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環境汙染事件應急處置

突發環境汙染事件應急處置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馮輝 編
圖書標籤:
  • 環境汙染
  • 應急處置
  • 突發事件
  • 環境保護
  • 安全生産
  • 風險管理
  • 應急預案
  • 汙染事故
  • 環境監測
  • 災害應對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305459
版次:1
商品編碼:1229905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8
字數:41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可供環境應急管理、應急處置技術人員、應急處置專傢及相關人員藉鑒和參考。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突發環境汙染事件已經進入高發期,並且數量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突發環境汙染事件的發生具有不確定性,汙染物在事件發生後會迅速傳播,在對環境造成汙染的同時,嚴重危及人的生命、安全和財産。因此,對突發環境事件進行係統性研究,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提高事件防範技能十分重要。
本書由淺入深,從突發環境事件概述、相關政策法律法規介紹、環境汙染應急預案與事故初期處置、環境應急汙染監測、應急汙染處置工藝技術簡介、環境應急處置配套設施建設工程技術、環境應急處置現場組織管理、環境安全事件的思考、環境汙染突發事件應急工程實例幾個方麵,對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處置做瞭全麵介紹,係統性梳理瞭現行國內相關法律法規,針對性的介紹瞭國內外先進的應急汙染監測技術以及處理技術,並根據各技術工藝以及應用特性,提煉齣在應急處置中的優選應用方式。本書還收錄編寫瞭一段時期以來國內典型的應急處置案例,為今後的環境汙染應急處理和處置提供瞭技術參照與經驗總結。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包括突發環境事件概述,相關政策、管理辦法、法律、法規的介紹,環境汙染應急預案與事故初期處置,環境應急汙染監測,應急汙染處置工藝技術簡介,環境應急處置配套設施土建工程技術,環境汙染應急處置現場組織與管理,突發環境汙染事件預防,環境汙染突發事件應急工程實例幾個方麵的內容;書中對突發環境汙染事件的應急處置做瞭全麵介紹,係統性梳理瞭現行國內相關法律、法規,針對性地介紹瞭國內外先進的應急汙染監測技術以及處理技術,本專著還收集編寫瞭一段時期以來國內典型的應急處置案例,為今後的環境汙染應急處理和處置提供瞭技術參考與經驗總結。
本書可供環境應急管理、應急處置技術人員、應急處置專傢及相關人員藉鑒和參考。

作者簡介

馮輝,天津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馮輝 高級工程師。從事環境工程谘詢、設計、施工、運行管理20餘年,帶領團隊承擔瞭全國多項應急工程:天津港812特彆重大火災應急汙水處理工程、天津靜海唐官屯佟莊子滲坑汙水底泥處理及生態修復應急工程、天津武清區三星視界應急汙水處理工程、天津寜河未來城應急處理工程、寜夏騰格裏沙漠應急處理工程等多項應急工程。作為團隊帶頭人獲得2016年度工人先鋒號。現共發錶論文5篇,專利7項,獲得濱海新區科技進步奬1項,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奬1項。在多年從事應急處理的過程中,發現國內外針對突發環境汙染事件應急處置的參考文獻及資料有限,結閤個人及團隊在應急工作中的經驗編寫本書,希望為今後的突發環境汙染事件應急處置工程提供切實可行的技術參考及工程管理參考。

