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經/佛教十三經

梵網經/佛教十三經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賴永海 編,戴傳江 注
圖書標籤:
  • 佛教
  • 經典
  • 梵網經
  • 十三經
  • 大乘
  • 經書
  • 佛教文化
  • 宗教
  • 哲學
  • 漢傳佛教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73683
版次:1
商品編碼:12315740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佛教十三經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0-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8
字數:1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梵網經/佛教十三經》在佛教“三藏”中屬“律藏”,是大乘戒律之一,在中國佛教大乘戒律中,《梵網經/佛教十三經》的影響大。經中主要講述修菩薩的階位(發趣十心、長養十心、金剛十心和體性十地)和菩薩戒律(十重戒和四十八輕戒),是修習大乘菩薩行所依持的主要戒律。另外,經中把“孝”與“戒”相融通、“孝名為戒”的思想頗富中國特色。

目錄

梵網經序(一)
梵網經序(二)
捲上
菩薩心地品之上
十發趣心
第一 捨心
第二 戒心
第三 忍心
第四 進心
第五 定心
第六 慧心
第七 願心
第八 護心
第九 喜心
第十 頂心
第十 頂心

十長養心
第一 慈心
第二 悲心
第三 喜心
第四 捨心
第五 施心
第六 好語心
第七 益心
第八 同心
第九 定心
第十 慧心
十金剛心
第一 信心
捲下
……

精彩書摘

  《梵網經/佛教十三經》:
  捲上
  菩薩心地品之上
  本品敘述瞭釋迦牟尼佛在第四禪天摩醯羅天王宮中,為無量大梵天王及大菩薩,轉述蓮華颱藏世界盧捨那佛所說的心地法門品,其內容主要闡述瞭大乘菩薩修行的次第,發趣十心、長養十心、金剛十心、體性十地,即三十心、十地共四十法門。
  大乘菩薩行者從初發菩提心到修行圓滿成佛的階位,《華嚴經》、《楞嚴經》、《深密經》、《菩薩瓔珞本業經》、《瑜伽師地論》等佛教經論皆有所述,但略有差異。《攝大乘論》中言其為四位,唯識傢認為有四十一階位,《大智度論》說有四十二階位,《仁王般若經》說有五十一階位,《菩薩瓔珞本業經》、《華嚴經》中說有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嚮、十地、等覺、妙覺共五十二個等級。
  十信: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護法心、迴嚮心、戒心、願心。
  十住: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
  十行:歡喜行、饒益行、無嗔恚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
  十迴嚮: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嚮、不壞迴嚮、等一切佛迴嚮、至一切處迴嚮、無盡功德藏迴嚮、隨順平等善根迴嚮、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嚮、真如相迴嚮、無縛無著解脫心迴嚮、法界無量迴嚮。
  十地: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發心修學大乘菩薩道者,當經曆此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嚮、十地等五十個階位之後,進入第五十一等覺位。所謂等覺,指行十地,見解與佛相同,但實際修行比佛略遜一籌者。待斷盡最後一絲無明,證得圓妙般若,具足無量功德,便登上妙覺位,即相等於佛陀的正覺之位。
  《梵網經》中菩薩修行雖隻講三十心十地共四十次第,但與《華嚴經》、《菩薩瓔珞本業經》等大乘經典所講五十二階地大同小異,且都用十進位法,集中體現瞭大乘佛教修學的次第。對般若、佛性、涅槃等大乘佛教範疇,《梵網經》進行瞭簡約的、玄學化的說明,並對小乘佛教的有關思想作瞭大乘的理解和詮釋,從而為下捲的十重、四十八輕戒的戒律思想建立瞭紮實的大乘義理基礎。
  ……

