不可被侵犯、不可被剥夺的。当我面对他者的脸孔,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另一个人的存在,更是某种“绝对的在他者性”,某种“神圣的临在”。这种临在,要求我对他人负责,即便这意味着牺牲我自身的利益,牺牲我自身的“总体性”。 列维纳斯认为,西方哲学传统,尤其是从笛卡尔到萨特的理性主义和存在主义,倾向于将神圣性从经验世界中驱逐出去,将实在还原为可理解的、可掌握的世俗事物。而他所倡导的伦理学,则试图重新发现神圣性在人际关系中的显现。他者,在成为我的伦理责任的对象时,也同时成为了我通向神圣性的桥梁。每一次对伦理召唤的响应,每一次对他者的无条件关怀,都是一次与神圣性的对话,一次对超越世俗存在的肯定。 这种神圣性,也体现在列维纳斯对“正义”(justice)的理解之中。他认为,真正的正义,并非建立在普遍的理性原则或契约之上,而是源于对每一个具体他者的无条件的责任。正义是对那些处于弱势、遭受压迫的“他者”的特殊关怀,是一种对“异质性”的尊重。这种对他者的无限责任,便是对神圣性的最真切的践行。 在列维纳斯看来,对神圣性的忽视,导致了20世纪的种种悲剧。当我们将他人仅仅视为工具、客体,或者将他们纳入到某个意识形态的“总体性”之中时,我们便抹杀了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神圣性,从而为暴力和压迫打开了大门。因此,列维纳斯的哲学,便是一场对被遗忘的神圣性的召唤,一场对人类生存中不可或缺的伦理维度的回归。 四、 哲学方法与影响 列维纳斯独特的哲学方法,可以被描述为一种“伦理现象学”。他继承了胡塞尔现象学的“回到事物本身”的原则,但拒绝将“事物”局限于意识经验的范畴。他更关注的是“他者”的出现,以及这种出现如何迫使主体做出伦理的响应。他的方法,并非通过概念的分析来构建理论体系,而是通过对具体经验的细致描绘,揭示出他者存在的“现象”。例如,他详细分析了“脸孔”的显现,分析了“欲望”的非占有性,分析了“指示”(dèsignation)的无条件性,这些都是他用以揭示他者伦理维度的独特手法。 列维纳斯的影响是深远的,且仍在不断扩展。他的思想不仅对现象学、存在主义、后结构主义等哲学流派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神学、文学批评、社会理论、政治哲学以及心理学等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在神学领域,列维纳斯重新发现了犹太教和基督教传统中关于“爱邻如己”和“神圣他者”的深刻内涵,为理解宗教经验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文学批评中,他的“他者伦理学”为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关系、权力结构以及道德困境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在社会理论和政治哲学中,他对“总体性”的批判,以及对弱势他者权利的强调,为反思当代社会的不平等、歧视和压迫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总而言之,伊曼纽尔·列维纳斯的哲学,是一场对西方哲学传统深层结构的深刻反思,一场对人类生存中至关重要的伦理维度的艰苦追寻。他以其对“他者”的坚定关注,对“脸孔”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神圣性”的独特理解,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一种在无限的责任中寻找自身存在意义的可能。他的思想,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类在历史的黑暗与存在的困境中,通往真正人道主义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主题的广度来看,这本书展现了作者令人惊叹的知识广度和跨学科的视野。它似乎在每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都能自然地引入对历史、社会结构,乃至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刻反思。我被那种试图将个体命运置于宏大背景下去审视的勇气所折服。书中对“秩序”与“混沌”的探讨尤为精彩,作者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场景,展示了这两种力量如何在人类社会中永恒地拉锯。每次当我以为自己捕捉到了作者的倾向时,情节总会急转直下,揭示出另一层貌似更深层的悖论。这种对二元对立的解构,显示出作者极高的思想成熟度。它不再是简单的故事叙述,而更像是一场思想实验的载体,读者仿佛是实验中的观察者,被引导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结构,并对其产生根本性的怀疑。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故事情节本身,它更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更复杂世界观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的氛围营造,达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沉浸感。作者似乎对如何调动读者的感官体验有着近乎偏执的关注。我能清晰地“闻到”那些尘土飞扬的古老街道的味道,能“感到”角色在面对巨大压力时皮肤上泛起的寒意,甚至能“听见”那些寂静中潜藏的、令人不安的低语。这种环境描写并非简单的背景板填充,而是与人物的内心活动、命运的走向紧密耦合。每当故事进入高潮,环境的描写就会变得愈发浓烈和压抑,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角色的困境而窒息。这种无处不在的、渗透性的氛围,使得阅读体验不再是旁观,而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甚至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受难”。我常常需要在读完某一章后,暂时放下书本,深呼吸几次,以便将自己从那种强烈的心理紧张中抽离出来。这种对细节和感官层面的极致追求,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近乎电影镜头般的画面感和冲击力。

