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土地管理学总论(第6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系统地介绍了土地管理的原理、内容和方法。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土地管理的原理、土地管理的组成部分和运作;第二部分介绍了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具体是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和土地信息管理;第三部分为土地管理操作实务和研究案例。
《土地管理学总论(第6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前五版的基础上,吸收了当代较成熟的管理理论和新颁布的有关土地政策法规以及研究成果,增加了土地伦理,土地管理活动的组成与运作,土地物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土地利用生态响应与管理,建设用地扩张、布局、结构的管理和优化,农村土地市场管理,土地管理“一张图”工程等内容,还反映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土地管理深化改革的创新成果,如重庆市“地票”交易制度、成都市农村土地产权交易等。
《土地管理学总论(第6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可作为土地资源管理、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房地产经营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本科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供有关学科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参阅。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第六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土地的基本概念
一、土地的含义
二、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
三、土地的功能
四、土地在社会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土地的基本特性
第二节 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土地与人口的辩证关系
二、人地比例关系的变化与环境问题
三、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土地管理的含义
二、土地管理学的产生
第四节 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二、土地管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三、土地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土地管理原理
第一节 人本管理原理
一、人本管理的概念
二、行为原理
三、动力原理
第二节 系统管理原理
一、系统管理的概念
二、整分合原理
三、相对封闭原理
第三节 动态管理原理
一、动态管理的概念
二、动态相关原理
三、弹性原理
第四节 管理效益原理
一、效益管理的概念
二、整体效应原理
三、规律效应原理
第五节 土地伦理原理
一、土地伦理的概念
二、土地伦理原理
本章案例
第三章 土地管理活动的组成与运作
第一节 政府——土地管理的主体
一、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土地管理权
二、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行为模式
三、提高政府土地管理效率的对策
第二节 土地管理目标的设置
一、土地管理目标的含义和体系
二、我国土地管理目标设置
第三节 土地管理的组织设计
一、组织的含义和特点
二、组织设计和组织结构
三、土地管理组织结构
第四节 土地管理职能运作
一、为实现土地管理目标分工协作
二、调控“土地供给闸门”,参与宏观经济调控
三、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提高办事效率
四、公众参与
第五节 土地管理过程的监督、调控
一、土地管理过程的监督
二、土地管理过程的调控
本章案例
第四章 地籍管理
第一节 地籍管理概述
一、地籍与地籍管理
二、地籍管理的内容和原则
第二节 土地调查
……
第五章 土地权属管理
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
第七章 土地市场管理
第八章 土地信息管理
第九章 土地管理研究案例选
附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土地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科学及土地管理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根据21世纪土地管理现代化、专业化、科学化的要求以及培养和造就一批“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创造性专门人才的需要,我们编写了这本《土地管理学总论》。
本书是随着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发展,通过总结长期教学、科研和工作实践经验编写而成的,到目前为止,已编写六版。第一版于1983年完成,当时,土地管理工作开始被重视,国家在农牧渔业部设立了土地管理局,并在全国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管理工作。1981年华中农业大学在全国,首先恢复了土地规划与管理专业,并面向全国招生。为适应当时土地管理工作和教学需要,我们编著并出版了《土地管理》。
1991年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材建设工作”的文件精神,经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指导委员会农业经济学科组审定,编写了《土地管理学》。其作为全国高校土地管理、土地利用与规划、农业经济等专业本科的基本教材,于1992年出版。该书增加了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和土地信息管理等内容。
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土地问题和土地管理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家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列为基本国策,并于1986年6月25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又于1998年8月29日公布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工作和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为了更好地反映当时土地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和土地管理科学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我们修订了《土地管理学》第三版,于2000年出版。
2002年全国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系列教材是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立项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共15种,《土地管理学总论》是其中之一。该书在过去三版的基础上,吸收了当代较成熟的管理理论和当时最新颁布的有关土地的政策法规以及土地管理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并增加了土地管理案例分析和操作实务。《土地管理学总论》第四版于2002年出版。
