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宋筆記(第6編·3)(繁體竪排版)

全宋筆記(第6編·3)(繁體竪排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編
圖書標籤:
  • 宋代史料
  • 筆記文獻
  • 曆史研究
  • 文化史
  • 古籍
  • 宋史
  • 全宋筆記
  • 繁體
  • 竪排版
  • 地方誌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大象齣版社
ISBN:9787534776908
版次:1
商品編碼:11359960
品牌:大象齣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8
字數:21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宋人筆記是中國古籍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也是宋代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瞭解中國古代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寶貴資料,具有較高的史料和文化價值。《全宋筆記(第6編·3)(繁體竪排版)》係統整理點校,采用繁體字竪排,新式標點。

內頁插圖

目錄

鬆窗百說 李季可撰
省心雜言 李邦獻撰
嶺外代答 周去非撰
常談 吳箕撰
采石戰勝錄 員興宗撰
采石瓜洲斃亮記 蹇 駒撰
采石斃亮記 佚 名撰
煬王江上錄 佚 名撰
臥遊錄 呂祖謙撰

精彩書摘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吉凶悔吝自天,然無有不由己者。
  壽夭在天,安危在人。知天理者,夭或可壽;忽人事者,雖安必危。
  韆斤之石置之立阪之上,一力可以落九仞;萬斛之舟溯於急流之中,片帆可以去韆裏,勢使然也。若馳羣馬於平陸,集多士於大庭,非駿足奇纔不可得先。
  人之有過失,猶身之有疾病。攻之以藥石,誨之以廉恥,雖過失不害為賢者,雖疾病不失為全人。
  為善者不雲利,逐利者不見善,舜、蹠之徒自此分。捨生取義,固不可得;見利思義,聖人亦取之。殆哉!不可言況可為乎?孟子答梁惠王之言至矣。
  口腹不節,緻疾之因;念慮不正,殺身之本。
  驕富貴者戚戚,安貧賤者休休,所以景公韆駟不及顏子之一瓢也。
  外事無大小,中慾無淺深。有斷則生,無斷則死,大丈夫以斷為先。
  人皆有好生惡死之心,人皆有捨生取死之道。何也?見善不明耳!
  教子弟無他術,使耳所聞者善言,目所見者善行。善根於心,則動容周鏇無非善。譬如鬍越交居,再世則語音變。幼則視父兄,長則視朋友,雖然善惡有種,視先世如何耳。
  有遇能悔者,不失為君子;知過遂非者,其小人耳!
  官爵富量貝在人,謂之淌來;道德行義在我,謂之自得。淌來者足以驕妻妾,自得者可以輕公卿。君子所以修天爵,而人爵從之。
  事親有隱而無犯,事君有犯而無隱,事師無犯無隱,聖人不易之論也。古之所謂犯者,以己所見而陳之於君,不以犯上馬犯也;後世所謂犯者,處卑位而言非其職,徒以沽名之心,務行其說,直前詆訐,無益於世。愚以謂若能以事師之道事君,無隱則不敢逢君之惡,無犯則不忍暴君之失。諫可行言可聽,膏澤可下於民,不亦美歟?
  欲去病,則正本,本固則病可攻,藥石可以効;欲齊傢,則正身,身端則傢可理,號令可以行。固其本,端其身,非一朝一夕之事也。
  事親孝者,事君必忠,何以知之?良知固存,雖妻子不能移其愛,推此以盡為臣之道,則爵祿安能易其守。子惟知有親,焉得不孝;臣惟知有君,安得不忠。所以良知者,其可忘乎?
  ……
翰墨留香:宋代文人的心靈圖景與時代側影 本書匯集瞭一批宋代文人的重要筆記文獻,旨在深入展現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知識分子的思想脈絡、日常生活、藝術情趣以及他們對世事變遷的獨特觀察與反思。這些筆記,如同散落於曆史長河中的珍珠,以其細碎而真實的筆觸,勾勒齣一幅立體、飽滿的宋代社會風俗畫捲。 一、捲帙浩繁中的筆墨人生 宋代文人階層空前壯大,他們的生活不再僅僅圍繞科舉與仕途,而是滲透到瞭日常的衣食住行、山水遊賞乃至器物考證之中。本書所收錄的篇什,極大地拓寬瞭我們對宋代“士大夫”身份認知的邊界。 1. 雅集與交遊的社會網絡: 書中詳載瞭當時的文人雅集場景,如麯水流觴、擊鼓傳花等風雅活動。這些記錄不僅是娛樂方式的展現,更是士人構建人際關係、互相砥礪學問的重要場域。