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58包邮) 暴力与社会秩序——诠释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的一个概念性框架 湖北新华书店

(满58包邮) 暴力与社会秩序——诠释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的一个概念性框架 湖北新华书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道格拉斯· C. 诺思,约翰·约瑟夫·瓦 著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历史学
  • 暴力
  • 社会秩序
  • 人类历史
  • 文化研究
  • 政治学
  • 湖北新华书店
  • 包邮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ISBN:9787543218642
商品编码:1253335278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暴力与社会秩序——诠释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的一个概念性框架 作者 道格拉斯· C. 诺思,约翰·约瑟夫·瓦
定价 56.00元 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ISBN 9787543218642 出版日期 2017-04-01
字数 313000 页码 294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暴力与社会秩序》在一个较为广阔的社会科学和历史学的框架中研究暴力问题,揭示经济行为与政治行为是怎样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在大多数我们称之为自然国家(natural states)的社会里,暴力的限制是通过对经济的政治操控而产生的特权利益(privileged interests)来达成的。特权使暴力不至于被强势的个人滥用,但这么做无疑又会阻碍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反之,现代社会则是通过开放经济与政治组织的权利,培育政治与经济的竞争,来限制暴力的。本书为我们理解这两种类型的社会秩序,以及为何开放的社会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较为发达、何以有25个国家由一种社会秩序转型为了另一种,提供了一个框架。

   作者简介
道格拉斯 C. 诺思为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文理学院Spencer T. Olin 教授。

约翰?约瑟夫?瓦利斯现为马里兰大学经济学教授,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客座研究员。

巴里?R. 温格斯特现为斯坦福大学政治学系Ward C. Krebs Family教授,“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同时兼任斯坦福大学国际发展中心高级研究员。

   目录
前言
致谢
代序(韦森)
译者序
1. 概念性框架
1.1 导言
1.2 社会秩序的概念:暴力、制度和组织
1.3 自然国家的逻辑
1.4 权利开放秩序的逻辑
1.5 由自然国家向权利开放秩序转型的逻辑
1.6 关于信念的一点说明
1.7 本书写作计划

2. 自然国家
2.1导言
2.2共性:权利限制秩序的特征
2.3区别:自然国家的类型
2.4特权、权利和精英的动态性
2.5起源:社会规模与暴力
2.6自然国家的动态性:从脆弱的自然国家到初级的自然国家
2.7向成熟的自然国家转变:无序、组织和中世纪教会
2.8成熟的自然国家:16、17、18世纪的法国和英格兰
2.9自然国家
附录:骨骼证据和经验研究结果

3. 自然国家框架的应用:英国土地法
3.1导言
3.2年表
3.3法庭、法律观念和财产法
3.4 异态封建制度
3.5异态封建制度与财产的非人际关系化
3.6自然国家的类型
附录

4. 权利开放秩序
4.1导言
4.2共性:权利开放秩序的特征
4.3制度、信念,以及支持权利开放的激励
4.4编入:公民身份的扩展
4.5权利开放秩序中的暴力控制
4.6政府的成长
4.7维持短期稳定的力量
4.8维持长期稳定的力量:适应性效率
4.9为何同样的制度在权利开放与权利限制秩序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4.10一个新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和寻租理论
4.11民主与再分配
4.12适应性效率与权利开放秩序中看似独立的经济与政治

5. 从权利限制秩序向权利开放秩序的转型:门阶条件
5.1导言
5.2人际关系化和非人际关系化:门阶条件
5.3门阶条件1:对精英的法治
5.4门阶条件2:公共或私人领域内的性组织
5.5门阶条件3:对军队的统一控制
5.6英国海军和英国
5.7时间、秩序和制度形式

6. 真正意义上的转型
6.1制度化权利开放
6.2对派系的担忧
6.3事件
6.4政党和法人团体
6.5英国向权利开放的转型
6.6法国向权利开放的转型
6.7美国向权利开放的转型
6.8制度化权利开放:为什么是西方国家?

