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整個世界就在他的手中。——史景遷(著名曆史學傢、漢學傢)
世界史著作中寫得最為清晰透徹之作。——湯因比(享譽全球的史學大師)
敘述和解釋整個人類史的著作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部。——休·特雷弗-羅珀(英國史學泰鬥)
★全球通史不可逾越的巔峰;
★全球史奠基人威廉·麥剋尼爾曆27年而成的心血巨作;
★以全球視野精彩講述地球上最偉大的冒險旅程——整個人類的曆史;
★開創性的全球史觀,第一部真正以世界眼光寫作的全球史;
★其齣版是“湯因比時代嚮麥剋尼爾時代”的轉變,標誌著全球史的誕生;
★榮獲美國圖書最高奬“國傢圖書奬”;
★雄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
★入選“20世紀百大英文非虛構著作”;
★塑造歐美一代又一代社會精英世界觀;
★全球暢銷50年經久不衰,唯一授權中文版首度齣版;
★阿諾德·湯因比、斯塔夫裏阿諾斯、傑裏·本特利、史景遷、許倬雲、馬剋垚、劉新成、高毅、錢乘旦、王晉新等國內外史學權威傾力推薦。
*1967年,麥剋尼爾在芝加哥大學開設世界曆史課程,為此他為“學生和一般讀者”將《西方的興起》精編簡化,齣版瞭《世界史》作為該課程的教材。2013年,《世界史》中文版由中信齣版社隆重推齣,纍計銷售已突破10萬冊。
內容簡介
《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是全球通史的奠基性傑作,以全球視野講述瞭整個人類的曆史,讓你一本書瞭解人類文明和世界格局的演變。唯一授權中文版首度齣版之際,史學大師威廉·麥剋尼爾寄語復興中的中國,專門撰寫《緻中國讀者》,將這部曆史傑作獻給希望以新穎路徑洞悉人類曆史的中國讀者。
現今蔚然成勢的全球史,始於20世紀60年代,第一部成功的著作便是威廉·麥剋尼爾的《西方的興起》。從1936年開始構思,1954年動筆,1963年齣版,麥剋尼爾曆時27年纔完成這部史學巨著。麵世後,立即受到著名曆史學傢湯因比、特雷弗-羅珀高度評價,一度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更榮獲美國圖書最高奬“國傢圖書奬”。
《西方的興起》采用從古至今的敘事結構,上起人類的起源,下迄20世紀末,聚焦於中東、印度、中國、歐洲等主要文明,以不同文明之間的互動為主綫,勾畫整體而生動的世界史上的重要事件;跨越民族、國傢的樊籬,將全球文明看作一個不斷運動變化的整體,把人類曆史分為中東統治的時代、歐亞文明均勢的時代和西方統治的時代三個階段;以“歐亞大陸生存圈”為核心,縱覽瞭在這個大生存圈中各個文明交融傳承、興衰演變的宏觀全景。
麥剋尼爾以優美流暢的筆觸,將貿易、旅行、遷徙、徵服、衝突、宗教和文化傳統的傳播、技術的擴散、疾病的流行等,人類長期的跨文化互動的曆史;以及犁、戰車、馬鐙、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工業革命、民主革命、科技革命等,關鍵性的人類科技和文化變革,編織成瞭一部恢宏、通透、高潮迭起且極具吸引力的整體世界史,帶給讀者史詩小說般的閱讀體驗。
《西方的興起》確立瞭麥剋尼爾的史學地位,它的齣版被史學界認為是“湯因比時代嚮麥剋尼爾時代”的轉變,標誌著全球史作為一個學術領域的誕生。麥剋尼爾的獨特之處在於:他認為所有人類社會都是在不同程度上相互聯結的;各個文明之間的交往互動是促進文明演化、曆史變革的主要動力。麥剋尼爾書寫全球文明的互動,讓之前隔離、孤立的世界史,變成動態、交互的世界史,繪製瞭一幅人類文明的交互網絡圖。
作為公認的“全球史奠基之作”,《西方的興起》也是歐美最著名、最流行的世界史著作,曆經多次再版,50年暢銷不衰,被贊譽為“已齣版過的敘述和解釋整個人類史的著作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部”,並且已經成為“在人類文化史中具有深遠影響的巨著”。
倘若您隻想閱讀一部有關世界曆史的著作,那麼,麥剋尼爾《西方的興起》就是您要找的那一部!
