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農作物生産技術(南方本 第二版)》是中等職業教育國傢規劃教材,是在第一版的基礎上,根據“項目導嚮,任務驅動,工學結閤,理實一體”等教學理念進行修訂的。
該書采用項目一任務體例編排,主要針對南方作物生産特點,設置瞭農作物生産基礎,水稻、玉米、小麥、甘薯、油菜、棉花、大豆、花生、甘蔗、煙草生産技術,其他作物生産技術、農作物種子生産技術和引種共13個項目,內含66個任務。每個項目後列有綜閤測試、信息鏈接,有利於學生準確把握書中重點、難點;生産技術項目針對作物生産過程,安排瞭作物生産特點、播種育苗、田間管理和收獲等任務,各任務後設有任務思考和任務拓展,有利於學生思考實際生産中的問題和拓寬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該書體例新穎,內容實用,可操作性強。該書配有教學資源,利用封底下方學習卡上的防僞碼,按照該書最後一頁的“學習卡賬號使用說明”登錄網址可獲得相關教學資源;用手機掃書中某些圖片旁的二維碼,可還原圖片色彩。
《農作物生産技術(南方本 第二版)》適於我國南方地區中等職業學校現代農藝技術等種植類專業,也可作為新型農民職業培訓教材及農村青年的自學用書。
內頁插圖
目錄
項目1 農作物生産基礎
任務1.1 走進農作物生産
任務1.2 農作物種植製度
任務1.3 土壤耕作
綜閤測試
信息鏈接
項目2 水稻生産技術
任務2.1 水稻生産的特點
任務2.2 水稻浸種與催芽
任務2.3 水稻播種與育秧
任務2.4 水稻移栽
任務2.5 水稻分蘖期田間管理
任務2.6 水稻拔節孕穗期田間管理
任務2.7 水稻抽穗結實期田間管理
任務2.8 水稻測産與收獲
綜閤測試
信息鏈接
項目3 玉米生産技術
任務3.1 玉米生産的特點
任務3.2 玉米播種
任務3.3 玉米苗期田間管理
任務3.4 玉米穗期田間管理
任務3.5 玉米花粒期田間管理
任務3.6 玉米收獲與貯藏
綜閤測試
信息鏈接
項目4 小麥生産技術
任務4.1 小麥生産的特點
任務4.2 小麥播種
任務4.3 小麥前期田間管理
任務4.4 小麥中期田間管理
任務4.5 小麥後期田間管理
任務4.6 小麥收獲與貯藏
綜閤測試
信息鏈接
項目5 甘薯生産技術
任務5.1 甘薯生産的特點
任務5.2 甘薯育苗
任務5.3 甘薯大田整地和栽插
任務5.4 甘薯田間管理
任務5.5 甘薯收獲與貯藏
綜閤測試
信息鏈接
項目6 油菜生産技術
任務6.1 油菜生産的特點
任務6.2 油菜播種與育苗
任務6.3 油菜鼕前田間管理
任務6.4 油菜鼕後管理
任務6.5 油菜收獲與貯藏
綜閤測試
信息鏈接
項目7 棉花生産技術
任務7.1 棉花生産的特點
任務7.2 棉花播種與育苗移栽
任務7.3 棉花苗期田間管理
任務7.4 棉花蕾期田間管理
任務7.5 棉花花鈴期田間管理
任務7.6 棉花吐絮期田間管理
任務7.7 棉花收花和分級
綜閤測試
信息鏈接
項目8 大豆生産技術
任務8.1 大豆生産的特點
任務8.2 大豆播種
任務8.3 大豆田間管理
任務8.4 大豆收獲與貯藏
綜閤測試
信息鏈接
項目9 花生生産技術
任務9.1 花生生産的特點
任務9.2 花生播種
任務9.3 花生田間管理
任務9.4 花生收獲與貯藏
綜閤測試
信息鏈接
項目10 甘蔗生産技術
任務10.1 甘蔗生産的特點
任務10.2 甘蔗催芽與下種
任務10.3 甘蔗苗蘖期田間管理
任務10.4 甘蔗伸長期田間管理
任務10.5 甘蔗收獲與貯藏
綜閤測試
信息鏈接
項目11 煙草生産技術
任務11.1 煙草生産的特點
任務11.2 煙草育苗移栽
任務11.3 煙草大田管理
任務11.4 煙葉采收與烘烤
綜閤測試
信息鏈接
項目12 其他作物生産技術
任務12.1 馬鈴薯生産技術
任務12.2 蠶豆生産技術
任務12.3 芝麻生産技術
任務12.4 苧麻生産技術
綜閤測試
信息鏈接
項目13 農作物種子生産技術和引種
任務13.1 農作物種子生産與品種的防雜保純
任務13.2農作物常規品種種子生産技術
任務13.3 農作物雜交種子生産技術
任務13.4 農作物種子檢驗
任務13.5 農作物引種
綜閤測試
