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1966至1972年藝術的去物質化

六年:1966至1972年藝術的去物質化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露西,利帕德 著
圖書標籤:
  • 藝術史
  • 觀念藝術
  • 極簡主義
  • 後繪畫抽象
  • 去物質化
  • 1960年代藝術
  • 當代藝術
  • 藝術理論
  • 文化批評
  • 藝術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民族攝影藝術齣版社
ISBN:9787512211070
版次:1
商品編碼:12351158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在《六年:1966至1972年藝術的去物質化》中,露西·利帕德詳細記錄瞭那些曾被冠名 “觀念藝術”的想法以及它們狂亂的關係網絡。本書的編排按照年代排序並附有注釋,穿插瞭詳盡豐富的一首資料,從藝術傢的自述到利帕德的評論,再到當年集體討論的錄音記錄等,將這場她曾參與其中的藝術進程中重新編織在一起。最終呈現的這本書,可謂生機勃勃的當代論壇,提供瞭追溯藝術傢思考的珍貴史料,是重訪那段曆史必不可缺的參考讀物。

《六年》一書,自身就常被看作觀念藝術物體,不單描述並體現瞭這種露西·利帕德想要發現和歸類的藝術創作新類型,它也代錶瞭一種評論和策展藝術的新途徑。——凱瑟琳·莫裏斯和文森特·博寜,《物質化“六年”》編者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1966年至1972年間藝術領域“去物質化”現象的深度研究的圖書簡介,內容聚焦於該時期藝術實踐的轉變、理論思潮的湧動以及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 --- 書名:《無形之境:1966-1972年間藝術的觀念轉嚮與物質消解》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1966年至1972年這一關鍵曆史時期內,西方當代藝術領域所經曆的一場深刻而劇烈的“去物質化”(Dematerialization)運動。這段時期不僅是波普藝術和極簡主義的餘波尚未完全散去之時,更是激進的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大地藝術(Land Art)、錶演藝術(Performance Art)以及早期過程藝術(Process Art)集中爆發的熔爐。我們不再將藝術視為可以被收藏、交易的穩定實體對象,而是將其視為一種短暫的、依賴於語境的、甚至僅僅是文字或信息的事件。 第一部分:物質的陰影——極簡主義的終結與觀念的萌芽 1960年代中葉,藝術界對傳統雕塑和繪畫的物質性、審美愉悅性以及市場機製産生瞭普遍的反思。極簡主義的冷靜、結構化的美學雖然強調作品的“物件性”(Objecthood),卻也暴露瞭其最終仍是可被商品化的實體。本書將追溯藝術傢們如何從對“物件”的精確控製轉嚮對“概念”的闡釋。 觀念的誕生與文字的權力: 這一部分重點考察瞭約瑟夫·科蘇斯(Joseph Kosuth)、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等人的早期探索。勒維特提齣的“觀念即機器,觀念即藝術的媒介”如何顛覆瞭藝術傢必須親手製作的傳統。我們詳細分析瞭科蘇斯對“藝術即定義”的堅持,探討瞭語言學、符號學對藝術理論的滲透,以及《Six Years: The Dematerialization of the Art Object from 1966 to 1972》等關鍵文本在建構新範式中的作用。藝術品不再是畫布或青銅,而成為檔案、圖示、或僅僅是印刷齣來的文本,其價值在於其內在的邏輯結構而非物質載體。 檔案與復製的技術: 攝影、復印件和藍圖成為重要的藝術載體。藝術傢開始利用這些媒介來記錄那些無法被永久保留的行為或場地特定的裝置。這種對復製性的擁抱,挑戰瞭杜尚以來關於“原作”的神秘性光環,並將藝術的傳播從獨一無二的“光環”解放齣來,進入瞭信息共享的時代。 第二部分:場域的解放——走齣畫廊與大地藝術的宏偉敘事 “去物質化”不僅意味著放棄室內小型雕塑,更意味著藝術對傳統展示空間的顛覆。1960年代末,藝術傢們將目光投嚮瞭廣闊的自然環境,催生瞭大地藝術的興起。 景觀作為媒介: 史密森(Robert Smithson)的《螺鏇堤》(Spiral Jetty)是這一運動的裏程碑,但本書更關注其背後的哲學意圖——對地質時間、熵(Entropy)和人類乾預自然邊界的探討。大地藝術傢們創作的作品往往體量巨大,需要動用重型機械,然而,它們存在的媒介卻往往是照片、影片和地圖。這些記錄性材料成為瞭藝術品流通的“替代品”。我們探討瞭這種矛盾性:巨大的物質實體與其依賴於二維影像傳播的現實之間的張力。 場域特定性(Site-Specificity)與反機構批判: 這種將藝術植入特定地理環境的做法,是對博物館和畫廊白立方空間權力結構最直接的反抗。藝術傢們試圖通過創造無法被搬運、無法被傳統市場完全吸納的作品,來拒絕被體製化。本書分析瞭特定藝術傢如何利用自然材料(沙子、岩石、水流)來強調材料的短暫性和不可控性,這與傳統藝術對永恒性的追求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部分:身體的介入——錶演藝術與過程的即時性 如果說觀念藝術關注思想的結構,那麼錶演藝術則聚焦於時間的流逝和身體的在場。1960年代末,伴隨著社會運動的高漲,藝術日益成為一種活生生的、不可預留的體驗。 時間的物質性: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剋裏斯·伯登(Chris Burden)等人的早期實踐,將身體的耐受力、痛苦和時間本身作為核心媒介。錶演藝術是純粹的“去物質化”——它沒有留下任何可銷售的殘餘物,其生命完全存在於觀眾的記憶和(或許有的)媒體報道之中。我們研究瞭這種“在場性”與“缺席性”的辯證關係,以及事件結束後,藝術品價值如何僅僅依附於敘事和理論文本。 過程與行動的優先性: 從漢斯·哈剋(Hanne Darboven)對係統化記錄的迷戀,到厄爾·布朗(Earl Brown)對音樂創作過程的展示,這一時期的藝術越來越強調“發生”本身優於“完成品”。作品的價值不再是最終的結晶,而是驅動作品誕生的思維鏈條或物理行動。這為後來的行為藝術和概念性裝置奠定瞭基礎。 結論:知識的轉嚮與市場的迴應 1966年至1972年的“去物質化”浪潮,並非意味著藝術的終結,而是藝術的媒介和關注點發生瞭根本性的轉移——從“對象美學”轉嚮“知識生産”。藝術傢們成功地將藝術的中心從視覺愉悅轉移到瞭智力參與。然而,本書最後也審視瞭市場如何迅速適應瞭這一變化:通過銷售攝影記錄、版次證書、藝術傢親筆簽名的概念文件,藝術品去物質化的過程,最終又被重新物質化為另一種形式的收藏品。這一時期為我們理解當代藝術與資本、信息技術之間的復雜糾葛,提供瞭至關重要的曆史坐標。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衝擊,在於它成功地重構瞭“時間”在藝術史中的體驗感。它不是簡單地將1966年到1972年的事件羅列齣來,而是通過對特定藝術行動的反復聚焦與拉伸,讓那段短短七年的劇烈變革期,在讀者的意識中被無限拉長和放大。比如,作者描述某些行為藝術的“瞬間性”時,那種對過程的詳盡記錄,使得原本稍縱即逝的事件被賦予瞭永恒的重量。這種對時間維度的操縱,本身就體現瞭六七十年代藝術思潮對綫性進步史觀的反叛精神。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當下”的理解都被改變瞭——那些看似轉瞬即逝的流行文化現象,似乎也具有瞭某種潛在的、可以被深度分析的結構,這本書提供瞭一套解讀這種“非綫性存在”的全新工具。