前言/序言

  《梵網經》是大乘菩薩戒的重要經典,它隨著大乘思潮而興起,宣示瞭大乘佛教的基本理論和根本精神,闡述瞭大乘菩薩道的修習階位及大乘菩薩戒的十重四十八輕戒,促進瞭大乘佛教在中國的流行及大乘菩薩戒運動。在闡釋菩薩心地法門時,《梵網經》明確錶述瞭大乘佛教的佛性思想,集中體現瞭中道正觀,對佛教義理作瞭簡要的玄學化論述。
  一從聲聞戒到大乘菩薩戒
  戒律為佛教經、律、論三藏之一。守持戒律不僅是佛子們解脫生死、開佛知見、證悟無上菩提而達涅槃妙境的始基,而且是僧團“和閤安樂”、佛教正法住世的依據與標誌。《佛遺教經》中載佛陀涅槃前最後一次說法: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
  《四十二章經》中說:
  “佛子離吾數韆裏,憶念吾戒,必證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佛陀製戒有著和閤僧眾和證悟菩提的兩大本懷,戒律的守持直接關係到佛教解脫的能否實現。戒律於佛教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所謂“一切眾律中,戒經為最上,佛法三藏教,毗奈耶為首。”
  戒,梵名“屍羅(si’la)”,指用以防非止惡的、使人內心清涼的規矩。律,梵名“優婆羅叉(vinaya)”,有調伏、禁製之法、滅、詮量等義,是考量是非善惡、規範行為的準則。
  在戒與律的關係上,狹義地講,戒是戒,律是律,律中包含戒,戒中不閤律。持律含有持戒,持戒不能全攝持律。持律是僧團大眾共同的事,含有他律規範的意義;持戒則是僧眾自覺地自我規範,是個人的事。持戒稱為“止持”,其重心在於防非止惡;持律稱為“作持”,其心在於奉行諸善。後來,戒律用以泛指佛教修行者所應遵守的一切規範。
  從性質上講,戒律分為遮戒與性戒。性戒,如殺、盜、邪淫、妄語等戒,此戒無論佛教是否製定,入若持之即得福,犯之即得罪。遮戒,如飲酒等戒,若飲酒,可能因醉酒而犯其他性戒,故佛教製定不飲酒戒,但飲酒本身是沒有罪的。
《梵網經》簡介 緣起與核心思想 《梵網經》,全稱為《梵網菩薩戒經》,是佛教大乘經典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尤其在東亞佛教,特彆是中國、日本、朝鮮等地的佛教傳統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該經並非僅指一冊書籍,而是梵網經係統的總稱,其中最廣為流傳且影響深遠的是“菩薩戒本”的部分。其核心在於闡釋菩薩所應遵循的戒律,旨在指導修行者如何實踐菩薩道,最終證得佛果。 《梵網經》的誕生,標誌著大乘佛教在戒律思想上的一個重要發展。相較於早期佛教對聲聞戒律的強調,大乘佛教更側重於以慈悲心和廣度眾生為目標的菩薩戒。該經宣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為眾生開示瞭成佛的可能性,並以詳盡的戒律條目,為修行者提供瞭一條可行的實踐路徑。經中不僅強調“不殺生”、“不偷盜”等基礎戒律,更深入闡述瞭“不妄語”、“不飲酒”、“不淫”等與日常行為息息相關的具體規範,並在此基礎上,提齣瞭如“菩薩瓔珞”、“十重戒”、“四十八輕戒”等一係列針對菩薩修行的更為細緻和廣泛的要求。 結構與內容概述 《梵網經》的結構嚴謹,內容豐富,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序分(或稱“經文緣起”):如同許多佛經一樣,《梵網經》的開端也描述瞭佛陀在何地、何種場閤宣說此經,以及當時的聽眾是誰,為經文的産生提供瞭一個背景。通常會提及佛陀在靈鷲山說法,並由弟子們請問佛法。 正宗分(核心經文):這是經文的主體部分,詳細闡述瞭菩薩所應遵守的戒律。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十重戒”和“四十八輕戒”。 十重戒:這是菩薩戒的核心,也是最根本的戒律。它們分彆是: 1. 不殺生戒:不僅禁止殺害有情眾生,更強調要培養慈心,不加傷害。 2. 不偷盜戒:禁止非法取用他人的財物,並由此延伸齣對眾生財産的尊重。 3. 不淫戒:針對在傢菩薩,意在約束不閤乎正道的性行為,保護傢庭和社會秩序,對於齣傢菩薩更是嚴厲禁止。 4. 不妄語戒:禁止說謊,包括欺騙、誹謗、兩舌等。 5. 不飲酒戒:禁止飲用酒類,因為酒能亂性,容易導緻其他戒律的違犯。 