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資源地理》係國傢“九五”重點齣版圖書《中國人文地理叢書》之一,是我國資源地理綜閤研究的第一部專著。全書在全麵總結我國近50年來有關資源地理研究成果與國外資源地理研究動態的基礎上,對我國資源地理的總體特徵、自然資源、社會資源、資源管理與保護,以及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協調發展作瞭比較深入的分析研究,並對全國資源地理進行瞭分區與闡述。
《中國資源地理》可供資源、環境、地理、生態等方麵的研究人員閱讀參考,對政府有關決策管理部門亦具於有重要參考價值,同時也可以作為高校相關專業教材。
內頁插圖
目錄
《中國人文地理叢書》序
《中國人文地理叢書》序二
前言
上篇 總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資源的概念、分類及其特性
第二節 資源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
第三節 中國資源地理研究的對象、內容和任務
第四節 國外資源地理學研究的動態及發展趨勢
第五節 中國資源地理學研究的迴顧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二章 中國資源係統總體特徵
第一節 中國資源係統的特點
第二節 中國資源係統的結構
第三節 中國資源係統的功能
參考文獻
第三章 中國自然資源地理
第一節 氣候資源地理
第二節 水資源地理
第三節 生物資源地理
第四節 土地資源地理
第五節 礦産資源地理
第六節 能源資源地理
第七節 海洋資源地理
參考文獻
第四章 中國社會資源地理
第一節 旅遊資源地理
第二節 人力資源地理
第三節 科技資源地理
第四節 教育資源地理
參考文獻
第五章 中國資源管理與保護
第一節 資源管理與保護的意義
第二節 資源管理與保護現狀
第三節 資源管理與保護的措施及建議
參考文獻
第六章 中國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
第一節 國外在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四者關係上的主要經驗
第二節 中國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第三節 中國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現狀和問題
第四節 中國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參考文獻
下篇 資源地理分區
第七章 黑吉遼及內濛古東部資源地理
第一節 資源形成背景與特點
第二節 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第三節 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
參考文獻
第八章 京津冀魯豫資源地理
第一節 區域資源的基本特徵
第二節 資源開發利用重點與製約因素
第三節 資源開發利用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第九章 晉陝濛寜甘新資源地理
第一節 資源特點
第二節 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和存在問題
第三節 閤理開發利用資源的建議
參考文獻
第十章 蘇浙皖滬資源地理
第一節 資源形成背景與特點
第二節 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第三節 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 湘鄂贛資源地理
第一節 資源類型及其分布規律
第二節 資源綜閤特徵及其開發利用的環境效應
第三節 區域資源開發中的若乾重大問題與對策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資源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最基本的物質基礎。完全可以說,人類社會發展就是人類不斷認識自然、萃取自然的曆史。不僅如此,曆史還證明,人類社會的每一重大進步和變革,都是緊緊地伴隨著對資源的認識和開發利用的革命性變化而變化。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過去如此,現在如此,今後還是如此。但必須指齣,由於曆史發展階段不同,資源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一樣的。在自然經濟時代,開發的資源多屬初級加工品,主要取決於資源的多少;隨著社會生産力的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加工次數增多,程度加深,物化到實物中的勞動量增加,人力資源愈成為資源開發利用中的主要因素。因此,有的人認為發展中國傢的戰略資源是自然資源,發達國傢的戰略資源是社會資源,特彆是人力與資本,後工業化社會戰略資源是信息資源。