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中国人没有经过深入思索和论证,自小接受无神论。在作者所在的西方,广义的基督教世界,几个世纪以来,几乎所有人理所当然地信仰上帝。可以戏仿苏格拉底的名言说,“未经审视的有神论/无神论是不可靠的”。作者以严密的逻辑、生动的语言和例证,为无神论提供了定义与肯定性论证,探讨了无神论者的道德之源和人生意义,破除了无神论同纳粹和苏联极权的必然联系。作者既反对激进的宗教又反对战斗无神论,其论证有助于澄清对无神论的一些常见误解,倡导人本主义。正如作者所说,本书为“各类读者,包括希望了解无神论系统性论证和解释的无神论者、认为自己事实上可能是无神论者的不可知论者,以及那些真诚期望理解无神论的宗教信徒”所写,是一本闪耀着思辨之光的优秀哲普图书。
无神论通常被视为一种负面的、相当晦暗的信仰,表现为拒绝价值和目的,同时激烈地反对各种形式的宗教。朱利安?巴吉尼在本书中首先驱除了围绕着无神论的错觉,表明没有宗教信仰的生活也可以积极、有意义、有道德。作者还直面20世纪无神论国家(如苏联)的失败,为无神论提出了一种思想基础。
朱利安?巴吉尼,英国哲学家、作家,《哲学家杂志》共同创办人、主编。著有畅销哲普图书《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学思考》《好用的哲学》《简单的哲学》等。长期为《卫报》《独立报》《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等报刊撰稿,并担任BBC第四电台《在我们的时代》栏目的定期嘉宾。
生动、可读性强……大众的理想读本……巴吉尼这本一百多页的读本浓缩了丰富的洞见和论辩。它本身就对作者所维护的理性思辨做出了极大贡献。
——肯特大学荣休教授,英国人文主义学会副会长 理查德?诺曼
前言
第一章 什么是无神论?
第二章 论证无神论
第三章 无神论伦理
第四章 意义与目的
第五章 历史上的无神论
第六章 反对宗教?
第七章 结语
索引
英文原文
第一章 什么是无神论?
黑暗经历?
我小时候上的是罗马天主教小学。如果我可以讲述一些被修女们殴打和在圣器室被好色的神父摸来摸去的故事,这会对战斗无神论的事业有所帮助,但这些耸人听闻的故事都不是真的。相反,我成长的宗教环境称得上文雅和善。我的父母都不是狂热的《圣经》信徒,我的老师也都很善良。我并不觉得那所学校实行的温和说教给我带来了多大的伤害。在那里,信仰的灌输靠的是不断重复和加强,而不是赤裸裸的强迫。事实上,就很多方面来说,教会给我的影响都很微小。我转到一所非天主教中学后很快转向了循道公会,而到离开学校时,我完全放弃了宗教信仰。我成了一名无神论者,一个认为世界上没有上帝或诸神的人。
但即便是这种温和的宗教养成也有着长期的影响。当我还在念小学时,“无神论者”这个词都会引起一些阴森、邪恶、危险的黑暗印象。信仰上帝,遵从他的旨意,这些在我们看来是善的基本要素,因此,任何抛弃上帝的观念从定义上说都与善相违背。而无神论者就只能属于黑暗的一面。
当然,我现在不会相信任何组成这种有关无神论及其危害的悲观认识的看法。善与信仰上帝,对我来说,完全是两回事。无神论,按照正确的理解,是一种正面的世界观(positive world view)。但每当我想起“无神论者”这个单词时,天主教导师给它抹上的黑色污点仍然残留。在情感上,他们成功地把无神论与阴森、负面和邪恶联系在一起。这个污点现在仅仅是一种残留,在我有意识的思维中几乎不可察觉。但它却无法根除,我的注意力有时会不自觉地转向它,就像眼睛转向很难察觉到的瑕疵,这种瑕疵一旦被发现,就不会被忘记。
我的经历也许与众不同,其中的细节也许很少人能产生共鸣。然而,我相信我的经历中有一个方面对大众有共通性。我们人类经常宣称,是我们的思考能力把我们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我们是智人,即会思考的人科动物,思维的能力是人类最独特、最高级的属性。但我们并非完完全全是理性的。这不仅体现在我们经常为不理性或非理性的力量和欲望所左右,还体现在我们的思考本身也充满了情感因素。这些情感塑造了我们的思维,而通常我们不会意识到这一点。
我提醒这个事实的原因在于,本书讨论的几乎全都是无神论的理性依据。这样做并不为过。我们对任何观点的说明,最好的方法总是诉诸可能赢得最广泛支持的理性和论证。不过我也知道,我们进行这种理性讨论时并非没有先入为主的意见,并非抱有完全开放的心态。我们总是带着偏见、恐惧和坚持。其中一些情感没有理性基础,这使得它们有些无法在理性论证下进行探讨。对于无神论的讨论也是如此,几乎没有读者会持完全中立的态度。我猜测,很多读者,甚至是那些不信教的读者,对无神论的负面联想也要多过正面联想。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样的联想会干扰我们进行清晰的思考,导致我们在没有扎实根据的情况下做出预先判断,抛弃理性论证。如果你对无神论者的认识根深蒂固,认为他们是可怜的、悲观的非道德主义者,那么支持相反观点的理性论证可能会遇到严重的心理排斥。
