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慕课设计与制作一本通(全彩)

微课、慕课设计与制作一本通(全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晓斌 著
图书标签:
  • 微课
  • 慕课
  • 教育技术
  • 在线教育
  • 课程设计
  • 教学设计
  • 混合式教学
  • 信息技术
  • 全彩图解
  • 教学资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3234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230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2
字数:5312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适合初、中级微课设计爱好者。

微课,慕课设计与制作已成为网络时代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的一项新技能。本书专门为非设计专业的用户所准备,无需任何设计基础即可阅读学习,即学即用。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微课和慕课设计的基本概念、Camtasia Studio、HyperSnap和Snagit等的基本操作,本书专门为非设计专业的用户所准备,无须任何设计基础即可阅读。本书注重实际操作,即学即用,围绕微课和慕课的制作与设计,向用户传授了大量的方法、原则及经验心得。

作者简介

李晓斌,多年网页与平面工作背景与设计经验,精通网页与平面设计相关软件,著作有多本畅销书。

内页插图

目录

Chapter 01 认识微课和慕课

1.1 微课介绍 2

1.1.1 什么是微课 2

1.1.2 微课包含的特点 3

1.1.3 微课的特性 4

1.1.4 微课与微课程的区别 6

1.2 慕课介绍 7

1.2.1 教学形式 8

1.2.2 主要特点 9

1.2.3 历史发展 9

1.2.4 优秀平台 10

1.2.5 微课与慕课的区别 12

1.3 开发微课和慕课的注意事项 13

1.3.1 开发微课和慕课时注意的要点 13

1.3.2 设计微课和慕课时需要注意的环节 15

1.3.3 微课和慕课具有的特征 15

1.3.4 微课和慕课设计的建议 16

1.4 微课和慕课的开发技术 16

1.4.1 使用Photoshop处理图片 17

1.4.2 使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 17

1.4.3 使用Camtasia Studio录屏 18

1.4.4 使用Camtasia Studio剪辑视频 19

1.4.5 使用Camtasia Studio录制声音 20

1.4.6 使用HyperSnap截图及处理图片 21

1.4.7 使用Snagit截图及处理图片 22

1.5 微课和慕课的开发过程 23

1.5.1 录制微课和慕课前的准备 23

1.5.2 微课和慕课教案的编写 23

1.5.3 微课和慕课课件的制作 23

1.5.4 Camtasia Studio视频录制 27

1.5.5 视频的后期编辑 28

1.5.6 使用Camtasia Studio导出视频 30

1.5.7 使用Camtasia Studio添加测试 30

1.6 微课和慕课的设计过程 31

1.6.1 选择和分析处理知识点 31

1.6.2 了解微课和慕课的定义及作用 31

1.6.3 选择微课和慕课类型 31

1.6.4 构建教学过程 32

1.6.5 制作实用的微课和慕课教学课件 33

1.7 选择正确的微课和慕课课题 34

1.7.1 选择课题的依据 34

1.7.2 微课和慕课课题的分析 36

1.7.3 开发微课和慕课课题的目的 38

1.8 制作微课和慕课的形式及技术要求 38

1.8.1 使用Camtasia Studio对电脑屏幕截屏录制 38

1.8.2 手机加白纸制作微课和慕课 39

1.8.3 用DV进行教学视频录制 39

1.8.4 可汗学院教学模式 40

1.9 微课和慕课脚本的设计 41

1.9.1 如何制作微课和慕课脚本 41

1.9.2 编写微课和慕课脚本 42

1.9.3 微课和慕课脚本的重要性 43

1.10 微课和慕课的评审标准 43

1.10.1 课件制作的要求 43

1.10.2 上报微课和慕课作品要求 44

1.10.3 微课和慕课的内容要求 44

1.11 本章小结 45

