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就像是在理性地山麓上漫步,欣赏风景的同时也要小心高处的严寒。 这是一本“如此”批判现代心理学的书,它批判之后宣扬用佛学中的理性去弥补现代心理学的不足。 作者金木水对现代心理学进行理性的质疑,提出现代心理学在应对心灵问题时的“不够”,并分析了佛教思想中的理性价值;提出两者在应对心灵问题层面上的互通互补。
金木水著的《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 不够》提出了三个“很少问*很少答”的问题: 一,对现代心理学,我们为什么不能预期过高? 二,抛开神秘,佛学的理性价值何在? 三,佛学能否解决现代心理学解决不了的问题? 如果上述话题吸引了你,这就是一本适合你的书 ,因为每位现代人都关注心灵,而现代心理学与佛学 ,都是关于心灵的智慧。
你可能读过心理学的书,但未必读过如此批判现 代心理学的书,*未必见过批判之后还提出解决方法 的书。
你可能读过佛学书,但未必读过如此理性的佛学 书,*未必见过理性到与现代心理学逐一对比的书。
当然也可能,诸位既没读过什么心理学书,也没 读过什么佛学书,那*高效——本书让你一次读懂人 类思想的两种伟大智慧!
金木水,自幼喜爱东西方文化,北京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得芝加哥大学理学硕士、新泽西罗格斯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并在美跨国公司工作数年;归国后创建了年销售额逾一亿美金、员工上千人的工业科技企业,担任集团公司总裁十余年。现旅居海外。上述只说明他的烦恼不比你少。他自称是世俗世界的世俗之人,这并非谦虚,而是事实;但作为世俗之人,他又向往平静的不俗之心,这可能是你与他的共同之处。作者视野开阔、写作风格理性而轻松。如果你希望动脑,那会喜欢他的理性;如果你希望静心,那会喜欢他的轻松;如果你希望两者兼具——这好像有点矛盾,那你会爱上这种风格!
前言:两种智慧
**部分 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为什么我们对这门学科不能预期过高
1. 谁有病,谁没病,谁治病
2. 我爱心理,所以我批评心理学
3. 理性的冲击,上帝死了
4. 科学的冲击,实验活了
5. 行为的冲击,心不见了
6. 关不上也打不开的另一扇窗:弗洛伊德
7. 加一点动机,加一点认知
8. 真科学、伪科学及中间地带
9. 说“不够”,以用户的名义
第二部分 悉达多的心理学——为什么抛开神秘佛学仍有其理性价值?
10. 哪一个悉达多,哪一个佛教
11. 以自为洲,不太像宗教的宗教
12. 以法为洲,不太够哲学的哲学
13. 佛说心理:从苦开始
14. 佛说治疗:灭苦为终
15. 一种想,思维不是我
16. 一种我,我也不是我
17. 一种觉,验证无我
18. 悉达多的认知疗法:无主亦无客
19. 悉达多的行为疗法:实践于正道
第三部分 连接生命的心理学——为什么佛学能解决现代心理学解决不了的问题?
