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同时其发展也离不开金融要素的支撑。
《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以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为先导,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逻辑与作用机制;以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为支撑,较为全面地分析了金融业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实践探索与客观困难;以国情分析和比较借鉴为参照,提出了下一步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余剑,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2CJY103)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0902172),作为主要执笔人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AJL008、05BJY046)、中国人民银行重点研究课题(多年度)等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在《金融研究》、《金融监管研究》、《财政研究》、《经济管理》、《宏观经济研究》、《中国金融》、《中国财政》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金融效率与中国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和“China's Exchange Rate Variation:Impactson Industrial Restructing”(HK:Enrich Professional Publishing,2013)等多部著作。曾经多次荣获中国人民银行重点研究课题一、二等奖、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博士后学术成果证书(2012年首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奖,第六届,2013年)等学术奖励。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脉络
第三节 内容安排和主要结论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尚存不足
第二章 我国金融要素功能效力量化解构
第一节 金融体系的功能简述
一、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历史沿革
二、若干实证研究简述
第二节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研究
一、关于金融状况指标的基本说明
二、基于动态权重的金融状况指数构建的理论模型
三、我国金融状况指数构建的实证分析
四、动态权重金融状况指数的性质
五、我国不同金融要素功能效力解构内涵
第三章 多重错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模式安排
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安排的逻辑主线
第二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安排的模型综合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外部性特征下的模式错配与金融供给安排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确定性特征下的风险错配与金融供给安排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确定性特征下的期限错配与金融供给安排
第三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安排的工具设计
第四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安排的政策取向
第四章 金融体系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研究
第一节 金融体系影响技术创新的逻辑简述
第二节 我国金融体系促进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
一、模型选取、变量指标和数据说明
二、计量过程
三、计量模型的解释
第三节 金融资源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及其产出效应的三阶段模型
二、基于分省数据的面板模型实证分析
第五章 信息不对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博弈
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四阶段融资博弈模型分析
第二节 信用累积、尽职调查成本与融资策略选择
第六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端金融政策响应
第一节 市场需求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功效
一、既有理论显示市场需求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实证研究显示需求拉动有助于推进技术进步——基于技术市场成交额与专利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三、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供需政策失衡与重复建设问题
第二节 需求端发展着力点及其金融政策响应
一、发挥组合型金融工具的作用,强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先市场建设的金融支持
……
第七章 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第八章 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案例调查
第九章 历史镜鉴与国际经验比较分析
第十章 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附录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专家推荐表
前言/序言
博士后制度在我国落地生根已逾30年,已经成为国家人才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30多年来,博士后制度对推动我国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培养了一批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自1986年1月开始招收第一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起,截至目前,国家已累计招收14万余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已经出站的博士后大多成为各领域的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其中,已有50余位博士后当选两院院士;众多博士后入选各类人才计划,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年入选率达34.36%,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率平均达21.04%,教育部“长江学者”入选率平均达10%左右。
2015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各设站单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服务体系,推动博士后事业科学发展。这为我国博士后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博士后工作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中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博士后在内的所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工作者提出的殷切希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央直属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在哲学社会科学博士后工作领域处于领军地位。为充分调动哲学社会科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展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博士后的优秀成果,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整体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于2012年联合推出了《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以下简称《文库》),每年在全国范围内择优出版博士后成果。经过多年的发展,《文库》已经成为集中、系统、全面反映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博士后优秀成果的高端学术平台,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逐年提高。
