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是指“以淺顯的、讓公眾易於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嚮普通大眾介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推廣科學技術的應用、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十三五”國傢科技創新規劃》對“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普工作做齣瞭全麵部署,規劃明確提齣,未來五年,我國科技創新工作將“圍繞夯實創新的群眾和社會基礎,加強科普和創新文化建設。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全麵推進全民科學素質整體水平的提升;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動科普信息化,培育發展科普産業;推動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各類科研設施嚮社會公眾開放;弘揚科學精神,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增強與公眾的互動交流,培育尊重知識、崇尚創造、追求卓越的企業傢精神和創新文化”。《“十三五”國傢科普和創新文化建設規劃》提齣瞭“十三五”期間重點開展的任務:提升重點人群科學素質、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科普創作研發傳播能力、加強重點領域科普工作、推動科普産業發展、營造鼓勵創新的文化環境、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閤作,以及加強國防科普能力建設。
科普統計是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的重要舉措,是瞭解和掌握全國科普工作狀況的重要數據基礎。通過科普統計和統計數據分析,可以為政府部門製定科普政策、法律法規及有針對性地開展科普工作提供支持,也可以讓廣大公眾及時瞭解我國科普事業發展現狀。自全國科普統計工作開展以來,發布的數據成為社會各界瞭解我國科普事業發展狀況的重要窗口,成為國內外政府部門和研究機構普遍引用的數據。
2017年第11次全國科普統計涉及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含香港特彆行政區、澳門特彆行政區和颱灣地區),包括發改、教育、科技管理、工信、民委、公安、國土資源、環保、農業、文化、衛生計生、質檢、新聞齣版廣電、安監、林業、旅遊、地震、氣象、糧食、科協、共青團、工會、婦聯和中科院等31個部門的中央、省級、地市級和縣級四級單位。統計時間為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統計內容涉及科普人員、科普經費、科普場地、科普傳媒、科普活動和創新創業中的科普六大類指標。
全國科普統計由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負責牽頭組織,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具體實施並承擔數據匯總和分析工作,中央、國務院相關部門負責本係統及直屬機構的科普統計,各級科技管理部門組織協調開展本地區的科普統計。
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邱成利同誌負責全書的策劃和綜述部分的撰寫。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佟賀豐、黃東流、於潔、曹燕、徐峰、龔春紅、趙婧等同誌負責具體的統計工作及本書相關章節的撰寫。《中國科普統計2017年版》一書是對第11次全國科普統計數據的全麵解析。全書共分為7個部分:綜述、科普人員、科普場地、科普經費、科普傳媒、科普活動和創新創業中的科普。書中收錄瞭“2016年度全國科普工作統計調查方案”及2010—2016年的分類統計數據。
科普統計數據是反映我國科普工作狀況的重要指標數據。從2004年的試統計開始,全國科普統計處於不斷完善的過程中。為瞭更加真實、有效地反映全國科普事業的發展狀況,科普統計方案、統計範圍和統計指標處於適度調整、變動的過程之中。統計範圍的變化會造成數據分析中有關變化率的計算並不是基於相同的統計口徑。一些指標數據的變化就受到此方麵因素的影響,因此在解讀、引用此類數據時須注意相關信息。
科普統計是科技統計中的一個專項統計。同時,由於水平和時間所限,錯誤和疏漏在所難免,歡迎廣大讀者批評指正。衷心感謝各地、各部門及相關單位和個人對科普統計提供的支持和幫助。
 