这些情感可能对我们有很牢固的控制,我们不可能仅凭意志力就摆脱它们。但我们可以试着增强对这些情感的意识,并对它们进行弥补。在本书中,我试图说明的是,无神论在很多方面与人们想的不同。为了使这个讨论尽可能公平,我想请大家努力抛开对无神论先入为主的黑暗观点,试着按论据本身的价值进行评判。
定义无神论
无神论事实上极容易定义:这是一种认为不存在上帝或诸神的思想。(下文中我只谈论对上帝的信仰,但本书的论证既适用于单一神论,也适用于多神论。)然而,很多人认为无神论者的观点是,既不存在上帝,也不存在道德;或既不存在上帝,也不存在生命的意义;或既不存在上帝,也不存在人类的善。我们之后会看到,没有什么阻止无神论者相信道德、生命的意义或人类的善。仅仅在谈论有关上帝的信仰时,无神论才具有内在的否定性。对于生活的其他方面,无神论与其他思想一样,都可以是一种肯定性的观点。
不过,有一个方面无神论的否定性超越了上帝的存在这个论题。无神论者抛弃对上帝的信仰,这通常伴随着对任何超自然现实或超验现实的更广泛摒弃。例如,无神论者通常不会相信存在永恒的灵魂、逝后之世、鬼神或超自然力量。虽然严格说来,相信这些并不妨碍无神论者成为无神论者,但无神论赖以维系的论据和观点自然地倾向于排除相信超自然或超验的观点,其中的原因我们后面会讨论到。
无神论不仅与有神论以及其他形式的上帝信仰相对,也与不可知论,即一种在信仰上帝和不信仰上帝之间存疑的态度相对。不可知论者认为,我们不可能知道上帝是否存在,所以唯一理性的选择是保留意见。对于不可知论者来说,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都太过极端,他们要么肯定上帝的存在,要么否定,而我们并无法获得足以证明其中任何一个观点的证据或论据。对上帝没有肯定性信仰的人是不可知论者,还是无神论者,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或许与我们是否应该正面地信仰上帝的问题同样重要。我将在下一章详细讨论这个问题。
无神论、自然主义和物理主义
无神论根本上是否定性信仰系统的这一形象还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很多人认为无神论者就是物理主义者(有时也称为唯物主义者)。初步的物理主义认为只存在物质对象。稍微进一步的版本是,只存在物理科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研究的对象。这个表述的重要性在于,有些物理学的基本力似乎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物质对象”,但物理主义者不会否定它们的存在。
只有在一个十分宽泛的意义上,多数无神论者才能称为物理主义者。也就是说,他们信仰的无神论至少部分上由自然主义决定,这种观点认为只存在自然世界,超自然世界并不存在。我们应该把这种观点称为“小写的自然主义”(naturalism),以便与某些哲学上的自然主义(Naturalism)相区分,后者可能有更为严格、更为具体的论断。我认为,这种小写形式的自然主义是无神论的核心。
这种自然主义能够与某种物理主义充分相合,这种物理主义结合了自然主义的世界观,同时进一步认为这个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性的。然而,由于物理主义本身并不要求后面这种观点,所以就不能说自然主义无神论者一定也是物理主义者。即便他们是物理主义者时,我们也须清楚,“在本质上是物质性的”这个说法可以有多种理解,它们各自的含义非常不同。
对这个观点的一种理解是认为它谈论的是实质,即所有事物赖以构成的“东西”。这种物理主义认为,“东西”只能是物质性的:不存在非物质性的灵魂、鬼神或观念。很多无神论者(很可能是大多数)都会认同这种物理主义。
不过还有一种被称为取消物理主义的更极端的观点。根据这种观点,不仅“东西”只能是物质性的,而且任何非物质性的东西都不会真正存在。例如,不存在诸如思想或观念这类东西。取消物理主义不太容易理解,因为它需要我们否定很多东西的存在,而这些东西又似乎是我们必须相信的。比如,我们自己拥有心灵似乎是我们整个存在的核心属性,我们又如何否定心灵的存在呢?