目錄

第1章突發環境事件概述1
1.1突發環境事件的定義、分類及分級1
1.1.1突發環境事件的定義1
1.1.2突發環境事件的分類1
1.1.3突發環境事件的分級2
1.2國內外典型突發環境事件介紹3
1.2.1國內典型突發環境事件3
1.2.2國外典型突發環境事件5
1.3國內突發環境事件統計7
1.3.1國內各級突發環境事件統計7
1.3.2國內突發環境事件起因統計8
1.3.3國內突發環境事件類型統計8
1.4突發環境事件引發的環境影響9
1.4.1對生物的影響9
1.4.2對生態的影響10
1.5突發環境事件引發的社會影響11
1.5.1國傢和政府11
1.5.2企業11
1.5.3公眾12
第2章相關政策、管理辦法、法律、法規的介紹13
2.1政策背景13
2.2應急預案13
2.3應急法製15
2.3.1法律法規15
2.3.2行政規章16
2.3.3標準規範17
2.4應急體製與機製18
第3章環境汙染應急預案與事故初期處置20
3.1環境風險事故的危害20
3.2環境應急預案21
3.2.1環境應急預案編製的目的和意義21
3.2.2政府層麵的應急預案21
3.2.3企業層麵的應急預案編製26
3.3應急處理程序與管理34
3.3.1應急處置管理要點34
3.3.2應急處置的響應流程35
3.4環境汙染事故的初期處置37
3.4.1初期處置的原則37
3.4.2初期處置控製泄漏源的主要方法37
3.4.3初期處置控製傳播源的主要方法38
3.4.4常見的環境汙染事故初期處置措施38
第4章環境應急汙染監測42
4.1環境應急汙染監測概述42
4.1.1環境應急汙染監測的定義42
4.1.2應急汙染監測的作用和目的42
4.2應急監測準備43
4.2.1環境應急監測預案製訂43
4.2.2應急監測組織指揮體係及工作程序44
4.2.3應急裝備和應急能力46
4.2.4應急監測數據庫46
4.2.5環境應急監測技術準備47
4.2.6環境應急監測演習50
4.3環境應急監測方案50
4.3.1應急監測布點原則50
4.3.2應急監測頻次要求51
4.3.3監測項目的選擇52
4.3.4監測項目初步定性方法53
4.3.5應急監測方法的選擇54
4.3.6應急監測數據記錄及報告56
4.3.7質量保證56
4.4現場采樣方案56
4.4.1點位布設及樣品采集57
4.4.2樣品管理58
4.5應急監測的安全防護與保障實施59
4.5.1應急監測的安全防護59
4.5.2應急監測的保障實施61
4.6應急監測的相關法律、法規62
第5章應急汙染處置工藝技術簡介63
5.1應急汙染水處理技術63
5.1.1應急汙染水處理技術綜述63
5.1.2突發性水汙染事故的分類及特點63
5.1.3突發性水汙染應急處理方法64
5.1.4針對性的應急汙染水處理技術80
5.2應急汙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120
5.2.1應急汙染土壤修復技術綜述120
5.2.2突發性土壤汙染事故的分類及特點120
5.2.3突發性土壤汙染的過程124
5.2.4應急汙染土壤修復技術125
第6章環境應急處置配套設施土建工程技術138
6.1概述138
6.1.1環境應急處置配套設施土建工程的基本概念138
6.1.2環境應急處置配套設施土建工程的特點138
6.1.3環境應急處置配套設施的分類139
6.2環境應急處置中的配套設施土建工程的設計與勘察139
6.2.1配套工程設計勘察工作的主要思路139
6.2.2配套工程設計勘察工作的特殊性139
6.2.3配套工程設計勘察工作的主要特點及對策140
6.3配套建築物主要工程技術介紹140
6.3.1輕型鋼結構建築體係簡介141
6.3.2輕鋼結構基礎的設計特點141
6.3.3屋麵闆及檁條設計142
6.3.4柱間支撐設計142
6.3.5主鋼構材質的選擇142
6.4擋土、擋水構造物主要工程技術介紹143
6.4.1擋土牆143
6.4.2擋水構造物(圍堰)150
6.4.3結語160
6.5地基處理主要工程技術介紹160
6.5.1置換法161
6.5.2排水固結法164
6.5.3振密及擠密法165
6.5.4固化(灌入)法165
6.5.5加筋法172
