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植物志(第3卷)

杭州植物志(第3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杭州植物园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志
  • 杭州植物
  • 植物分类学
  • 植物地理学
  • 浙江植物
  • 杭州植物群
  • 植物区系
  • 植物学
  • 生物学
  • 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707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597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共3卷,对杭州市区野生植物种质资源调查,编写杭州市区的地方植物志,为该地的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反映新的植物分类研究成果;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目录

116.玄参科
117.紫蒇科
118.胡麻科
119.列当科
120.苦苣苔科
121.葫芦科
122.茜草科
123.爵床科
124.狸藻科
125.车前科
126.桔梗科
127.忍冬科
128.败酱科
129.菊科
130.禾本科
1.竹亚科
2.禾亚科
131.天南星科
132.浮萍科
133.茨藻科
134.泽泻科
135.水鳖科
136.眼子菜科
137.棕榈科
138.香蒲科
139.黑三棱科
140.莎草科
141.谷精草科
142.鸭跖草科
143.雨久花科
144.灯心草科
145.百部科
146.百合科
147.石蒜科
148.薯蓣科
149.鸢尾科
150.芭蕉科
151.姜科
152.美人蕉科
153.竹芋科
154.兰科
附录一杭州珍稀植物与古树名木
附录二采自杭州的植物模式标本
中名索引
拉丁名索引
《杭州植物志(第3卷)》 卷首语 杭州,这座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城市,不仅以其秀丽的山水风光闻名遐迩,更因其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而吸引着无数目光。从西湖边摇曳的垂柳,到吴山脚下顽强生长的草本,再到九溪烟树中葱茏的乔木,杭州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生命的活力,孕育着无数奇特的植物。 《杭州植物志》自问世以来,便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详实的记录内容和精美的插图,成为研究和了解杭州植物世界的权威著作。如今,《杭州植物志(第3卷)》的问世,更是标志着这项浩大工程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将为我们呈现更多关于这片土地上生命的奥秘。 卷帙展望:第三卷的焦点与价值 《杭州植物志(第3卷)》的编纂,是对前两卷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本卷聚焦于杭州地区更为细致、更具挑战性的植物类群,力求捕捉那些容易被忽视却同样珍贵的植物生命。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对生物多样性的系统性梳理,更在于对生态环境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审慎评估。 一、 聚焦隐秘生灵:蕨类与苔藓 相较于乔木、灌木和草本这些“显性”的植物,蕨类和苔藓,这些生长在阴湿角落、攀附于古老石壁、潜藏于幽深林地的微小生命,往往是植物研究中更具挑战性的领域。它们形态各异,结构精巧,对环境要求极为苛刻,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物。 《杭州植物(第3卷)》在蕨类和苔藓的收录上,投入了大量精力。编纂团队深入杭州的各个自然保护区、山林溪涧,甚至城市绿化带中那些鲜为人知的角落,搜集并鉴定了一系列珍贵的蕨类和苔藓物种。 蕨类植物: 从高大的桫椤,到纤细的铁线蕨,再到附生于树干上的石韦,本卷对杭州地区常见的以及濒危的蕨类物种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每一株蕨类,都承载着古老的演化记忆。它们常常在潮湿、荫蔽的环境中生长,其孢子繁殖的方式,与种子植物截然不同,展现了生命起源的另一种可能。编纂者们不仅记录了它们的形态特征,如孢子囊群的位置、形状、大小,叶子的分裂方式、质地,还深入探讨了它们在杭州不同生境中的分布规律。例如,对于一些喜阴的蕨类,它们在西湖孤山、灵隐寺等地的古树林下,往往形成独特的群落,为这些区域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对于一些生长在水边的蕨类,它们的生存状态也反映了水体环境的变化。 苔藓植物: 苔藓,这些被誉为“植物的鼻祖”的微小生命,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环境的敏感性,成为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对象。本卷对杭州地区的苔藓,从地钱、苔类到藓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它们可能生长在潮湿的土壤表面,也可能附着在岩石、树皮甚至屋顶上。它们的叶片通常很小,结构简单,但它们却在维持土壤湿度、防止水土流失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卷对苔藓的描述,不仅包括其营养体和生殖体的形态特征,如叶的排列、假根的形态,还考察了它们在杭州不同微生境中的生态位,例如,一些喜欢酸性环境的藓类,在杭州的松林下或杜鹃花丛中较为常见;而另一些苔类,则偏爱潮湿、富含有机质的土壤。这些微小的生命,构成了杭州地面和岩石上的一层“绿毯”,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二、 探索多样生境:水生与湿地植物 杭州,因其发达的水系和众多的湖泊湿地,孕育了独特的水生和湿地植物群落。《杭州植物志(第3卷)》将目光投向这些与水紧密相关的生命。 水生植物: 从西湖中摇曳的荷花、睡莲,到京杭大运河边随处可见的水草,水生植物在杭州的城市景观和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卷对杭州的水生植物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记载。这些植物适应了水中或半水中的生活环境,它们通常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帮助在缺氧的水中进行气体交换;叶片形态也各具特色,如漂浮叶、沉水叶、浮叶等,以适应不同的光照和水流条件。编纂者们不仅记录了它们在西湖、大运河、钱塘江支流等地的分布情况,还深入研究了它们在净化水质、提供栖息地等方面的生态功能。例如,水葫芦和浮萍虽然常见,但其快速繁殖能力也可能带来生态问题;而一些珍稀的水生植物,如水蓑衣,其稀缺性也反映了水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 湿地植物: 杭州周边丰富的湿地资源,为湿地植物的繁衍提供了绝佳的场所。