20. 有信念,有感受,才有生命
21. 吾爱吾师,尤爱他对生命的专注
致谢
索引
一本厚实的书,标题赫然写着“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拿到手里,一股沉甸甸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心里想着,这会是一场怎样的思想启迪呢?作为一名对心理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找到能够超越现有理论框架、触及更深层人类体验的视角。现代心理学虽然在解释行为、诊断疾病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但在面对人类存在的根本困惑、精神困境以及追求生命意义的终极问题时,总感觉有些力不从心,留下一片空白。我曾阅读过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他将一切驱动力归结为本能的压抑与释放,这固然深刻,却也显得有些狭隘,似乎将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压缩成了一套简单的生物化学模型。接着是行为主义,斯金纳的“刺激-反应”模式,虽然在行为矫正上颇有成效,但它对意识、思想、情感的忽视,让我总觉得少了一块至关重要的拼图。再到后来的认知心理学,虽然强调了思维过程的重要性,但其过于理性化的倾向,似乎忽略了情绪的复杂性以及潜意识的深远影响。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够融合古老智慧与现代科学、能够提供一套更全面、更深刻理解人类心灵运作机制的理论体系。悉达多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东方哲学的神秘与智慧光辉,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从这个独特的角度,对我们习以为常的现代心理学理论进行审视与超越,填补那些现代科学尚未触及的空白。它是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套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我们的情绪、欲望、恐惧,以及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它是否能指导我们如何真正地认识自己,如何与自己的内心和解,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力量?这些疑问,如同种子一般在我心中萌芽,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书中对于“关系”的探讨,与我以往的认知产生了很大的反差。现代心理学,尤其是在人际关系和家庭治疗领域,常常强调有效的沟通、边界的建立、需求的满足以及情感的表达。这些确实是建立健康关系的基础,但它们似乎更多地聚焦于“如何做”才能拥有更好的关系,而忽略了关系背后更深层的本质。我曾阅读过一些关于“依恋理论”的著作,它深刻地揭示了早期经历对我们成年后亲密关系模式的影响,这为理解关系中的某些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框架。然而,即便是最亲密的伴侣,有时也会因为一些无法言说的隔阂而感到痛苦,那种深刻的孤独感,似乎难以被任何沟通技巧所填补。这本书,以“悉达多的心理学”之名,又会如何看待“关系”?它是否会超越了“人际互动”的层面,去探索一种更根本的、关于“连接”的哲学?我非常期待,它是否会提出一种视角,让我们看到,所有关系,无论多么疏远或亲近,都可能是我们通往更深层自我认识的镜子?它是否会强调,真正的连接,并非来自于我们试图去“改变”对方,或是“被”对方所接纳,而是来自于一种无条件的“看见”和“存在”?我希望它能够引导我们去理解,为何我们如此渴望被爱,又为何如此难以去爱,从而在每一次互动中,都能够找到更深的平静与和谐,不再被关系的起伏所困扰。
评分当我阅读到书中关于“智慧”与“知识”的辨析时,我仿佛醍醐灌顶。现代教育和许多心理学理论,都倾向于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认为获取更多的信息、掌握更多的技能,就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解决问题。然而,我常常发现,即便拥有渊博的知识,面对人生的困境,依然会感到无助和迷茫。那些真正能够指导我做出明智选择、化解内心冲突的,往往并非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洞察力”和“领悟力”。我曾阅读过一些关于“人生导师”和“精神导师”的著作,他们常常被视为拥有非凡智慧的人。但智慧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否可以被系统地传授?这本书,以“悉达多的心理学”为视角,又将如何定义“智慧”?它是否会区分“知识”的积累与“智慧”的显现?我非常期待,它是否会提出一种视角,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智慧,并非来自于外在的获取,而是来自于内心的“觉醒”和“转化”?它是否会揭示,智慧的关键在于“理解”而非“知道”,在于“转化”而非“积累”?我希望它能够指引我,不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堆砌,而是去追求一种更深沉、更具穿透力的内在智慧,从而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做出最符合生命本真的选择。
