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林泉高致》是北宋时期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专著也是郭熙山水画创作经验的重要总结。产生在中国山水画充分成熟的时期,集中地论述了有关自然美与山水画的许多基本问题。含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等主要部分。其高远飘逸的文字与艺术理论并增美感。《书法雅言》包括:书统、古今、辨体、形质、品格、资学、规矩、常变、正奇、中和、老少等部分。将书法艺术与人格体悟相交融,既是书法鉴赏经验的总结,也为书法爱好者精进之指导。 (宋)郭熙,(明)项穆 撰 郭熙,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字淳夫,河南温县(今属河南)人。工山水。出身布衣,好道学,喜游历,善画。于画论方面亦有建树,总结出对四季山水的审美感受及山水构图三远法等。这本书的评价体系非常独特,它不强调“像不像”,而强调“真不真”。在评判一幅作品的“高致”时,作者有一套非常个人化但逻辑严密的标准,核心在于“气息的连贯性”与“精神的独立性”。我尤其对其中对“章法布局”的论述印象深刻,它把一幅字帖的排布,类比成林泉的造园艺术,讲究疏密得当,曲折有致。有些看似随意的留白,在作者笔下,立刻被赋予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深远意境。这套评价体系的建立,极大地解放了读者被传统定式束缚的思维。它告诉我,好的书法,不是模仿古人笔迹的完美复制品,而是拥有自己独特呼吸频率的生命体。在分析一些相对冷门的碑刻时,作者的洞察力尤为敏锐,能够穿透时间的尘埃,直击书写者当时的内心波动,将那些细微的情绪波动,转化为可以被后人解读的视觉信号。这种深挖字里行间“未尽之意”的解读方式,令人拍案叫绝,它真正做到了言传身教,让读者学会如何用更深邃的眼光去审视艺术作品。
评分这本《林泉高致·书法雅言》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装帧设计就能感受到一股浓郁的书卷气,纸张的质感也相当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心生敬意。我原本以为这可能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理论书籍,但翻开之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位老前辈的娓娓道来。作者对于中国传统山水画“林泉”意境的理解,与书法艺术中的气韵生动、笔墨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书中对线条的描述,不再是简单的“粗细长短”,而是融入了对自然界中“泉声潺潺”、“林木蓊郁”的体悟。比如,谈到“飞白”的运用,作者没有直接给出技法要领,而是通过描绘山涧瀑布瞬间的消散感,来阐释笔锋在运动中留白、提按的微妙变化,这种跨艺术领域的类比,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理解边界。特别是其中几处关于“意在笔先”的论述,结合古代文人雅士在林泉间的游历感悟,使得原本抽象的书法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仿佛透过文字,我真的能感受到那份超然物外的清雅气质。对于那些追求书法意境深远、不满足于单纯技法模仿的书法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极具启发性的参照框架,让人读完后,拿起毛笔时,心中所想的不再是结构,而是那片烟雨朦胧的林与泉。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展览。每一章节的主题转换,都衔接着前文的意境,过渡得丝滑自然,让人完全没有阅读疲劳感。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巧妙地植入了书法学习的肌理之中。例如,在探讨笔画的起收时,书中引入了对松枝向天空伸展的观察,以及水滴落入湖面的瞬间动态,这种从自然万物中汲取灵感的叙述方式,极大地丰富了书法的表现力。我过去总觉得书法学习是个封闭的系统,必须在“帖内”打转,但这本书却像一扇窗,将室外的广阔天地引了进来。它鼓励学习者走出去,去感受风、雨、云、雾,然后将这些“不可言说之物”的感受,融入到笔端的运行中。对于那些追求“写出性情”的书法家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理论指导,更是一种心法,一种如何将个人生命体验物化为笔墨语言的实践路径。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不是为了查阅生词,而是为了闭上眼睛,想象书中描绘的场景,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胜于干巴巴的技法讲解。
评分这本书在语言的选择上,做到了雅俗共赏的绝妙平衡。虽然主题是高雅的“林泉”与“雅言”,但作者的行文却如同清泉流石,自然流畅,绝无矫揉造作之感。我发现它在处理一些复杂的哲学概念时,常常采用对比的手法,比如将“势”与“力”的关系,通过描绘湍急的河流与平静的湖泊来区分,既形象又易于理解。它没有故作高深地使用大量拗口的术语,而是用充满画面感的日常词汇来构建其理论大厦。这种写作风格,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书法研究者的案头书,也非常适合初学者作为入门读物,因为它首先建立起的是对美的感性认识,而不是一开始就施加严苛的规范。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文会之中,与作者共同探讨关于自然、关于艺术、关于生命存在的种种奥妙。它不仅仅是在谈论书法,更是在阐述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追求内心秩序和自然和谐的东方智慧。读完后,我感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和洗涤,推荐给所有渴望在艺术中寻求内心平静的朋友。
评分读罢此书,心中升腾起一种久违的宁静感,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舒缓,有一种江南园林里曲径通幽的韵味。它并没有直接教你如何“写得漂亮”,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什么才是“雅言”。“雅言”并非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这点在对书法“骨法用笔”的阐释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书中引用的古代碑帖赏析,选材的角度极其刁钻,不是那些烂熟于心的“范本”,而是着重于一些被忽略的、但气韵自成的“侧注”。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反而更热衷于提出问题,比如“一撇之态,能否承载千年风霜的重量?”这种哲思性的提问,迫使读者必须放慢阅读速度,反复咀嚼。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及“墨分五色”时,并没有停留在物理层面讨论墨的浓淡,而是将其提升到“心境的层次”,认为墨色的变化,对应着诗人对眼前景物的不同情愫——是欣喜的浓墨,还是怅惘的枯墨。全书的语言风格颇具古风,但又带着现代的通透,如同陈年的美酒,初闻醇厚,回味悠长,让人在喧嚣中找到了一处可以沉淀心绪的栖息地,是值得细细品读的案头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