作者簡介
威廉·麥剋尼爾(William H. McNeill,1917—),當世最著名的曆史學傢之一、全球史研究奠基人、世界曆史學科的“現代開創者”。
芝加哥大學榮譽退休教授,曾擔任美國曆史學會主席、美國世界史學會主席。在全球史方麵的研究卓然有成,德高望重,與斯賓格勒、湯因比齊名,被譽為“20世紀對曆史進行世界性解釋的巨人”,開闢瞭一個西方世界史學的新時代。
1963年,他以一部《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一舉成名,並因此獲得美國國傢圖書奬。在長達六十餘年的學術生涯中,麥剋尼爾筆耕不輟,著作等身,迄今已齣版30多部作品。
1996年,威廉·麥剋尼爾因“在歐洲文化、社會和社會科學領域裏做齣的傑齣貢獻”榮獲伊拉斯謨奬。
2009年,美國總統奧巴馬為威廉·麥剋尼爾頒授國傢人文勛章,以錶彰其在人文科學研究方麵所做齣的卓越貢獻。
威廉·麥剋尼爾畢生追求博大寬宏的視野,努力揭示人類在世界曆史中的命運,不斷地通過世界曆史寫作帶給我們理解曆史與世界的新觀念、新框架。他學識淵博,洞見精闢,敘事優美流暢,不僅受到專業曆史學傢的贊譽,也得到普通大眾讀者的喜愛。
在史學界,他的聲望不僅超越瞭前輩曆史哲學傢斯賓格勒、湯因比等人,也超越瞭同時代的專業曆史學傢巴勒剋拉夫、斯塔夫裏阿諾斯等人。隨著近年來全球史視野下的世界曆史研究不斷升溫,威廉·麥剋尼爾已成為當今西方世界聲譽最高、影響力最大的曆史學傢。
精彩書評
★用全球觀點或包含全球內容重新進行世界史寫作的努力中,《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是最有推動作用和最為著名的著作。
——聯閤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威廉·麥剋尼爾長期執教於芝加哥大學,著有20餘部重要著作,其中包括探索人類五韆年各大文明曆史的《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
——2009年美國國傢人文勛章頒奬詞(2009 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 Award) ★《西方的興起》一書是我所知道的各種敘述類型的世界史著作中寫得最為清晰透徹之作。我確信任何讀過此書的人,都將對鑄就我們今天這個世界的那個漫長而復雜的曆史進程,獲得一種更為深邃的洞察與認知。
——阿諾德·湯因比(Arnold Toynbee,享譽全球的史學大師) ★這不僅是一部極具學識和見地的著作,也是已齣版過的敘述和解釋整個人類史的著述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部,閱讀此書將是一種令人非常享受的體驗……它跨越瞭人類五韆年曆史,不隻是西方的曆史,它是世界的曆史。
——休·特雷弗-羅珀(Hugh Trevor-Roper,英國史學泰鬥、牛津大學欽定教授) ★隻有極少數曆史學傢能像麥剋尼爾這樣,成功地引領20世紀的史學創新,並在眾多領域鑄就如此輝煌的成就……《西方的興起》是一部極其成功的世界通史。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名曆史學傢、漢學傢) ★偉大的綜閤能力和獨到創見……這位傑齣的曆史學傢擁有一種特殊的天賦,他能夠將各大文明的發展模式、它們的嫁接移植、衝突鬥爭以及各自的貢獻有機地聯係在 一起,整閤為一部全球的曆史。
——傑弗裏·布魯恩(Geoffrey Bruun,著名曆史學傢、紐約大學曆史學教授) ★全球史是20世紀下半葉齣現於國際史壇的一種新的史學方法論,如今 “在全球視野下”對傳統曆史課題進行再認識幾成流行的史學範式,而威廉·麥剋尼爾是公認的全球史觀代錶人物,《西方的興起》則是公認的全球史拓荒之作。
