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套装共3册)
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
孩子的说话大人不太懂?孩子内心的需求无法及时察觉?也许,你需要的是学会解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天生的绘画爱好者,而绘画更是一种非文字语言,是孩子表达自我的有效途径,但如何让绘画进一步成为家长走进孩子内心的桥梁呢?本书便为你提供了具体而实际的指导方法。
作者严虎医生不仅是国内绘画心理领域的 专家,也是一位心系孩子的父亲,他将自己研究绘画心理的十年心血结晶与你分享,帮你了解孩子的绘画,从而解读孩子的内心,更让你知道如何来引导、帮助孩子成长,发掘出孩子更多的潜能。
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
儿童绘画的过程和内容是儿童表达思想与情感的工具。本书作者凯西·玛考尔蒂是美国 早的艺术治疗专家之一,她以生动易懂的语言对利用绘画活盍是行儿童心理治疗给予了清晰而详尽的阐述,告诉读者如何通过儿童绘画评价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状况,了解儿童对自我及家庭的认识,从而帮助儿童解决在情感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扰和问题。
儿童绘画是儿童心理发展中一个既充满魅力又富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书中充满智慧的观点不但对心理医生,而且对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和专业人士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
绘画作为一种符号表征形式,是人类心智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也是儿童认识世界、进行交流的手段与工具。
儿童绘画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和表达方式,绘画中蕴含着孩子们的思想与活动。每一次观察他们的绘画过程,解读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我们都会被其深深吸引。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对儿童绘画的研究,我们不可能深入理解孩子画笔下那色彩斑斓的童心世界。
本书集各家研究成果为一体,体现了作者多年任视觉艺术、想象、象征性游戏等领域的工作成就。作者不仅详细勾画了正常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还涉及了美术天才、智障儿童的状;兄,并介绍了绘画与认知、情感、人格的关系,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这让读者对儿童绘画有一
个全方位的认识和了解。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更好地理解我儿子那些难以捉摸的情绪。他有时候会突然生气,有时候又会突然沉默,作为家长,我总是感觉无从下手。这套关于儿童绘画的书,真的像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尤其是在读到《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中关于“情绪表达”的章节时,我豁然开朗。书里用大量的案例说明,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表现为哭闹、发脾气或者退缩的孩子,往往会在绘画中找到释放的出口。我记得我儿子曾经画了一张非常“黑暗”的画,整个画面充斥着黑色的线条,还有一些模糊的、看不清形状的物体。我当时很担心,觉得他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情。这本书告诉我,这样的画作,往往是孩子在表达内心的压抑、恐惧或者愤怒。它建议我们,不要去直接质问孩子“你为什么画成这样?”,而是可以温和地问:“你画的是什么呀?”或者“这个颜色让你有什么感觉?”。这种引导方式,让我觉得很有操作性。我尝试着用书里教的方法,去引导我儿子描述他的画,他开始慢慢地说出一些模糊的词语,虽然不是很清晰,但我能感觉到,他正在尝试着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会我解读画,更重要的是教会我如何去“倾听”孩子,如何在孩子用绘画“说话”的时候,给予他们积极的回应。我开始意识到,孩子并不是有意要让我们烦恼,他们只是需要一个能够理解他们、支持他们的渠道。这套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能够透过孩子们的画笔,看到他们内心真实的世界。
评分读到这套关于儿童绘画和心理学的书籍,我简直像是发现了新大陆!我一直都觉得孩子们的涂鸦并非随意乱画,而是他们内心世界的某种映射,只是我常常因为缺乏专业知识而束手无策,看着孩子画出一个奇怪的形象,我只能猜测,却无法真正理解。这套书就像是一本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我的孩子。 第一本书,它强调了儿童绘画是孩子“另一种语言”,这个概念一下子就抓住了我。我以前总觉得孩子的画只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或者只是对身边事物的简单模仿,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笔,每一个色彩的选择,甚至是画面的构图,都可能蕴含着孩子的情感、想法,甚至是他们尚未学会用语言表达的困惑或喜悦。书中举了很多具体的例子,比如孩子画中反复出现的某个图形,可能代表着他内心的某种焦虑;又或者,他对某个物体的夸张描绘,可能是在渴望被关注。我开始仔细观察我女儿的画,试着去解读她画中的“符号”。她最近画了很多带着尖刺的太阳,我之前只觉得她喜欢画太阳,但这本书记载,尖刺的太阳有时代表着孩子内心的攻击性或者不满,这让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最近我对她的管教方式让她感到不舒服?这本书的文字非常生动,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大量儿童画作的案例分析,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儿童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学家一起解读孩子的心。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色彩心理学的部分,红色代表热情,蓝色代表忧郁,黄色代表快乐,这些基础知识让我对孩子的色彩选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比如,我女儿前段时间情绪低落,画了很多灰色的东西,这本书告诉我,灰色有时是孩子在寻求平静和安全感。这让我更加意识到,我们应该用更温柔、更有耐心的方式去回应孩子的情绪,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或者忽视。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们看懂孩子的画,更是教我们如何倾听孩子,如何与孩子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它让我明白,孩子的绘画不是一个需要“教”的技能,而是一个需要“懂”的窗口。