评分最后,当我合上这本书,脑海中涌现的是一种更为辽阔的视野。现代心理学,尽管在解释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它常常局限于对“症状”的分析,对“功能”的优化,对“正常”的界定。它似乎在努力地将人类“驯服”,使其更符合社会的需求,更易于管理。然而,真正的生命,远不止于此。我曾阅读过许多关于“精神病学”的史书,它们记录了人类历史上对“疯狂”的恐惧与压抑,同时也暗示着,在那些被视为“异常”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深刻智慧。这本书,以“悉达多的心理学”为名,是否是在宣告一种更为根本的、超越了对“正常”与“异常”简单二元划分的理解?它是否是在提醒我们,那些被现代心理学所忽略的、甚至是视为“不够”的部分,恰恰是通往真正生命绽放的关键?我期待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不再仅仅是“纠正”和“改进”,而是去“发现”和“绽放”我们内在的无限可能,从而活出一种真正属于生命本身的、自由而深刻的姿态。
评分随着阅读的深入,书中关于“心智”和“意识”的论述,让我对“我”的理解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动摇。现代心理学,尤其是在认知科学领域,将心智视为大脑的产物,将意识看作是神经活动的涌现。这种解释无疑是科学的,但它在面对那些超越了理性思维、逻辑分析的直觉、灵感、顿悟等体验时,总显得有些苍白。我曾阅读过一些关于“佛教心理学”的著作,它提出了“无我”的概念,试图打破个体意识的边界,去体验一种更广阔的存在。然而,“无我”的概念,对于习惯了以“我”为中心的现代人来说,依然难以理解,更遑论实践。这本书,以“悉达多的心理学”为名,又将如何解析“心智”与“意识”?它是否会提出一种视角,让我们看到,我们所谓的“自我”和“意识”,并非是固定不变的、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流动变化的、相互依存的动态过程?我非常好奇,它是否会提供一种方法,让我们能够观察和理解我们自身的思绪和情绪,而不被它们所控制,从而获得一种更清晰、更宁静的“觉知”?它是否会揭示,在意识的表层之下,还存在着一个更深邃、更广阔的“心灵”空间,而那才是我们真正力量的源泉?我期待它能够带领我,超越对“自我”的执着,去体验一种更自由、更广阔的生命状态。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的目光被引向了书中关于“自我”的概念。现代心理学,尤其是在早期,常常将自我视为一个相对固定、由经历和环境塑造的实体。而我所读过的许多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也大多围绕着童年经历、家庭关系、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展开。这些固然重要,但它们是否就足以解释我们为何会对某些事物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又为何会对另一些事物深感疏离?更进一步,当我们在面对人生中的重大选择,或是经历巨大的痛苦与失落时,那种超越了理性分析和过往经验的感受,又该如何解释?我曾阅读过一些关于“集体无意识”的理论,它提出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将个体经验与人类共同的祖先记忆联系起来。然而,这些理论在具体的操作和应用上,似乎总是显得有些抽象和难以捉摸。这本书,在提到“悉达多的心理学”时,是否会提供一种更具象、更易于理解的方式,来阐述“自我”的本质?它是否会揭示,除了外在的经历,我们内心深处还存在着一些更古老、更根本的力量,在悄无声息地塑造着我们?我非常好奇,它会如何去解构现代心理学中关于“功能性”和“病理学”的二元对立,转而探索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生命本质的理解。比如,我们所谓的“负面情绪”,在它看来,是否仅仅是需要被“治愈”的病症,还是某种更深刻的、关于生命真相的信号?它是否会提出一种全新的方法,让我们不再急于压抑或消除那些让我们感到不适的情绪,而是学会与之共处,从中汲取智慧?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更为宏观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个体心理与更广阔宇宙之间的联系,从而摆脱现代心理学中常见的、过于微观和个体化的视角。
评分当我继续深入阅读,书中关于“痛苦”和“超越”的论述,让我陷入了沉思。现代心理学,尤其是临床心理学,常常将痛苦视为一种需要被消除的病症。抑郁、焦虑、恐惧,这些都被看作是需要通过药物、疗法来“治愈”的障碍。尽管这些方法在缓解症状上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总觉得,它们似乎遗漏了痛苦本身所可能蕴含的某种价值。我曾阅读过许多关于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的研究,它表明,经历过重大创伤的人,在战胜困难之后,可能会在认知、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获得显著的成长。这似乎暗示着,痛苦并非全然是负面的,它可能是一种催化剂,一种推动我们超越自身局限的契机。然而,这种“成长”的机制,以及如何有意识地去引导和实现它,在现代心理学中依然是一个模糊的地带。这本书,以“悉达多的心理学”为视角,会如何解读痛苦?它是否会认为,痛苦是生命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是通往更深层理解的必经之路?我非常好奇,它是否会提供一种方法,让我们不再仅仅是“避免”痛苦,而是学会“拥抱”痛苦,从中学习,并最终实现一种更高层次的“超越”?它是否会揭示,那些我们最害怕的感受,其实可能隐藏着最深刻的智慧,而逃避它们,恰恰阻碍了我们的真正成长?我期待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更为积极、更为深刻地理解和转化痛苦的视角,让我们不再是痛苦的受害者,而是痛苦的智者,能够在苦难中绽放出生命最美的光芒。