評分

從文化史的宏大視角來看,這本書的貢獻在於它成功地將藝術的“去物質化”趨勢,與同期全球範圍內社會運動、技術發展和反戰思潮進行瞭多維度的交叉參照。作者沒有將藝術史孤立起來看待,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社會肌理之中,探討瞭信息爆炸如何催生瞭對實體存在的質疑,以及大眾媒介對藝術權威性的侵蝕過程。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引入媒體理論時那種不著痕跡的自然流暢,仿佛這些理論是水到渠成地從藝術傢的創作動機中生長齣來的一樣。這種跨學科的整閤能力,使得全書閱讀體驗非常豐富,像是在聽一場融閤瞭音樂、哲學和曆史學的綜閤講座,極大地拓寬瞭我對那個動蕩年代藝術麵貌的理解廣度。

評分

閱讀過程中,作者敘事語氣的變化非常引人入勝,從開篇那種近乎檔案整理的冷靜剋製,到深入探討特定藝術傢群體時,流露齣的那種近乎激動的、帶著強烈主觀能動性的分析,層次感極為分明。這種敘事策略成功地避免瞭將藝術史寫成枯燥的年鑒。尤其是在論及觀念藝術如何挑戰傳統畫廊機製時,作者的筆觸變得極其犀利和富有穿透力,仿佛能聽到七十年代初那些激烈辯論的迴響。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在處理跨文化影響時,所引用的那些看似隨意的腳注,實際上是對文獻的深度挖掘和巧妙運用,這些旁注往往比正文更具啓發性,引導讀者自行去探索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邊緣聲音。這種亦師亦友的敘事姿態,讓一個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其復雜的邏輯鏈條,同時又不會覺得內容被過度簡化,保持瞭極高的智性密度。

評分

書中對材料與非材料之間張力的探討,達到瞭令人驚嘆的哲學深度。作者並非僅僅羅列瞭那些用空氣、光綫或文本創作的作品,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藝術傢們放棄傳統媒介背後,對資本主義美學體係的深刻抵觸心理。特彆是當涉及到土地藝術和環境藝術時,那種藝術傢試圖將作品從畫廊的“白立方”空間中解放齣來,迴歸到廣袤的自然之中,卻又悖論性地依賴攝影和齣版物來進行傳播的睏境,被描述得入木三分,充滿瞭悲劇性的張力。這種對“傳播即物質化”的微妙矛盾的剖析,非常精妙,它揭示瞭藝術在特定曆史階段,如何在理想與現實的夾縫中艱難求存,讓人對藝術的定義邊界産生深遠的思考。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封麵那抹低飽和度的靛藍和燙金的字體,透著一股老電影膠片的質感,讓人一上手就忍不住想探究裏麵的世界。我尤其欣賞它在排版上的匠心獨運,那些在特定章節中使用的非對稱布局,仿佛在無聲地模仿著六十年代末實驗藝術那種打破常規的衝動。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揭開一層曆史的薄紗,那些精選的、質量極高的黑白攝影作品,它們的顆粒感和光影處理,精準地捕捉瞭那個時代特有的疏離與躁動。裝幀材料的選擇也極具考究,那種略帶粗糙的紙張觸感,與書中探討的“去物質化”主題形成瞭絕妙的反差,形成瞭一種物質與非物質的對話,體現齣齣版方對藝術史細節的深刻理解。這種對物理載體的尊重,本身就是對藝術作品生命力的緻敬,遠非一般學術書籍可以比擬,讓人在閱讀時不僅是獲取信息,更是一次全麵的感官體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