6. 不聲張己過戒:禁止炫耀自己的功德,隱藏自己的過失,強調謙虛和反省。 7. 不自贊毀他戒:禁止自誇其功德而貶低他人,提倡平等對待眾生。 8. 不慳貪施戒:禁止吝嗇,鼓勵布施,分享財物和佛法。 9. 不嗔恨戒:禁止心生嗔恨,提倡慈悲和忍辱。 10. 不謗三寶戒:禁止誹謗佛、法、僧三寶,尊重和依止正法。 四十八輕戒:是在十重戒基礎上的補充和細化,針對菩薩在日常生活、修行和與眾生互動中的各種可能違犯之處。這些戒律涉及的範圍更為廣泛,例如禁止食用眾生肉(對於在傢菩薩,《梵網經》的解釋較為靈活,但鼓勵素食)、禁止接受不淨之物、禁止對修行者不敬等。這些輕戒體現瞭大乘佛教對細節的關注,以及對菩薩應具備的圓滿品德的追求。 流通分(或稱“結說”):在經文宣說完畢後,經文會提及聽眾對佛陀的教誨錶示信受奉行,並將經文流傳下去。 “佛性”思想與“梵網”意象 《梵網經》最富於啓發性的思想之一,便是其對“佛性”的強調。“佛性”是眾生皆具的成佛的可能性,是內心本具的清淨光明。經中明確指齣:“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一理念極大地提升瞭眾生的自信心和修行的動力,它意味著佛法並非遙不可及,而是根植於每個生命之中。菩薩戒的意義,就在於通過持戒的實踐,去除覆蓋佛性的無明煩惱,顯露本來具足的佛性。 “梵網”作為經名,本身也富有深意。“梵”常指清淨、光明、殊勝之意,“網”則比喻事物之間的相互關聯和依存。將“梵”與“網”結閤,可以理解為“清淨的光網”,或者“光明相互交織的法界網絡”。這暗示著: 法界相互依存:一切法,一切眾生,都在一個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的整體中。菩薩修行,不僅是為瞭自度,更是為瞭度他,因為眾生的苦樂與自己息息相關。 清淨的戒網:菩薩戒如同一個由光明組成的網絡,將眾生從輪迴的黑暗中引嚮解脫的彼岸。持戒能夠保護眾生免於墮入惡道,淨化身心,顯現佛性。 佛性的普遍性:如同網眼一般,佛性遍布一切眾生,沒有遺漏。 曆史地位與影響 《梵網經》在佛教曆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尤其對漢傳佛教、朝鮮佛教和日本佛教産生瞭深遠影響。 對菩薩戒思想的奠定:《梵網經》係統地闡述瞭菩薩戒,成為東亞佛教受戒儀式的重要依據。許多佛教徒在披剃齣傢或在傢受菩薩戒時,都會以此經作為重要的修行指南。 對佛教實踐的指導:經中的戒律條文,不僅是對修行者的約束,更是對生活方式的引導。它鼓勵菩薩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慈悲、智慧和利他精神。 對佛學理論的豐富:《梵網經》對佛性的開示,進一步豐富瞭大乘佛教的本體論思想,為後世的佛學研究提供瞭豐富的素材。 文化影響:《梵網經》的思想和戒律,也滲透到東亞社會的倫理道德觀念和藝術文化之中。 總結 《梵網經》以其深邃的佛性思想和詳盡的菩薩戒律,為無數修行者指明瞭覺悟之路。它不僅是一部重要的佛教典籍,更是菩薩道的實踐寶典,引導著眾生如何在紛繁的世界中,以慈悲為懷,以智慧為導,逐步顯露自性光明,最終迴歸圓滿的覺境。經中的每一條戒律,都是對生命品質的提升,是對眾生福祉的關懷,是邁嚮究竟解脫的堅實步伐。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讀完瞭一本關於西方中世紀騎士精神的史詩巨著,那本書描繪的場景宏大,人物性格的衝突與成長弧綫跌宕起伏,讀起來酣暢淋灕。書中詳細考證瞭卡美洛的傳說,以及圓桌會議上那些英雄們之間的忠誠與背叛,文字的張力十足,將那個充滿榮耀與血腥的時代刻畫得淋灕盡緻。作者對曆史細節的把握精確到令人咋舌,從盔甲的構造到圍獵的禮儀,無不體現齣深厚的學術功底,但敘事手法卻充滿瞭文學性,完全沒有學術專著的枯燥感。尤其是在描寫關鍵戰役時,那種緊張感和史詩般的悲壯感,讓人讀到手心冒汗,仿佛身臨其境地參與瞭那場決定命運的較量。讀完之後,那種騎士精神中對榮譽、對信仰的堅守,深深地震撼瞭我,甚至讓我開始反思現代社會中“承諾”與“責任”的真正含義。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僅講述瞭一個故事,更是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精神世界,讓人流連忘返。

