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

黑格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马丁·海德格尔,[德] 英格丽特·舒斯勒 编
图书标签:
  • 哲学
  • 德国哲学
  • 黑格尔
  • 辩证法
  • 形而上学
  • 历史哲学
  • 逻辑学
  • 西方哲学
  • 思想史
  • 政治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8935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261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经典补遗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6
字数:13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黑格尔》被收入海德格尔全集第68卷,由两个部分组成分,第一部分名为“否定性”,值得注意的是,“否定性”不是一份便于我们泛泛了解海德格尔思想的入门读本,它不仅要求读者熟悉海德格尔思想的基本特色,而且要求熟悉黑格尔思想,尤其是他的《逻辑学》。这篇“论文”的价值恰恰在于其“草稿”的性质,五个部分之间并不存在逻辑递进式的论证关系,每一部分本身也是由一些笔记组成,有时简短地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有时对一些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探讨,甚至有时只是些不连贯的支言片语。但这种形式恰恰为我们深入研究海德格尔解释和解构黑格尔思想,提供了诸多价值极高的“细枝末节”,文本本身虽不提供现成的论证,但对于我们“设身处地”地跟随海德格尔,了解其思想、追问和解释工作的进程却弥足珍贵。

内容简介

《黑格尔》被收入海德格尔《全集》第68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围绕黑格尔的重要概念“否定性”,对黑格尔的“有”“无”“变”等概念进行阐释,其*大的特点是概要性地列出了研究黑格尔的思路和计划,是研究海德格尔解构黑格尔思想*珍贵的一手资料。第二部分: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导论”的解释,不同于《黑格尔的经验概念》中对导论16段的逐段阐释,而是将“导论”概括为五个部分进行解释,高屋建瓴,与16段阐释和第32卷《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相映生辉,共同构成海德格尔对《精神现象学》的完整阐释。

作者简介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 出生于德国西南巴登邦的梅斯基尔希的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西方*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代表作《存在与时间》是思想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深刻地揭示了西方文化的危机和现代人所面临的困惑。在他的《全集》一百二十多卷中,有近三分之一是解读哲学史的著作,这些“离经叛道”的深层解读,无论对于理解其本人的思想还是西方哲学史本身的研究都意义重大。

【译者】赵卫国,山西大同人,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近现代德国哲学。近年来主要围绕二十世纪重要思想家海德格尔开展翻译和研究工作,以此为基础拓展到德国哲学及西方哲学史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翻译完成了《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物的追问》《论真理的本质》《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阐释》《从莱布尼茨出发的逻辑学的形而上学始基》《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等海德格尔解读和解构哲学史方面的著作。

精彩书评

海德格尔在本书第一部分中就从否定性的有关问题与黑格尔进行了讨论性论述,对黑格尔的这个哲学性术语及其隐含的意义进行了澄清。 本书第二部分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导论中涉及的几个问题:知识、意识、绝对形而上学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阐发。 本书主要呈现的是海德格尔研究黑格尔思想的细节、枝节,对了解和把握两位思想家的哲学逻辑有帮助、启发,这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目录