很多无神论批判者似乎认定无神论者就是物理主义者(事实上,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对的),认为物理主义就等同于取消物理主义(这个判断在逻辑上是错误的)。因此,取消物理主义明显的荒谬性就成了他们反证无神论信仰的证据。大致上说,无神论者会被塑造成虚无主义者,他们不仅不相信上帝的存在,而且否定除物理对象以外的任何事物的存在。如此贫乏的存在也就几乎无可取之处。
然而,物理主义并不必然意味着取消物理主义。所有物理主义都认为“东西”只能是物质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比如说)心灵不存在。它的意思是,不管心灵是什么,它不会是几块“东西”。如果认为心灵是几块“东西”,那就犯了吉尔伯特.·.赖尔所说的“范畴错误”。这个错误是把心灵和物质当作同一个范畴“东西”的不同种类。这是错误的。我的脑袋里并不存在以某种方式一起工作的两种不同东西——精神的(即心灵)和物质的(即大脑)。相反,对于物理主义者来说,我的脑袋里只有一块东西,即我的大脑。在很重要的意义上,我拥有心灵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因为我可以思考,拥有意识。然而,如果认为“我拥有心灵”这个命题蕴含了“我部分由精神的、非物质的实质构成”这个命题,这就错了。
如果这有点难以理解,那么我们以爱为例进行说明。没有人会认为爱是一种特殊的实质,即除了物理的“东西”,还有一种爱的“东西”。也没有人会认为爱是某种物理对象。然而,很多人相信爱,感受爱,给予爱,等等。爱是真实的,但它并不是实质。如果我们认同了这个看法,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认同心灵是真实的,但它不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实质这个看法呢?很多真实的东西都不是几块“东西”那种意义上的事物,这里并没有什么高深的形而上学难题。
这些属于哲学的深水区,我们这里只能浅尝辄止。目前,我只想强调,无神论者并非大而化之地否定所有非物质性的东西,如果“物质性”意味着一种物理实质的话。多数无神论者的看法是,虽然宇宙中只存在一种“东西”,即物质性的东西,但从这种东西中衍生出了心灵、美、情感、道德价值等,简言之,衍生出了所有使我们人生丰富多彩的现象。
应该记住,大部分无神论观点并非植根于物理主义的种种论断,而是来自更为广泛的自然主义的观点。我们只需要记住,自然世界不仅是原子和各种基本物理力的家园,同样是意识、情感和美的家园。再次强调,无神论者否认上帝的存在,但他们不是天生的否定论者,这是上述讨论的全部要旨。
序言
陈嘉映
作者说,他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要为无神论的肯定性提供论证”。作者是西方人,是广义的“基督教世界”中人,在那里,过去很多很多个世纪,所有人都信仰上帝,今天,很多人不那么信了,或根本不信了,但愿意说自己是“无神论者”的,仍然不多。所以作者要提供论证,为无神论辩护。
大多数中国人不信上帝,似乎没必要为无神论做辩护。不过,作者提供的论证,涉及很多有意思的问题,例如帕斯卡赌注问题(帕斯卡说,即使我们无法确定上帝是否存在,我们最好也相信上帝存在,因为不相信的风险要比相信的风险大得多)。再例如,无神论本身是不是信仰?宗教跟道德是什么关系?什么能够充当有效的证据?这些都是一般的“哲学问题”。作者的论证有助于澄清一些常见的误解。
就拿宗教跟道德的关系来说吧。很多人叹息当今中国人道德败坏,叹息之际加一句,中国人没有信仰嘛,好像中国人若信上某种宗教,道德水准就能得到提升。作者的主张则是,宗教和道德是两码事。很多人听来会觉得这个主张相当激进,但我是一直同意作者的。要说宗教信仰,十字军骑士信仰坚定,IS圣战战士信仰坚定,要举宗教之外的例子,那就举纳粹吧。我当然不是说,有信仰都会成为纳粹或者自杀式袭击者,我只是说,信仰不一定能带来更高的道德——除非你认为最高的道德本来就是坚定的信仰。我不知道中国人的道德水平与半个世纪前相比低了多少,但若当今的道德水准偏低,毛病不一定出在信仰不信仰上,救治之方未见得是让信仰坚定起来,更不是让信仰狂热起来。
再说说“无神论”这个词吧。上面说到,在西方,人们多半不愿意自称“无神论者”。这是因为,atheist从构词上就带着否定性的前缀a-。“无神论者”有强烈的针对性,似乎他蔑视宗教,敌视宗教。在通常语义里,还有否定道德、否定人生的意义之类的意涵。作者为无神论辩护,自然要辩明,把这些意涵加在“无神论者”头上是不公正的。不信仰哪种成建制的宗教,不一定要去敌视宗教,更无关乎道德不道德。只不过,语词的意涵多半不是经由一番理性辩证就能够改变的。我就一直不愿自称无神论者,但在这个上下文中也的确不容易找到一个合适的词。反正,我不反对宗教——除非这种宗教鼓励杀人放火,而且,我一贯相信头上三尺有神明——惟当人这种动物能够抬起头来仰望什么,他才成为人。