1.12 课后练习 45

Chapter 02 图片优化——Photoshop的使用

2.1 Photoshop界面的基本介绍 48

2.2 图片的基本操作 48

2.2.1 图像格式 49

2.2.2 动手操作01—更改图片格式 50

2.2.3 调整图像的大小 51

2.2.4 修改画布大小 52

2.2.5 旋转图片 53

2.2.6 图像的变换与变形 53

2.2.7 裁剪图片 55

2.2.8 裁切空白边 56

2.2.9 动手操作02—透视裁剪图像 56

2.3 掌握抠图的技巧 57

2.3.1 矩形选框工具 57

2.3.2 椭圆选框工具 57

2.3.3 套索工具 58

2.3.4 动手操作03—多边形套索工具 58

2.3.5 磁性套索工具 60

2.3.6 魔棒工具 60

2.3.7 动手操作04—快速选择工具 61

2.3.8 钢笔工具 62

2.3.9 自由钢笔工具 62

2.4 为图片添加文字 63

2.4.1 添加横排文字 63

2.4.2 动手操作05—添加直排文字 63

2.4.3 水平文字与垂直文字的相互转换 64

2.4.4 将文字转换为选区范围 65

2.4.5 将文字转换为路径 65

2.5 处理图片的色调 65

2.5.1 直方图 66

2.5.2 “自动色调”调整色调 66

2.5.3 “自动对比度”调整亮度 67

2.5.4 “自动颜色”调整色彩 67

2.5.5 调整“亮度/对比度” 67

2.5.6 “色阶”命令 68

2.5.7 调整“曲线” 69

2.5.8 调整“色相/饱和度” 69

2.5.9 使用“替换颜色” 71

2.5.10 动手操作06—“匹配颜色”命令改变色调 72

2.6 本章小结 73

2.7 课后练习 74

Chapter 03 图像捕获——HyperSnap和Snagit的使用

3.1 HyperSnap的基本介绍 78

3.2 使用HyperSnap捕获图像 78

3.2.1 使用HyperSnap捕获窗口 79

3.2.2 使用HyperSnap捕获区域 80

3.2.3 使用HyperSnap捕获滚动页面 81

3.3 使用HyperSnap绘制形状 82

3.3.1 编辑工具的使用 82

3.3.2 动手操作01—使用绘图工具 83

3.3.3 颜色编辑器的使用 84

3.4 使用HyperSnap编辑图像 85

3.4.1 修改图像 85

3.4.2 旋转图像 87

3.4.3 图像特效 87

3.5 Snagit界面的基本介绍88

3.6 管理Snagit的配置文件88

3.6.1 添加配置文件 89

3.6.2 编辑配置文件 90

3.7 使用Snagit抓取图像91

3.7.1 抓取图像 92

3.7.2 使用Snagit编辑图像 94

3.7.3 动手操作02—抓取视频 95

3.7.4 动手操作03—抓取视频单帧 96

3.8 使用Snagit绘制形状97

3.8.1 了解“工具”选项卡 97

3.8.2 绘制工具概述 99

3.8.3 动手操作04—绘制工具的使用 102

3.9 使用Snagit编辑图像103

3.9.1 裁剪和剪切图像 103

3.9.2 修剪和旋转图像 104

3.9.3 调整大小和颜色 107

3.9.4 设置图像样式 108

3.9.5 添加水印和颜色效果 110

3.9.6 动手操作05—为截取的图像添加水印 113

3.9.7 使用过滤器 115

3.10 本章小结 119

3.11 课后练习 119

Chapter 04 使用Camtasia Studio录制音频

4.1 Camtasia Studio 的安装与卸载 122

4.1.1 动手操作01—安装Camtasia Studio 122

4.1.2 Camtasia Studio汉化方法 123

4.1.3 Camtasia Studio的注意事项 124

4.1.4 Camtasia Studio的卸载 125

4.2 使用Camtasia Studio录制音频 126

4.2.1 录制声音的技巧 126

4.2.2 录制声音的常见问题 127

4.2.3 动手操作02—打开音频录制 128

4.2.4 音频的剪辑和编辑 129

4.2.5 动手操作03—分割音频 131

4.2.6 为音频添加特效 133

4.2.7 设置音频格式 136

4.3 本章小结 136

4.4 课后练习 137

Chapter 05 使用Camtasia Studio录制视频

5.1 使用Cantasia Studio录制屏幕142

5.1.1 Camtasia Studio简介 142

5.1.2 使用Camtasia Studio录屏 143