目录

否定性

从否定性出发与黑格尔进行的争辩(1938/1939年,1941年)001

Ⅰ. 否定性虚无——失据——存在003

1. 关于黑格尔003

针对(1) 对那样一种争辩之价值思考的说明006

针对(2) 在争辩中发挥作用的概念表达形式的确定008

针对(3) 黑格尔哲学立足点和原理的临时描画010

2. 概览011

3. 变化013

4. 否定性和“虚无”014

5. 否定性和他在015

6. 否定性和他性016

7. 否定性—意识差别—主体—客体—关系和真理的本质016

8. 黑格尔的存在概念017

9. 黑格尔的绝对否定性直接探问其“本源”019

10. 黑格尔的否定性019

11. 回顾022

12. 否定性023

13. 区别(分别)025

14. 否定025

15. 存在与虚无026

16. 黑格尔较狭义的“存在”概念(“视界”和“引线”)026

17. 黑格尔哲学的“立足点”是“绝对观念论”的立足点028

18. 黑格尔思想(思想性的)的前设029

19. 黑格尔狭义和广义的存在之思想的前设030

20. 回顾031

21. 历史性的争辩和返回“前提”031

Ⅱ. 否定性的问题域033

1. 关于概念的表达形式033

2. 否定性033

3. 回顾037

Ⅲ. 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038

1. 区别作为决定038

2. 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038

Ⅳ. 空敞——失据——虚无040

1. 空敞(存在)040

2. 存在:失据041

3. 存在与虚无042

4. 失据和虚无和不(Nein)042

5. 存在与虚无043

6. “否定性”043

7. 虚无044

Ⅴ. 黑格尔045

1. 关于概念表达形式的实质045

2. 黑格尔046

3. “变化”047

4. 纯粹思想的思想047

5. “更高的立足点”047

6. 黑格尔的“影响”048

7. 形而上学050

8. 对于黑格尔050

9. “逻辑的开端”(“纯存在”)051

附录052

附件和标题页052

针对Ⅰ,1(第3页)的附件052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之“导论”的讲解(1942年)055

预先考察:《精神现象学》在黑格尔形而上学中的不同角色和地位057

Ⅰ. 对显现着的知识加以展现的论证(“导论”第1~4节)069

Ⅱ. 显现着的知识在其特有的本质之真理中自行展现为进程(“导论”第5~8节)074

Ⅲ. 显现着的知识进程中检验的尺度和检验的本质(“导论”第9~13节)080

1. 形成着尺度的意识和检验的辩证运动080

2. 对迄今为止的解释(Ⅰ—Ⅲ)之回顾083

3. 意识的发动087

Ⅳ. 意识及其展现的经验之本质(“导论”第14~15节)092

1. 黑格尔的“存在论的”经验概念092

2. 黑格尔经验概念的指导原则112

Ⅴ. 绝对形而上学(针对“导论”第16节的构思)116

1. 本质的东西,对象性与“科学”116

2. 概观1116

3. 绝对的光线概观2117

4. 精神现象学118

5. 运动118

6. 来这里发生的东西(Das Bei-her-spielen)119

7. 检验119

8. 存在神学的特性119

9. 回转120

10. 德国人和形而上学120

11. 绝对和人120

12. 反思——反冲——回转121

13. 筹划和回转121

14. 经验作为先验的122

15. 谢林和黑格尔的形而上学122

16. 《现象学》和绝对123

17. 与黑格尔争辩123

18. 黑格尔(结论)124

附录:针对Ⅰ~Ⅳ部分的附件(“导论”1~15节)125

1. 辩证法125

2. 我们的附加行为(参见第118页及以下)125

3. 回转——本来的四个本质环节125

4. 经验作为意识之本质的中间环节126

编者后记127

重要词语德汉对照表131


精彩书摘

编者后记

眼前的两篇论文被海德格尔编入《全集》中的一个独立的黑格尔卷,两者在时间和内容方面都共属一体。尽管其部分残缺不全,虽然两个文本的少许段落中包含着因面向大众做报告的口语化痕迹,海德格尔在编排其遗产时,还是明确把它们作为论文而安排在《全集》的第三部分。

1938/1939年关于《否定性》的论文涉及一些笔记,它们由各部分串联起来,但可以形成一个连贯的理解。这是些不同的草拟计划,它们从详尽的划分——在这些划分中,偶尔还会读出某种词句韵律——经过清楚编了号的思想轮廓的“概览”,一直到“思想随笔”交替更换,正如我想要指出的那样,这是一些概念的简明扼要的展开,或者说,是简单地着手提出各种不同问题以及偶尔摸索着的回答。所以,这些笔记呈现出一副海德格尔创作工场的精美画面,有助于我们了解其思想、追问和解释工作。

1942年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导言”的阐释,展示了另外一幅画面。这里我们有一个连续的文本,它把黑格尔“导言”的16段分为五大部分并——按照预先的考察——跟随文本详尽解读。只有冠以“绝对形而上学”标题的最后一部分没有完成,而是以前面所说形式由思想概要组成。

虽然为口头讲座而进行的文本润色在某些段落中显而易见,但至少就关于《否定性》的文本而言,我们并不清楚,海德格尔出于怎样的具体动机或为他哪个听众圈子进行完善——当然,文本是否每次都以这种形式登台亮相,也不很清楚。关于海德格尔研讨活动的各种材料(讲座一览表,亲笔目录,教科书)不得而知。在1938/1939年冬季学期,海德格尔并没有主持高级讨论班,而只是为初学者开了一个有关尼采文本的研讨班。