本书篇幅不大,写得平白易懂,不需要先做导读。受命写序,就写以上几句吧。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完全是出于一种好奇心驱使,想看看牛津大学出版社是如何“包装”一个如此富有争议性的话题的。我特别留意了它的论述结构,它似乎采取了一种非常克制和客观的叙事方式,尽量避免使用过于煽动性的语言,这在处理这类社会敏感议题时是非常必要的勇气。我欣赏的是它在处理复杂思潮时的那种“手术刀式”的切割,试图将那些纠缠不清的概念理顺,尽管这种“理顺”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简化。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地图,它指出了一些主要的地理特征和路径,但并没有带你深入每一个山谷或穿越每一片森林。对于一个长期关注相关领域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新意”可能不足,很多论点在其他更厚重的著作中早已被阐述得淋漓尽致,但它的价值恰恰在于其“轻量化”——它让你在短时间内完成一次对主题的概览,如同坐上了快速列车,虽然错过了沿途的风景,但效率极高。这种高效的信息传递,对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来说,不失为一种智慧的选择,只是读者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这“快速通行证”换来的是对细节的取舍。
评分作为一名对跨文化交流感兴趣的读者,我更关注的是这类书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度和解读方式。这本《牛津通识读本》显然是站在西方学术传统和理性主义基石上构建起来的分析框架。当这些概念被翻译并引入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时,它们会如何被消化和重构,这是非常值得玩味的问题。书本身提供了一个纯粹的理论模型,但模型在现实中的应用总是充满变数的。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地将书中的论点与我所熟悉的本土文化进行对比和碰撞,这种内在的辩论过程,其实比书本本身的内容更有趣。遗憾的是,本书的篇幅限制使得它没有机会触及这种文化间的“张力”和“调适”问题,它更像是一个封闭的学术盒子,内容被严密地保护在内,缺乏与外部世界的有效对话接口。如果能增加一个关于全球化语境下该主题思潮传播与本土化挑战的章节,我想它的价值会大大提升,能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一个理论在世界上的“生命力”。
评分”隔开。 --- 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拿到手的第一感觉是它的装帧设计很雅致,牛津通识读本系列的风格一向如此,简洁有力。我本来对这类主题的入门读物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为了追求普及性,难免会牺牲掉内容的深度和严谨性。但这次的体验还算不错,它在有限的篇幅内,尝试梳理了一些核心概念,虽然作为“通识读本”的定位使得它不可能深入探讨复杂的哲学论证或历史背景,但至少能提供一个相对清晰的框架,让一个完全不了解这个话题的读者能迅速建立起一个基础认知图谱。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不同视角,尽管我可能并不完全认同文中传达的某些观点,但这种“他者”的视角确实是拓宽思路的重要途径。书中的中英双语对照排版设计很贴心,对于我这种希望在阅读专业性较强的内容时,能随时对照原文来体味措辞精确性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加分项。不过,我个人更希望能在某些关键术语的翻译上能有更细致的注解,而不是简单的逐字对应,这样在理解那些微妙的哲学差异时会更加顺畅。总体而言,这是一本合格的入门读物,适合作为茶余饭后的思考起点,但若想进行严肃的学术探讨,显然还需要更多的进阶材料。
评分我一直认为,优秀的通识读物不应是教条的灌输,而应是思维的激发器。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算是中规中矩。它并没有试图“说服”读者接受某个立场,而是更侧重于描述“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会有人持有这种观点”。我个人关注的焦点在于它如何处理历史演变脉络,毕竟任何一种世界观的形成都离不开其深厚的历史土壤。这本书对这一点的着墨不多,更多地是停留在概念的界定和当代语境的探讨上。这使得部分论述略显漂浮,缺乏一种扎实的时代重量感。不过,从排版和阅读体验来说,双语对照的设计是亮点,它强制性地要求读者在两种语言的语境下思考同一个词汇的细微差别,这对于提升语言的精确敏感度非常有益。我试着跳过中文部分,直接阅读英文原版,发现很多英文表达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特有的逻辑力量,这在翻译中很难完全复现。所以,对于那些希望提升自己英文学术阅读能力的人来说,这本书的附加值也许比它的主题本身更值得称道。
评分好的,这是一组以读者口吻撰写的、关于《牛津通识读本:无神论(中英双语)》的图书评价,每段评价约300字,风格各异,不包含该书具体内容,并用“
评分书的质量不错,印刷和纸质好,开卷有益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京东服务好送货快值得信赖!
评分不错,价格合适,东西也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书的质量不错,印刷和纸质好,开卷有益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这套书内容好,排版舒服,翻译也流畅,还是双语,超值!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