7. 对社会科学下一步研究的设想
7.1框架问题
7.2概念性框架
7.3社会科学的一个新进路:暴力、制度、组织和信念
7.4社会科学的一个新进路:发展和民主
7.5转向国家理论
7.6暴力和社会秩序: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历史的脉络与人类心智的演进:一部多维度的文明考察 导读: 本卷深入剖析了人类社会结构、权力运行机制及其内在张力,聚焦于文明如何从原始的混沌中构建出复杂的规范体系。本书并非单纯的历史编年,而是以宏大的概念框架为指引,探究驱动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变革的核心动力。我们将跨越地理和时代的界限,考察不同文明在面对生存挑战时,如何通过制度创新、信仰重塑和技术迭代,实现从部落到帝国的复杂化进程。 第一部分:结构的起源与早期的社会契约 第一章:蛮荒与定居的悖论 本章首先审视人类从狩猎采集向农耕文明过渡的生态学基础。重点分析定居生活对早期社会形态产生的颠覆性影响。定居点如何催生出对剩余资源的存储、分配和保护的需求,从而迫使社会发展出最初的层级结构。我们考察了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出现的公共建筑和墓葬差异,作为社会不平等萌芽的物证。这一阶段的社会秩序,建立在血缘纽带和对共同土地的依赖之上,其“暴力”的形态更多体现为外部的部落冲突与内部的资源分配摩擦。 第二章:文字的诞生与记忆的固化 文字的发明不仅仅是信息记录的工具,更是社会控制和知识垄断的关键技术。本章探讨了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等早期书写系统的功能性起源——主要服务于神庙和王室的经济核算与法律颁布。文字如何将瞬时的口头权威转化为跨越时空的制度性力量?我们对比了不同文化中,知识阶层(祭司、文士)如何利用对“神圣文本”的解释权,巩固其在早期官僚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这一“书面契约”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秩序从基于个人魅力向基于规则的转型。 第三章:早期神权与王权的共谋 探讨了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宗教信仰与世俗统治权力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强化。从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神”到埃及的法老神格化,权力如何通过神圣性叙事来为其强制性措施披上合法外衣?本章着重分析了早期法律的性质,如《汉谟拉比法典》,它既是规范社会行为的工具,也是统治者划分等级、界定惩罚标准的工具。这里的“秩序”是以牺牲个体自由为代价,换取群体生存的稳定。 第二部分:帝国时代的扩张与内在的紧张 第四章:轴心时代的精神重塑 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世界主要文明区域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如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等。本章分析了这一“轴心时代”的普遍性,并认为它与早期农业帝国的扩张压力、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精神迷惘紧密相关。这些哲学和宗教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既有暴力和不平等秩序的内在反思与修正。它们提供了新的道德框架和宇宙观,试图在物质世界之外,为人类建立一套更持久的精神秩序。 第五章:官僚制的冷酷效率 重点考察了大型帝国(如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秦汉帝国)如何通过精密的中央集权官僚体系来管理广袤的疆域。本章分析了文官选拔、税收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如驿道、水利工程)如何成为维持“和平”的工具。然而,这种效率的代价是人性的压抑和对地方自主性的剥夺。官僚体系的“非人化”倾向,即规则的僵化如何导致对个案的忽视,是帝国后期衰亡的重要内因。 第六章:军事技术与边界的定义 军事力量是帝国秩序得以维持的外部保障。本章对比了不同军事技术的演进(如铁器、骑兵、攻城器械),以及这些技术如何重塑了政治版图和权力平衡。边疆政策是理解帝国运作的关键:是“同化”还是“隔离”?“蛮族”在帝国叙事中扮演的角色,既是威胁的来源,也是秩序扩张的边界,这种二元对立如何服务于内部的凝聚力建设? 第三部分:中世纪的碎片化与信仰的重构 第七章:封建体系与分散的权力中心 在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进入了权力分散的封建时代。本章考察了领主、骑士和教会在这一体系中的相互制衡关系。这里的“秩序”是多层次、相互重叠的义务与权利网络,而非单一的中央权威。这种分散性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地方文化和一定的个人自由,但也导致了长期的内耗与低效。 第八章:宗教的普世诉求与世俗权力的拉锯 中世纪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统一的信仰体系,在权力真空期承担了重要的社会整合功能。本章分析了教皇权与世俗王权之间持续的斗争,以及这种拉锯如何塑造了西方社会后来的政教分离趋势。信仰的解释权成为新的权力制高点,它既能动员数以万计的人进行十字军东征,也能通过对统治者的绝罚来限制其行为。 