信息鏈接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為瞭貫徹教育部《關於“十二五”職業教育教材建設的若乾意見》(教職成[2012]9號)和《關於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乾意見》(教職成(2008)8號)等文件精神,在高等教育齣版社的組織下,我們對國傢規劃教材《農作物生産技術》(南方本)進行瞭修訂。
本教材在修訂中力求體現以下特點:一是根據中等職業學校種植類專業人纔培養目標‘注重基礎知識與實踐操作有機融閤,體現教、學、做一體化,突齣實踐性、時效性和針對性,力求體現深淺適宜、重點突齣、體例實用的特點,以盡可能滿足我國南方地區種植類專業人纔的培養需求;二是較好地體現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精神,突齣專業與産業對接、培養目標與職業崗位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産過程對接、學曆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職業教育特色;三是以學習項目為載體,以項目展開為任務主題’以任務準備和任務實施為主要學習內容,根據南方作物生産特點,設置瞭農作物生産基礎,水稻、玉米、小麥、甘薯、油菜、棉花、大豆、花生、甘蔗、煙草生産技術,其他作物生産技術,種子生産技術和引種等13個項目,每一項目針對作物生産過程,安排瞭作物生長發育特點、播種育苗、田間管理和收獲等任務,體現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四是突齣技能的訓練與培養,體現以學生為本、能力本位、行動導嚮的理念,做到脈絡清晰、圖錶簡明,使教材具有較強的知識性、實用性和先進性。
由於農業生産具有極強的區域性和季節性,各地的種植製度、品種、氣候條件、栽培條件等差異很大,因此,各學校在使用本教材時,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選擇相關內容組織教學‘並及時補充當地生産所需的新知識和新技術。
本教材由肖君澤、李益鋒擔任主編並負責統稿,許於生擔任副主編。參編人員分工如下:肖君澤(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項目1、項目2)、李益鋒(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項目3、項目12)、許於生(江西贛州農業學校,項目6、項目9)、黃衛華(江蘇海門中等專業學校,項目4)、周中文(湖南嶽陽縣職業中專學校,項目2)、高暉(江西贛州農業學校,項目5、項目7、項目10)、遊誌音(福建龍岩市農業學校,項目8、項目11)、黃新傑、閻珂(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項目13)。本教材編寫工作得到瞭編者所在院校的大力支持,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由於編者水平有限,加之編寫時間倉促,對書中的不妥之處,敬請同行專傢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南方作物科學指南》(第二版) 內容概述 《南方作物科學指南》(第二版)是一部係統性、實用性兼具的農業科技著作,專為南方地區廣袤的農田和多樣的作物種類量身打造。本書在前一版的基礎上,深入整閤瞭最新的科研成果、先進的栽培實踐和氣候變化適應性策略,旨在為南方地區農業生産者、技術推廣人員、科研工作者以及關心農業發展的讀者提供一份全麵、權威的參考。本書內容涵蓋瞭南方地區主要農作物的栽培管理、病蟲草害防治、土壤養分管理、農産品質量安全以及可持續發展等關鍵領域,力求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閤,既有科學原理的闡述,又有具體操作的指導。 第一部分:南方地區農業生産環境與挑戰 本部分首先描繪瞭南方地區獨特的農業生産環境,包括其氣候特徵(如高溫多雨、季風氣候、颱風影響等)、土壤類型(如紅壤、紫色土、水稻土等)及其對作物生長的影響。在此基礎上,係統分析瞭當前南方農業麵臨的主要挑戰,例如: 氣候變化的影響: 極端天氣事件(乾旱、洪澇、高溫熱害)頻發,對作物産量和品質構成威脅;氣溫升高可能影響作物的生育期和病蟲害的發生規律。 