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求識錄

讀史求識錄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蔡鴻生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通史
  • 史學
  • 文化
  • 國史
  • 讀史
  • 啓示
  • 知識
  • 記錄
  • 中華文明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東省齣版集團 ,
ISBN:9787218067773
版次:1
商品編碼:1007229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8-01-02
頁數:18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讀史求識,脫俗求真,是陳寅恪先生的遺教。我雖然不敢淡忘,但踐行不得力,成效微乎其微。難當然是難的。自從唐朝人劉知幾提齣“纔、學、識”三字訣,治史的規格就被推上新颱階。到瞭近代,梁啓超在《中國曆史研究法補編》中作齣更具體的闡釋:史識是講曆史傢的觀察力。做一個史傢,需要何種觀察力?這種觀察力如何養成?觀察要銳敏,即所謂“讀書得間”。

目錄

小引
上輯
曆史研究要以人為本
史與思
宗教傳播史方法論淺議
專門史與通識
“粟特人在中國”的再研討
關於知、識、文的聯係和區彆
中國學術三名著
中國文化的海外媒介:華裔學者
避免架空立說
我們不提倡“速成”
精神産品和精神傢園
下輯
仰望陳寅恪銅像
從手跡看心跡——讀梁方仲教授聽陳寅恪先生講課的筆記
曆史人物的後世造影——陳寅恪的武則天與郭沫若的武則天
中外交通史上的鬍商與蕃客
宋代舶來品“海井”和“冷瓶”引發的思考
尼姑與中國文化
文化交流的“二西”眼界
文化交流的“迴流”現象
文獻解讀與文化研究
治學片談
附錄訪談紀要
後記

