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植物誌(第3捲)

杭州植物誌(第3捲)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杭州植物園 著
圖書標籤:
  • 植物誌
  • 杭州植物
  • 植物分類學
  • 植物地理學
  • 浙江植物
  • 杭州植物群
  • 植物區係
  • 植物學
  • 生物學
  • 參考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8170765
版次:1
商品編碼:1233597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共3捲,對杭州市區野生植物種質資源調查,編寫杭州市區的地方植物誌,為該地的野生植物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提供基礎資料。反映新的植物分類研究成果;具有明顯的地域性。

目錄

116.玄參科
117.紫蕆科
118.鬍麻科
119.列當科
120.苦苣苔科
121.葫蘆科
122.茜草科
123.爵床科
124.狸藻科
125.車前科
126.桔梗科
127.忍鼕科
128.敗醬科
129.菊科
130.禾本科
1.竹亞科
2.禾亞科
131.天南星科
132.浮萍科
133.茨藻科
134.澤瀉科
135.水鱉科
136.眼子菜科
137.棕櫚科
138.香蒲科
139.黑三棱科
140.莎草科
141.榖精草科
142.鴨蹠草科
143.雨久花科
144.燈心草科
145.百部科
146.百閤科
147.石蒜科
148.薯蕷科
149.鳶尾科
150.芭蕉科
151.薑科
152.美人蕉科
153.竹芋科
154.蘭科
附錄一杭州珍稀植物與古樹名木
附錄二采自杭州的植物模式標本
中名索引
拉丁名索引
《杭州植物誌(第3捲)》 捲首語 杭州,這座素有“人間天堂”美譽的城市,不僅以其秀麗的山水風光聞名遐邇,更因其豐富多樣的植物資源而吸引著無數目光。從西湖邊搖曳的垂柳,到吳山腳下頑強生長的草本,再到九溪煙樹中蔥蘢的喬木,杭州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潤著生命的活力,孕育著無數奇特的植物。 《杭州植物誌》自問世以來,便以其嚴謹的科學態度、詳實的記錄內容和精美的插圖,成為研究和瞭解杭州植物世界的權威著作。如今,《杭州植物誌(第3捲)》的問世,更是標誌著這項浩大工程的又一重要裏程碑,將為我們呈現更多關於這片土地上生命的奧秘。 捲帙展望:第三捲的焦點與價值 《杭州植物誌(第3捲)》的編纂,是對前兩捲研究成果的進一步拓展和深化。本捲聚焦於杭州地區更為細緻、更具挑戰性的植物類群,力求捕捉那些容易被忽視卻同樣珍貴的植物生命。其價值不僅體現在對生物多樣性的係統性梳理,更在於對生態環境的深刻洞察,以及對人類活動影響的審慎評估。 一、 聚焦隱秘生靈:蕨類與苔蘚 相較於喬木、灌木和草本這些“顯性”的植物,蕨類和苔蘚,這些生長在陰濕角落、攀附於古老石壁、潛藏於幽深林地的微小生命,往往是植物研究中更具挑戰性的領域。它們形態各異,結構精巧,對環境要求極為苛刻,是衡量一個地區生態環境健康狀況的重要指示物。 《杭州植物(第3捲)》在蕨類和苔蘚的收錄上,投入瞭大量精力。編纂團隊深入杭州的各個自然保護區、山林溪澗,甚至城市綠化帶中那些鮮為人知的角落,搜集並鑒定瞭一係列珍貴的蕨類和苔蘚物種。 蕨類植物: 從高大的桫欏,到縴細的鐵綫蕨,再到附生於樹乾上的石韋,本捲對杭州地區常見的以及瀕危的蕨類物種進行瞭詳盡的描述。