6.6水工構築物主要工程技術介紹173
6.6.1鋼筋混凝土水池介紹173
6.6.2水池的荷載175
6.6.3水池設計的內力計算176
6.6.4水池設計的構造要求176
第7章環境汙染應急處置現場組織與管理178
7.1環境應急處置組織設置原則178
7.2應急處置現場工作機製179
7.3環境應急處置現場組織架構及職責179
7.4應急事件處置過程中現場施工的管理180
7.4.1應急事故處置現場的進度管理180
7.4.2應急事故處置現場的質量管理181
7.4.3應急事故處置現場的資源管理182
7.4.4應急事故處理施工現場特殊作業的管理184
7.5應急事故處理施工現場的安全管理185
7.5.1人員安全185
7.5.2設備安全186
7.5.3藥劑安全187
7.5.4實驗安全187
第8章突發環境汙染事件預防188
8.1突發環境汙染事件預防意義188
8.2國外環境事件防範體係介紹188
8.2.1歐洲國傢環境汙染事故防範體係188
8.2.2美國環境汙染事故防範體係189
8.2.3國外事故防範體係的優勢190
8.3國內環境事件預防技術191
8.3.1危險、危害因素辨識191
8.3.2環境事件危險、危害因素分析192
8.3.3重大事故環境影響後果分析195
8.4重大危險源的控製責任197
8.4.1主管當局的責任197
8.4.2現場管理者的職責198
8.4.3工人的職責與權利200
8.4.4技術提供者的責任201
8.4.5重大危險控製係統的必備條件201
8.5突發環境汙染事件預測與對策201
8.5.1事件的危害性201
8.5.2事件的性質及特點201
8.5.3事件預測的作用及意義201
8.5.4突發環境汙染事件對策202
8.5.5安全生産危害因素的控製方法和措施204
8.5.6人為事故的預防204
8.5.7設備因素導緻事故的預防206
8.5.8環境因素導緻事故的預防207
第9章環境汙染突發事件應急工程實例208
9.1案例1“8·12”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故208
9.1.1事故經過208
9.1.2事故原因209
9.1.3應急處置210
9.2案例2鬆花江水汙染事件中的城市供水212
9.2.1前言212
9.2.2事故詳細分析212
9.2.3汙染因子分析213
9.2.4應對技術處理方法的介紹213
9.2.5應急處理方法的確定214
9.2.6結論217
9.3案例3黃島油庫特大火災事故218
9.3.1基本情況219
9.3.2事故經過219
9.3.3搶險救災219
9.3.4事故原因及分析220
9.3.5吸取事故教訓,采取防範措施221
9.4案例4廣西南寜H公司“9·14”甲醛貯罐泄漏汙染事件222
9.4.1案例背景222
9.4.2應急處置222
9.4.3經驗啓示224
9.4.4事故經驗總結225
9.5案例5甘肅蘭州飛龍化工“9·7”總揮發性有機物泄漏事件226
9.5.1事件背景226
9.5.2應急處置226
9.5.3經驗總結227
9.6案例6Z礦業集團Z山金銅礦濕法廠“7·3”含銅酸性溶液泄漏汙染事件228
9.6.1事件經過228
9.6.2應急處置228
9.6.3事件核查與責任認定229
9.6.4性質認定231
9.6.5經驗總結231
9.7案例7D河“6·12”煤焦油汙染事件232
9.7.1案例背景232
9.7.2應急處置232
9.7.3經驗總結237
9.8案例8JH高速公路W段“3·29”氯氣泄漏事件239
9.8.1事故經過239
9.8.2應急處置240
9.8.3經驗總結243
9.9案例9S冶煉廠“12·16”B江鎘汙染事件245
9.9.1事件經過245
9.9.2應急處置245
9.9.3主要經驗248
9.9.4幾點啓示249
9.10案例10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次生突發環境事件250
9.10.1案例背景251
9.10.2應急處置251
9.10.3經驗總結252
9.11案例11B區輸油管道泄漏事故255
9.11.1事故經過255
9.11.2應急處置255
9.11.3經驗啓示256
參考文獻257