評分

最近迷上瞭一套探討量子物理學基礎的科普讀物,作者的功力深厚,能將那些極其抽象和反直覺的理論,通過一係列精妙的比喻和生活化的場景來解釋清楚,簡直是化腐朽為神奇的教學大師。他從最基本的波粒二象性講起,層層遞進,將哥本哈根詮釋、多世界理論等復雜概念,用極其流暢和富有邏輯性的語言串聯起來。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解釋“不確定性原理”的那一段,用一個想象中的測量實驗,將觀察者對被觀察事物的影響闡述得清晰透徹,讓人茅塞頓開。讀這本書時,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精妙的論證,然後會驚嘆於宇宙的精妙和人類思維的局限與偉大。它極大地拓寬瞭我對“真實”的認知邊界,讓我意識到我們習以為常的宏觀世界,在微觀層麵是多麼的詭譎多變。這本書成功地架起瞭科學前沿與普通讀者之間的橋梁,是真正的智慧之作。

評分

我的書架上最近新添瞭一本關於全球供應鏈管理的專業教材,內容非常嚴謹,幾乎可以作為行業操作手冊來使用。它係統地梳理瞭從原材料采購、國際物流、庫存優化到終端分銷的每一個環節所涉及的復雜理論和風險控製模型。這本書的優勢在於其極強的實戰性,每一章後麵都附帶著詳細的案例分析,涉及瞭亞速爾群島的港口效率問題、東南亞關鍵零部件的單一來源風險等真實世界中的難題,並提供瞭成熟的優化算法作為解決方案。作者在闡述精益生産和敏捷供應鏈的概念時,邏輯清晰,推導過程嚴密,對於學習運籌學或物流管理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寶貴的資源。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地緣政治對物流鏈衝擊的分析部分,數據翔實,預測角度犀利。它讓我深刻理解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看似唾手可得的商品,背後隱藏著一個多麼精密、脆弱又充滿博弈的全球網絡。這本書,讀起來雖然需要高度集中精神,但迴報是巨大的知識結構升級。

評分

這部作品的裝幀設計簡直是匠心獨運,封麵那古樸典雅的紋理,配閤著燙金的書名,甫一上手就給人一種莊重肅穆之感,仿佛能從中觸摸到曆史的溫度。內頁的紙張選得極好,觸感細膩,略帶啞光,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讓眼睛感到疲勞。裝幀工藝紮實,書脊裝訂牢固,體現瞭齣版方對經典文獻應有的尊重。排版布局上,字體的選擇和行距的把握都極為考究,使得原本可能略顯晦澀的文字在視覺上變得平易近人許多。尤其是那些需要精細研讀的段落,通過清晰的區分和適當的留白,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舒適度和專注度。這本書的實體版本,放在書架上自成一景,散發著一種超越時代的寜靜氣質,每一次翻閱都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人不禁感嘆,在如今這個追求快餐文化的時代,依然有齣版人願意如此精雕細琢地對待一部經典,實屬難得。這種對書籍本體的重視,本身就是對書中思想的一種無聲緻敬。

評分

我剛看完一本關於十九世紀末巴黎印象派畫傢們日常生活的傳記小說,筆觸極其細膩入微,充滿瞭浪漫主義的情調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書中對濛馬特高地咖啡館裏那些藝術傢們窮睏潦倒卻又精神亢奮的狀態描繪得栩栩如生,空氣中仿佛彌漫著煙草、顔料和廉價葡萄酒混閤的味道。作者似乎對那個時代的巴黎瞭如指掌,無論是沙龍裏的爾虞我詐,還是塞納河畔的靈感乍現,都被描繪得活靈活現。特彆是對畫傢們在光影捕捉上的執著和對傳統學院派的反叛,那種“為藝術而生”的近乎偏執的熱情,極具感染力。我仿佛能透過文字看到莫奈在戶外快速完成的筆觸,感受到德加對舞者瞬間姿態的精準捕捉。這本書不隻是講述瞭藝術史,更是一種對生活美學的探討,讓人看完後,看世界的眼光都變得柔和而充滿色彩,忍不住想拿起畫筆,哪怕隻是塗鴉幾筆,去捕捉生活中的“瞬間印象”。

評分

非常好

評分

物流滿意!物品完好無損!書滿意。

評分

很好的書……

評分

很好的書……

評分

哥哈哈哈還好還好

評分

促銷買的,以後再看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不錯

評分

很好的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