每一株蕨類,都承載著古老的演化記憶。它們常常在潮濕、蔭蔽的環境中生長,其孢子繁殖的方式,與種子植物截然不同,展現瞭生命起源的另一種可能。編纂者們不僅記錄瞭它們的形態特徵,如孢子囊群的位置、形狀、大小,葉子的分裂方式、質地,還深入探討瞭它們在杭州不同生境中的分布規律。例如,對於一些喜陰的蕨類,它們在西湖孤山、靈隱寺等地的古樹林下,往往形成獨特的群落,為這些區域增添瞭幾分神秘的色彩。對於一些生長在水邊的蕨類,它們的生存狀態也反映瞭水體環境的變化。 苔蘚植物: 苔蘚,這些被譽為“植物的鼻祖”的微小生命,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和對環境的敏感性,成為生態環境監測的重要對象。本捲對杭州地區的苔蘚,從地錢、苔類到蘚類,進行瞭係統的梳理。它們可能生長在潮濕的土壤錶麵,也可能附著在岩石、樹皮甚至屋頂上。它們的葉片通常很小,結構簡單,但它們卻在維持土壤濕度、防止水土流失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捲對苔蘚的描述,不僅包括其營養體和生殖體的形態特徵,如葉的排列、假根的形態,還考察瞭它們在杭州不同微生境中的生態位,例如,一些喜歡酸性環境的蘚類,在杭州的鬆林下或杜鵑花叢中較為常見;而另一些苔類,則偏愛潮濕、富含有機質的土壤。這些微小的生命,構成瞭杭州地麵和岩石上的一層“綠毯”,默默地守護著這片土地。 二、 探索多樣生境:水生與濕地植物 杭州,因其發達的水係和眾多的湖泊濕地,孕育瞭獨特的水生和濕地植物群落。《杭州植物誌(第3捲)》將目光投嚮這些與水緊密相關的生命。 水生植物: 從西湖中搖曳的荷花、睡蓮,到京杭大運河邊隨處可見的水草,水生植物在杭州的城市景觀和生態係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本捲對杭州的水生植物進行瞭全麵的調查和記載。這些植物適應瞭水中或半水中的生活環境,它們通常具有發達的通氣組織,幫助在缺氧的水中進行氣體交換;葉片形態也各具特色,如漂浮葉、沉水葉、浮葉等,以適應不同的光照和水流條件。編纂者們不僅記錄瞭它們在西湖、大運河、錢塘江支流等地的分布情況,還深入研究瞭它們在淨化水質、提供棲息地等方麵的生態功能。例如,水葫蘆和浮萍雖然常見,但其快速繁殖能力也可能帶來生態問題;而一些珍稀的水生植物,如水蓑衣,其稀缺性也反映瞭水生態環境的健康狀況。 濕地植物: 杭州周邊豐富的濕地資源,為濕地植物的繁衍提供瞭絕佳的場所。從沼澤地到河岸帶,再到人工濕地,各種形態各異的濕地植物構成瞭獨特的濕地景觀。本捲對這些濕地植物進行瞭細緻的描繪。濕地植物通常具有特殊的根係,如須根、蔓延性根,以及適應高含水量土壤的生理機製。它們在維持濕地生態係統的平衡、調蓄洪水、淨化環境等方麵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編纂者們對杭州的錢塘江沿岸濕地、西溪濕地、以及一些季節性濕地的植物進行瞭深入調查,記錄瞭包括莎草科、蓼科、禾本科等植物在內的重要物種。例如,蘆葦和香蒲是濕地中常見的優勢物種,它們不僅為鳥類等動物提供瞭棲息和繁殖的場所,還能有效吸收和降解汙染物。同時,本捲也關注那些對濕地環境變化敏感的指示性植物,它們的存在與否,直接關係到濕地生態係統的健康與否。 三、 關注微觀世界:真菌與地衣 除瞭廣為人知的植物界,本捲還拓展瞭視野,將目光投嚮瞭更為微觀,卻同樣在生態係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真菌和地衣。 真菌: 真菌,這個介於植物和動物之間的獨特生命王國,在杭州的自然環境中扮演著分解者、共生者和寄生者的多重角色。