我們得以窺見蘇軾、歐陽修等大傢在不同場閤與同僚、後輩的唱和酬酢,從中可體會到宋人重“交遊”之風的深層文化意蘊——友情與學問常常相互依存、互為映照。 2. 起居與日常的細節描摹: 筆記中不乏對居傢生活的細膩描述。例如,對書齋陳設的講究,對飲茶之道的精研,對香藥燃焚的偏好,乃至對園林布局的審美趨嚮,無不體現齣宋人對“生活美學”的極緻追求。這些看似瑣碎的記述,恰恰是理解宋代市民文化與精英文化交融的關鍵切口。我們看到,即便是身處貶謫或睏頓之時,文人依然試圖通過對器物、環境的掌控,來維係內心的秩序感和精神的獨立性。 二、學術思辨與藝術鑒賞的深度透視 宋代是中國美學的一個高峰期,其思想的活躍性與藝術的成熟性達到瞭一個空前的平衡。本書中的筆記,是研究宋代理學、史學、文學及藝術史的珍貴一手資料。 1. 經史之辨與理學萌芽: 許多筆記記錄瞭當時的學者對儒傢經典的再闡釋與爭鳴。關於“天理”、“人欲”的探討,關於硃子學與陸王學前期的思想碰撞,雖然不如專門的哲學著作那樣體係完備,但卻展現瞭這些宏大理論如何在民間、在日常討論中被消化和流傳。其中,對於史書的考訂、對前朝得失的評議,也摺射齣宋人對“以史為鑒”的深刻反思。 2. 詩文創作的“緣起”與“錘煉”: 筆記是文人記錄創作靈感、自我批評和對他人作品評點的重要場所。書中收錄瞭一些關於作詩用典的考證,以及對某些名句“如何得來”的追溯。這些內部材料揭示瞭宋詩的格律之嚴謹、意象之精妙,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曆經反復斟酌、反復推敲的結果,體現瞭宋人對“格律之美”與“意境之深”的執著。 3. 鑒藏之學的興盛: 宋代對金石、書畫、古玩的熱衷,推動瞭中國鑒藏史的發展。本書中的記錄,包括對宋徽宗親筆題跋的追憶、對米芾“刷字”的軼事、對珍貴古物的流傳脈絡的零星記載,為我們重建宋代的藝術品市場和鑒賞標準提供瞭寶貴的綫索。這些筆記展現瞭宋人對古物的尊重,以及他們試圖通過占有和研究古物,來確立自身文化正統性的努力。 三、世事浮沉中的個體悲歡 宋代的曆史充滿瞭戲劇性,從北宋的繁華到南渡的偏安,文人的命運也隨之起伏跌宕。筆記往往是記錄這些時代劇變的最佳載體,因為它更側重於“親曆者的感受”而非官方的敘事。 1. 邊塞烽煙與南遷的記憶: 麵對金人的入侵與國傢的衰落,許多筆記流露齣深沉的憂患意識。例如,對靖康之變的間接描述,對淪陷區風俗的對比,以及在南遷途中所見所聞的感喟,都體現瞭知識分子在國破傢亡之際的復雜心態——既有對往昔盛世的緬懷,也有對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憤懣。 2. 貶謫生涯的精神自救: 許多傑齣文人因直言進諫或政治鬥爭而遭受貶謫。筆記記錄瞭他們在嶺南、潮州等偏遠之地,如何通過與當地樸素民風的接觸,在自然山水中尋找慰藉,並完成自我精神的重建。這種“以山水為師,以竹為友”的記述,深刻反映瞭士大夫在逆境中保持人格獨立與精神高貴的文化策略。 3. 奇異怪誕的社會側錄: 除瞭高雅的學術和藝術,筆記也保留瞭宋代社會底層的民間傳聞、奇人異事和地方風俗的記錄。這些非主流的敘事,為我們研究宋代的民間信仰、巫術流變、甚至早期科學現象的觀察提供瞭側麵佐證,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宋代社會肌理的認知。 結語: 本書並非一部結構嚴謹的史學專著,而是由無數宋代文人隨手記錄下的心緒與見聞匯集而成。它們如同宋代士人的“私密日記”,以一種去雕飾的姿態,呈現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真實狀態:他們既是高雅的鑒賞傢、深邃的思想者,也是充滿喜怒哀樂的普通人。通過這些看似零散的筆觸,我們得以穿越韆年,與那群身處鼎盛與衰亡邊緣的文人,進行一場真誠而深刻的對話。閱讀這些筆記,即是迴溯宋代精神氣質的源頭,感受中華文化在特定曆史時期的獨特溫度。

用戶評價

評分

不同於一般文集偏重宏大敘事,這套筆記的魅力在於它的“碎化”與“多重視角”。它像一張由無數光點編織而成的網,沒有單一的主綫牽引,而是通過無數個側麵、無數個角度,最終匯聚成一幅完整的時代圖景。閱讀時,我時常需要結閤其他史料進行交叉驗證和理解,這種主動的探索過程本身就極富樂趣。尤其是一些關於學術爭鳴、文人之間的唱和酬酢的記錄,展現瞭宋代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活力與張力。這種非綫性、多維度的信息輸入,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那個時代復雜性的理解,遠比平麵化的史書敘述來得更加立體和真實可信。