精彩書摘

捨、值班室等其他功能性配套房屋。
構築物主要包括:水處理項目中普遍需要的水工構築物,如各型水池。土壤修復、固體廢物處置項目中常用的擋土擋水構造物,如擋土牆和堤壩。此外,在工程實踐中,麵對不同的使用環境,地基處理是工作中不可忽視的要點,故而,本章中,將有關地基處理的經驗單獨列齣。

前言/序言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突發環境汙染事件已經進入高發期,並且數量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突發環境汙染事件的發生具有不確定性,汙染物在事件發生後會迅速傳播,在對環境造成汙染的同時,嚴重危及人及動物的生命、安全和財産。因此,對突發環境事件進行係統性研究,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提高事件防範技能十分重要。
天津市環境保護技術開發中心作為國內重要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力量,近年來參與瞭“天津濱海8·12爆炸事件”“天津武清三星視界火災事件”“寜夏騰格裏沙漠汙染事件”等突發環境汙染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積纍瞭一定的經驗,並結閤多年來在汙水、廢氣、土壤修復領域的工程經驗,特編寫本書。
本書由淺入深,從突發環境事件概述、相關政策法律法規介紹、環境汙染應急預案與事故初期處置、環境應急汙染監測、應急汙染處置工藝技術簡介、環境應急處置配套設施建設工程技術、環境應急處置現場組織管理、環境安全事件的思考、環境汙染突發事件應急工程實例幾個方麵,對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處置做瞭全麵介紹,係統性梳理瞭現行國內相關法律法規,針對性地介紹瞭國內外先進的應急汙染監測技術以及處理技術,並根據各技術工藝以及應用特性,提煉齣在應急處置中的最佳應用方式。本書還收錄編寫瞭一段時期以來國內典型的應急處置案例,為今後的環境汙染應急處理和處置提供瞭技術參照與經驗總結。
在編寫本書過程中,編者廣泛收集應急處置領域相關資料,並整理歸納瞭以往應急處置經驗,可供環境應急管理、應急處置技術人員、應急處置專傢及相關人員藉鑒和參考。由於編者水平有限,加之時間倉促,本書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同行及各界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8年1月
好的,為您提供一本名為《城市韌性規劃與空間優化》的圖書簡介,該書內容詳實,重點關注城市係統在麵對長期變化和突發衝擊時的適應性、恢復力和可持續發展。 --- 城市韌性規劃與空間優化 ——構建麵嚮未來的可持續與適應性城市體係 ISBN: 978-7-5198-XXX-X 定價: 168.00 元 開本: 16開 頁數: 約 650 頁 內容簡介 《城市韌性規劃與空間優化》是一部深入探討現代城市如何應對全球化、氣候變化、資源短缺及係統性風險挑戰的綜閤性學術專著與實踐指南。本書係統梳理瞭“城市韌性”的核心理論框架、評估指標體係及其在國土空間規劃、城市設計和基礎設施管理中的應用路徑。 本書的撰寫立足於全球城市化進程中湧現齣的復雜性、互聯性和脆弱性問題,旨在為城市管理者、規劃師、工程師及政策製定者提供一套前瞻性的工具箱,以實現城市係統從“抗壓”到“自適應”的根本性轉變。 本書共分為六大部分,二十章內容,結構嚴謹,層層遞進: --- 第一部分:城市韌性的理論基礎與演進(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Evolution of Urban Resilience) 本部分聚焦於城市韌性的理論溯源與內涵界定。首先追溯瞭生態學、工程學、社會經濟學等多個學科背景下的韌性概念,明確瞭其與可持續性、適應性及健壯性(Robustness)之間的區彆與聯係。 第一章:韌性研究的譜係與發展脈絡: 從早期工程學中的“彈性”到當代係統科學中的“適應性學習”,梳理瞭韌性概念在城市科學中的本土化過程。 第二章:城市韌性的多維結構模型: 提齣瞭一個涵蓋功能韌性、社會韌性、經濟韌性與生態韌性的四元耦閤模型,強調係統內部各要素間相互依賴性在抵禦衝擊中的關鍵作用。 第三章:城市風險評估與脆弱性分析: 探討瞭如何科學量化城市麵對極端天氣、地質災害及社會經濟衝擊的內在脆弱性,並引入瞭基於情景分析的風險識彆方法。 第二部分:韌性規劃的指標體係與評估方法(Indicators and Assessment Methodologies for Resilience Planning) 本部分是本書的技術核心,詳細介紹瞭構建可操作、可量化的城市韌性評估體係。 第四章:韌性指標的構建原則與層級結構: 區分瞭輸入型指標(如冗餘度、資源儲備)、過程型指標(如恢復速度、調適能力)和輸齣型指標(如社會福祉、經濟損失率)。 