雖然如此,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仍然離不開對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如上所述,這不僅是因為它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而且它還是生産與發展的基本條件,是決定地區間經濟差異和國傢間實力大小的重要因素。正因為這樣,資源問題一直成為全世界各國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尤其當世界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更由於人類需求的日益增長和資源本身的稀缺性、有限性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齣,資源與資源開發利用問題更加明顯地成為全球性的熱點問題之一。對於中國來說,資源問題顯得尤為重要。這是由於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傢,人口基數大、底子薄,人均資源相對緊缺,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相對落後等原因所決定的。由此,以資源為研究對象的資源科學和資源地理學及其有關學科的迅猛發展也就成為曆史的必然。
資源地理學是一個新興的學科,屬於資源科學的一個分支,主要是研究各種資源的空間分布與製約因素、地域資源種類的構成與數量和質量組閤特徵,並進行綜閤評價,為區域資源開發與保護服務。從性質上來講,它屬於地理科學與管理科學之間的邊緣學科,具有區域性、整體性、層次性等特點。
作為資源地理學重要領域的區域資源地理學科的重要分支之一的中國資源地理學,由於起步更晚,長期以來處於比較後進狀態。直到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各種大型區域考察都把資源開發與環境治理結閤起來,研究重點開始轉移到綜閤評價、開發利用方嚮與宏觀管理等方麵,理論研究與技術手段革新也都取得瞭明顯進步。但隨著人們對資源與環境問題越來越關注的發展態勢,特彆是由於我國目前還處於加速實現工業化時期,第十個國民經濟五年計劃又剛剛開始,人口增長與資源相對緊缺,經濟增長與資源供應不足等等,必將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的基本矛盾之一。因此,研究“中國資源地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我國地理學界在20世紀80年代完成《中國自然地理》叢書的撰寫齣版任務之後,以吳傳鈞院士為首的一批人文地理學傢,自1992年開始醞釀,策劃齣版《中國自然地理》(叢書)的姐妹篇——《中國人文地理叢書》。1996年在開封召開的第二次編輯委員會議上,在討論最後確定編寫種數時,郭來喜教授極力主張除瞭原定的21冊外,必須增加一冊《中國資源地理》,這樣纔能保持叢書的完整性和時代性。這一建議得到瞭與會代錶的一緻同意。討論分工時,與會人員一緻同意這項編寫任務由河南大學環境與規劃學院來承擔。這樣,《中國資源地理》作為叢書之一,被列入瞭《中國人文地理叢書》中。這一任務的確定,從河南大學環境與規劃學院來講,一方麵感到很光榮,但另一方麵也確實感到壓力太大,任務很艱巨。原因是我們深知多年來資源地理學發展盡管速度很快,盡管理論與方法建設已有瞭一定基礎,研究力量也有所壯大,但資源地理學完整的理論體係還沒有建立起來;先進的科學研究方法還有待於進一步革新;全麵、係統的科學著作還很少問世,中國資源地理方麵的著作更是少見(中國自然資源地理方麵的著作除外)。在這樣情況下,承擔這項編寫任務確感惶恐。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服從叢書編委會的決定,知難而進,愉快地接受瞭這一任務。從1999年下半年開始著手工作,到2001年8月完成初稿,前後經曆近兩年的時間。在這近兩年的時間裏,編寫小組全體成員根據叢書編委會製定的編輯宗旨、體例、結構等撰稿原則和要求,結閤中國資源地理學的特點和自己承擔的編寫任務,共同經曆瞭四個工作階段:一是討論和製定編寫大綱;二是實地考察和廣泛收集資料,如先後三次到北京有關部門作調查訪問等;三是分頭編寫和反復修改;四是統稿、定稿。值得提齣的是,在這四個工作階段過程中,同誌們都是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和剋服種種睏難的堅強毅力去完成自己的編寫任務的。其中最大的睏難莫過於資料的收集,尤其是社會資源材料和分區的係統材料感到格外匱乏。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於2001年8月上旬完成瞭這項編寫任務。
本書的宗旨是除瞭盡力體現叢書編委會提齣的宗旨外,還有意通過這本書的編寫,為進一步建立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源地理學添磚加瓦,並鍛煉自己、提高自己。
本書的主要特點,從主觀上來講,力求突齣以下幾點:一是在學術思想上,在廣泛吸收國內外有關資源地理方麵的先進理論與方法的基礎上,力求使全書能夠體現齣時代特色。二是使可持續發展觀能夠自始至終貫徹全書。三是在全書的內容安排上,力求不僅有資源的單項研究,還要有資源的綜閤研究。不但注意自然資源研究,還必須注意社會資源的研究,並盡量使二者緊密結閤。四是要體現齣區域資源地理學所具有的特色,加強各區資源地理的研究。上述想法雖有一定道理,但實踐證明,並未完全實現,其根本原因不僅在於客觀條件(如資料缺乏),而且也在於我們的有限水平和編寫經驗的缺乏。正因為如此,中國資源地理書稿雖已初步完成,但在體係上、結構上、觀點上、文字上、材料上等方麵肯定會存在不少錯誤和問題,願得到各位專傢、學者、同誌們的批評與指正。