评分我对书中关于“限制”与“自由”的思考,感到格外着迷。在现代心理学中,我们常常被告知,我们的行为受到基因、环境、童年经历、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这些“限制”构成了我们行为的边界,也常常成为我们无法实现梦想、无法改变现状的借口。尽管承认这些限制的存在是现实的,但我总觉得,在这些“限制”之下,似乎还隐藏着一种更大的可能性。我曾阅读过一些关于“潜能开发”的理论,它们鼓励我们去挑战极限,去激发内在的能量,但这种“激发”往往是通过一系列可见的训练和努力来实现的。然而,对于那些似乎是“不可能”的突破,以及那种源自内心深处的、不受外在条件影响的“自由”感,又该如何解释?这本书,以“悉达多的心理学”为出发点,又将如何看待“限制”与“自由”?它是否会提出一种视角,让我们看到,我们所谓的“限制”,很多时候并非是客观存在的,而是我们内心深处信念和认知的投射?我非常好奇,它是否会揭示,真正的“自由”,并非来自于摆脱外在的束缚,而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解放”,来自于对一切“限制”的超越?它是否会提供一种方法,让我们能够看到,即便是身处最艰难的境地,我们也依然拥有选择自己态度和反应的自由?我期待它能够引领我,去发现内在的无限可能,从而活出一种更加坚定、更加洒脱的人生。
评分在我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关于“意义”和“目的”的探讨,尤其引起了我的共鸣。现代心理学,尤其是以治疗为导向的学派,常常将个体的心理困扰归结为缺乏明确的目标、对未来的迷茫,或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于是,我们被鼓励去设定短期和长期的目标,去寻找职业上的成就,去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以此来填补内心的空虚。这些建议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帮助的,但它们似乎总是在“做什么”和“拥有什么”层面打转,而很少触及“为何要如此”的根本问题。当生活中的一切似乎都已拥有,目标也已达成,为何内心深处的空虚感依然挥之不去?我曾阅读过一些关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著作,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类面对死亡、自由和孤独自我的焦虑,并强调了创造个体意义的重要性。然而,即便如此,如何真正地“创造”意义,如何摆脱虚无感,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本书,以“悉达多的心理学”为名,是否会提供一种超越了个人意志和外在成就的“意义”来源?它是否会引导我们去探索一种更深层次的、与宇宙和谐相处、与生命本源连接的“目的”?我非常期待,它能够超越现代心理学中常见的“解决问题”的模式,转而提出一种“存在”的智慧。它是否会告诉我们,真正的意义并非来自于我们所创造的事物,而是来自于我们对当下生命的深刻体验和全然接纳?它是否会提供一种方法,让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中,感受到生命本身的庄严与美好,从而不再需要通过不断追求外在的成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我希望它能够引领我走向一种更为安宁、更为深刻的生命状态,一种不再被“意义”的焦虑所困扰的自由。
评分在书中关于“连接”与“分离”的探讨中,我感受到了深远的哲学意味。现代心理学,尤其是在关注个体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领域,有时会强调“独立”和“自主”,鼓励个体去建立清晰的界限,去专注于自身的成长。这在很多情况下是必要的,但我总觉得,过度强调“分离”,似乎也让我们丧失了某种重要的东西,一种与万物相连的深切感受。我曾阅读过一些关于“全息宇宙”和“量子纠缠”的理论,它们似乎暗示着,个体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整个宇宙紧密相连。然而,这些理论在心理学上的具体应用,依然模糊不清。这本书,以“悉达多的心理学”为题,又将如何解读“连接”与“分离”?它是否会提出一种视角,让我们看到,我们所谓的“自我”,并非是坚固独立的堡垒,而是流动的、开放的、与周围环境相互依存的能量场?我非常好奇,它是否会揭示,我们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并非来自于实际的“分离”,而是来自于我们对这种“连接”的遗忘?它是否会提供一种方法,让我们能够超越个体意识的局限,去体验一种更广阔的、与生命整体融为一体的“大我”?我期待它能够引领我,去感受那份深藏于心底的、与万物相生的喜悦,从而活出一种更加圆满、更加和谐的人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