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艺术类:琴史

四库全书艺术类:琴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朱长文 著
图书标签:
  • 四库全书
  • 琴史
  • 古琴
  • 中国古典音乐
  • 音乐史
  • 文化典籍
  • 历史文献
  • 艺术史
  • 传统文化
  • 文献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书店
ISBN:978751491883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739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四库全书艺术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四库全书艺术类:琴史》汉族传统琴曲专用的乐谱。唐代以前用文字记述弹琴的指位和弦位,称文字谱。唐代曹柔创减字法,将原来的文字谱减化、缩写,成为减字谱,明清两代沿用。减字谱将左手的大指、中指、无名指分别记为大、中、夕,右手各指因拨弦方向而有不同的名称,现存曲谱多为中唐的减字法所记载的作品,文字谱所记载的只剩《碣石调·幽兰》一曲。

内页插图


《琴史》 一、 溯源之声:古琴的肇始与早期发展 《琴史》一书,顾名思义,旨在梳理和记录中国古琴历史的演进脉络。其内容之详实,考据之严谨,力求为读者呈现一部立体而生动的古琴发展长卷。全书以时间为轴,从古琴的滥觞之初,追溯至近现代的变迁,层层剥茧,展现了古琴这件承载着千年文化积淀的乐器,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又如何与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思融为一体。 卷首,作者深入探讨了古琴的起源。古籍中关于古琴的传说纷繁,如伏羲氏作琴、神农氏制琴、黄帝轩辕氏创制等,虽带有神话色彩,却也折射出古琴在中华文明萌芽时期便已占据重要地位的远古记忆。书中并不止步于传说,而是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考证,试图勾勒出古琴形制和演奏技法的早期雏形。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埙、骨笛等早期吹奏乐器,到商周时期铜器铭文和墓葬出土的早期弦乐器,这些零散的线索被一一拾起,构建起古琴从模糊概念走向具体形态的可能路径。书中着重分析了“琴”字从古至今的字形演变,以及“七弦”之制的确定过程,认为“七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和定型。同时,对早期乐理、音律的探讨,也揭示了古琴音乐具有的哲学意蕴,如“宫、商、角、徵、羽”五音的象征意义,以及“天地人”三籁的和谐统一。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地位愈发显赫。孔子“五十学琴”,其“删《诗》为乐,订《礼》为乐”的教诲,将琴与道德修养、人格塑造紧密联系起来。书中详细阐述了这一时期琴乐的社会功能,它不仅是贵族阶层的娱乐,更是政治教化、个人修身的重要手段。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典故,已成为千古传唱的知音佳话。作者细致分析了这一典故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后世琴乐美学精神的深远影响。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屈原《离骚》中对琴的描写,以及战国时期各国文献中关于琴的记载,勾勒出彼时琴乐的地域特色和发展格局。对《诗经》中涉及琴的篇章进行深入解读,揭示了古琴在早期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婚庆、祭祀、宴饮等场合,琴乐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二、 辉煌之章:秦汉至唐宋的鼎盛与演变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的确立,为古琴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书中详细介绍了汉代音乐制度的建立,以及琴在其中的地位。对蔡邕的《琴操》和《胡笳十八拍》等文献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这些作品不仅是重要的琴学文献,更是研究汉代琴乐演奏技法、情感表达的重要依据。作者着重探讨了“琴操”这一音乐体裁的特点,以及它所蕴含的叙事性和情感力量。同时,书中也关注了古琴形制的演变,如琴体材料的选择、轸的形制、岳山的结构等,这些细节的变化都反映了工艺水平的提升和演奏需求的演进。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士人阶层对古琴的追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嵇康的《琴论》和《声无哀乐论》是这一时期琴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书中对这些著作进行了详细的解读,阐述了“清、和、淡、远”的琴学美学观,以及“声不假器,事不待物”的哲学思想。作者认为,这一时期的琴乐,已不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文人抒发情怀、追求精神自由的载体。书中列举了阮籍、左思等文人与琴相关的诗赋,以及竹林七贤在琴乐领域的贡献,力图展现这一时期琴与文学、哲学的深度融合。此外,对曹操、刘备等帝王对琴的喜爱和推广,也进行了梳理,说明了琴在政治、军事领域的潜在影响力。 隋唐时期,中国古代音乐迎来了空前的发展,古琴艺术也随之走向辉煌。书中详细介绍了唐代音乐机构的设置,以及琴在宫廷燕乐中的重要地位。对唐代琴谱的出现和发展进行了重点考察,如《唐人谱》等,并分析了早期琴谱的记谱特点和演奏指导的意义。书中特别强调了这一时期琴乐的创新,如新曲的创作、演奏技法的改进等,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琴家和代表性作品。对李龟年、黄旛绰等唐代著名琴家的生平及其艺术成就进行了考述,并对其演奏风格和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评价。同时,书中也关注了琴在民间传播的情况,如对敦煌壁画、石窟艺术中关于琴的描绘的分析,揭示了琴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普及程度。 宋代,古琴艺术进入了一个成熟和繁荣的时期。文人对琴的喜爱达到极致,琴社林立,琴学著作蔚然成章。书中详细介绍了宋代四大琴谱,如《神奇秘谱》、《伯牙心法》、《梅花操》等,并对其中的经典曲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释了其音乐结构、表现手法和美学意境。