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主導著世界潮流,而真正要深入認識西方文化,就不能繞過居於其核心地位的西方哲學。哲學與宗教深入西方人生活與思想之中,品讀西方哲學也就是品味西方心靈。
內容簡介
《西方哲學與人生》(第2捲)》共介紹瞭包括盧梭、席勒、柏格森、德日進、斯賓諾莎、康德、黑格爾、雅斯貝爾斯、剋爾凱郭爾、馬塞爾、海德格爾、加繆等十二位西方哲學大傢。作者將哲學傢歸類融閤,劃為自然的魅力、理性的莊嚴、自我的意義三大部分,由大哲學傢的思想、時代背景介紹起,兼有學術的細緻品評及深入淺齣的人物經曆敘述。讀起來猶如親自聆聽傅教授循循善誘的精彩講解。
作者簡介
傅佩榮,1951年生,祖籍上海。畢業於颱灣輔仁大學哲學係,先後獲颱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和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任颱灣大學哲學係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荷蘭萊頓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客座教授。現為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授。
目錄
總序 品味西方心靈
自然的魅力
緒論
人生的價值由自己決定——盧梭
引言
人的本性
社會契約
人生實況
人在遊戲時,纔完全是人——席勒
引言
審美教育
審美與遊戲
人生實踐
附錄——《審美教育書簡》內容摘要
生命的本質在於創新——柏格森
引言
突破既定思潮的框架
創造與演化
道德與宗教
人類應該自問要走嚮何方——德日進
引言
人的現象
神的氛圍
人生取嚮
理性的莊嚴
緒論
理性之愛可以涵蓋一切——斯賓諾莎
引言
在永恒的形象下觀看
人生實踐
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康德
引言
純粹理性的限製
實踐理性的要求
人生實踐
人是靠思想站立起來的——黑格爾
引言
凡實在的都是閤理的
個人與社會
藝術·宗教·哲學
人的提升與超越——雅斯貝爾斯
引言
哲學三重任務
人的躍升
具體參與
《為何選擇這四大聖哲》(譯)
自我的意義
緒論
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曆程——剋爾凱郭爾
引言
存在與抉擇
人生三階段
有力的影響
我與世界結婚——馬塞爾
引言
從體驗中誕生
哲學的基本觀點
存在就是存在得更多
結論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海德格爾
引言
存在與時間
人的真相
人的未來
我反抗,所以我們存在——加繆
引言
從荒謬感受齣發
開展新視野
現代良知的代言人
《藝術傢與時代》(譯)
……
精彩書摘
盧梭於1712年生於日內瓦,父親是鍾錶匠。他十三歲時學習雕刻,不久放棄。後來結識迪瓦倫男爵夫人,受她的影響於十五歲時皈依天主教,四年後,他與男爵夫人又再度重逢。他們在一起的生活,日後被盧梭美化為一首田園之歌,他也在此期間,以閱讀努力彌補他早期缺乏係統教育的遺憾。他在三十歲時到巴黎,翌年前往威尼斯擔任新任法國大使的秘書。一年之後盧梭即因傲慢而被解職,再迴到巴黎。1745年,認識瞭法國啓濛運動的代錶伏爾泰(Voltaire)。1749年狄德羅(Diderot)邀請他為百科全書撰寫有關音樂的文章。隨後數年,盧梭專心寫瞭幾篇論文,參加角逐第戎學院的奬金,結果都因為論點不閤潮流而失敗。他的論點是批判文明帶來的罪惡,強調人類的善良本性。
1754年,盧梭迴到日內瓦,他也隨之改信瞭加爾文教派。這個改變並不意味任何宗教上的改變,因為正如他自己觀察到的,如果他在巴黎的哲學朋友沒有為他做彆的事,那麼他們至少是逐漸破壞瞭他對天主教教義任何可能的信仰。他改信新教的主要理由,是像他自己所承認的,為瞭再獲得日內瓦的公民身份。1761年,他齣版《新愛洛伊絲》,1762年齣版他最著名的作品《社會契約論》與《愛彌兒》,這兩本書使他必須前往瑞士避難。1766年,他與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傢休謨(Hume)前往英國,但是兩人相處並不融洽。在此之前,盧梭苦於被害妄想癥,敏感而多疑,現在則懷疑休謨與他的敵人串通,兩人因而決裂。1766年他迴到法國,並於1778年逝世。他的另一部名著《懺悔錄》到1782年纔問世。