关于《否定性》的笔记可能是为一个很小的同事圈,即所谓的哲学“小型茶话会”准备的,讲话明显适合于那些相当熟悉黑格尔哲学并研究过黑格尔《逻辑学》的听众。

或许面对这个同事圈的讲座,确实是《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导论’的讲解》的动因,我们在海德格尔本人1950年出版的《林中路》中发现了一些暗示。这本书以《黑格尔的经验概念》为标题,同样包含着一个对《精神现象学》之导论的解释,尽管笔法完全不同。在“说明”中海德格尔写道:“本文的内容以一种更多是说教的形式,在1942/1943年关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第Ⅳ卷和第Ⅸ卷)的研讨中详细讨论过,同时也在两个小范围的报告中阐述过。”(全集第5卷,第375页)

……

原始资料的出处大部分是由海德格尔本人指明的,为了进行必要的目录补充,我们以海德格尔所使用的他自己的藏书中的手本,以及弗莱堡大学哲学研讨班的手本为根据。个别情况下,引文也得到补充。

……

斯图加特,1993年6月

英格丽特·舒斯勒



《黑格尔:理性之魂与历史的螺旋》 本书并非对某一本特定名为“黑格尔”的著作的简要概览,也非对哲学家本人思想体系的笼统梳理。相反,它是一次深入历史肌理、探寻人类意识演进轨迹的哲学之旅,其核心脉络贯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伟大集大成者——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所开创的独特思想视野。我们将绕开直接解读其宏大著作本身,转而从其思想所激荡起的时代波澜、所催生的概念革新、以及其哲学体系在后世的深远回响这三个维度,构建一个丰富而立体的认识图景。 第一部分:时代的回响——黑格尔思想的诞生地 要理解黑格尔的哲学,必须首先置身于他所处的时代。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欧洲,是理性主义的光辉与法国大革命的动荡交织的时期。启蒙运动播下的自由、平等、人权的种子,在经历了革命的洗礼后,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同时也带来了对社会秩序、历史进程的深刻反思。德国,作为欧洲大陆的中心,正经历着从封建割裂走向统一的复杂转型。在这种背景下,哲学不再是象牙塔里的空谈,而是肩负着诊断时代病症、指引未来方向的重任。 黑格尔早期的思想,深受他所经历的宗教与政治变革的影响。他早年接受的神学训练,为其日后对精神、宗教、绝对理念的探讨奠定了基础。而法国大革命所展现出的历史性的变革力量,以及康德哲学对主观能动性和范畴认识论的强调,更是成为了他构建自己哲学体系的关键起点。康德通过“物自体”的不可知性,为哲学留下了巨大的空间,而黑格尔则致力于填补这一空间,他相信“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这句名言并非简单的理性万能论,而是指向一种历史的、辩证的理性,这种理性通过历史的展开才能逐渐显现其自身。 他所处的德意志邦联,政治上的分裂与文化上的繁荣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分裂的现实,催促着对统一性、整体性、民族精神的思考。黑格尔的哲学,恰恰提供了一种将分散的个体、短暂的事件整合成一个宏大、统一、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的框架。他观察到了国家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民族精神(Volksgeist)如何在历史的进程中塑造和体现。因此,本书将从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出发,展现黑格尔的思想是如何回应时代呼唤,如何从时代的土壤中汲取养分,又如何反过来塑造时代理解的。我们将探讨启蒙理性主义的遗产,法国大革命的冲击,以及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如何共同构成了孕育黑格尔哲学思想的肥沃土壤。 第二部分:概念的织锦——黑格尔哲学核心的辩证之光 一旦我们理解了黑格尔思想的时代根基,便可以开始审视其思想内容本身,但并非直接拆解他的著作,而是从他所创造的那些影响深远的概念出发。黑格尔哲学最核心的特征,莫过于其“辩证法”(Dialectic)。这并非简单的三段论,而是描述世界一切事物发展和演进的内在规律。我们将在书中详细解析“正题”(Thesis)、“反题”(Antithesis)与“合题”(Synthesis)这一动态过程。这并非一个僵化的公式,而是一种精神、概念、甚至历史不断自我超越、自我克服的运动。 “精神”(Geist)是黑格尔哲学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他所理解的精神,并非仅仅是个人的意识,而是一种普遍的、历史性的、自我发展的存在。从感性经验到理性认识,再到绝对知识,精神不断提升其自我意识的水平。本书将详细考察精神如何从自然状态走向历史状态,如何通过艺术、宗教、哲学等不同形式来认识自身,并最终达到对绝对理念的把握。我们将审视“主观精神”、“客观精神”与“绝对精神”之间的辩证统一,理解黑格尔如何将人类的认知、道德、法律、国家等社会现象,都看作是精神发展的不同阶段和表现。 “绝对理念”(Absolute Idea)是黑格尔哲学的终点,也是其整个体系的基石。它并非一个抽象的、脱离现实的概念,而是所有现实事物的最终源头和目的。它意味着宇宙的本质是理性的,并且这种理性是通过一个不断发展、自我认识的过程来显现的。本书将深入探讨黑格尔如何通过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最终展现绝对理念如何通过历史和现实世界来达成其自身的完满。我们将理解,为何在黑格尔看来,历史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停滞,而是绝对理念自身最终的自我认识和实现。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自由”、“国家”、“历史”等概念在黑格尔哲学中的独特含义。他对于自由的理解,并非个人意志的无限制放纵,而是通过遵循普遍理性,在国家和法律的框架内实现自我。他对国家的论述,并非对某个具体国家的赞美,而是将其视为实现人类自由的最高客观形式。而他对历史的看法,则是一种目的论的、进步的理解,历史是精神不断实现其自由的过程。我们将细致地剖析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揭示黑格尔如何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统一的哲学体系,其中每一个概念都如同织锦中的一根丝线,共同编织出理性与现实交融的壮丽图景。 第三部分:回响与变革——黑格尔思想的深远影响 黑格尔的哲学并非止步于其自身的时代,他的思想如同投入历史长河中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发展。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聚焦于黑格尔思想在19世纪及之后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一方面,黑格尔的哲学激发了诸多理论的创新。他的辩证法被马克思(Karl Marx)吸收并改造,发展出了唯物辩证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理论。