对朱熹、周敦颐等理学大家对琴的论述也进行了梳理,说明了琴在宋代哲学思想中的地位。作者重点探讨了宋代琴学“重韵”的特点,以及对音质、音色的极致追求。书中还列举了大量宋代文人咏琴的诗词,如苏轼、黄庭坚、欧阳修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们对琴的深厚感情,也为我们理解宋代琴乐的审美情趣提供了珍贵的材料。对这一时期琴的制作工艺、材料选择的演变,以及不同地域琴的特色,也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三、 传承与革新:元明清至近现代的流变 元代,在承袭宋代琴学的基础上,也展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书中介绍了元代琴学著作和代表性琴家,如查梅庵等,并分析了他们对宋代琴学的继承与发展。虽然元代统治者对汉族传统文化有所压制,但古琴艺术并未中断,反而通过民间传播和士人阶层的坚守,得以延续。 明代,是古琴艺术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程氏家族的《幽兰》、《楚歌》等琴谱的出现,标志着琴谱的编订更加系统和完善。书中重点分析了明代琴学理论的深化,如对“指法”、“节奏”、“韵味”等概念的进一步阐释。对明代著名的琴家,如徐青山、汪汝兰等,进行了详细的考述,并分析了他们的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书中还着重介绍了明代琴的制作,如“吴门琴”、“蜀琴”等流派的特点,以及明代制琴大师的技艺。对明代文学作品中涉及琴的描写,如小说、戏剧等,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展现了琴在世俗文化中的渗透。 清代,古琴艺术在继承中寻求突破,宫廷与民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书中介绍了清代宫廷的琴乐活动,以及大量宫廷琴谱的流传。同时,也对民间琴社的兴盛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如“虞山吴氏琴社”等,并分析了他们的演奏风格和音乐特色。作者重点考察了清代琴学理论的集大成,《西麓堂琴统》等大型琴谱的编纂,标志着对琴学文献的整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书中对清代著名琴家,如项其章、广陵派琴家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展现了不同流派的艺术特征。对清代琴的改良,如琴面的弧度、琴弦的粗细等,也进行了探讨,这反映了当时演奏者对音色和音质的不断追求。 近现代,古琴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西学东渐,新式乐器涌入,古琴一度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书中详细记述了这一时期的困境,但也着重展现了有识之士对古琴艺术的坚守与抢救。吴景濂、王伦、管平湖、顾梅羹等一代宗师,在乱世之中,依旧薪火相传,将古琴艺术发扬光大。书中对这些大师的生平、艺术贡献进行了详实的记述,并分析了他们对古琴演奏技法的创新与发展,如“复古”思潮的兴起,以及古琴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对古琴在音乐学院的教学,以及古琴音乐会、唱片的出现,都进行了记录,标志着古琴艺术走出了书斋,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四、 融汇与展望:古琴艺术的生命力与未来 《琴史》并非止步于历史的陈述,它还深入探讨了古琴艺术的生命力之源。书中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古琴为何能够穿越千年而不衰,这既在于其独特的音乐美学,也在于其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古琴的“意境”、“气韵”、“韵致”,这些难以言传的东方审美特质,被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一一描绘。古琴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人生态度,与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息息相关,使其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 最后,《琴史》对古琴艺术的未来进行了展望。书中肯定了当下古琴艺术复兴的态势,如古琴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古琴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古琴在影视、游戏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同时,作者也指出了古琴艺术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如如何在新时代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一代的关注,如何让古琴艺术更具时代感和生命力。本书希望通过对历史的回溯与梳理,能够为古琴艺术的未来发展提供启示,让这件承载着中华民族智慧与情感的国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曲对古琴艺术的深情礼赞,一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庄严承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刚好在研究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所以对比阅读了这部《琴史》中关于明代琴学的内容,发现其互补性极强,但侧重点截然不同。《长物志》偏向生活美学的陈列与赏玩,而这部《琴史》则专注于技艺传承和理论的演变。尤其是在解析明代晚期文人琴家如何反思早期过于注重“古意”而可能忽略“新意”的倾向时,书中展现了极强的辩证思维。它毫不避讳地探讨了不同学派之间在理论上的争论,例如关于“徽位”设置对音准影响的争论,乃至琴人之间的论战记录都被细致地收录。这使得这本书读起来非常“真实”,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和学术的争鸣,而非是一部理想化的赞歌。它展示了艺术发展中必然存在的张力与妥协,让历史不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一群鲜活的、有思想的匠人在不断探索与争论中的前进过程。