第四部分:现代性的曙光与加速的变革 第九章:商业革命与城市复兴 从中世纪的庄园经济向早期资本主义的过渡,商业和贸易网络的重建对既有的社会等级结构构成了根本性挑战。新兴的商人阶层(布尔乔亚)依靠财富而非血统获取影响力。本章探讨了城市作为新的权力与创新中心,如何逐步瓦解了传统的领主-农奴关系,并孕育了新的经济伦理。 第十章:启蒙运动:理性对传统暴力的批判 启蒙思想家对自然法、社会契约论的重新阐释,构成了对旧有统治模式的最深刻的理论攻击。洛克、卢梭等人的理论,旨在将人类的组织逻辑从“君权神授”转向“天赋人权”。本章分析了理性主义如何成为推翻专制、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础性意识形态。 第十一章:工业革命的结构性冲击 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爆炸性增长,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社会关系。大规模的工厂劳动、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阶级——无产阶级。本章分析了这一时期“暴力”形态的转变:从针对个体的物理惩罚,转变为系统性的、结构性的剥削与异化。社会秩序的焦点从土地所有权转向对生产资料的控制权。 结论:永恒的张力 本书最后总结,人类历史的进程并非线性的进步,而是不同形式的“暴力”与“秩序”之间持续博弈的结果。从部落间的争夺到现代民族国家的制度性权力运作,核心问题始终围绕着:如何分配稀缺资源、如何界定合法权威、以及如何平衡个体自由与集体安全。理解历史,即是理解我们所继承的、充满矛盾的社会架构,以及这种架构中蕴含的持续性的张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起得真够吸引眼球的,“暴力与社会秩序——诠释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的一个概念性框架”。我拿到书的时候,其实心里是有点忐忑的,不知道这“暴力”和“秩序”到底是怎么个“框架”法。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开篇深深吸引了。他没有直接跳到历史事件,而是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构建了一个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逻辑。读到后面,我才明白,原来作者说的“暴力”并不仅仅是指那种血腥的冲突,而是更广泛地涵盖了从权力斗争、经济剥削到思想压迫等一切能够强制他人服从的手段。而“秩序”也并非是简单的人口聚集,而是由这些暴力手段所维系的一种社会结构和运行规则。书里大量的历史案例,从原始部落到现代国家,都仿佛被重新审视了一遍,让人恍然大悟。很多我曾经以为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社会现象,在这本书的框架下,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解释。比如,为什么会有国家的产生?为什么会有法律?为什么会有战争?这些看似平常的问题,作者用一种全新的视角,给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思想的“考古”,一层层剥开历史的面纱,看到其背后驱动的深层力量。我之前读过不少历史书,但总是停留在事件的表面,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历史的认知方式。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工具,一种分析社会现象的“算法”,让我能够用更批判、更深刻的眼光去看待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对历史书里的战争和冲突感到有些审美疲劳,没想到这本书的切入点完全不同。它不是在描绘一场场战役的细节,而是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角度,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核心驱动力的理论——“暴力”。而且,作者对“暴力”的定义非常宽泛,不单单是血腥的打斗,还包括了经济上的强制,比如税收和贡品,以及政治上的压迫,比如法律和规章制度。我之前一直以为,社会秩序的建立更多是基于人们的自愿合作,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强制性的力量,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暴力”,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部落的形成,到国家的崛起,再到现代社会的种种规则,背后都离不开这种强制力的存在。作者用大量的历史证据来支撑他的论点,从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到近现代的欧洲,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社会现象,都被纳入了他构建的这个“概念性框架”。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给大脑进行一次“系统升级”,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分析工具,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以及那些看不见的权力运作。