精彩書摘

  李嘉榮:在您的著作中很強調曆史要知人論世,實踐起來覺得很難,具體應該怎麼落實?
  答:以前很多種說法,一種就是很大很空的,學曆史就是要瞭解、掌握社會發展規律。社會發展規律看不見、摸不著,所以這個答案也好像不是很能讓人信服。另外一個就是說學曆史可以汲取經驗教訓,這個是常常講,也許現在還這麼說。誰都知道曆史不可重復,曆史是一次性的,所以曆史是不可能復製的、不可能剋隆的。既然這樣,五百年前的那條經驗教訓,你五百年後都沒有機會再撞到它,那還有什麼用呢?這個迴答也很難令人信服。如果說曆史學的功能,高度濃縮的話,就是孟子說的“知人論世”。那麼,按主觀認識能力來說,無論“知人”還是“論世”,這兩件都很難。老百姓都懂,知人知麵不知心。遇到笑裏藏刀,看得到他笑看不到刀,容易上當受騙。時代風雲變幻莫測,在這種情況下,你要對時代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那就更加復雜。曆史專業可以說有利於知人論世,過去人類生活就是曆史。所以講曆史很重要的一個就是時間的問題。一般時間分三段,過去、現在、未來,中外都這麼說,羅馬的奧古斯都、佛教和摩尼教都是三段,叫三際。冷靜想一想,時間這三段究竟是怎麼一迴事?像平分一個東西嗎?第一段是過去,第二段是現在,第三段是未來,時間這個概念實際狀況不是這樣。過去是很長的,現在一過就變成過去瞭,昨天21日,今天22日,21日已經成為過去瞭,我們現在是22日,明天是未來,照著明天來說22日就是過去瞭。然後這個未來也是很長,你知道這個未來終點在哪裏?過去的起點你也不知道,誰也不知道過去的起點從哪裏開始的。現在實際是銜接過去和未來的一條綫,是變動的、短促的。現在立刻就變成過去。未來就是還沒有來。
《山川入夢錄》 一捲煙雲,半生山水,以筆墨為舟,渡盡人間煙火。 本書並非浩瀚史冊的摹本,亦非晦澀哲思的堆砌。它是一部關於“在路上”的個人觀察與體悟,是作者以雙腳丈量大地,以心靈感應風雨的記錄。全書以散文隨筆的形式展開,串聯起近二十年來,足跡所及的廣袤山河、古老城鎮與尋常巷陌中的種種人事與景物,旨在探尋自然之美與生活之真,而非考據曆史事件的來龍去脈。 全書內容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核心主題展開,行文風格追求詩意與寫實的交織: --- 第一編:北國的霜雪與風骨 主題聚焦: 探索北方地域的地理特徵、氣候對人文精神的影響,以及在極寒環境中生命力的展現。 本篇著重描繪瞭遼東半島鼕季的凜冽與壯闊。我們不討論任何朝代的更迭,而是聚焦於冰雪如何雕刻齣當地人的性格與生活方式。 章節細述(示例): 1. 雪原上的沉默(關於東北林場): 記錄瞭在零下三十度的林場中,伐木工人日復一日的勞作。筆墨集中於光影在雪地上的反射、鋸木聲在寂靜中迴蕩的物理感受,以及煙囪裏升起的裊裊炊煙所蘊含的溫情。重點在於描繪環境的嚴酷如何磨礪齣一種內斂而堅韌的“風骨”,而非曆史事件的因果。 2. 山海關的潮汐: 描述瞭在非旅遊旺季,海邊漁村的日常景象。重點在於海水的顔色變化、漁民晾曬漁網的勞作姿態,以及那股帶著鹹味的、永不休止的海風。這部分旨在捕捉一種地理環境對地域文化潛移默化的塑造力。 3. 戈壁的呼吸: 轉入內陸高原,記錄瞭在廣袤的戈壁灘上,僅存的幾戶人傢如何與乾旱抗爭。重點放在對植被稀疏形態的描摹,以及夜晚星空下,那種令人屏息的宇宙感。敘事完全圍繞個體生存的智慧展開。 --- 第二編:巴蜀的煙雨與況味 主題聚焦: 聚焦於南方多雨、多霧地貌對生活節奏和審美情趣的影響,側重於“味覺”與“濕度”的感官體驗。 這一部分完全專注於描繪感官世界,是對南方濕潤氣候下,生活氣息的細緻捕捉。 章節細述(示例): 1. 青石闆上的苔痕: 深入一座古老山城(如重慶或成都的舊城區),描述雨水滲透進青石闆縫隙中,生齣的一層層墨綠色的苔蘚。重點在於描繪這種“濕潤的美學”——老藤、剝落的牆皮、被雨水洗滌後愈發濃鬱的植物香氣。 2. 茶館裏的時光慢煮: 詳述在竹椅上慢飲蓋碗茶的場景。觀察不同年齡段的人們如何圍繞著茶水進行交流,他們的語速、手勢,以及陽光穿透薄霧照進茶館時的光綫質感。這裏探討的是一種慢節奏的生活哲學,而非茶的曆史或政治意義。 3. 江畔的船傢歌謠: 記錄在長江支流上偶遇的一支船隊,他們的號子聲如何與水流聲交織。關注的是聲音的物理特性以及其在特定環境中營造齣的氛圍,而非歌詞的含義或民間藝術的起源。 --- 第三編:江淮的田園與哲思 主題聚焦: 考察平原水鄉地帶的農耕文明與水係對當地人精神氣質的影響,探討人與土地的和諧共生。 本篇緻力於描繪江南水鄉的寜靜緻遠,筆觸細膩,充滿對田園生活秩序的贊美。 章節細述(示例): 1. 阡陌上的日齣: 詳細描繪清晨,水稻田倒映著天空的景象。重點在於水麵上波紋的擴散、晨霧的升騰、農人荷鋤下田的剪影,以及泥土被水潤澤後的獨特氣味。這是一種對農業景觀的純粹美學記錄。 2. 橋洞下的倒影: 聚焦於一座座石拱橋,觀察光綫穿過橋洞時在水麵投下的幾何圖形變化。描繪孩童在橋邊嬉戲,槳聲打破水麵平靜的瞬間。強調的是結構、光影與水流的互動關係。 3. 舊宅的木格窗: 探訪一處無人居住的舊式民居,重點描繪光綫透過雕花的木格窗,在布滿灰塵的地麵上投下斑駁光影的景象。著重於時間在建築材料上留下的痕跡,是對“靜默的室內空間”的沉思。 --- 第四編:邊陲的壯麗與孤寂 主題聚焦: 轉嚮高原與邊境地帶,描繪地貌的巨大尺度感,以及在極端環境下個體存在的渺小與高貴。 本篇的基調更為宏大,是對自然界原始力量的敬畏。 章節細述(示例): 1. 高原的色彩光譜: 記錄在西藏或雲南高海拔地區的見聞。重點在於天空的藍、岩石的赭、經幡的紅黃藍白綠所構成的視覺衝擊力,以及空氣稀薄帶來的感官上的清晰感。探討的是色彩的飽和度與地域的純淨性。 2. 風蝕的雕塑: 描寫經過億萬年風力雕刻而成的奇特岩石群。不涉及地質年代的精確劃分,而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贊嘆自然界作為最偉大雕塑傢的技藝,以及這些“無聲的藝術品”所蘊含的漫長耐心。 3. 守望者的身影: 記錄在偏遠邊防綫上,一位老牧民(或看守者)的日常生活片段。他們如何與自然界的巨大變化相處,他們的眼神裏所承載的遼闊感。這部分是對“堅守”這一行為本身所散發齣的精神力量的描摹。 --- 結語:行者的心路 全書的收束並非曆史結論,而是對“行走”這一行為本身的意義的再確認。作者認為,真正的求知,不在於案頭的捲帙,而在於親曆的寒暑。每一次駐足,都是一次與世界深層的對話。本書旨在提供一種觀察世界的方式:慢下來,去看,去聽,去感受那些被日常瑣碎遮蔽瞭的,土地的脈搏與生命的韌性。 簡而言之,這是一部關於山川的“感官記錄”與“心境地圖”,它描繪的是風景與人在特定時空下的交匯狀態,而非任何曆史事件的梳理或論證。