从沼泽地到河岸带,再到人工湿地,各种形态各异的湿地植物构成了独特的湿地景观。本卷对这些湿地植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湿地植物通常具有特殊的根系,如须根、蔓延性根,以及适应高含水量土壤的生理机制。它们在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调蓄洪水、净化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编纂者们对杭州的钱塘江沿岸湿地、西溪湿地、以及一些季节性湿地的植物进行了深入调查,记录了包括莎草科、蓼科、禾本科等植物在内的重要物种。例如,芦苇和香蒲是湿地中常见的优势物种,它们不仅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栖息和繁殖的场所,还能有效吸收和降解污染物。同时,本卷也关注那些对湿地环境变化敏感的指示性植物,它们的存在与否,直接关系到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否。 三、 关注微观世界:真菌与地衣 除了广为人知的植物界,本卷还拓展了视野,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微观,却同样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真菌和地衣。 真菌: 真菌,这个介于植物和动物之间的独特生命王国,在杭州的自然环境中扮演着分解者、共生者和寄生者的多重角色。从可食用的蘑菇,到林间腐生分解枯枝落叶的霉菌,再到与植物根系共生的菌根真菌,它们的存在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至关重要。本卷对杭州地区的真菌进行了初步的系统性梳理,尽管真菌的种类繁多且研究难度较大,本卷仍然尝试收录了一些在杭州具有代表性的真菌类群。编纂者们在森林、农田、甚至城市公园中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记录了真菌的形态、生殖方式以及它们在不同环境中的生态作用。例如,一些担子菌纲的真菌,如牛肝菌、伞菌,不仅具有食用价值,也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分解者。而一些子囊菌纲的真菌,则可能寄生于植物,影响其生长。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的共生关系,更是促进了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是森林健康生长的重要保障。 地衣: 地衣,是真菌与藻类或蓝细菌共生形成的复合体,它们通常生长在裸露的岩石、树皮和土壤表面,对空气污染极为敏感,是重要的环境指示物。本卷首次将地衣纳入《杭州植物志》的研究范畴,展现了杭州地区地衣的多样性。地衣的形态多种多样,有片状、枝状、壳状等,它们在严酷的环境中依然能够顽强生长。编纂者们在杭州的山区、古树、以及空气质量较好的区域进行了调查,记录了地衣的生长基质、形态特征以及它们在杭州不同生境中的分布。例如,一些片状地衣,如地钱,常常附着在山坡的岩石上,它们可以固氮,改善土壤肥力。而一些枝状地衣,如松萝,则对空气质量要求很高,它们的存在是衡量一个地区空气清洁度的重要标志。 四、 科学价值与保护意义 《杭州植物志(第3卷)》的编纂,不仅是对杭州地区植物多样性的又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梳理,更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保护意义。 系统性研究: 本卷对蕨类、苔藓、水生、湿地植物以及真菌、地衣的系统性收录,填补了杭州植物志研究的空白,极大地丰富了对杭州植物种质资源的认知。对于每一个物种,都进行了详尽的形态学描述、生境分析、地理分布记录,并辅以高质量的插图,为今后的植物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态环境评估: 许多本卷收录的类群,如苔藓、地衣、以及特定的湿地植物,都是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的指示物种。通过对它们的分布、数量和健康状况的监测,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杭州地区生态环境的健康程度,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生物多样性保护: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珍稀濒危的植物面临生存威胁。《杭州植物志(第3卷)》的编纂,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杭州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现状,识别出需要优先保护的物种和生境,为制定更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科学普及与公众教育: 严谨的科学内容与精美的插图相结合,使得《杭州植物志(第3卷)》不仅是科研人员的宝贵参考,也为广大植物爱好者、学生以及公众提供了了解杭州自然之美的窗口,有助于提高公众的植物保护意识。 结语 《杭州植物志(第3卷)》的问世,是对杭州这片土地上生命奇迹的又一次礼赞。它所记录的不仅是一个个静止的物种,更是生命在不同时空中的演化、适应与繁衍。从最微小的苔藓到最壮观的湿地,从阴暗的林下到清澈的水域,生命以其顽强的姿态,在杭州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史诗。《杭州植物志(第3卷)》将成为我们理解和守护这片土地上蓬勃生机的又一本珍贵图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带着些许年代感的深绿色,配上烫金的标题字样,透露出一种沉稳而厚重的学术气息。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翻到这本书的,当时正为寻找一些关于本地特色植物的准确信息而苦恼,手里拿着的恰好是这本大部头。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挺考究,不算特别光滑,但印刷出来的文字和插图都非常清晰,特别是那些手绘的植物线条图,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存在,每一根脉络都描绘得一丝不苟,看得出编纂者在细节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这本书的开篇导言部分,虽然篇幅不长,但对整个植物分类体系的构建逻辑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提供了很好的入门向导,不像有些学术专著那样上来就让人望而生畏。整体而言,这本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专业、严谨,且充满对自然界探索的热情。