盧梭是法國啓濛運動的代錶之一。西方近代的啓濛運動,是在18世紀發展起來的,主要有兩方麵的錶現:一是消極方麵,批判過去的宗教信仰,要擺脫它對人類所造成的束縛。我們可以如此理解:宗教信仰的重要性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久而久之,這種信仰使人的理性不再運作,最好少思想,隻要服從就好。因此,人們容易生活在習慣之中,對於社會的種種不義,或人群間的不平等,以及不閤理的現象都習以為常瞭。這些都是宗教促使人順服世界現狀可能産生的結果。這樣的結果當然大有問題。
所以,啓濛運動就“啓濛”一詞來說,代錶過去的人是濛上眼睛、濛上理智的,啓濛就是要把眼罩揭開。如果就外文“Enlightenment”來說,就是要照亮人類實際的生存處境,展現光明。於是,啓濛運動的重點之一,是要解脫宗教對人們的束縛。結果一路發展下來,變成反對宗教瞭。我們知道,宗教本身和宗教的影響或效果應該分彆開來。宗教有一種很特彆的領域,但是宗教的運作在現實上往往和欲望、權力結閤,造成各種不理想的情況,這些是要批判的。
然而,啓濛運動為瞭批判,竟然連宗教也一起排斥瞭,以至於發展齣無神論和唯物論。當時許多哲學傢的基本立場是主張:人要設法解決自己的問題,不要凡事訴諸超越的信仰,譬如,祈求神明的支持。所以,啓濛運動的第一種錶現是消極的,要解除人心的束縛,尤其宗教方麵所帶來的約束,要盡量予以減低。
二是積極方麵。啓濛運動的思想傢認為,人既然活在世界上,接受瞭這個世界,那麼下一步就得看人自己的錶現,人的責任感因而大幅增加。既然如此,那麼人生的幸福何在?現在麵對這個問題,就不能很單純地把答案放在宗教信仰上瞭。從前我們可以說,人的幸福是死瞭之後可以升天堂,而現在的人生幸福呢?就在這個世界上。那麼,人要如何改善這個世界呢?隻有設法研究什麼是好的政治製度,找齣這個社會需要什麼樣的製度。我們沒有另外一個世界可以“逃避”或“投靠”,因此,我們隻有麵對現實並加以改善。那麼,人有沒有自由?這自由有沒有限製?自由的目的何在?又該怎麼運作?這一連串屬於現實人生的問題,都需要重新加以討論。討論的結果齣來瞭,改善後的世界真的進步瞭,認為世界的將來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上,而有“明天會更好”的信念,這叫作“進步主義”(Progressivism)。
西方的啓濛運動有很多代錶人物,盧梭是裏麵相當特彆的一位,我們可以進一步看看他的思想背景。
思想背景
首先,啓濛運動很明顯地采取瞭理性主義(Rationalism),亦即重視人的理性與人的責任。但是,理性主義走過頭時,很容易在規劃這個世界時,得到閤理的結果,卻忽略瞭人的情感成分。譬如,我們辦教育時,當然要根據社會的需要來安排教育的內容,但是這樣教齣來的學生可能抹煞瞭個彆差異,久而久之,在情感上的培育也會齣問題。人難道可以忘記他在情感上的天性及欲望上的需要嗎?所以,理性主義講得太過火,就會覺得這個社會很容易外錶化,變得非常虛僞。盧梭就明白反對這種傾嚮,因此和當時的啓濛運動者劃清界綫,壁壘分明。
其次,啓濛運動者也開始探討人性的本質問題。何以如此?因為,人如果有信仰,就不必為人性的本質煩惱。譬如,你信佛教,就會接受“緣起性空”,然後活在世界上不要執著就行瞭;如果你信基督教,就會認定人有原罪,要信耶穌纔可得救。這種人性觀點是接受來的,無法作經驗上的考察。但是當你擺脫宗教之後,必須用理性思考,麵對經驗及人生作反省時,就不得不問什麼是人性瞭。結果答案往往是:人性是一片空白。經驗主義(Empiricism)就認為“人性是一張白紙”,人在齣生之後看到什麼,就在紙上印上什麼。這樣一來,人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然後教育與政治就要扮演積極的角色瞭。
在這個題材上,盧梭獨樹一幟,認為人性本來是善良的,壞的行為是受社會的影響纔造成的,如此,就把責任推嚮後天的發展上。但是他所謂人性本來是善的,這個善與中國儒傢所講的善並不一樣。這些都是當時對人性所作的各種有趣的思考。
盧梭的社會調適一直不大成功。雖然他有深刻的情感與執著,但是他太敏感、多疑,並且沒有耐心去保持長期的友誼。他是一位哲學傢,卻具有高度情緒化的性格。感情與理性之間的緊張關係一直在壓迫著他。他浪漫、易感、具有某種宗教的情操,同時卻又是自我中心的,心理無法平衡。他曾說過:“我隻有離開群眾,我纔會喜歡群眾。”同樣的道理,也許我們從遠距離來觀察盧梭,會比較能夠欣賞他。無論如何,他是一位富於原創性的哲學傢,他的著作缺乏係統,觀念也未必清晰,但是在當時與在現代,都還是深具啓發性的。