5.1.3 动手操作01—设置“录制屏幕”的快捷键 145

5.1.4 设置录制尺寸 146

5.1.5 动手操作02—锁定到应用程序 147

5.1.6 暂停录制 148

5.2 使用Camtasia Studio录制摄像头 149

5.2.1 设置录制文件格式 150

5.2.2 设置输入设备 151

5.3 使用Camtasia Studio录制PPT 152

5.3.1 动手操作03—使用Camtasia Studio录制PPT的过程 152

5.3.2 PowerPoint录制的技巧154

5.3.3 激活PowerPoint插件155

5.3.4 PowerPoint内嵌插件156

5.3.5 PowerPoint内嵌水印插件的选项157

5.3.6 存储PPT幻灯片为图片格式 157

5.4 工具栏的使用 158

5.4.1 显示或隐藏录制工具栏 158

5.4.2 动手操作04—添加屏幕绘制 159

5.4.3 添加屏幕绘制的快捷键 160

5.4.4 录制时增添系统标记信息 161

5.4.5 动手操作05—录制时添加标题 162

5.5 视频的预览与保存 163

5.5.1 预览录像 163

5.5.2 保存录像 165

5.6 本章小结 165

5.7 课后练习 166

Chapter 06 使用Camtasia Studio剪辑视频

6.1 Camtasia Studio编辑器的基本介绍 170

6.2 制作微课和慕课前的准备工作 172

6.2.1 保存录屏内容 173

6.2.2 设置录屏内容分辨率 173

6.2.3 保存录屏内容 174

6.2.4 整理项目文件夹 174

6.2.5 导出项目为zip 175

6.3 剪辑箱 176

6.3.1 导入媒体到剪辑箱 176

6.3.2 查看媒体属性 176

6.3.3 更改剪辑箱视图 177

6.3.4 在剪辑箱中的排列媒体 177

6.3.5 在剪辑箱中的删除媒体 177

6.3.6 添加到时间轴 178

6.4 时间轴 179

6.4.1 时间轴的概述 179

6.4.2 缩放时间轴 180

6.4.3 动手操作01—调整剪辑速度 180

6.4.4 扩展帧 181

6.4.5 导出单帧 182

6.4.6 素材的组合与解组 182

6.4.7 媒体组的操作 183

6.4.8 时间轴上的标记 185

6.4.9 标记之间的互相转换 185

6.4.10 显示或隐藏标记 186

6.4.11 标记的操作 186

6.5 时间轴中视频的调整 188

6.5.1 剪切视频 188

6.5.2 动手操作02—分割视频 189

6.5.3 复制视频 191

6.5.4 粘贴视频 192

6.6 轨道的管理 192

6.6.1 调整轨道高度 193

6.6.2 轨道的类别 193

6.6.3 轨道的叠放顺序 194

6.6.4 锁定与解锁轨道 194

6.6.5 动手操作03—重命名轨道 196

6.6.6 关闭和打开轨道 197

6.6.7 添加和删除轨道 197

6.7 撤销和重做 199

6.7.1 撤销 199

6.7.2 重做 200

6.8 本章小结 201

6.9 课后练习 201

Chapter 07 使用Camtasia Studio添加特效

7.1 标注的使用 206

7.1.1 标注选项卡 206

7.1.2 添加和删除标注 208

7.1.3 标注的种类 209

7.1.4 动手操作01—移动标注 212

7.1.5 旋转标注 214

7.1.6 调整标注大小 214

7.2 缩放的使用 215

7.2.1 缩放视频 215

7.2.2 动手操作02—添加缩放 216

7.2.3 调整缩放时间 218

7.2.4 删除缩放 218

7.3 语音旁白的使用 219

7.4 转场的使用 220

7.4.1 动手操作03—添加转场 221

7.4.2 替换转场 223

7.4.3 删除转场 224

7.5 光标效果的使用 224

7.5.1 光标选项卡 225

7.5.2 动手操作04—添加光标动画 226

7.5.3 删除光标 227

7.6 可视化属性的使用 228

7.6.1 可视化属性 228

7.6.2 动手操作05—抠像效果 232

7.7 字幕的使用 234

7.7.1 动手操作06—添加字幕 235

7.7.2 动手操作07—同步字幕 236

7.7.3 导出字幕 237

7.7.4 删除字幕和更改标题持续时间 238

7.7.5 隐藏字幕 239

7.8 测验的使用 240

7.8.1 动手操作08—添加测验问题 240

7.8.2 时间轴上的测验 242

7.8.3 测验问题的类型 242

7.9 本章小结 243