评分

作为一个对传统戏曲也颇有涉猎的读者,我发现这部《琴史》在处理“口传心授”的艺术传承问题上,采用了极其谨慎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书中清晰地指出了,许多关于早期琴法的记载,往往带有后世文人的美化和追溯的痕迹。作者并未全盘接受这些文献记载,而是通过比对不同时期的文字描述、图像资料(如壁画、雕塑中的持琴姿态),来重建一个更接近事实的技艺面貌。这种“去魅”的学术态度,我非常欣赏。它避免了将古代艺术神化,而是将其还原为一种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掌握的技能。比如,书中对“左手吟猱绰注”等复杂指法的力道控制,描述得非常具体,像是手把手在教导,但文字的严谨性又确保了它不是一本“速成手册”,而是对技艺本质的深刻剖析。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度审慎、多角度求证的视角来审视古琴艺术的漫长发展轨迹,读完后对“传承”二字的理解都变得更加复杂和深刻了。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说实话,初期略显缓慢,但一旦沉浸进去,便会发现作者的深谋远一。它并非按照简单的年代顺序平铺直叙,而是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结构,在讲述某位大师的生平时,会频繁地插入对那个时代社会背景、哲学思潮的描绘。这种多维度的交叉叙事,使得“琴史”不再是孤立的音乐史,而是紧密嵌入到整个中国士大夫精神生活的肌理之中。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对“琴修”这一概念的阐释,书中将弹琴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而非单纯的技艺展示。举例来说,对“静坐抚琴”情境的描写,其笔触细腻到能捕捉到室内空气的流动和光影的变化,让人联想到王维诗中的意境。这种将艺术与生命哲学高度融合的笔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它迫使读者停下来反思:在那个时代,音乐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它如何塑造一个人的内在世界?这种对精神层面的探索,远比单纯的乐谱解析来得更有力量。

评分

这部《琴史》卷帙浩繁,光是翻阅目录便已让人心生敬畏。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部枯燥的学术著作,毕竟“四库全书艺术类”的标签就带着一股陈旧的官方气息,然而实际阅读的体验却完全出乎意料。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历代琴师的名字和他们的生平轶事,更像是一部细腻入微的文化史诗。作者似乎将自己化身为时间的旅者,穿梭于唐代的幽篁深处,感受那张古琴如何从宫廷的雅乐,逐渐渗透到文人墨客的案头清供之中。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减字谱”的论述,那不仅仅是一种记谱方式的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古人在指法、力度、乃至气息运用上所追求的“意在言外”的哲学境界。书中对不同地域琴派的风格差异分析得入木三分,比如川派的雄浑与广陵派的清逸,读来仿佛能隔着纸张听到那声音的温度和质感。我对音乐理论所知有限,但作者的文笔极具感染力,将抽象的音韵美学转化成了具体的画面感,让我这个外行人也能窥见古琴艺术深邃的殿堂。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历史记载本身,它是一把钥匙,开启了理解中国传统审美情趣的大门。

评分

我手里这本《琴史》,坦白说,阅读过程像是一场与古人精神上的漫长对谈,其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琴器的演变有着极为详尽的考证。我尤其关注的是其中关于材质与音色的关系部分,那段描述简直是文物修复师的圣经。从早期桐木、杉木的使用,到后来对不同年代斫琴师对于木料“天年”的执着,那种对自然材料的敬畏之心,在现代工业化的今天读来,显得尤为珍贵。书中详尽对比了不同朝代琴面漆灰的配方,甚至涉及到采集天然矿物的产地和处理工艺,细节之繁复,令人叹为观止。我甚至忍不住去查阅了书中提到的几位宋代制琴名家的其他相关记载,发现这部《琴史》的参考资料之翔实,几乎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宋代乐器学数据库。它并非仅仅讲述“谁在弹琴”,而是追问“用什么弹,如何制作才能发出那样的声音”。这种对“器物”本身所承载的文化重量的深挖,使得这部书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参考价值都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绝非一般通俗读物可比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