这本书不适合囫囵吞枣,但每一页都充满了智慧和洞见,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与其说是在讲述历史故事,不如说是在解构历史。作者构建了一个非常宏大的理论框架,用“暴力”作为核心变量,来解释为什么人类社会会从最初的混乱走向各种形态的秩序。我之前一直觉得,“秩序”的形成应该是社会自然演化的结果,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在很多关键时刻,是强制性的力量,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暴力”,在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这种“暴力”不仅仅是刀剑枪炮,也包括了法律、制度、甚至意识形态的压制,所有能够迫使个体遵从某种规则的力量。读到书中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我才明白,原来国家的出现,并非完全是人们为了共同利益而自愿结成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是拥有绝对暴力优势的群体,通过强制手段,将分散的人群整合起来,从而形成了最初的社会秩序。这种观点虽然有些颠覆,但结合历史事实来看,却又显得格外真实。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阴暗面,反而将其置于核心位置,以此来揭示社会运行的内在逻辑。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是,在看待任何社会现象时,都要警惕那些被“常态化”或“正当化”的强制性力量。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历史事件,也让我对当下的社会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暴力与社会秩序》这本书,读下来确实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一开始我以为会充斥着大量的历史战役、政治斗争的细节,但实际内容让我惊喜。作者更侧重于构建一个理论模型,一个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轨迹的“元叙事”。他并没有试图列举所有的暴力事件,而是提炼出暴力在塑造社会结构、确立统治、维持秩序方面的普遍性规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将“暴力”的概念延展到了非物理层面,比如经济上的强制和思想上的禁锢,这让我在理解历史上一些看似“和平”的演变时,也能找到其背后隐藏的权力运作和强制性。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解释性框架”,就像给历史装上了一副滤镜,让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不同时代、不同文明社会中,权力如何分配、秩序如何建立、以及这些过程背后不可或缺的“暴力”元素。作者的论证过程非常严谨,虽然涉及大量的理论阐述,但通过引用的历史事实,使得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而易于理解。我感觉自己仿佛在参加一场高屋建瓴的学术讲座,听一位大师为我剖析人类文明的根基。这本书绝对不是那种轻松阅读的消遣读物,它需要读者投入思考,反复咀嚼,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但一旦你理解了它的逻辑,你会发现,它能够让你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去看待历史,以及我们现在的社会。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叫做《暴力与社会秩序》的书,感觉非常震撼。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试图建立一个能够贯穿人类有文字记载历史的“概念性框架”。我之前对历史的理解,很多时候是碎片化的,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很难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本书就提供了一种非常强大的解释工具。作者认为,暴力不仅仅是历史中的零星插曲,而是塑造社会结构、维持秩序的根本动力。他把“暴力”的概念进行了极大的扩展,包括了军事、政治、经济、甚至文化和宗教的强制力,这些都是用来确保人们遵循特定规则的手段。我特别喜欢他分析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逻辑,感觉把很多我之前模糊的认知都清晰化了。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很多看似“自然”的社会制度和权力结构,其实背后都有着强大的强制力量在支撑。作者的论证过程非常扎实,引用了大量不同文明、不同历史时期的案例,让人觉得他的观点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深厚的历史土壤。这本书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宏观、更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历史,去理解社会演变的内在逻辑。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消化,但绝对是一本能够启发深度思考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