評分

這本書的史料價值無疑是極其深厚的,光是目錄和章節劃分就能看齣其內容的龐雜與精細。我特彆欣賞它對宋代社會生活的全景式描摹,那種微觀到極緻的記錄,使得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事件堆砌,而是充滿瞭人間的煙火氣。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被一些意想不到的細節所吸引,比如關於當時士人日常飲茶的習慣、地方官員的軼事,乃至市井百態的描繪,都細緻入微,仿佛能透過文字看到那個時代的真實脈動。這些零散卻又極具價值的片段,為研究宋代社會史提供瞭非常鮮活的佐證,讓原本抽象的曆史概念變得具體可感。可以說,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宋代社會肌理的研究者或愛好者而言,這都是一套不可或缺的案頭必備之作。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確實讓人眼前一亮。初翻閱時,那種復古的竪排設計,配閤著精美的字體,仿佛立刻將人帶迴瞭那個墨香四溢的時代。紙張的質感也挑不齣什麼毛病,厚實而略帶韌性,讀起來非常舒服,即便是長時間閱讀,指尖觸感也依然溫潤。封麵設計上,那種內斂的古典美學拿捏得恰到好處,沒有過分花哨的裝飾,卻能在細節處彰顯齣內容的厚重與曆史感。對於我這種喜歡實體書、追求閱讀體驗的人來說,光是捧著它翻閱,就已經算是一種享受瞭。每一次打開,都能感受到編纂者在版式設計上所傾注的心血,每一個細節都透露齣對傳統的尊重與敬意。能把一套學術性較強的筆記整理成如此賞心悅目的實體書,實在難得,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

評分

作為長期關注古代文獻整理的讀者,我對這套書的注釋體係給予高度肯定。在如此浩繁的筆記中,要做到精準校勘和詳盡注釋,工作量是難以想象的。編纂者顯然投入瞭巨大的精力去辨析字詞、考證典故、厘清人物關係。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腳注和參注,往往是解開疑難、貫通上下文的關鍵鑰匙。正是這些嚴謹細緻的學問功夫,使得我們這些後學者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有效地吸收和理解這些跨越時空的智慧結晶。沒有這層堅實的學術基礎做支撐,再精美的裝幀和再宏大的規模也終將淪為形式主義,而這套書顯然在“裏子”上也做到瞭極緻的紮實可靠。

評分

從閱讀的難度和信息密度來看,這本書的門檻設置得相當高,但一旦跨過初期的適應期,隨後的收獲是巨大的。文字多半是古奧精煉的文言,需要一定的文史功底纔能順暢閱讀,這無疑篩選掉瞭一部分僅憑好奇心翻閱的讀者。然而,正是這種不加迎閤的嚴謹態度,保證瞭內容的原汁原味和學術的純粹性。我個人是抱著學習和考證的心態來對待的,每一篇筆記的背後,都蘊含著作者對當時政治、文化乃至哲學思想的深刻洞察。在逐字逐句的推敲中,我不僅汲取瞭知識,更領悟到古人在敘事和觀察事物時所采用的獨特視角與思維方式,這對於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也大有裨益。

評分

外事無大小,中慾無淺深。有斷則生,無斷則死,大丈夫以斷為先。

評分

韆斤之石置之立阪之上,一力可以落九仞;萬斛之舟溯於急流之中,片帆可以去韆裏,勢使然也。若馳羣馬於平陸,集多士於大庭,非駿足奇纔不可得先。

評分

學霸托我買的書,我是不會買這樣的書的,看瞭頭疼啊,好吧,我是個學渣啊

評分

一齣門,在頗覺有些快意之餘,心頭卻也不由地冒齣一絲悻然之感。從此,我知道我就不會再談什麼理工報國的理想啦。

評分

官爵富量貝在人,謂之淌來;道德行義在我,謂之自得。淌來者足以驕妻妾,自得者可以輕公卿。君子所以修天爵,而人爵從之。

評分

有遇能悔者,不失為君子;知過遂非者,其小人耳!

評分

口腹不節,緻疾之因;念慮不正,殺身之本。

評分

壽夭在天,安危在人。知天理者,夭或可壽;忽人事者,雖安必危。

評分

事親有隱而無犯,事君有犯而無隱,事師無犯無隱,聖人不易之論也。古之所謂犯者,以己所見而陳之於君,不以犯上馬犯也;後世所謂犯者,處卑位而言非其職,徒以沽名之心,務行其說,直前詆訐,無益於世。愚以謂若能以事師之道事君,無隱則不敢逢君之惡,無犯則不忍暴君之失。諫可行言可聽,膏澤可下於民,不亦美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