本書是一本集體著作。全書共分兩篇,共14章。上篇(1-6章)總論,主要研究資源的概念與性質、資源地理研究的內容與發展進程、中國資源係統的總體特徵、中國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各要素的地理特徵、中國資源的管理與保護及其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問題。下篇(7~14章)分論,根據區域內部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形成背景、數量、質量及結構狀況、開發利用的相似性和區域之間的差異性,將全國劃分為8個資源地理區,分區研究瞭資源的基礎及其製約因素,揭示瞭資源分布規律,資源開發利用的重點及方嚮及其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係問題。
《絲綢之路:連接東西方的韆年動脈》 一、 引言:曆史的恢弘畫捲 《絲綢之路:連接東西方的韆年動脈》並非一部關於地理資源的專著,它聚焦於一條貫穿古今、橫跨歐亞大陸的文化、貿易與文明的交匯走廊——絲綢之路。本書旨在揭示這條道路自漢代張騫鑿空西域伊始,至近代逐漸式微的漫長曆史進程中,所承載的文化交流、技術傳播、宗教融閤以及經濟往來的復雜圖景。我們所探討的,是人類曆史上一次宏大的人口流動與物質交換的實踐,它深刻地塑造瞭沿綫各文明的麵貌,其影響至今仍在迴響。 二、 貿易的脈絡與商品的神話 本書的第二部分深入剖析瞭絲綢之路上的核心驅動力——貿易。我們首先探討瞭“絲綢”這一標誌性商品,它如何成為中國與西方世界建立聯係的初始紐帶。絲綢的生産技術,從桑蠶的養殖到復雜的織造工藝,其技術壁壘和巨大的經濟價值,使其成為一種超越普通貨物的戰略資源。 然而,絲綢之路遠非僅限於絲綢。我們將詳細描繪一係列關鍵的貿易物品及其流嚮: 東方輸齣: 除瞭絲綢,還包括精美的瓷器、具有藥用價值的茶葉、漆器、香料(如肉桂、丁香)以及獨特的金屬工藝品。我們分析瞭唐宋時期瓷器通過海陸兩條路綫,如何影響瞭中東乃至歐洲的審美和生活習俗。 西方輸入: 羅馬的黃金、波斯的寶石(如青金石、綠鬆石)、中亞的良馬(汗血寶馬)、大宛的葡萄和苜蓿、以及印度的香料和棉紡織品,共同構成瞭輸入東方市場的獨特商品組閤。 貿易路綫的變遷也是本章的重點。從最初的陸上商道,到後來為避開沿途部落衝突和自然災害而興起的海上絲綢之路(香料之路),貿易網絡的動態調整反映瞭地緣政治和技術進步的相互作用。我們細緻考證瞭粟特商人、大食商人、猶太商人等關鍵中介群體,他們如何利用語言和宗教的便利性,構建起高效的商業帝國。 三、 文明的碰撞與精神的交融 絲綢之路最深遠的影響在於其作為“文明的輸血管”所發揮的作用。本書第三部分將重點放在思想、宗教和技術的傳播上。 1. 佛教的東傳與本土化: 佛教的傳入是絲綢之路上最重大的文化事件之一。我們詳細考察瞭犍陀羅藝術,這種希臘化藝術風格如何與印度本土的宗教元素結閤,並最終影響瞭中國石窟藝術(如敦煌、雲岡、龍門)的造型體係。玄奘取經的故事不再是單純的宗教傳說,而是對跨文化知識獲取的史詩性記錄。 2. 異域信仰的播撒: 除瞭佛教,景教(聶斯脫裏派基督教)、摩尼教、伊斯蘭教等信仰體係也沿著商道傳入中土。我們分析瞭唐代長安城內不同宗教寺院的共存現象,這體現瞭古代中國對異域文化的開放程度與吸收能力。 3. 技術與科學的互動: 貿易也帶來瞭對技術細節的交換。例如,中國的造紙術和印刷術西傳,極大地促進瞭中東和歐洲的知識積纍與傳播效率;而西方的天文曆法、數學知識(如印度數字係統經阿拉伯世界傳入)和玻璃製造技術,也反哺瞭東方文明。 四、 沿綫城市的興衰與地理環境的製約 本書的第四部分將敘事焦點轉嚮瞭那些因絲綢之路而繁榮,又因其衰落而沉寂的城市。這些城市是文明交匯的實體載體。 我們以綠洲城市為例,如樓蘭、高昌、撒馬爾罕和布哈拉。這些城市的存在和繁榮,無不依賴於可靠的水源和防禦體係。本書將探討綠洲農業的脆弱性,以及氣候變化(如河流改道、沙漠化加劇)對這些“生命綠洲”的毀滅性打擊。 對於長途商隊而言,自然環境是最大的挑戰。我們通過曆史記錄和考古發現,重現瞭穿越戈壁沙漠和帕米爾高原的艱辛。這不僅涉及對駱駝飼養和水源補給的軍事化管理,也包括瞭沿途設置的烽燧、驛站和軍營所構成的復雜後勤網絡。 五、 絲綢之路的遺産與當代意義 在總結部分,本書反思瞭絲綢之路在曆史上的作用,並將其與當代全球化進程進行對比。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品運輸綫,更是一種互聯互通的哲學。它證明瞭不同文明在追求共同利益時,可以超越語言、種族和宗教的隔閡,形成緊密的經濟共同體。 我們探討瞭絲綢之路在後世曆史敘事中的變遷,以及它如何成為現代地緣政治和文化交流中的一個重要符號。本書的結論是,理解絲綢之路,就是理解人類文明相互依存的內在邏輯——即繁榮往往誕生於開放與交流之中。 結論: 《絲綢之路:連接東西方的韆年動脈》是一部關於人類遷徙、貿易網絡、文化融閤和曆史韌性的編年史。它旨在提供一個宏大而細緻的視角,審視這條偉大道路如何從地理概念演變為世界曆史的永恒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