從可食用的蘑菇,到林間腐生分解枯枝落葉的黴菌,再到與植物根係共生的菌根真菌,它們的存在對整個生態係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至關重要。本捲對杭州地區的真菌進行瞭初步的係統性梳理,盡管真菌的種類繁多且研究難度較大,本捲仍然嘗試收錄瞭一些在杭州具有代錶性的真菌類群。編纂者們在森林、農田、甚至城市公園中進行瞭廣泛的調查,記錄瞭真菌的形態、生殖方式以及它們在不同環境中的生態作用。例如,一些擔子菌綱的真菌,如牛肝菌、傘菌,不僅具有食用價值,也是森林生態係統中的重要分解者。而一些子囊菌綱的真菌,則可能寄生於植物,影響其生長。菌根真菌與植物根係的共生關係,更是促進瞭植物對養分的吸收,是森林健康生長的重要保障。 地衣: 地衣,是真菌與藻類或藍細菌共生形成的復閤體,它們通常生長在裸露的岩石、樹皮和土壤錶麵,對空氣汙染極為敏感,是重要的環境指示物。本捲首次將地衣納入《杭州植物誌》的研究範疇,展現瞭杭州地區地衣的多樣性。地衣的形態多種多樣,有片狀、枝狀、殼狀等,它們在嚴酷的環境中依然能夠頑強生長。編纂者們在杭州的山區、古樹、以及空氣質量較好的區域進行瞭調查,記錄瞭地衣的生長基質、形態特徵以及它們在杭州不同生境中的分布。例如,一些片狀地衣,如地錢,常常附著在山坡的岩石上,它們可以固氮,改善土壤肥力。而一些枝狀地衣,如鬆蘿,則對空氣質量要求很高,它們的存在是衡量一個地區空氣清潔度的重要標誌。 四、 科學價值與保護意義 《杭州植物誌(第3捲)》的編纂,不僅是對杭州地區植物多樣性的又一次全麵而深入的梳理,更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保護意義。 係統性研究: 本捲對蕨類、苔蘚、水生、濕地植物以及真菌、地衣的係統性收錄,填補瞭杭州植物誌研究的空白,極大地豐富瞭對杭州植物種質資源的認知。對於每一個物種,都進行瞭詳盡的形態學描述、生境分析、地理分布記錄,並輔以高質量的插圖,為今後的植物學研究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生態環境評估: 許多本捲收錄的類群,如苔蘚、地衣、以及特定的濕地植物,都是對環境變化高度敏感的指示物種。通過對它們的分布、數量和健康狀況的監測,可以更準確地評估杭州地區生態環境的健康程度,為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提供科學依據。 生物多樣性保護: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許多珍稀瀕危的植物麵臨生存威脅。《杭州植物誌(第3捲)》的編纂,有助於我們更全麵地瞭解杭州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現狀,識彆齣需要優先保護的物種和生境,為製定更有效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策略提供數據支持。 科學普及與公眾教育: 嚴謹的科學內容與精美的插圖相結閤,使得《杭州植物誌(第3捲)》不僅是科研人員的寶貴參考,也為廣大植物愛好者、學生以及公眾提供瞭瞭解杭州自然之美的窗口,有助於提高公眾的植物保護意識。 結語 《杭州植物誌(第3捲)》的問世,是對杭州這片土地上生命奇跡的又一次禮贊。它所記錄的不僅是一個個靜止的物種,更是生命在不同時空中的演化、適應與繁衍。從最微小的苔蘚到最壯觀的濕地,從陰暗的林下到清澈的水域,生命以其頑強的姿態,在杭州這片土地上書寫著屬於自己的史詩。《杭州植物誌(第3捲)》將成為我們理解和守護這片土地上蓬勃生機的又一本珍貴圖譜。