评分

读完这套书的部分章节后,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地域文化情怀。编纂者显然不只是冷冰冰的植物学家,他们对杭州这片土地的感情溢于言表。在描述一些历史悠久、与当地人文活动紧密相关的植物时,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细腻的情感,让人在学习植物知识的同时,也对这片土地的历史和风俗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书中对某种传统药用植物的记载,不仅说明了其化学成分,还附带提到了过去民间是如何使用它来应对某些病症的,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人文的温度。这本书不仅仅是生物学文献,它更像是“杭州风物志”的一部分,承载着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历史记忆。

评分

这本书的索引和检索系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对于一本内容如此详尽的工具书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它不仅提供了标准的中文名和拉丁学名索引,还贴心地设置了按科属的分类检索入口,甚至还考虑到了一些地方性的俗称,虽然不全面,但也算是一个友好的补充。我曾尝试在最短时间内定位到某种特定果树的详细信息,从翻阅目录到最终找到对应页码,整个过程非常流畅,没有出现那种“大海捞针”的挫败感。这种高效的查阅体验,让我愿意在需要进行研究或整理资料时,首先拿起它而不是依赖于网络搜索,因为实体书的结构化信息组织,在快速定位和交叉验证方面,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绝对是值得称赞的,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植物名录,更像是一部详尽的植物生态史诗。我注意到书中对很多常见植物的描述,都不是停留在简单的形态特征对比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当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比如它们与特定昆虫的共生关系,或者对土壤结构改良的贡献。这种全方位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植物”这个概念的理解。比如,书中对某几种兰科植物的描述,不仅详述了其花朵的结构和繁殖策略,还详细记录了它们对特定生境的依赖性,暗示了环境变化对这些脆弱物种的潜在威胁,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对生命韧性的敬畏感。阅读过程中,我甚至需要频繁地查阅一些植物学专业词汇的含义,这种“不得不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和享受。

评分

与一些侧重于宏观叙事的植物学著作不同,这套书在细节的刻画上展现出了惊人的耐心和细致。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植物“变异性”的关注。它没有将每一种植物都描绘成一个标准化的模板,而是特意标注了在不同海拔、不同光照条件下,同一种植物可能出现的形态差异,这对于我们进行野外辨识工作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准确度保障。记得有一次我在郊外采风,遇到了一株形态有些奇怪的灌木,心里拿不准,回家后对照书中对形态范围的描述,最终确认了它的身份,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完全得益于作者们对自然多样性的尊重和记录。这种对“例外”的收录和解释,恰恰体现了一套优秀参考书的价值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