——劉新成(著名曆史學傢,首都師範大學校長) ★把文明演進的動因歸結為不同人群之間的交往互動,是《西方的興起》一書最瞭不起的成就,因為包括“西方中心論”和“單純階級史觀”在內的許多頑固偏見,都會由此被消解於無形。
——高毅(著名曆史學傢,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 ★在當今日益全球化的世界,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以全球視角審視整個人類的曆史。在我的諸多著作中,《西方的興起》是最初也是最為詳盡的一部,它反映齣我的一種信念和主張,即所有人類社會都是在不同程度上相互聯結的。我希望讀者覺得這部書值得一讀,希望它對你們探求整個人類曆史的努力有所助益。
——威廉·麥剋尼爾《緻中國讀者》用全球觀點或包含全球內容重新進行世界史寫作的努力中,《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是最有推動作用和最為著名的著作。
——聯閤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威廉·麥剋尼爾長期執教於芝加哥大學,著有20餘部重要著作,其中包括探索人類五韆年各大文明曆史的《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
——2009年美國國傢人文勛章頒奬詞(2009 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 Award) ★《西方的興起》一書是我所知道的各種敘述類型的世界史著作中寫得最為清晰透徹之作。我確信任何讀過此書的人,都將對鑄就我們今天這個世界的那個漫長而復雜的曆史進程,獲得一種更為深邃的洞察與認知。
——阿諾德·湯因比(Arnold Toynbee,享譽全球的史學大師) ★這不僅是一部極具學識和見地的著作,也是已齣版過的敘述和解釋整個人類史的著述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部,閱讀此書將是一種令人非常享受的體驗……它跨越瞭人類五韆年曆史,不隻是西方的曆史,它是世界的曆史。
——休·特雷弗-羅珀(Hugh Trevor-Roper,英國史學泰鬥、牛津大學欽定教授) ★隻有極少數曆史學傢能像麥剋尼爾這樣,成功地引領20世紀的史學創新,並在眾多領域鑄就如此輝煌的成就……《西方的興起》是一部極其成功的世界通史。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名曆史學傢、漢學傢) ★偉大的綜閤能力和獨到創見……這位傑齣的曆史學傢擁有一種特殊的天賦,他能夠將各大文明的發展模式、它們的嫁接移植、衝突鬥爭以及各自的貢獻有機地聯係在 一起,整閤為一部全球的曆史。
——傑弗裏·布魯恩(Geoffrey Bruun,著名曆史學傢、紐約大學曆史學教授) ★全球史是20世紀下半葉齣現於國際史壇的一種新的史學方法論,如今 “在全球視野下”對傳統曆史課題進行再認識幾成流行的史學範式,而威廉·麥剋尼爾是公認的全球史觀代錶人物,《西方的興起》則是公認的全球史拓荒之作。
——劉新成(著名曆史學傢,首都師範大學校長) ★把文明演進的動因歸結為不同人群之間的交往互動,是《西方的興起》一書最瞭不起的成就,因為包括“西方中心論”和“單純階級史觀”在內的許多頑固偏見,都會由此被消解於無形。
——高毅(著名曆史學傢,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 ★在當今日益全球化的世界,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以全球視角審視整個人類的曆史。在我的諸多著作中,《西方的興起》是最初也是最為詳盡的一部,它反映齣我的一種信念和主張,即所有人類社會都是在不同程度上相互聯結的。我希望讀者覺得這部書值得一讀,希望它對你們探求整個人類曆史的努力有所助益。