评分读完《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我感觉自己像是进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儿童心理世界。这本书从“儿童创造的图”这个角度出发,让我看到了孩子们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图画来探索和理解这个世界。我之前一直觉得孩子的画是“好”或““不好”,有“艺术感”或“没艺术感”,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告诉我,每一个孩子创作的图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蕴含着孩子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和珍视。书中有很多关于不同年龄段孩子绘画发展里程碑的介绍,比如在某个年龄段,孩子会开始出现“人物的头身分离”;在另一个年龄段,他们会开始尝试画“圆圈人”。这些描述让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孩子画的这些“奇怪”的形状,都是他们成长的印记,都是他们认知世界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它让我不再因为孩子画得不像而感到焦虑,而是更加关注孩子在绘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考和探索。这本书还探讨了如何激发孩子的绘画潜能,如何为孩子提供一个自由、安全、鼓励创作的环境。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作为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绘画的“支持者”,而不是“评判者”。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有启发性的活动建议,比如让孩子用非传统的材料来绘画,或者鼓励他们根据音乐来创作。这些活动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还能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象征意义”的解读,比如孩子画的房子,可能象征着家庭的安全感;孩子画的树,可能象征着生命的成长。这些解读让我更加能够体会到,孩子画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可能是他们内心世界的某种投射。
评分《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这本书,让我真正认识到,绘画可以是一种如此强大的“沟通”工具。在很多时候,孩子可能不知道如何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想法或者感受,这时候,绘画就成为了他们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绘画来打开孩子的心扉,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表达那些他们可能藏在心底的秘密。我记得我儿子曾经画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场景,他画了一只大大的怪兽,咬着一个小小的、红色的东西。我当时很担心,以为他是在描述什么不好的经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这样的画作,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比如怪兽可能代表着他内心的恐惧,而那个红色的东西,可能代表着他感到被伤害或者失去的东西。作者在书中提供了一种“倾听式”的解读方法,鼓励我们不要带着预设的答案去解读孩子的画,而是要像侦探一样,从画面的每一个细节中去寻找线索,去理解孩子想传达的信息。它让我意识到,我们的解读,应该是基于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基于我们的猜测和担忧。这本书的语言非常细腻,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感受到作者对孩子深深的爱和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绘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孩子建立深度连接的书,一本关于如何用心去倾听孩子内心声音的书。
评分我最近一直被我女儿在学校里的一些小小的社交困境所困扰。她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感到沮丧,或者因为和同学意见不合而选择沉默。我尝试了很多方法,都觉得效果甚微。直到我读到《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这本书,尤其是其中关于“社交互动”的绘画分析,我才茅塞顿开。书中指出,孩子在画作中,可以通过描绘人物之间的距离、互动方式,来反映他们对社交关系的理解和感受。比如,如果孩子画的人物都离得很远,或者每个人都只关注自己,这可能意味着他在社交中感到孤独或者缺乏安全感。我开始让我的女儿画“我和我的同学们”,她画的画面上,大家似乎都在各自玩自己的,她把自己画得小小的,在角落里。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这不仅仅是她画得“不好”,而是她在用画面表达她内心对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的感受。这本书建议,在解读这样的画面时,不要急于否定,而是可以尝试提问:“你画的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呀?”或者“你和他们在一起,感觉怎么样?”。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实用。它让我明白,孩子们的绘画,是他们表达内心需求的一种方式,而我们的回应,应该更加温柔和有策略。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原来绘画不仅仅是艺术,更是孩子与世界连接的一种方式,而我们作为家长,可以通过解读这些“连接”,更好地理解和支持他们。
评分《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这本书,让我对“创造”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我以前总觉得,“创造”是需要天赋的,是少数人的专利,但这本书让我看到,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天生就拥有创造的潜能。书中有很多关于如何激发孩子创造力的建议,比如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绘画材料,比如用手指画、用颜料刮画、用拼贴画等等。我以前总是习惯性地给孩子提供纸和彩笔,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可以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让孩子在探索中发现自己的喜好和特长。我记得我儿子曾经用咖啡渣来画画,我当时觉得很奇怪,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拓展孩子思维和想象力的尝试。书中还强调了“过程”的重要性,认为孩子在绘画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和乐趣,比最终的作品更加重要。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以前是不是太过于关注孩子画得好不好,而忽略了他们绘画时的快乐?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去尝试,去犯错,去探索,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完美。它让我看到了孩子身上那种纯粹的、不受拘束的创造力,并鼓励我去保护和 nurturing 这种宝贵的品质。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绘画,更是关于如何去发现和培养孩子内在的创造力,如何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和热情。