資源約束: 耕地麵積有限、水資源分布不均、化肥農藥過度使用帶來的環境汙染問題。 病蟲草害的復雜性: 南方地區高溫高濕,病蟲草害種類繁多,發生代數多,防治難度大,且抗藥性問題日益突齣。 市場變化與效益壓力: 農産品市場價格波動,農民增收壓力增大,對提高作物産量和品質、降低生産成本提齣瞭更高要求。 可持續發展需求: 如何在保障糧食安全和經濟效益的同時,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部分:南方主要作物栽培技術詳解 本部分是本書的核心,詳細介紹瞭南方地區種植麵積廣、經濟價值高的主要作物的栽培技術。每種作物都進行瞭深入剖析,內容包括: 水稻: 品種選擇: 針對不同生態區(如秈稻、粳稻、雜交稻、優質稻、遲熟稻等)、不同氣候條件(抗旱、抗澇、耐高溫)、不同栽培模式(單季稻、雙季稻、稻油輪作等)的優良品種推薦及其特性。 播種育秧與移栽: 科學的播種期、密度,精細的苗床管理,壯秧培育技術,以及適時、適齡、適深度移栽的要領。 田間管理: 水分管理: 不同生育期(分蘖期、拔節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漿期、成熟期)的水分需求與管理策略,科學灌溉與排水技術,以及乾旱、洪澇條件下的應對措施。 養分管理: 土壤肥力診斷,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不同時期(基肥、追肥)的肥料種類、用量、施肥方法,有機肥與化肥的配閤使用,以及微量元素肥料的應用。 病蟲草害綜閤防治: 重點介紹稻瘟病、紋枯病、稻麯病、白葉枯病、螟蟲、稻飛虱、福壽螺、雜草等主要病蟲草害的發生規律、識彆方法、藥劑選擇與使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農業防治措施,強調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 收割與貯藏: 適時收割的標準,收割機械的選擇,以及稻榖的晾曬、烘乾、防黴、防蟲等貯藏技術。 玉米: 品種選擇: 針對南方不同地區、不同用途(鮮食玉米、飼料玉米、加工玉米)的優良品種。 播種技術: 適時播種,閤理密度,播種深度與方法。 田間管理: 水分管理(尤其是在苗期、喇叭口期、灌漿期)、養分管理(氮、磷、鉀肥及微量元素的科學施用)、病蟲草害防治(玉米螟、蚜蟲、銹病、黑穗病、雜草等)。 授粉與收獲: 提高授粉質量的措施,以及適時收獲的標準和方法。 大豆: 品種選擇: 適應南方氣候特點、高産、抗病的大豆品種。 整地與播種: 適宜的整地方式,適時播種,閤理密度。 田間管理: 水分管理: 強調對乾旱敏感的生育期(如開花結莢期)。 養分管理: 固氮菌的接種與利用,磷、鉀肥的補充。 病蟲草害防治: 重點關注豆莢螟、銹病、白粉病、蚜蟲、雜草的防治。 收獲與加工: 適時收獲,脫粒,以及大豆的初步加工。 油菜: 品種選擇: 針對南方地區的高油、抗病、高産品種。 播種與管理: 適時播種,精細管理苗期,越鼕管理。 田間管理: 水分管理(越鼕期、返青期、開花期)、養分管理(油菜需肥特點,氮、磷、鉀肥及硼肥的施用)、病蟲草害防治(蚜蟲、霜黴病、菌核病、雜草)。 收獲: 適時收獲,油菜籽的乾燥與貯藏。 甘蔗: 品種選擇: 適應南方光熱條件、高糖、高抗病、高産的甘蔗品種。 種植技術: 種苗準備,種條選擇, Planting methods (e.g., planting depth, spacing). 田間管理: 水分管理(齣苗期、伸長期、成熟期),養分管理(甘蔗需肥特點,分次施肥),病蟲草害防治(甘蔗螟蟲、病害、雜草)。 收割: 適時收割,收割後的處理。 蔬菜(葉類、茄果類、瓜類): 品種選擇: 針對不同季節、不同市場需求的優良蔬菜品種。 栽培模式: 露地栽培、保護地栽培(塑料大棚、日光溫室)的特點與優勢。 育苗與定植: 科學的育苗技術,適宜的定植期與密度。 田間管理: 水分與養分管理: 根據不同蔬菜的需肥需水特點,進行精準管理。 病蟲草害防治: 針對不同蔬菜的常見病蟲草害,介紹綠色、高效的防治技術,如生物農藥、物理隔離、藥劑輪換等。 采收與商品化處理: 適時采收,分級,包裝,保鮮等。 特色作物: 簡要介紹南方地區具有地方特色的經濟作物,如茶葉、桑樹、橡膠、香蕉、柑橘等,並突齣其關鍵的栽培要點和管理技術。 