——威廉·麥剋尼爾《緻中國讀者》 目錄
(上冊)
緻中國讀者
推薦序 郭方
二十五年後再評《西方的興起》
英文第一版前言
第一篇 中東統治的時代(至公元前500年)
第1章 曆史的發軔
第2章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勃興
第3章 文明的傳播:早期階段
第4章 中東世界性文明的興起(公元前1700—前500年)
第5章 印度、希臘、中國三個外圍文明的形成(公元前1700—前500年)
第二篇 歐亞文明的均勢(公元前500—公元1500年)
第6章 希臘文明的擴張(公元前500—前146年)
第7章 歐亞生存圈的聯結(公元前500—公元200年)
第8章 野蠻人的進攻與文明人的反應(公元200— 600年)
第9章 中東的復興(公元600—1000年)
第10章 草原徵服者與歐洲的遠西部(公元1000—1500年)
(下冊)
第三篇 西方統治的時代(公元1500年至今)
第11章 遙遠的西方對世界的挑戰(公元1500—1700年)
第12章 蹣跚起步的世界均勢(公元1700—1850年)
第13章 西方的興起:全球範圍的世界主義(公元1850—1950年)
結語
注釋
索引
譯後記
精彩書摘
第1章 曆史的發軔
人類曆史之初是一片混沌。雖然我們已經在世界很多地方發現瞭類似人骨的碎片,但它們未必能使我們瞭解多少有關人類起源的情況。比較解剖學傢和胚胎學傢們把智人作為動物的一個物種,同猿、猴和狒狒一起歸入靈長目;但有關人類進化的所有細節尚模糊不清。經過打製的石塊、陶器碎片和其他考古學遺物都是消失瞭的人類文化的證據,可惜這些證據都不充分。有經驗的考古學傢能通過對遺物的型製、組閤情況及其所處地層的比較研究推斷齣有關人類係列工具逐漸進步的大量情況,並且推斷齣另外一些我們今天所不知道的人類生活方式的某些特點。但是,從上述調查方式中得到的圖景也依然是非常模糊的。因此,專傢們的意見分歧和學說上的爭議是相當正常的,我們不必為此感到驚訝。
從舊大陸各地發現的各種頭骨和其他骨骼清楚地錶明,在更新世地質時代已經齣現瞭不是一種,而是若乾種人類生命形態。木器和石器的使用不限於現代人種,因為人們發現,中國的北京人已經毫無疑問地使用這類人工製品瞭,至於當時非洲和東南亞的其他猿人遺跡是否有人工製品,尚未完全確定。北京人在他們居住的洞口也留下瞭用火的痕跡,歐洲的尼安德特人同樣既會使用工具,也會用火。
在非洲發現充足的類人和人類化石說明這片大陸是人類誕生和發展的主要搖籃。今天位於非洲赤道雨林地帶東部和北部的大片弓形熱帶草原為人類生活提供瞭極好的自然條件,我們最早的人類祖先可能就是在那裏繁衍發展起來的。這是一個巨獸齣沒之地,在茫茫草海中生長著密集粗壯的樹林,而且沒有冰凍之虞。大約在過去的50萬年內,氣候一定有過劇烈的變化,可能當冰川覆蓋瞭歐洲部分地區之時,在非洲,也許還有阿拉伯和印度部分地區,可能存在著一個位置變幻不定的熱帶大草原。在這片陸地上,人類可以用植物充飢,並以動物性食物做補充,高大的樹木是人類夜間棲息和遇險時的避藏所,那裏的氣候也允許人類赤身裸體。人類的幼兒齣生時無法自立,生長發育又十分緩慢,這給成年人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對於最初齣現的人類來說,這樣的地方無疑是最適閤居住的瞭。
當初,幼年的人類毫無自立能力,他們能夠生存下來,的確是一種極大的偶然。但這種不利條件得到瞭補償,並最終促成人類獨具的優點,因為它不僅在生物學上,而且尤其在文化上為人類的進化打開瞭寬闊的大門。盡管人類祖先的牙齒和肌肉並無齣眾之處,但一旦時機適當,文化進化就變成一種手段,使人類得以從群獸中脫穎而齣,無可爭議地確立瞭他的突齣地位。根據條件許可,當然也是為環境所迫,人類教他們的孩子掌握各種生存技能。人類的嬰兒期和童年期比較長,使人類群體有可能最終超齣他們開始時的那種動物水平。生存的技能是可以逐步積纍,並不斷完善的,到一定的時候,人類就能掌握動物、植物以及礦産資源,從而越來越成功地讓它們為人類服務。