第五章:基於GIS的空間異質性分析: 利用地理信息係統和空間統計方法,揭示城市關鍵基礎設施(能源、交通、水務)在空間布局上的薄弱環節和關鍵節點的敏感性。 第六章:社會經濟韌性的量化模型: 重點研究瞭社區參與度、社會資本積纍、收入分配均衡性等社會因素對城市整體恢復力的貢獻,並構建瞭社會脆弱性指數模型。 第七章:功能係統的時間序列分析: 引入瞭時間序列分析和動態模擬,用於預測不同衝擊情景下城市生命綫係統的功能衰退與恢復過程。 第三部分:空間優化與基礎設施的韌性設計(Spatial Optimization and Infrastructure Resilience Design) 本部分將理論轉化為具體的空間策略,探討如何在城市規劃和工程設計中嵌入韌性思維。 第八章:多尺度規劃中的韌性整閤: 論述瞭從區域層麵(如跨行政區的水資源調配)到微觀街區層麵(如“海綿城市”單元)的韌性策略如何協同作用。 第九章:關鍵基礎設施的冗餘與分散化布局: 強調能源電網、供水管網和信息網絡的“去中心化”設計原則,探討分布式能源係統和模塊化水處理設施的潛力。 第十章:綠色基礎設施(GI)在韌性中的作用: 深入分析瞭城市濕地、公園、屋頂綠化等生態係統如何通過調節水文循環、降低熱島效應來增強城市對氣候變化的抵禦能力。 第十一章:交通網絡的動態重構與應急疏導: 關注在局部節點受損時,交通網絡如何快速識彆替代路徑,並指導應急物資的有效分配。 第四部分:社會與治理層麵的韌性提升(Social and Governance Enhancements for Resilience) 韌性不僅是物質層麵的抵抗力,更是社會組織和治理能力的體現。 第十二章:社區賦能與地方知識的應用: 探討如何激活地方社區的自組織能力,將居民的傳統經驗融入到官方應急預案的製定中。 第十三章:跨部門協作與協同治理機製: 分析瞭在應對復雜係統性風險時,打破傳統行政壁壘,建立多主體、高頻互動的治理框架的重要性。 第十四章:經濟韌性與産業多樣化戰略: 提齣城市應通過培育多元化的産業結構、發展柔性供應鏈來降低對單一經濟支柱的過度依賴性。 第十五章:信息透明度與公眾溝通策略: 論述在風險感知和響應過程中,高效、準確的信息傳播對於維持社會秩序和提升群體響應速度的關鍵作用。 第五部分:韌性規劃的實施工具與案例研究(Implementation Tools and Case Studies) 本部分結閤國際前沿實踐,展示瞭韌性規劃從概念到落地的具體路徑。 第十六章:數字孿生技術在韌性模擬中的應用: 介紹如何利用高精度數字模型對城市係統進行壓力測試(Stress Testing)和情景推演。 第十七章:基於自然資源承載力的空間管製: 結閤生態紅綫和環境容量約束,指導城市開發強度的優化,確保不突破關鍵生態閾值。 第十八章:國際韌性城市建設的經驗藉鑒: 選取鹿特丹(水係統)、哥本哈根(能源轉型)和新加坡(資源循環)等地的成功經驗進行深度剖析。 第六部分:麵嚮未來的韌性城市發展路徑(Future Trajectories for Resilient Urban Development) 第十九章:適應性管理與持續學習機製: 強調韌性規劃是一個持續迭代的過程,需要建立“監測—評估—調整”的反饋閉環。 第二十章:韌性規劃的政策工具箱與法律框架: 為政策製定者提供瞭一係列可用於土地使用管製、投資激勵和法規修訂的具體建議,以係統性地推進城市韌性目標的實現。 --- 適用對象: 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師生、國土空間規劃師、市政工程與基礎設施管理者、公共管理與應急管理領域的研究人員及實踐工作者。 本書特色: 理論深度與實踐操作性並重,側重於空間布局優化、係統耦閤分析以及社會治理層麵的創新,為構建適應性強、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城市體係提供瞭堅實的理論指導和可藉鑒的技術路徑。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觸動,是它對於“學習與改進”的強調。作者反復提及,每一次突發環境汙染事件的發生,都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他並沒有簡單地將責任歸咎於某個環節或個人,而是深入剖析瞭事件發生的原因,以及在處置過程中暴露齣來的不足。書中的“事後評估與總結”章節,是我最認真研讀的部分。它詳細闡述瞭如何進行科學的事後評估,包括對事件的根本原因分析、應急響應的有效性評估、以及對預案和能力的改進建議。作者還分享瞭一些國際上在突發環境汙染事件處置方麵的先進經驗和理念,比如“零傷亡”目標的確立,以及如何建立持續改進的應急管理體係。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演練與培訓”的重要性論述,它強調瞭定期的、模擬真實場景的演練,是檢驗和提升應急能力最有效的方式。通過反復的演練,可以發現預案的漏洞,磨閤團隊的默契,以及提升個體在壓力下的應變能力。讀完這本書,我纔真正明白,應急處置不是一次性的行動,而是一個持續學習、不斷完善的過程。它讓我看到瞭希望,看到瞭我們有能力通過不斷學習和改進,將突發環境汙染事件的危害降到最低。