……
前言/序言
西方哲學與人生(第2捲):探索人類思想的深度與廣度 導言:重返思想的源頭,照亮人生的方嚮 人類文明的長河中,西方哲學無疑是最為璀璨的星辰之一。它如同一個永不停歇的智慧熔爐,不斷鍛造著我們對世界、對自身、對意義的理解。而《西方哲學與人生》(第2捲)正是這場波瀾壯闊的思想探險中,一次深入而遼闊的跋涉。這本書並非對已有思想的簡單復述,而是試圖穿越時空的迷霧,觸及那些塑造瞭我們思維模式、影響瞭我們生活方式的哲學核心。它旨在引導讀者,不僅要認識偉大的哲學傢們,更要理解他們思想的脈絡,如何與我們當下的生活産生共鳴,又如何為我們的人生提供新的視角和深刻的啓示。 本書的第二捲,將目光聚焦於哲學史上那些更為精微、更具現實關懷的領域,它不僅僅是對抽象思辨的梳理,更是對人類生存睏境、價值選擇以及社會構建的深刻反思。我們將在這一捲中,繼續深入西方哲學的心髒地帶,去探究那些關於道德、政治、美學、宗教以及我們自身存在意義的永恒追問,並力圖展現這些古老智慧在現代社會中依然煥發的生命力。 第一部分:道德的尺度與人性的深淵——倫理學的現代迴響 當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穿梭,當我們在利益與情感之間搖擺,《西方哲學與人生》(第2捲)將首先引領我們審視“善”與“惡”的界限,探究我們行為背後的道德動機。本捲將重點關注近代以來,特彆是19世紀至今,倫理學思潮的演變及其對現代社會道德睏境的解答。 我們將從康德的道義論齣發,深入理解“絕對命令”的普適性力量,以及它如何為我們的行為提供一種不容置疑的道德法則。在這裏,自由並非無拘無束,而是遵循理性法則的選擇,而人的尊嚴則源於其理性能力和道德自主性。我們將剖析這一理論在當代社會中的局限與挑戰,尤其是在麵對多元價值觀碰撞,以及科技發展帶來的新型道德難題時,絕對命令的實踐性是否還能保持其原有的光輝。 緊接著,我們將轉嚮功利主義的思潮。從邊沁的“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原則,到密爾對功利主義的精細化,本書將探討這種以結果為導嚮的道德理論如何試圖量化幸福,並將其作為判斷行為善惡的標準。我們將深入分析功利主義在政策製定、經濟決策乃至個人選擇中所扮演的角色,並審視其在麵對個體權利與集體利益衝突時的潛在弊端。例如,當為瞭整體的福祉而犧牲少數人的利益時,功利主義是否能夠提供一個令人信服的辯護? 本書還將目光投嚮美德倫理學,特彆是亞裏士多德思想在現代語境下的復興。不同於關注行為本身或其結果的理論,美德倫理學強調培養優良的品格,如誠實、勇敢、公正、節製等。我們將探討這些內在品質如何構成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人生,以及如何在現代社會中重拾對品格養成的重視。我們將分析,在強調效率和結果至上的時代,培養一個“美好的人”為何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此外,我們將考察存在主義倫理學對人類自由與責任的深刻洞察。薩特“存在先於本質”的論斷,揭示瞭人類在全然自由中如何必須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並為世界賦予意義。我們將探討這種極端的自由所帶來的焦慮與責任感,以及它如何挑戰傳統的道德約束。尼采的“超人”哲學,雖然激進,卻也為我們提供瞭超越自身局限,重估一切價值的勇氣。我們將分析這些思想如何幫助我們在一個失去既定價值體係的世界中,重新尋找立足之地。 第二部分:政治的迷宮與社會的構想——政治哲學的現代視角 人類社會並非孤立存在的個體集閤,而是由復雜的社會結構和政治體製維係。在《西方哲學與人生》(第2捲)中,我們將踏入政治哲學的殿堂,探索關於權力、正義、自由、平等以及理想社會形態的持續辯論。 我們將從啓濛運動的思想遺産齣發,審視盧梭關於“社會契約”的革命性理念。他的“公意”理論,試圖在個體自由與集體意誌之間尋找平衡,並為現代民主國傢的形成奠定瞭理論基礎。我們將分析,當今社會中,“公意”的實現是否依然可能,以及它如何被誤讀或被操縱。 本書還將深入探討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核心議題。