7.10 课后练习 244

Chapter 08 视频的生成和分享

8.1 生成视频 250

8.1.1 生成向导 250

8.1.2 自定义生成设置 250

8.1.3 视频大小 258

8.1.4 视频选项 259

8.1.5 制作视频 262

8.1.6 预览生成设置 262

8.1.7 生成结果 264

8.1.8 动手操作01—生成视频 264

8.2 批量创建 266

8.2.1 批量创建 266

8.2.2 动手操作02—批量创建使用一个预设 268

8.2.3 选择生成 270

8.3 分享视频 270

8.3.1 动手操作03—分享到Screencast.com 271

8.3.2 分享到 Google Drive 272

8.3.3 分享到 YouTube 273

8.4 本章小结 273

8.5 课后练习 273

Chapter 09 微课和慕课的实际应用

9.1 录屏类微课和慕课的录制 280

9.1.1 选择课题 280

9.1.2 收集整理所需素材 280

9.1.3 素材加工 281

9.1.4 内容录制 283

9.1.5 剪辑视频 286

9.1.6 生成和发布 292

9.2 PPT类微课和慕课的录制 295

9.2.1 制作PPT课件 295

9.2.2 录制PPT视频 299

9.2.3 录制课件音频 300

9.2.4 剪辑视频 302

9.2.5 生成和发布 304

9.3 拍摄类微课和慕课的录制 305

9.3.1 选择设计 305

9.3.2 收集整理课程素材 305

9.3.3 加工课件素材 306

9.3.4 视频录制过程 307

9.3.5 剪辑视频 307

9.3.6 生成和发布 312

9.4 本章小结 314

9.5 课后练习 314


前言/序言

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产品的出现,我们的生活已悄然进入“微”时代。在教育方面,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和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微课和慕课横空出世并逐渐盛行,让教育“微”时代初现雏形。微课和慕课的问世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变革。在微课和慕课盛行的热潮下,如何才能打造出有用、可用、易用、好用的优质微课和慕课成为了最大的问题,本书将带领用户一起走进微课和慕课的时代,领略它们的风采。

内容安排

全书共包括9章,以微课和慕课的制作过程为主线,注重教学设计与微课和慕课制作技术的有机结合,系统讲解了微课和慕课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下是本书每章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Chapter 01 认识微课和慕课 主要介绍了微课和慕课,开发微课和慕课的注意事项,微课和慕课的开发技术、开发过程和设计过程,选择正确的课题,脚本的设计,评审标准,以及制作微课和慕课的形式及技术要求等内容,使用户对微课和慕课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Chapter 02 图片优化——Photoshop的使用 本章主要向用户介绍了Photoshop界面、图片的基本操作、抠图技巧、为图片添加文字和调整图像色调等内容。

Chapter 03 图像捕获——HyperSnap和Snagit的使用 主要介绍了HyperSnap,使用HyperSnap捕获图像、绘制形状和编辑图像,Snagit界面的基本介绍,使用Snagit抓取图片、绘制形状和编辑图像等内容。

Chapter 04 使用Camtasia Studio录制音频 主要介绍了Camtasia Studio 的安装与卸载和使用Camtasia Studio录制音频等。

Chapter 05 使用Camtasia Studio录制视频 主要介绍了使用Cantasia Studio录制屏幕、摄像头、PPT,工具栏的使用和视频的预览与保存等内容。

Chapter 06 使用Camtasia Studio剪辑视频 主要向用户介绍了Camtasia Studio编辑器、制作微课和慕课前的准备工作、剪辑箱、时间轴、时间轴中视频的调整、轨道的管理及撤销和重做等内容。

Chapter 07 使用Camtasia Studio添加特效 主要介绍了标注的使用、缩放的使用、语音旁白的使用、转场的使用、光标效果的使用、可视化属性的使用、字幕的使用和测试的使用等内容。