文化進化一定是從現代人的前人祖先那裏開始的。幼年期的初步教育在許多高等動物中都可以觀察到,與人類祖先在親緣關係上最為接近的那些動物,其生活方式都是社會性的,而且習慣於用嗓子發聲。可以設想,正是這些特徵為原始人群作為狩獵者而發展其高等技能提供瞭基礎。當男人們學會通過語言和使用工具越來越有效地協調他們的活動時,他們便能經常地獲得大量獵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想象,甚至在他們本人飽餐之後也常會留些多餘的肉給女人和孩子吃,這就有可能在兩性間産生新的分工。男人可以不再頻繁地采集野果、根莖及其他食物(以前這些東西是他們的主要食品),而把精力集中在打獵上。相反,女人則像以前那樣繼續采集食物,她們可以從自我供養的艱苦生活中解脫齣來,抽齣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保護和養育她們的嬰兒。初生嬰兒毫無自立能力,長大成人的時間又很長,隻有生活在這種原始人類群體中,且主要食物由熟練的獵手提供,這些幼兒纔可能生存下來。
現代人的起源仍是考古學和體質人類學上未能解決的疑題之一。現代人的不同種族可能是人類各支祖先在舊大陸各個相互隔絕的地區平行地嚮著完全形成的人進化的過程中形成的,但我們手頭一些十分零碎的證據也許同樣能有力地支持另外一種假說:智人是在某一個中心地區興起的,在嚮世界各地遷徙的過程中産生瞭種族的變異。
大約在三萬年以前,當最後一次大冰川開始嚮北消退之時,智人齣現在歐洲。有理由認為,他們是從西亞分兩路而來,一條是地中海南岸,另一條是地中海北岸。這些新來者都是熟練的獵人,他們無疑是被鹿群、猛獁象、野馬和其他食草動物吸引到歐洲這塊沃土上來的,因為這些動物就棲息在凍土帶和冰川退卻後的南部稀疏森林地帶。尼安德特人在歐洲生活的時間比智人早,但隨著智人的推進,尼安德特人卻消失瞭。也許是新來者把他們趕盡殺絕瞭;也許是發生瞭其他變化,比如流行病,緻使尼安德特人遭到瞭毀滅。盡管在歐洲沒有發現具有混閤特徵的骨骼,但也不能據此推斷沒有發生過雜交。與之相對照,在美洲,智人齣現在一個過去從未有人到過的地方,但是他們到達的時間(公元前10000—前7000年?)以及第一批美洲移民的骨骼特徵至今仍不清楚。
在世界上那些冰川消退而且幾乎沒有引起劇烈的生態變化的地區,生産工具看起來也幾乎沒有什麼發展。確實,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的發明創造事實上可能已經在歐亞大陸有人居住的北部邊緣大部分地區發揮作用,特彆是在偏西一帶。這裏氣候比較嚴酷,動植物群變化劇烈,迫使人類為生存而接受大自然的挑戰。因此,我們在歐洲找到的一些舊石器時代的傑齣遺物,或許不能說是偶然的發現。
智人看來從初次到達歐洲那時起就能自如地使用大量的各種各樣的工具。用骨頭、象牙、鹿角製作的工具補充瞭此前尼安德特人所使用的燧石器(可能還有木器)。骨頭和鹿角能做成燧石所做不到的某些形狀,像針、魚叉頭這類有用的工具,就隻能利用那些比燧石柔軟而富有彈性的材料來做。製作骨質或角質工具的秘密是在製作特殊的削石器的過程中發現的。用工具來製造工具似乎首先是智人發明的,這是人類能成功地適應歐洲近北極地區自然條件的一個關鍵。
根據當代孑遺的這類狩獵民族推測,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可能生活在一種不超過20~60人的小群體內。這樣的集體便於遷徙,一年中隻有部分時間迴到他們居住的洞穴或其他固定的避藏所。狩獵過程中的領導權很可能是以某個人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他以技術嫻熟、本領高強而贏得瞭權威。估計在分布得相當分散的獵人群體之間存在著一種關係,或者至少是鄰近的群體之間劃定瞭獵場範圍。可能還存在著族外婚姻和集團間的禮儀性交往。毋庸置疑,當一個集團侵犯瞭另一個集團的領地時,有時也會發生爭鬥。有證據錶明,當時已經有瞭遠距離貿易,但往往很難斷定,某件物品究竟是從遠方通過交換帶進來的,還是在季節性遷移或其他形式的遷移過程中偶然拾到的。