虽然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但其对历史的辩证理解,对社会变革的关注,都深深植根于黑格尔的思想土壤。我们将探讨马克思如何从黑格尔的“历史是精神发展的过程”转变为“历史是阶级斗争的过程”,以及这种转变的意义。 另一方面,黑格尔的思想也引发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他的学生鲍尔(Bruno Bauer)等人,在接受黑格尔思想的同时,也开始对其进行质疑,甚至走向激进的批判。克尔凯郭尔(Søren Kierkegaard)则站在存在的立场上,强烈反对黑格尔的普遍理性体系,强调个体的存在、选择与信仰的重要性,为存在主义的兴起埋下了伏笔。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更是对黑格尔的悲观主义和对国家权威的推崇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本书将梳理这些批判思潮的源头,分析它们如何针对黑格尔哲学的不同方面,以及它们对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将考察黑格尔的思想在政治学、法学、美学、历史学等各个领域的渗透。他对国家、法律、伦理的论述,对艺术、宗教、哲学的历史性考察,都为这些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例如,他对民族国家兴起的解读,对政治权力的论述,都对后来的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旨在通过这样一种“绕道而行”的方式,带领读者以一种更为开阔、更为深入的视角来理解黑格尔——这个如同巍峨山峦般的思想巨人。我们将避开对特定著作内容的直接罗列,而是通过追溯其思想的源流,解析其核心概念的内涵,以及探究其在历史长河中激起的巨大回响,来勾勒出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全貌。这不是一本简单的介绍性读物,而是一次邀请读者与历史对话,与理性思辨同行,去感受那个伟大时代中,一位哲学家如何以其洞察力,洞察了人类意识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并为我们留下了关于世界、关于自身、关于历史的永恒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克制且精确的,几乎没有冗余的修饰,所有的词汇都服务于逻辑的构建。它更像是一部经过高度提纯的数学证明过程,而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散文或论著。这种风格带来的好处是其论证的纯粹性,但对读者来说,无疑增加了理解的门槛。我个人在处理那些描述“现象学”的开篇部分时,花了最多的时间去适应这种非日常化的语言模式。它迫使我放弃了日常语言中对确定性的依赖,进入到一个由定义和关系构成的全新认知世界。这本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冷峻”,它不迎合读者的既有观念,而是挑战你,要求你彻底放下先入为主的判断。它像一面冰冷的镜子,清晰地反射出思维本身的结构和局限。每一次重新翻阅,都能发现之前因为思维速度不够快而错过的细微之处,这种反复验证和深入挖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智力上的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见便吸引了我,那种深沉的暗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厚重感,仿佛握在手中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块历经千锤百炼的哲学基石。我是在一个寻找思维深度拓展的契机下翻开它的,起初我对哲学著作总抱有一种敬畏与距离感,生怕那些晦涩的术语会像迷宫一样将我困住。然而,一旦深入其中,我发现作者的叙述方式,虽然逻辑严谨得如同精密仪器,却又在关键时刻迸发出惊人的洞察力。他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原本抽象到几乎触摸不到的概念,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最终打磨成清晰可见的逻辑结构。读到关于“绝对精神”的部分时,我深感震撼,那不仅仅是理论的建构,更像是一场对人类理性和历史进程的宏大叙事。我花了数周时间,经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推导过程,那种跟随着作者的思维轨迹,从个体意识的萌芽,一步步走向普遍理性的必然性,带来的智力上的愉悦感,是其他任何领域的书籍都难以比拟的。这本书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确定性”的理解,让我明白,真正的深刻并非对事物表象的简单描述,而是对其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的深刻揭示。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找到一种可以解释“为什么事情总是以这种方式发展”的终极框架。这本书提供的,正是一个宏大到令人敬畏的框架。它构建了一个自我包含、自我完善的宇宙观,其中万事万物都在一个巨大的、理性的运动之中。这本书的深刻性在于,它不是在告诉你“世界是什么”,而是在解释“世界如何必然是这样”。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初期你可能只抓住了零星的几个观点,感觉像是看到了一片迷雾中的灯塔;但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些灯塔之间的联系逐渐显现,你会发现它们共同指向一个统一的、无所不包的结构。这种结构性的理解一旦建立起来,看待问题的方式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再满足于表面的解释,而是不断追问其背后的必然性。它像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思维训练,最终的结果是,你不再畏惧复杂,反而开始享受在复杂性中寻找秩序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对“运动”和“变化”的独特阐释。它不像那些静态的、描述性的著作,它充满了内在的张力,似乎每一个词语都携带着走向其对立面的趋势。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全新的、动态的视角去看待身边的现象,无论是社会事件的演变,还是个人信念的转变,都似乎能从中找到某种必然的逻辑链条在起作用。作者的叙事节奏非常缓慢,却又极具推进力,他总是在看似平静的陈述中埋下矛盾的种子,然后通过严密的推理,让矛盾自然而然地开花结果,最终导向更高层次的综合。这对于一个习惯了快餐式信息摄取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反直觉的体验。我曾试图跳过一些被认为过于艰深的论证,但很快发现那样做只会导致后面的理解完全崩塌。这本书要求你像一位建筑师一样,去理解每一个砖块的位置和作用,缺一不可。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历史,不再是看作一系列孤立的事件,而是看作一个有机体内部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评分