洛剋的財産權利、密爾對個人自由的辯護,以及更近代的羅爾斯關於“正義即公平”的理論,都將成為我們審視現代政治秩序的參照。我們將分析,在追求自由與平等的過程中,自由主義內部存在的張力,以及它在應對社會不公、經濟差距等現實問題時所麵臨的挑戰。 對於那些對政治權力結構及其閤法性提齣質疑的思潮,本書也不會迴避。我們將考察馬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以及其對階級鬥爭、剩餘價值和異化現象的深刻剖析。盡管其曆史實踐充滿瞭爭議,但馬剋思主義對社會不平等的洞察,在今天依然具有警示意義。 本書還將觸及後現代主義政治哲學對宏大敘事和權力結構的解構。福柯對知識與權力的共生關係的揭示,德裏達對文本意義的不確定性的強調,都迫使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政治話語和製度。我們將探討,在後現代的語境下,我們如何理解和構建一個更加包容和多元的社會。 第三部分:美的追尋與存在的意義——藝術、宗教與人生 哲學最終要迴歸到人對自身存在的深刻體悟,以及對超越物質世界的精神追求。《西方哲學與人生》(第2捲)將帶我們進入美學與宗教哲學的領域,去探尋人類在藝術、信仰中所寄托的希望與意義。 我們將從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和尼采的“狄奧尼索斯精神”齣發,探討藝術的本質與功能。我們將在分析席勒的“遊戲衝動”時,理解藝術如何成為人類自由和情感釋放的途徑。我們將審視現代藝術的多元發展,並探討在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藝術是否依然能夠觸及我們最深層的情感,並提供一種超越功利的人生體驗。 本書還將深入探討宗教哲學的核心問題。從古代對神性的理性辯護,到近代對宗教信仰的批判與重構,我們將審視宗教在人類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們將分析,在世俗化日益加深的現代社會,宗教信仰的意義何在,以及哲學如何為那些在信仰中尋找慰藉和力量的人們提供理解。我們將探討,無論是相信上帝的存在,還是對某種超越性的價值的追求,人類為何總是懷揣著對終極意義的渴望。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把這些思想的脈絡與我們個體的人生緊密聯係起來。我們將探討,在理解瞭這些哲學思潮之後,我們如何纔能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身的價值,如何在道德睏境中做齣更明智的選擇,如何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並最終如何在看似偶然的人生中,創造齣屬於自己的意義。 結語:對話永恒,啓迪當下 《西方哲學與人生》(第2捲)的寫作,意在勾起讀者與人類最偉大思想傢的對話。它不是一碗心靈雞湯,也不是一套僵化的理論手冊,而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類思想的深度與廣度,也映照齣我們自身存在的睏惑與渴望。 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讀者能夠認識到,哲學並非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學問,而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智慧。那些關於愛、死亡、自由、責任、公正、美的思考,無不滲透在我們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選擇之中。 翻開本書,便如同打開瞭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門。願這本書中的思想火花,能夠點燃您心中求知的火苗,照亮您人生前行的道路。讓我們一同在這場穿越思想長河的旅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活齣更加豐富、更加深刻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