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一、引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SEI)是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孕育和成长离不开强大的金融支持。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金融保障。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重要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那些代表未来科技发展方向、具有高成长性、高创新性、高带动性,能够引领产业变革、塑造未来竞争格局的新兴产业。它们往往具有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资本密集等特点,对国民经济的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就业增长及国家竞争力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其金融需求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高投入与长周期性: 研发投入巨大,技术创新过程漫长,资金需求量大且连续性强。 高风险与不确定性: 技术可行性、市场接受度、商业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投资风险高。 轻资产与重技术: 相较于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往往以技术、知识产权为核心资产,传统的以实物抵押为主的融资模式难以适用。 融资结构多元化需求: 除了传统的银行贷款,还需要股权融资、债权融资、风险投资、天使投资、政策性金融工具等多种形式的组合。 融资渠道与信息不对称: 新兴产业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金融机构对新兴产业的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不足,导致融资渠道受阻。 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已初步构建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策性金融支持: 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设立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直接或间接的资金支持。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在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商业金融支持: 商业银行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信贷、股权质押贷款等,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但总体而言,商业银行对高风险、轻资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仍然较为审慎。 资本市场支持: 创业板、科创板以及北交所的设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提供了重要的融资平台。通过IPO、再融资等方式,企业得以获得大规模资金,推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创业投资与风险投资: 创业投资(VC)和风险投资(PE)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早期发展、筛选优质项目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量社会资本通过VC/PE基金流入新兴产业,成为其重要的资金来源。 金融科技创新: 金融科技的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提供了新的可能,如股权众筹、供应链金融等,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拓宽融资渠道。 五、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面临的挑战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仍面临诸多挑战: 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 尤其对于早期、初创型企业,由于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和完善的风控体系,难以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即使获得融资,融资成本也相对较高。 风险评估与分级能力不足: 金融机构在识别、评估和定价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方面仍显不足,导致其在审贷过程中倾向于规避风险,限制了支持力度。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有待完善: 尽管已有相关板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本市场在服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新兴产业方面的功能仍需加强,退出渠道有待拓宽。 政策性金融与市场化金融协同不足: 政策性金融在引导和支持方面作用突出,但与市场化金融的有效协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容易出现“脱节”现象。 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滞后: 现有金融产品和服务对新兴产业的特殊需求响应不够及时和充分,难以有效满足其多元化、个性化的融资需求。 信息披露与监管体系待健全: 部分新兴产业的信息披露不够透明,监管体系也需进一步完善,以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和提高市场效率。 人才队伍建设: 具备新兴产业专业知识和金融风险评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相对匮乏,影响了金融支持的质量和效率。 六、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的对策建议 为了更好地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优化政策性金融工具,发挥引导作用: 加大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的规模和精准度,重点支持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核心技术和前沿领域。 鼓励政策性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投放,并探索创新融资模式。 建立健全政策性金融与市场化金融的合作联动机制,通过风险分担、联合投资等方式,放大政策性金融的杠杆效应。 深化商业金融改革,提升服务能力: 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新兴产业的信贷资源倾斜,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融资等多元化担保方式。 鼓励商业银行设立专门的科技金融事业部或分支机构,提升对新兴产业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管理能力。 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开发符合新兴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如并购贷、项目贷、供应链金融等。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宽融资渠道: 进一步发挥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的集聚效应,优化上市审核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兴产业企业上市融资。 积极发展债券市场,推动风险债券、创新创业债券等产品创新,为企业提供更多元的债权融资选择。 鼓励和规范发展私募股权、风险投资等市场,引导长期资本进入新兴产业。 加强风险投资与天使投资的引导与支持: 通过税收优惠、政府引导基金跟投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于早中期的新兴产业企业。 建立健全风险投资风险分担机制,降低投资风险,吸引更多优质投资机构参与。 加强投资机构与产业界的交流对接,促成投融资双方的有效匹配。 推动金融科技应用,破解信息不对称: 鼓励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更精准、高效的风险评估模型,为新兴产业提供个性化融资服务。 探索发展基于区块链等技术的供应链金融,提高融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支持股权众筹等平台的发展,为中小微新兴产业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渠道。 优化金融监管与法律环境: 健全新兴产业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以技术和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研究制定适应新兴产业特点的金融监管政策,避免“一刀切”式监管,鼓励金融创新。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对金融从业人员与新兴产业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跨界交流与合作,打造一支懂技术、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七、结论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而金融支持则是其腾飞的双翼。本研究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现状的深入剖析,指出了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了多方面的对策建议。相信通过政府、金融机构、市场主体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必将不断完善,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