Chapter 08 视频的生成和分享 主要介绍了生成视频、批量创建及分享视频等知识。

Chapter 09 微课和慕课的实际应用 主要介绍录屏类微课和慕课的录制、PPT类微课和慕课的录制,以及拍摄类微课和慕课录制的详细操作过程。

本书特点

本书内容全面、结构清晰、案例新颖,采用理论知识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全面向用户介绍微课和慕课制作的相关知识及所需的操作技巧。

操作性较强

本书操作性较强,用户可以容易地将本书传授的技巧运用到实践中。

内容全面,讲解清晰

本书内容从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出发遵循实用、全面的原则,对微课和慕课的制作与设计进行了全面的讲解,保证学以致用。

技巧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本书在基础知识部分列出了大量的提示,这些信息都是结合作者长期的微课和慕课设计经验与教学经验归纳出来的,可以帮助用户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和操作技巧。



《微课、慕课设计与制作一本通(全彩)》—— 赋能您的数字化教育实践 在日新月异的教育领域,微课与慕课(MOOC)已成为推动教学模式革新、拓展学习时空、提升教育公平性的重要载体。它们不仅改变着知识的传播方式,更重塑着学习者与教育者的互动关系。本书《微课、慕课设计与制作一本通(全彩)》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课程开发者、技术支持人员以及对在线教育充满热情的所有人士,提供一本系统、实用、易于掌握的实操指南。 本书致力于打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隔阂,将复杂的技术和精妙的设计理念,以最直观、最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们深知,优质的在线课程绝非简单的视频录制,而是集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技术学等多学科知识于一体的智慧结晶。因此,本书的编写团队汇聚了在在线教育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资深课程设计师和技术专家,他们将各自丰富的实践经验、前沿的研究成果以及对未来教育趋势的深刻洞察,毫无保留地倾注于本书之中。 核心内容前瞻: 本书共分为四大核心模块,层层递进,为您构建一套完整的微课、慕课设计与制作知识体系。 第一模块:理论基石与理念引领——理解微课、慕课的本质与价值 在动手制作之前,清晰的理论认知是成功的关键。本模块将深入探讨微课与慕课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教育学意义及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在线课程的特点与适用场景,例如短小精悍的微课如何实现知识点的精准传达,而大规模开放的慕课又如何构建起一个全球性的学习社群。 微课的定位与优势: 学习其“短、小、精、灵”的特点,探讨其在知识点讲解、技能训练、课前预习、课后巩固等方面的独特价值。 慕课的内涵与挑战: 深入理解慕课的开放性、大规模性、互动性,以及在课程设计、技术支持、学习者管理、质量评估等方面需要克服的挑战。 在线教育的学理基础: 结合建构主义、认知主义、联通主义等教育理论,阐释微课、慕课如何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和自主学习。 案例研究与趋势分析: 通过分析国内外成功的微课、慕课案例,洞察当前在线教育的发展趋势,为您的课程设计提供灵感和方向。 第二模块:精妙设计与用户体验——打造引人入胜的学习体验 一门优秀的在线课程,不仅内容要扎实,设计更是核心竞争力。本模块将聚焦于课程的整体规划、学习目标设定、内容组织、教学活动设计以及如何最大化学习者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我们将以用户为中心,强调人性化的设计理念,确保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高效获取知识。 学习目标与课程大纲的科学制定: 如何将宏观的知识体系分解为可量化、可达成的学习目标,并以此为依据构建清晰的课程大纲。 内容呈现的艺术: 探讨如何根据不同知识点和技能要求,选择最恰当的内容呈现形式,如视频、文本、音频、图表、互动练习等。 互动教学的设计策略: 讲解如何设计有效的讨论区、在线测验、协作项目、同伴互评等互动环节,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参与感。 学习路径的设计与个性化支持: 如何为不同学习背景和进度Learners设计灵活的学习路径,并提供及时的反馈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用户体验(UX)在在线课程中的应用: 强调界面设计、导航友好性、信息架构等对提升学习者体验的重要性。 第三模块:高品质制作与技术赋能——从构想到视听盛宴 从精彩的构思到最终的成品,技术是不可或缺的桥梁。本模块将为您提供一套从前期准备到后期精剪的完整制作流程,涵盖视频录制、音频处理、课件开发、互动元素嵌入等各个环节。我们摒弃繁琐的技术术语,聚焦于实用易学的操作技巧,即使是技术新手,也能快速掌握。 硬件与软件的选择与配置: 推荐性价比高的录制设备、音频采集设备、剪辑软件等,并提供详细的配置建议。 脚本撰写与镜头语言运用: 学习如何撰写生动有趣的教学脚本,并掌握基础的镜头构图、运镜技巧,让视频更具吸引力。 高质量的视频录制技巧: 涵盖室内外录制布景、灯光设置、麦克风摆放、画面稳定性等关键要素。 音频的清晰度与美感: 讲解如何进行音频降噪、混音、配乐,确保声音传递清晰、饱满。 精美课件与互动元素的制作: 学习使用专业的课件制作工具,以及如何将PPT、PDF、Flash动画、测验题等无缝集成到课程平台。 视频剪辑与后期处理: 掌握常用的视频剪辑软件,学习如何进行素材剪辑、画面调色、字幕添加、转场效果设置等,打造专业级的视觉效果。 虚拟演播室与绿幕抠像技术: 介绍如何利用虚拟演播室技术,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专业、多变的教学场景。 