用戶評價

評分

書評四: 我用瞭整整一個周末的時間來研讀這本書的某個核心章節,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構建論證體係時的嚴密性。他似乎非常注重史料的相互印證,每一個論斷背後都有多重來源的支持,這極大地增強瞭內容的可靠性與說服力。閱讀過程中,我好幾次需要停下來,查閱作者引用的那些晦澀的典籍原文,纔能完全跟上他的思路鏈條。這種閱讀體驗是高強度的,它要求讀者也必須保持高度的專注和投入。這絕不是一本可以“泛讀”的書籍,它需要你投入時間去解構、去消化,纔能真正領悟其中蘊含的復雜邏輯關係。對於那些追求深度學術探討,不滿足於膚淺解讀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堅實可靠的學理基礎,它提供的是“怎麼想”的方法論,而非簡單的“是什麼”的答案。

評分

書評一: 這部作品的文字功底實在令人贊嘆,簡直是一場文學的盛宴。作者對於語言的駕馭能力非同凡響,每一個句子都像是經過精心雕琢的寶石,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尤其是在描述人物情感和曆史場景時,那種細膩入微的筆觸,仿佛能讓人身臨其境,感受到字裏行間湧動的澎湃情感。閱讀它,就像是在與一位技藝精湛的匠人對話,他用最精妙的工具,將冰冷的曆史素材打磨成瞭有血有肉、引人入勝的故事。更難得的是,作者的敘事節奏張弛有度,時而娓娓道來,時而波瀾壯闊,這種起伏感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體驗。我甚至在一些段落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絕妙的措辭,試圖理解其中蘊含的深層意境。對於喜愛文字美感和文學技巧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次不容錯過的精神洗禮。它不僅僅是記錄瞭什麼,更重要的是它如何講述,那種優雅而有力的錶達方式,讓人愛不釋手。

評分

書評三: 這書的裝幀設計簡直太有品位瞭,拿到手裏沉甸甸的,散發著一種經久耐看的質感。內頁的紙張選擇也非常考究,墨色的印刷清晰銳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這種對實體書的尊重,在現在這個電子化時代裏顯得尤為珍貴。我個人特彆欣賞那種排版上的留白處理,不多不少,恰到好處地給予瞭讀者思考的空間,讓文字仿佛能呼吸起來。我甚至有些捨不得在上麵做任何標記,生怕破壞瞭它原本的完美。對於我這種偏愛實體書的“老派”讀者來說,一本好的書不僅內容重要,其物質形態所帶來的儀式感和觸感也是閱讀體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說,這本書在齣版工藝上的用心程度,與它所承載的學識深度是相匹配的,體現瞭製作者的匠人精神。

評分

書評五: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跨越瞭時代的局限性。作者似乎擁有一種非常超然的曆史視角,他沒有被自己所處的時代背景或既有的主流觀點所束縛。在分析一些曆史事件時,他能夠巧妙地將古今經驗進行對照,從而揭示齣人類行為模式中那些恒久不變的規律。這種穿透曆史迷霧,直抵人性深處的觀察,是極其難得的。每次讀到他處理那些敏感或存有爭議的議題時,都能感受到一種冷靜的、近乎科學傢的客觀態度,但同時又不失對個體命運的關懷。它像是一麵棱鏡,摺射齣曆史的多重光譜,讓人明白“過去”並非是僵死的定論,而是一個不斷被重新理解和詮釋的動態過程。這本書成功地將曆史學與某種哲學思辨熔鑄於一爐,讀完後,我對許多既有觀念都有瞭更靈活的審視角度。

評分

書評二: 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類題材的書籍抱有很高的期望,畢竟“求識”二字就意味著深刻的洞察力。看完之後,我得承認,它在某些角度上的確展現瞭作者獨到的見解,但整體而言,我總覺得在“新意”上稍微欠缺瞭一點火候。論述的框架是紮實的,邏輯也算清晰,但總覺得是站在前人肩膀上進行的梳理和整閤,缺乏那種“一語驚醒夢中人”的震撼感。我期待的“識”是能夠穿透錶象,直達本質的,是能讓人顛覆固有認知的角度。這本書更像是一份詳盡且考究的參考資料,它幫你把散落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體係,這對於入門者來說價值連城。但對於已經有一定基礎的讀者來說,可能更多的是一種知識的復習和確認,而不是突破。如果能在批判性思維上再大膽一些,或許能更上一層樓。

評分

蔡鴻生老師的書,寫得樸實,卻是感人至深

評分

蔡鴻生老師的書,寫得樸實,卻是感人至深

評分

蔡鴻生老師的書,寫得樸實,卻是感人至深

評分

蔡鴻生教授是當代著名史學傢,這本文集收錄瞭他研究曆史的所得與感悟。有內涵、有深度,值得曆史學愛好者細細品味~~~

評分

評分

很好

評分

本來想買楊奎鬆的,結果買瞭這本

評分

讀史求識,脫俗求真,是陳寅恪先生的遺教。

評分

很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