綜    述 1
1  科普人員 10
1.1  科普人員概況 10
1.1.1  科普人員類彆 11
1.1.2  科普人員分級構成 12
1.1.3  科普人員區域分布 13
1.2  各省科普人員分布 17
1.2.1  各省科普人員總量 17
1.2.2  各省科普人員分類構成 20
1.3  部門科普人員分布 26
1.3.1  部門科普人員數量 26
1.3.2  部門科普人員分類構成 28
2  科普場地 33
2.1  科技館 33
2.1.1  科技館總體情況 34
2.1.2  科技館的地區分布 36
2.1.3  科技館的部門分布 38
2.2  科學技術類博物館 40
2.2.1  科學技術類博物館總體情況 40
2.2.2  科學技術類博物館的地區分布 41
2.2.3  科學技術類博物館的部門分布 43
2.3  青少年科技館站 44
2.4  公共場所科普宣傳設施 46
2.4.1  科普畫廊 46
2.4.2  城市社區科普(技)專用活動室 48
2.4.3  農村科普(技)活動場地 50
2.4.4  科普宣傳專用車 52
3  科普經費 54
3.1  科普經費概況 55
3.1.1  科普經費籌集 55
3.1.2  科普經費使用 57
3.2  各省科普經費籌集及使用 59
3.2.1  科普經費籌集 60
3.2.2  科普經費使用 66
3.3  部門科普經費籌集及使用 70
3.3.1  科普經費籌集 70
3.3.2  科普經費使用 73
4  科普傳媒 76
4.1  科普圖書、期刊和科技類報紙 76
4.1.1  科普圖書 76
4.1.2  科普期刊 83
4.1.3  科技類報紙 84
4.2  電颱、電視颱科普(技)節目 84
4.2.1  電颱科普(技)節目 85
4.2.2  電視颱科普(技)節目 86
4.3  科普(技)音像製品及網站 87
4.3.1  科普(技)音像製品 87
4.3.2  科普網站 88
4.4  科普讀物和資料 90
5  科普活動 92
5.1  科技活動周 93
5.1.1  科普專題活動 95
5.1.2  科技活動周經費 99
5.2  科普(技)講座、展覽和競賽 103
5.2.1  整體概況 103
5.2.2  科普(技)講座 103
5.2.3  科普(技)展覽 107
5.2.4  科普(技)競賽 108
5.3  青少年科普活動 110
5.3.1  青少年科普活動概況 110
5.3.2  青少年科技興趣小組 110
5.3.3  科技夏(鼕)令營 112
5.4  大學、科研機構嚮社會開放情況 113
5.5  科普國際交流 115
5.6  實用技術培訓 116
5.7  重大科普活動 117
6  創新創業中的科普 118
6.1  創新創業科普活動的載體 118
6.2  科普活動助推創新創業 120
附錄1  2016年度全國科普統計調查方案 123
附錄2  2016年全國科普統計分類數據統計錶 138
附錄3  2015年全國科普統計分類數據統計錶 159
附錄4  2014年全國科普統計分類數據統計錶 180
附錄5  2013年全國科普統計分類數據統計錶 199
附錄6  2012年全國科普統計分類數據統計錶 218
附錄7  2011年全國科普統計分類數據統計錶 237
附錄8  2010年全國科普統計分類數據統計錶 256
附錄9  國傢科普基地名單 275
附錄10  全國科技館名單 278
對於我這樣一個對社會發展和數據分析都頗感興趣的人來說,《中國科普統計2017年版》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它提供瞭一個非常詳盡的視角,來審視中國科普工作的全貌。我特彆關注的是書中關於“公眾對科技信息的信任度”的分析,通過大量的調研數據,它展示瞭不同人群在麵對科技新聞時的態度和看法,以及影響這種信任度的關鍵因素。這對於理解當下社會對科學技術的接受程度,以及如何更有效地進行科學傳播,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書中的圖錶設計非常直觀,讓我能夠迅速抓住核心信息。比如,在分析“科普活動的參與度和滿意度”時,書中給齣瞭不同類型科普活動(如講座、展覽、綫上互動等)的參與人數和受訪者的滿意度評分,這為未來的科普活動組織提供瞭非常有價值的依據。這本書不僅僅是數據的堆砌,它更是一種洞察,讓我們能夠看到中國科普事業在2017年的發展脈絡和麵臨的挑戰,對於我這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場關於社會進步的深度探索。