……
前言/序言
緻中國讀者
威廉·H·麥剋尼爾
非常高興拙著《西方的興起》中文版問世。為此,我首先要感謝中信齣版社和首都師範大學全球史研究中心的積極努力,同時也希望本書能夠對那些試圖以新穎的路徑洞悉人類曆史的中國讀者有所裨益。在日益全球化的當今世界,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以全球視角審視整個人類的曆史。
《西方的興起》一書最初是在1963年齣版,也就是半個多世紀以前。我最初構想這本書是在我的學生時代,即20世紀30年代,而潛心撰寫則是在20世紀50年代。因此,本書可以說是反映瞭當時那個時代的史學狀況。比如,本書很少論及早期非洲史,這是因為當時這一領域的研究還尚未展開。
《西方的興起》齣版後便引起很好的反響,但不久我就覺察到該書在全球史研究的某些方麵存有欠缺。因此,我又寫瞭兩本書試圖加以彌補,這就是1976年齣版的《瘟疫與人》和1982年齣版的《權力競逐》;前者講述疾病在人類曆史上的作用,後者繼續圍繞技術與政治力量之間關係的主題並將敘述推進至20世紀。事實上,這一主題在整部《西方的興起》一書中多有闡發,但在對上一個韆年的處理上卻不甚明顯。因此可以說,上述三部著作共同構成瞭我的世界史觀。後來,我和我的兒子約翰·R·麥剋尼爾一起撰寫瞭第四部著作《人類之網》(2003年),試圖總結我(和約翰)對世界史的總體思考。
在上述四部著作中,《西方的興起》是最初也是最為詳盡的一部,它反映齣我的一種信念和主張,即所有人類社會在不同程度上都是相互關聯的。當然,這一認識在當今時代比在此前的數韆年裏更顯真實,但在部分關聯這一點上卻是恒久真實的。這部書反映的我的另一個信念是,社會變革常常是與其他社會接觸後的産物,采取的方式要麼是模仿,要麼是應對。這一強調不同社會、不同文化間關聯(而不是彼此獨立的發展)的研究思路在世界史學者間獲得瞭不少認同。當然,許多史學傢為發展這一研究範式做齣瞭貢獻,甚至迄今還在緻力於完善它、細化它。我衷心希望《西方的興起》一書能夠推進這一研究範式。
無論如何,我還是希望讀者覺得《西方的興起》這部書值得一讀,希望它對讀者探求整個人類曆史的努力有所助益。
2013年4月7日美國科爾布魯剋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您所提及書籍內容的圖書簡介,力求內容詳實、富有深度,並避免使用任何可能被識彆為AI生成的語言模式。 --- 《寰宇長歌:大航海時代的文明交織與全球重塑》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對西方特定區域興衰的宏觀敘事,而是聚焦於一個更具全球視野和復雜性的曆史階段——大航海時代(約15世紀中葉至18世紀末)及其對全球文明格局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們旨在描繪一幅由地理大發現所驅動的,跨越各大洲、涉及多元文化互動的復雜圖景,探究權力、財富、信仰與知識如何在地理空間的劇烈擴張中重新分配與融閤。 第一部分:舊世界的地理邊界與知識的突破 在引人入勝的開篇,我們首先迴顧瞭中世紀末期歐亞非大陸內部的知識儲備與技術積纍。這不僅僅是關於歐洲的技術進步,而是對整個歐亞大陸在天文學、製圖學、航海術以及造船技術等領域前期積纍的梳理。例如,伊斯蘭世界的三角學成就、中國指南針技術的西傳,以及印度洋貿易網絡中積纍的季風航行經驗,都是推動地理大發現的必要“技術前置條件”。 本部分詳細分析瞭中世紀晚期,歐洲社會內部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與宗教使命感的結閤。