第三部分:南方農業可持續發展策略 本部分著眼於長遠發展,探討如何在保障農業生産的同時,實現環境友好和資源高效利用: 土壤健康管理: 土壤肥力提升: 測土配方施肥的深化應用,有機肥的推廣使用,秸稈還田技術,綠肥種植。 土壤改良: 針對南方紅壤的酸化、闆結問題,介紹石灰改良、物理改良等技術。 保護性耕作: 免耕、少耕技術在南方地區的適用性與推廣。 水資源高效利用: 節水灌溉技術: 滴灌、噴灌、微噴灌等在不同作物上的應用。 雨水收集與利用: 農田集雨工程的建設與管理。 科學排水: 提高農田排水能力,應對南方洪澇災害。 病蟲草害綠色防控: 農業防治: 輪作、間作、套種,選用抗病蟲品種。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敵、微生物菌劑等。 物理防治: 誘捕器、防蟲網、殺蟲燈的應用。 科學用藥: 提倡低毒低殘留農藥,閤理輪換用藥,推廣精準施藥技術。 抗性管理: 延緩病蟲草害産生抗性的策略。 農業麵源汙染防治: 化肥減量增效: 推廣配方施肥、緩釋肥、水肥一體化技術。 農藥減量控害: 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減少使用次數。 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 沼氣工程、有機肥生産。 農膜迴收與處理: 推廣可降解農膜,完善迴收體係。 農産品質量安全與品牌建設: 源頭控製: 禁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控製重金屬汙染。 過程管理: 建立可追溯體係,實施良好農業規範(GAP)。 品牌打造: 發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誌産品,提升農産品附加值。 應對氣候變化與農業適應: 品種改良: 培育耐旱、耐澇、耐高溫、早熟等適應性品種。 栽培模式調整: 適時調整播種期、調整作物品種結構。 災害預警與防禦: 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預警係統,加強田間管理,減輕災害損失。 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 新技術應用: 智能化灌溉、無人機植保、精準農業等。 信息服務: 建立農業信息服務平颱,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和市場信息。 人纔培養: 加強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提升農業從業者的科技素質。 第四部分:附錄 本部分可能包含一些有用的參考信息,如南方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圖譜,常用農藥、肥料的對照錶,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解讀等,以方便讀者查閱和應用。 本書特色 針對性強: 緊密結閤南方地區的氣候、土壤、生産特點,提供的技術方案具有高度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內容全麵: 涵蓋瞭從環境分析到具體作物栽培,再到可持續發展策略的完整鏈條。 技術前沿: 及時更新瞭最新的科研進展和先進的栽培經驗,體現瞭科學性與時效性。 圖文並茂: 輔以大量的圖片、圖錶,直觀展示病蟲害癥狀、栽培過程和技術要領,便於理解和學習。 權威性高: 由該領域專傢團隊編撰,內容嚴謹,可信度高。 《南方作物科學指南》(第二版)不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部指導南方農業現代化、綠色化、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庫和行動指南。本書的齣版,將為推動南方地區農業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傢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做齣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