评分

这部作品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时间流逝感”的处理方式。它不像传统小说那样线性推进,而是更倾向于一种螺旋上升的结构,事件看似重复,但在每一次循环中,其背后的意义和角色的理解都会发生微妙的进化。阅读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一种强烈的宿命感,仿佛一切都已被注定,但同时,作者又在极小的细节处留下了反抗的余地。这种矛盾的张力,是作者高明之处。它让读者在接受既定命运的同时,又对那些微小的、人性光辉的闪光点充满了敬畏。书中的回忆片段和预示性场景穿插得天衣无缝,它们不仅丰富了人物的维度,更重要的是,它们不断地提醒着读者,我们所处的当下,不过是无数时间切片中的一个点。这种对时间复杂性的探索,使得这部作品在思想深度上远超同类题材的作品,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存在”的本质,以及我们如何在我们有限的时间框架内,去定义自身的价值与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简直是神来之笔,作者巧妙地将看似无关的多个时间线和视角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宏大而又精密的图景。初读时,我一度感觉有些迷失在那些错综复杂的支线情节中,仿佛置身于一座巨大的迷宫,每一个转角都可能通向一个未知的领域。然而,正是这种看似混乱的布局,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情感洪流。特别是当那些隐藏的线索开始显现关联时,那种豁然开朗的震撼感,是近年来阅读体验中极为罕见的。它不仅仅是情节上的推动,更是一种对读者智力上的挑战与回馈。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动机时的那种毫不留情的真实性,没有绝对的善恶,只有在特定情境下做出的必然选择,这使得角色群像立体得仿佛触手可及,他们的挣扎与救赎都深深烙印在读者的心底。这本书的节奏控制得极为精准,时而如同疾风骤雨,让人喘不过气;时而又慢下来,沉浸在对某个哲思瞬间的反复咀嚼中。这种张弛有度的掌控力,无疑是建立在对故事内核深刻理解之上的,让人不禁为之拍案叫绝。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独特的,它带着一种古老的韵味,但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的思辨色彩,读起来像是在聆听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在壁炉旁低语,又像是置身于一场激烈的学术辩论现场。那种对词汇的精确拿捏,常常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推敲某个动词或形容词的选择,因为它们不仅仅是描述,更像是承载了千钧之力的符号。这种文字密度,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稍有分心,可能就会错失一闪而过的深意。它拒绝平庸的陈述,转而采用大量隐喻和象征手法,构建起一个充满张力的意义场域。对于那些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显得有些“沉重”或“晦涩”,但对于热衷于文字游戏和深层文本挖掘的人而言,这无疑是一场盛宴。我个人非常享受这种被文字的力量所裹挟的阅读过程,它迫使我调动起所有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想象力去与其共振,这种主动的参与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质量和回味悠长。

评分

还不错的书籍,优惠活动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

还可以吧 对话集

评分

好书速递,这个春天又有的可读了,多谢!

评分

不错,只是明明没有货了,但是又不说,晚了很久才发货

评分

很漂亮!早就想买了,要好好读书了!

评分

一本很好的书,质量好,速度快

评分

很愉快的,购物,很好的书,非常不错。5分好评。

评分

还不错的书籍,优惠活动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

列维纳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