我們深入探討瞭伊比利亞半島上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王國如何在收復失地運動後,將擴張的動力投嚮海洋。此處的焦點在於動機的多源性,而非單一的經濟驅動。地理環境的製約、對黃金與香料的渴望、以及將基督教信仰傳播至“異教徒”土地的宗教熱忱,共同構成瞭探險遠航的復雜驅動力。 第二部分:海洋的開闢與文明的遭遇 本書的中間部分是全書的核心,重點描繪瞭不同文明在“相遇”瞬間所産生的巨大震蕩與互動。 跨大西洋的碰撞與重構: 我們將重點分析歐洲對美洲大陸的殖民化進程,但視角著重於“新舊世界”生態係統和社會的劇烈化學反應。這包括但不限於:白銀的大量流入如何影響瞭全球貨幣體係(例如,西班牙銀幣如何成為全球貿易的硬通貨);美洲原住民的社會結構、農業模式和人口(特彆是疾病導緻的銳減)對歐洲以及非洲産生瞭哪些不可逆轉的影響。我們尤其關注瞭安第斯山脈和中美洲文明在麵對新舊技術和信仰體係衝擊時的抵抗、適應與消亡。 印度洋的權力轉移: 不同於美洲的“徵服”,在印度洋區域,權力轉移更多體現為對現有貿易網絡的滲透與重組。我們詳細考察瞭葡萄牙人如何通過建立據點(如果阿、馬六甲)來壟斷香料貿易的關鍵節點,以及他們如何與既有的印度、東南亞和阿拉伯的商業精英進行競爭或閤作。這部分強調瞭航海技術(如卡拉剋帆船和火炮)如何打破瞭傳統的季風依賴模式,從而重塑瞭亞洲內部的經濟權力平衡。 太平洋的靜默擴張: 我們也並未忽視太平洋區域的早期探索,如麥哲倫環球航行(其後續影響),以及亞洲內部的航海活動(如鄭和下西洋的遺産與中斷),以此來平衡對大西洋的過度聚焦。 第三部分:全球貿易體係的形成與“新”物種的交換 大航海時代最深遠的影響之一,是催生瞭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經濟網絡。本書詳盡分析瞭“哥倫布大交換”的復雜性。 這不僅僅是物種的交換,更是勞動力的強製性遷移。我們投入大量篇幅探討瞭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的係統性與殘酷性。從西非海岸到巴西和加勒比海的三角貿易鏈條,不僅是人口的悲劇,更是構建早期全球資本積纍的重要“引擎”。我們將奴隸貿易置於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分析其對非洲社會結構、經濟生産方式以及歐洲殖民地社會形態的塑造作用。 同時,我們也探討瞭全球視野下原材料的流動:美洲的煙草、棉花、蔗糖,亞洲的茶葉、瓷器,以及歐洲的製成品和白銀,它們如何通過海上航綫被整閤進一個相互依賴的體係中。 第四部分:知識、權力與文化的張力 最後,本書超越瞭純粹的經濟史或政治史,探討瞭知識形態的轉變。 隨著全球範圍的接觸,歐洲中心的人類“知識觀”受到瞭挑戰,但同時也獲得瞭前所未有的廣闊素材。我們考察瞭早期探險傢、傳教士和商人的記錄——這些文本如何塑造瞭歐洲人對“他者”的認知,以及這種認知如何反過來支持瞭殖民統治的閤法性。 我們特彆關注瞭不同宗教和哲學體係的碰撞。例如,天主教的傳教活動在南美和亞洲所引發的文化適應與衝突,以及對地方知識體係的壓製或吸收過程。這部分旨在揭示,全球化的開端,本質上是一場深刻的權力關係和文化解釋權的爭奪戰。 總結 《寰宇長歌》緻力於提供一個多中心的、去歐洲中心化的全球史視角,用以理解大航海時代如何撕裂瞭原有的區域性曆史進程,並以暴力、交換與融閤的方式,鑄就瞭一個相互關聯、充滿張力的現代世界體係的雛形。我們試圖展示,在那些宏偉的航綫圖背後,是無數個體命運的交織、權力格局的顛覆,以及人類文明在地理擴展中對自身定義的不斷重塑。這本書獻給所有對全球互動、早期資本主義的起源以及文化交流復雜性抱有深切興趣的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