評分我最近在尋找一些關於中國科技發展趨勢的資料,偶然間翻到瞭這本《中國科普統計2017年版》。一開始,我以為它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統計學專著,但讀瞭幾頁之後,我發現它遠比我想象的要生動和有價值。書中關於“互聯網與科普傳播”的章節,簡直讓我大開眼界。它詳細地分析瞭各種新興的科普傳播渠道,比如短視頻、直播、播客等在2017年的發展狀況,以及它們在普及科學知識方麵的潛力。我看到瞭很多我平時也經常接觸的科普博主和平颱,在書中被以數據化的方式呈現,讓我對這些內容有瞭更客觀的認識。這本書還特彆關注瞭“科普人纔的培養和流動”問題,通過大量數據,揭示瞭當前科普人纔隊伍存在的結構性問題,以及如何構建更完善的科普人纔培養體係。這讓我意識到,科普不僅僅是科學傢的責任,更需要一支專業的科普隊伍來推動。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科普事業在數字化時代的轉型和發展,非常有啓發性。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拿到這本《中國科普統計2017年版》的時候,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覺得可能就是一本枯燥的數據匯編。但翻開之後,我著實被裏麵的內容驚艷到瞭。它以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梳理瞭中國科普領域的方方麵麵,從經費投入、人纔隊伍、科研成果,到公眾的科學素養、科普活動的開展情況,幾乎無所不包。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青少年科學教育”的部分,它通過詳細的數據分析,揭示瞭不同地區、不同教育階段學生科學興趣和科學素養的差異,並嘗試探討瞭背後的原因。這讓我不禁開始反思我們現有的教育體係,以及如何纔能真正培養齣下一代的科學人纔。書中的圖錶製作精良,數據來源可靠,解讀清晰,即使是第一次接觸這類統計數據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我特彆留意瞭關於“科普場館建設與利用”的統計,看到各地科普場館的數量、參觀人數、以及對公眾科學認知的提升效果,讓我對科普事業在中國的發展有瞭更直觀的認識。這不僅僅是一本報告,更像是一份中國科普事業的“體檢報告”,有成績,有不足,也指明瞭未來的方嚮。
評分這本書,我真的花瞭點時間纔找到,之前聽說過,但一直沒太留意。這次正好有朋友推薦,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入手瞭。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的分量嚇瞭一跳,厚厚的一本,感覺沉甸甸的,知識量肯定不少。打開第一頁,就被排版吸引瞭,不是那種枯燥的文字堆砌,有很多圖錶和數據可視化,讓原本可能很抽象的科普統計變得生動易懂。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空氣汙染與公眾健康”的章節,數據非常詳盡,從不同地區的 PM2.5 濃度變化,到呼吸係統疾病的發病率增長,再到政府的治理投入和效果評估,都給齣瞭清晰的圖錶分析。我作為一個普通市民,一直對空氣質量非常關心,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背後大量的研究和數據支撐,也讓我對未來的治理方嚮有瞭更深的理解。不隻是空氣,書中還涉及瞭其他很多熱門的科普話題,比如基因編輯、人工智能、航天探索等等,每一個都有專門的統計數據和分析,讓我能夠更客觀地認識這些科技發展的前沿。它不像一些科普讀物那樣隻講故事,而是真正用數據說話,非常有說服力。
評分作為一名科普愛好者,我一直覺得要瞭解一個領域的真實發展狀況,數據統計是不可或缺的。而《中國科普統計2017年版》這本書,正好滿足瞭我的這種需求。它就像一個巨大的數據庫,裏麵收錄瞭2017年中國科普領域的各種數據,非常全麵。我特彆感興趣的是關於“科研人員科普參與度”的章節,裏麵詳細列舉瞭不同學科背景的科研人員參與科普活動的比例、形式以及遇到的睏難。這讓我看到瞭科學傢們在推廣科學知識方麵所做的努力,也讓我意識到,提升科研人員的科普意識和能力,對於整個社會的科學文化建設至關重要。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不僅僅是羅列數據,而是通過深入的分析,揭示瞭數據背後反映齣的問題和趨勢。比如,它在分析“科普産品和服務的市場化程度”時,就指齣瞭當前科普商業化存在的一些瓶頸,以及如何通過創新來剋服這些睏難。總的來說,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專業的視角來審視中國科普事業的現狀,讓我對這個領域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和更客觀的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