用戶評價

評分

與一些側重於宏觀敘事的植物學著作不同,這套書在細節的刻畫上展現齣瞭驚人的耐心和細緻。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植物“變異性”的關注。它沒有將每一種植物都描繪成一個標準化的模闆,而是特意標注瞭在不同海拔、不同光照條件下,同一種植物可能齣現的形態差異,這對於我們進行野外辨識工作來說,提供瞭極大的便利和準確度保障。記得有一次我在郊外采風,遇到瞭一株形態有些奇怪的灌木,心裏拿不準,迴傢後對照書中對形態範圍的描述,最終確認瞭它的身份,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完全得益於作者們對自然多樣性的尊重和記錄。這種對“例外”的收錄和解釋,恰恰體現瞭一套優秀參考書的價值所在。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帶著些許年代感的深綠色,配上燙金的標題字樣,透露齣一種沉穩而厚重的學術氣息。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翻到這本書的,當時正為尋找一些關於本地特色植物的準確信息而苦惱,手裏拿著的恰好是這本大部頭。內頁的紙張選擇也挺考究,不算特彆光滑,但印刷齣來的文字和插圖都非常清晰,特彆是那些手繪的植物綫條圖,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存在,每一根脈絡都描繪得一絲不苟,看得齣編纂者在細節上投入瞭巨大的心血。這本書的開篇導言部分,雖然篇幅不長,但對整個植物分類體係的構建邏輯做瞭深入淺齣的闡述,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提供瞭很好的入門嚮導,不像有些學術專著那樣上來就讓人望而生畏。整體而言,這本書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專業、嚴謹,且充滿對自然界探索的熱情。

評分

這本書的索引和檢索係統設計得非常人性化,對於一本內容如此詳盡的工具書來說,這一點至關重要。它不僅提供瞭標準的中文名和拉丁學名索引,還貼心地設置瞭按科屬的分類檢索入口,甚至還考慮到瞭一些地方性的俗稱,雖然不全麵,但也算是一個友好的補充。我曾嘗試在最短時間內定位到某種特定果樹的詳細信息,從翻閱目錄到最終找到對應頁碼,整個過程非常流暢,沒有齣現那種“大海撈針”的挫敗感。這種高效的查閱體驗,讓我願意在需要進行研究或整理資料時,首先拿起它而不是依賴於網絡搜索,因為實體書的結構化信息組織,在快速定位和交叉驗證方麵,依然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深度絕對是值得稱贊的,它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植物名錄,更像是一部詳盡的植物生態史詩。我注意到書中對很多常見植物的描述,都不是停留在簡單的形態特徵對比上,而是深入挖掘瞭它們在當地生態係統中的作用,比如它們與特定昆蟲的共生關係,或者對土壤結構改良的貢獻。這種全方位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植物”這個概念的理解。比如,書中對某幾種蘭科植物的描述,不僅詳述瞭其花朵的結構和繁殖策略,還詳細記錄瞭它們對特定生境的依賴性,暗示瞭環境變化對這些脆弱物種的潛在威脅,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對生命韌性的敬畏感。閱讀過程中,我甚至需要頻繁地查閱一些植物學專業詞匯的含義,這種“不得不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知識的積纍和享受。

評分

讀完這套書的部分章節後,我感受到瞭一種深深的地域文化情懷。編纂者顯然不隻是冷冰冰的植物學傢,他們對杭州這片土地的感情溢於言錶。在描述一些曆史悠久、與當地人文活動緊密相關的植物時,文字中流露齣的那種細膩的情感,讓人在學習植物知識的同時,也對這片土地的曆史和風俗有瞭更深的理解。比如,書中對某種傳統藥用植物的記載,不僅說明瞭其化學成分,還附帶提到瞭過去民間是如何使用它來應對某些病癥的,這種跨學科的融閤,使得閱讀體驗充滿瞭人文的溫度。這本書不僅僅是生物學文獻,它更像是“杭州風物誌”的一部分,承載著自然與人文交織的曆史記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