2006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计划,《土地管理学总论》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书结合当时土地管理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研究热点,增加了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定位和行为模式、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及其传导渠道、农村集体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流转管理、严格保护耕地、引导建设用地有序扩展等内容。在土地管理案例分析和操作实务中,选用了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案例。《土地管理学总论》第五版于2007年出版发行。
土地资源规划与利用: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分析 本书聚焦于全球和区域尺度下土地资源的复杂性、稀缺性及其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它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的框架,深入探讨土地资源的科学评价、合理规划、有效利用以及面临的生态与社会挑战。 --- 第一部分:土地资源基础理论与评价体系 第一章:土地资源学的理论基石与学科前沿 本章首先界定了土地资源的内涵、属性及其与自然资源、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系统梳理了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土地普查与分类,到现代的生态经济学耦合分析。重点阐述了土地承载力、土地复原力等核心概念,并探讨了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地资源的动态演变趋势。内容涵盖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在特定时间尺度内)以及其服务于人类社会多重需求的复杂性。 第二章:土地资源多维度综合评价方法 本章详述了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评价的技术体系。评价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农业潜力,而是涵盖了生态安全、社会经济功能和文化价值等多维度指标。详细介绍了定量评价模型,包括因子叠加法、层次分析法(AHP)、熵值法在土地适宜性分析中的应用。特别关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ESV)在土地评价中的权重构建,以及如何将气候变化脆弱性指标纳入综合评价模型,以实现更具前瞻性的决策支持。 第三章:土地资源信息获取与空间分析技术 本章深入探讨了现代地理信息科学(GIS)和遥感技术(RS)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内容覆盖了高精度卫星影像数据获取、多源数据融合技术,以及土地覆盖/土地利用(LULC)信息提取的最新算法,如面向对象分类和深度学习在变化检测中的应用。同时,详细介绍了空间统计学在识别土地利用集聚性、空间异质性方面的作用,为后续的规划决策提供精确的空间基础数据。 --- 第二部分:土地利用格局与结构优化 第四章: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本章致力于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深层次驱动机制。分析了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异、地质构造)与人为因素(如人口增长、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法规)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SEM),量化了不同驱动力对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等主要土地类型的相对贡献度,为精准调控土地利用趋势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五章: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 聚焦于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模式转型。探讨了城市“摊大饼”式扩张的生态代价,并提出了提高城市内部空间利用效率的策略,如存量用地再开发(棕地修复)、垂直发展模式的优化。重点分析了城市-乡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实际效果及其在缓解用地紧张方面的潜力与局限性。 第六章:农业用地功能定位与质量提升 本章将农业土地视为一种关键的生态经济资产。探讨了如何根据区域自然禀赋、市场需求和生态安全需求,科学划分农业用地的功能区,包括粮食主产区、优势特色区和生态涵养区。详细介绍了提高耕地质量的工程措施(如土壤改良、水肥一体化)与管理措施(如轮作休耕),旨在实现单位面积产出的提升与生态环境的协同改善。 --- 第三部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与政策调控 第七章:土地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本章强调土地管理必须服务于区域生态安全战略。构建了以生态廊道、水源涵养区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区为核心的生态安全格局模型。讨论了如何通过划定和严格保护生态红线,限制高风险人类活动对关键生态系统的侵占。内容涉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流失的量化评估及其对区域可持续性的影响。 第八章:土地利用的法律法规框架与产权制度 系统梳理了现代土地管理所依赖的法律基础。分析了不同产权主体(国家、集体、个人)在土地利用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边界。深入探讨了用益物权、土地使用权流转、抵押等制度创新对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审视了产权制度不清晰可能导致的资源浪费和权属纠纷。 第九章:土地资源管理的风险预警与应对策略 本部分侧重于管理的前瞻性与风险防范。识别了包括土地沙化、地质灾害、水土流失以及极端气候导致的土地退化等主要风险源。构建了基于GIS的土地资源风险评估和预警指标体系,并针对不同风险类型,提出了差异化的土地整治与灾害防御工程技术及管理响应机制。 第十章:全球土地治理趋势与中国实践 本章将视角提升至国际层面,探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关于土地的承诺(如“零土地退化目标”)。对比分析了不同国家在土地利用规划、气候变化适应性土地管理方面的最佳实践。最后,结合中国“多规合一”的改革背景,总结了国家空间规划体系下,地方政府在平衡发展需求与资源约束中的创新性土地管理经验与面临的挑战。 --- 本书特点: 理论深度与应用广度并重: 兼顾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建构与工程技术、政策法规的实务操作。 强调多学科交叉: 整合了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面向未来挑战: 聚焦于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等紧迫的时代议题,强调土地管理的适应性和韧性。 本书旨在为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专业人士、政府规划人员、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提供一本系统、前沿且具备高度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