评分我一直觉得,作为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问。尤其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他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复杂,更加难以捉摸。这套关于儿童绘画的书,就像是为我指明了一个方向。在《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这本书中,我看到了绘画如何能够成为孩子表达情绪和想法的“出口”。尤其是对于那些不善于言辞的孩子,绘画更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孩子在绘画中可能出现的心理特征,以及如何通过绘画来帮助孩子处理青春期可能出现的困惑和挑战,比如自我认知、人际关系、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我记得我的儿子最近画了很多“黑暗”的、带有抽象符号的画,我当时感到非常担忧,不知道他是否遇到了什么问题。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这些画可能是在反映他内心的不安和焦虑,是他试图表达的,而我们又听不懂的“语言”。书中建议,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画时,不要过度解读,也不要强行去“纠正”,而是可以试着去问:“你画的这些符号是什么意思呀?”或者“你画这个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感觉?”。这种温和的引导方式,让我觉得很有启发。它让我明白,我们应该成为孩子心灵的倾听者,而不是评判者,更不是“教导者”。这套书让我看到了,绘画不仅仅是孩子的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可以帮助他们成长、成熟的“工具”。它让我对如何与孩子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紧接着翻开第二本书,《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我感觉这本书更加专业,也更加深入。它不仅仅停留在解读的层面,而是开始探讨如何通过绘画来进行心理治疗。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我以前只知道心理治疗是通过谈话进行的,没想到绘画也能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工具。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年龄段儿童在绘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特征,以及如何通过引导性的提问,帮助孩子在绘画中表达和释放内心的情感。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章节是关于“家庭画”的分析。孩子画的家庭成员大小、位置、他们之间的互动方式,都充满了信息。比如,孩子把自己画得很小,而把父母画得很大,可能意味着他缺乏安全感,感到被压迫;又或者,他把自己画在父母的中间,可能是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关注。这本书的分析非常细致,它会告诉你,画面中物体的摆放,线条的粗细,甚至颜色的选择,都有其心理学意义。我开始尝试着让我的孩子画“我的家庭”,然后细细地品味她的作品。她画的爸爸妈妈都很大,而她自己小小地站在一旁,眼神有些茫然。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这可能反映了她最近对我们夫妻关系变化感到不安。书中也提供了一些在绘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禁忌,比如不要随意批评孩子的作品,不要强迫孩子画他们不想画的东西,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指导。这本书的语言虽然有学术性,但并不晦涩难懂,作者善于用平实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心理概念,并结合大量的案例,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它让我明白,绘画不仅仅是一种游戏,更是一种可以触及孩子内心深处的疗愈方式。它给了我一种新的工具,去更好地理解和支持那些我可能无法直接感受到的孩子内心的需求。
评分《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孩子们的“童趣”是多么宝贵。我以前总是觉得,孩子应该“乖乖地”按照大人的意愿去画,或者去模仿那些“标准”的作品。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孩子们的“随意”,他们的“不按常理出牌”,恰恰是他们创造力的源泉。书中举了很多例子,比如孩子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去描绘世界,比如他们会把天空画成绿色,把太阳画成方形。这些看似“错误”的描绘,恰恰是他们独立思考和独特创造力的体现。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不应该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画,而应该去欣赏他们作品中那种纯粹的、自由的童趣。这本书还强调了“玩耍”在绘画中的重要性。它鼓励我们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乐趣的绘画环境,让他们在玩耍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我记得我曾经让我的女儿画“她最喜欢的玩具”,她画的玩具非常“抽象”,完全看不出是什么。我当时有些失望,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她可能是在用一种象征性的方式去表达她对玩具的喜爱,或者是在通过绘画来探索玩具的形态和特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孩子身上那种不受束缚的想象力,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绘画来探索和理解这个世界。它让我更加珍视孩子身上的童真,并鼓励我去保护和 nurturing 这种宝贵的品质。
评分读完《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孩子的涂鸦,不仅仅是“涂鸦”,更是一种“疗愈”。我一直觉得,心理治疗应该是很专业的事情,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才能进行,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孩子们可以在绘画中,自我疗愈。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绘画来帮助孩子处理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比如分离焦虑、创伤经历、或者社交困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安全空间”的绘画练习。作者建议让孩子画一个他们感到最安全、最舒适的地方,可以是现实中的,也可以是想象中的。然后,在需要的时候,让他们回到这个“安全空间”的画面中去寻求安慰。我试着让我的女儿画了她心中的“秘密基地”,她画了一个有着软软的垫子和很多毛绒玩具的房间,还画了一个小小的窗户,可以看见外面的星星。画完之后,她告诉我,她画完这个地方,就觉得心里平静了很多。这让我感到非常神奇。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温和,充满了对孩子的理解和关怀。它并没有把孩子的问题夸大化,而是用一种非常自然、非常日常的方式,来探讨如何通过绘画来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它让我明白,作为家长,我们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提供这样的“绘画疗愈”,而不必总是依赖于外部的专业人士。这本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解决孩子的问题,更在于让我们学会如何成为孩子心灵的引导者,如何陪伴他们一起成长,一起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