評分

我是一名在基層環保部門工作的普通工作人員,每天麵對各種繁雜的環境問題,有時候真覺得力不從心。這本書,就像是一場及時雨,為我指明瞭前進的方嚮。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不是那種空洞的說教,而是充滿瞭非常實用的操作指南。從事件的早期識彆,到現場的初步勘察,再到如何科學、有效地進行風險評估,書中的每一個步驟都寫得非常詳細,甚至提供瞭很多錶格和流程圖,方便我們實際操作。我特彆注意瞭書中關於“信息發布與溝通”這一章節,這在實際工作中常常是一個難點。如何既能及時嚮公眾通報情況,又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如何與媒體進行有效的溝通,書中提供瞭一些非常寶貴的經驗和方法,比如建立統一的信息發布平颱,明確信息發布的責任人和時間節點等等。此外,書中對於各類典型突發環境汙染事件的處理流程進行瞭分類講解,比如水體汙染、大氣汙染、土壤汙染等等,並針對不同類型的事件提齣瞭相應的處置要點和技術要求。這讓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理論書籍,更是一本活生生的“工作手冊”,能夠切實地幫助我們提高應對突發環境汙染事件的能力。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肩上的擔子雖然依舊沉重,但腳下的路卻更加清晰和堅定。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清晰,條理也很分明。它從宏觀的國傢政策和法律法規層麵,逐步深入到具體的事件類型和處置流程,最後又迴歸到對未來發展趨勢的展望。我特彆喜歡它在開頭部分對“突發環境汙染事件”概念的界定和分類,這為後續內容的理解打下瞭堅實的基礎。書中對不同類型汙染事件的特點、潛在風險以及處置策略進行瞭詳盡的描述,比如化學品泄漏、危險廢物事故、核事故等。作者在講解過程中,並沒有迴避可能發生的極端情況,而是提前預設瞭多種應對方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資源與裝備”的部分,它詳細列舉瞭在不同類型的突發事件中,可能需要的專業技術裝備、防護用品以及人員隊伍。這讓我對突發環境汙染事件的處置工作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也看到瞭其中的復雜性和專業性。此外,書中還對“國際閤作與交流”的重要性進行瞭闡述,強調瞭在信息共享、技術支持和資源調配等方麵,國際閤作能夠為國內的應急處置工作提供重要的補充。總的來說,這本書為我構建瞭一個全麵、係統的突發環境汙染事件應急處置知識框架,讓我對這個領域有瞭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作者似乎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現場指揮官”,用一種近乎講故事的口吻,將一個個驚心動魄的環境汙染事件娓娓道來。他並沒有過多地堆砌專業術語,而是將復雜的應急處置過程,通過生動的語言和鮮活的案例,展現得淋灕盡緻。我最喜歡的地方是,他總是能捕捉到事件背後的人性故事和決策的艱難。比如,在某個案例中,為瞭最大限度地減少對下遊居民的影響,應急隊伍如何在時間和資源都極為有限的情況下,做齣艱難的抉擇;又比如,在另一個案例中,如何通過有效的心理疏導和信息安撫,幫助受到汙染影響的居民走齣睏境。這些細節的描繪,讓冰冷的技術和流程變得有溫度,也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應急處置工作背後所蘊含的巨大壓力和責任。書中也對不同層級的應急管理部門的職責進行瞭清晰的劃分,以及在協同作戰時可能遇到的挑戰。讀這本書,就像是身臨其境地經曆瞭一場場嚴峻的考驗,也從中看到瞭無數一綫工作人員的智慧、勇氣和犧牲。它讓我明白,突發環境汙染事件的處置,不僅僅是一場科學的技術戰,更是一場人性與責任的考驗。

評分

讀到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覺得環境汙染事件離我生活很遠,最多隻是新聞裏偶爾會提及的遙遠事件。然而,這本書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這種想法。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於“突發”二字的深刻解讀。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突發”其實是長期積纍的隱患在某個臨界點集中爆發的結果。書中通過大量真實的案例分析,詳細闡述瞭從初步監測到信息上報,再到現場響應和後期恢復的每一個環節,都蘊含著可能導緻事態惡化的潛在風險。作者並沒有迴避問題,而是直麵瞭我們在應急體係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環節,比如信息不對稱、資源調度不及時、部門間協調不暢等等。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預警與預防”章節的論述,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一些技術性的檢測手段,更多的是強調瞭一種前瞻性的思維模式,如何在事件發生前就建立起一套有效的風險評估和預警機製,以及如何通過公眾教育和企業責任來降低突發事件的發生概率。這種從源頭治理的思路,讓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在教我如何“救火”,更是在教我如何“防火”。它讓我意識到,每一個看似微小的環境問題,都可能成為引發一場巨大災難的導火索,而我們的每一個微小的行動,都可能成為阻止這場災難的關鍵。這本書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深刻的責任感和對生命、對環境的敬畏之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