我得承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简直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时不时会因为迷失在复杂的术语和无限循环的辩证法中而感到气馁。我带着一个业余爱好者的身份去接触它,期望能从中获得一些能立刻在日常对话中引用的“金句”,但很快我就意识到这是种奢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体系的完整性,它不是一堆孤立观点的集合,而是一个庞大、自洽的思维建筑群。我最欣赏的是它那种不容置疑的系统性,仿佛作者已经将人类全部的知识和历史都纳入了他的框架之下,然后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重塑。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对照着手边的笔记和图表,努力捕捉那些“扬弃”(Aufhebung)是如何在每一个概念的转折点上发生的。虽然有些章节读起来确实像是啃一块坚硬的石头,需要反复咀嚼才能消化其营养,但一旦领悟了某一关键环节的运行机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那种感觉自己思维边界被拓宽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它考验的不仅是智力,更是阅读的耐心和对复杂性构建的接受度。

评分

南大出版的海德格尔系列书,其实文献实际的价值并不是很大,纯粹是出于想要收藏的目的吧

评分

一本小书,竟然卖的这么贵

评分

一如既往地好一如既往地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看看海德格尔所理解的黑格尔。

评分

看看海德格尔所理解的黑格尔。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南大出版的海德格尔系列书,其实文献实际的价值并不是很大,纯粹是出于想要收藏的目的吧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