动画与图表的创意运用: 学习如何运用动画和图表生动地解释抽象概念,提升信息的传达效率。 第四模块:发布推广与持续优化——让您的课程触达更广阔的学习者 课程制作完成只是第一步,如何让更多人看到并从中受益,则是传播与发展的关键。本模块将为您解析课程的发布渠道、推广策略、学习者管理以及课程效果的评估与迭代优化。 主流慕课平台的选择与注册: 介绍国内外知名慕课平台的特点,以及如何在其上发布和管理课程。 课程的营销与推广策略: 探讨如何通过社交媒体、教育社区、合作推广等方式,吸引更多潜在学习者。 学习者社区的构建与管理: 学习如何建立活跃的学习者社区,促进Learners之间的交流与互助,提升学习粘性。 学习者反馈的收集与分析: 掌握有效的反馈收集方法,并学会分析Learners的评价,为课程改进提供依据。 课程效果的评估与数据分析: 了解如何利用平台数据,分析Learners的学习行为、完成率、满意度等,科学评估课程效果。 课程的迭代与更新: 基于Learners的反馈和技术发展,持续优化课程内容和形式,保持课程的生命力。 著作权保护与知识产权意识: 强调在课程制作和发布过程中,应注意的著作权保护问题。 本书的独特价值: 全彩图文并茂: 大量运用高清晰度截图、流程图、实操演示图,将复杂的步骤变得一目了然,学习过程轻松有趣。 案例丰富,贴近实践: 结合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场景的真实案例,提供可借鉴的解决方案和设计思路。 操作指南详尽: 提供详细的软件操作步骤和技巧,让读者“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前沿技术整合: 关注最新的在线教育技术和工具,如AI辅助教学、VR/AR在教育中的应用等,帮助您走在时代前沿。 专家视角与一线经验结合: 兼顾理论深度与实践落地,为不同角色的读者提供贴切的指导。 本书适用人群: 中小学、高校教师: 希望将优质教学内容转化为在线课程,拓展教学模式的教师。 企业培训师与HR: 致力于构建企业内部在线培训体系,提升员工技能的企业专业人士。 教育技术研究者: 关注在线教育发展,希望深入了解微课、慕课设计与制作的科研人员。 独立课程开发者: 希望打造并发布自己的在线课程,实现知识变现的个人。 教育信息化从业者: 负责在线学习平台建设和运营的技术人员。 对在线教育感兴趣的所有人士: 渴望了解和参与数字化教育变革的爱好者。 《微课、慕课设计与制作一本通(全彩)》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您迈向数字化教育新时代的坚实阶梯。我们相信,通过本书的学习,您将能够自信地设计、制作并发布高质量的微课与慕课,在数字教育的广阔舞台上,奏响属于自己的华章。让我们一起,用科技赋能教育,用智慧点亮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传统培训领域摸爬滚打的教育工作者,我对“微课”和“慕课”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内容交付的层面,很少深入到技术实现的细节。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用户体验(UX)和学习分析(Learning Analytics)的内容是如何融入到设计流程中的。好的课程不仅要教知识,还要能有效“留住”学习者。这本书的结构暗示了它可能涵盖了从课程大纲设计到最终平台部署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利用现代工具进行A/B测试学习路径、如何根据数据反馈迭代课程设计的实战案例。毕竟,工具是死的,应用是活的。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鲜活的、来自一线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展示某一个设计决策是如何直接影响学习完成率或知识保留率的,那将是对我们这些一线工作者最有价值的宝藏。期待它能将那些看似高深的行业术语,转化为我们日常工作中可以立即采纳和执行的行动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全彩”特性,从初步观察来看,绝非噱头,而是深度整合了教学美学。在数字内容创作中,视觉引导和信息层次的构建至关重要,而色彩、布局和字体选择直接影响着信息的接收效率。我注意到书中似乎对素材的筛选、视频的剪辑风格、以及交互式元素的色彩编码都有明确的建议。这体现了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仿佛在强调:即便技术平台千篇一律,但最终呈现的“质感”决定了学习者的体验高度。这种对“美感”和“有效性”的兼顾,在我看来是区分专业作品与业余制作的关键分水岭。我特别好奇它如何处理跨文化内容的本地化设计问题,因为在设计界面和视觉元素时,颜色和符号的含义差异巨大。如果书中能给出一些关于设计国际化标准和本地化调整的实用建议,那无疑会增加其在全球化教育背景下的应用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色彩搭配既专业又不失活泼,全彩印刷的质感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我是一个对在线教育平台搭建充满兴趣的爱好者,尤其关注那些能将复杂技术转化为直观操作指南的工具书。这本书的排版布局清晰明了,目录结构就像一张精心绘制的路线图,引导着读者从基础概念逐步深入到实际操作层面。我特别欣赏它在内容组织上的匠心,那种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身边,耐心地为你拆解每一个步骤的感觉非常棒。书中的图文结合处理得恰到好处,那些视觉辅助材料无疑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门槛,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抓住重点,不会在密集的专业术语前望而却步。从初翻的印象来看,它似乎承诺了一个“通关”式的学习体验,这对于追求效率和实效的现代学习者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我期待它能在实际操作层面提供足够详尽的指导,比如不同平台的技术实现差异、互动元素的最佳实践等。

评分

我花了些时间浏览了这本书的引言和前几章的概览,给我的感觉是,它在理论基础的铺陈上做到了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许多同类书籍往往在理论部分过于晦涩,或者在实操部分流于表面,而这本书似乎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它没有简单地罗列技术规范,而是将“为什么这么做”和“如何有效实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它对学习目标设定的原则、内容分段的节奏控制,这些看似软性的设计环节,在书中却被赋予了近乎工程学的严谨性。这种对教学设计理念的深入探讨,远超出了我原本对一本“制作指南”的期待。我个人认为,一本优秀的设计手册,其价值在于塑造读者的思维框架,而不仅仅是提供按键指南。如果后续章节能延续这种深度,真正将“教学法”融入到“技术实现”的过程中,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它将不再是一本工具书,而更像是一本方法论的宝典。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整体质感,给人一种非常“可靠”的感觉,仿佛它凝聚了作者多年实践的心血,是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参考书。我通常倾向于那些内容详实、能作为工具书随时查阅的出版物,而不是那种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的理论著作。从章节的编排来看,它似乎具备了强大的索引和检索能力,能够支持我在需要解决特定技术难题时,能迅速定位到解决方案。对我而言,一本好的制作指南必须具备“面向问题”的特性。我希望它在遇到常见技术瓶颈(比如特定格式的兼容性、复杂互动脚本的调试)时,能够提供清晰的故障排除(Troubleshooting)步骤。如果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工具箱里那个“一翻就能找到答案”的存在,那么它在我的工作流中的价值将是无可替代的。这种扎实、务实的编写风格,正是我们这些实干派所渴求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