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钱文忠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的《玄奘西游记》同名书籍。本书讲述的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先驱、唐代著名学者、翻译家玄奘,在一千三百多年前,渡过流沙,越过葱岭,跋涉千山万水,历经十七寒暑,走遍西域、印度各国,为交流学术、增进学养及留学归来后授徒讲学、主持译述等相关事迹,以玄奘西行旅途为主线,通过各种故事串讲,介绍唐代中外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况。本书采用繁体竖排,宣纸线装版装订,极具收藏价值。
作者简介
钱文忠 国学大师季羡林弟子,CCTV百家讲坛主讲导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书院导师。
一个精神强大充满着智慧之光的人
一场游走于生死边缘的“穿越”之旅
品历史、知佛法、悟人生
星云法师、增勤法师、崔永元、乔良、王利芬、杨澜、张越隆重推荐
图书信息
作者:钱文忠出版社:线装书局ISBN: 978-7-5120-2433-5出版时间:2016年12月出品:善品堂藏书纸张:安徽泾县手工宣纸开本:宣纸八开册数:一函二册定价:460元这本书的装帧实在令人眼前一亮,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古朴之美。我特别钟爱这种手工线装的质感,纸张的纹理清晰可见,带着一股淡淡的墨香,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翻开书页,那宣纸特有的温润感和略微的粗粝感,让人在阅读时产生一种庄重而虔诚的心境。虽然我手里拿着的是新近装订的版本,但它成功地营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仿佛我正在翻阅一部历经沧桑的古籍。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制作者的用心良苦,无论是书签的系法还是侧边的裁切,都带着传统工艺的韵味。这样的书,不仅仅是用来阅读的载物,更是一件值得收藏和珍视的艺术品。每一次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来,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小小的仪式,让人对文字本身也生出更多的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慢下来的生活哲学。在如今这个信息碎片化、阅读速度被无限放大的时代,能静下心来,捧着一本需要双手小心对待的书,体会墨香与纸张的摩擦,本身就是一种对抗“快文化”的姿态。我特意没有使用任何电子设备辅助阅读,而是用一支精致的钢笔,在空白处做下自己的批注和感悟。线装书的特性使得它不易被随意折叠或快速翻阅,这种物理上的限制,反而强迫你进入一种更深层次的沉思状态。每一次合上书,合页处发出的轻微“噗”声,都像是一个句号,标志着一次心神的休憩和知识的内化。它教会我,真正的学问,需要耐心去等待和挖掘。
评分从收藏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宣纸的特性决定了它的耐久性,只要妥善保存,它完全可以成为流传后世的家传之物,远比那些用漂白纸印制的平装本更有“传世”的资格。我非常欣赏出版社对于“经典珍藏版”这个定位的理解和执行力。它并非那种金碧辉煌、堆砌昂贵材料的暴发户式奢侈,而是一种低调、内敛、充满人文气息的雅致。那些细微的纹路、墨色的深浅变化,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匠人精神的力量。对于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载体形式的藏书家而言,这套书无疑是当代出版界对古典美学一次有力的致敬和成功的复兴。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这本关于古代某位伟大僧人游历的记述中,那种体验是其他任何现代印刷品都无法比拟的。文字的排版采用的是竖排,配合着那种略显苍劲的字体,读起来节奏感和韵律感一下子就出来了。我发现,当眼睛习惯了这种自右向左的阅读方式后,思路的流动似乎也变得更加连贯和沉静,少了现代白话文阅读时的那种急躁和跳跃感。书中对沿途风土人情的描摹,细致入微,仿佛作者将那段艰辛的旅程用血肉之躯镌刻在了字里行间。我甚至能想象出烈日当空下,黄沙漫天的景象,以及在洞穴寺庙中祈祷时的那份坚韧与宁静。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以文载道”,让读者不仅仅是了解一段历史,更是体验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评分说实话,最初我对这种“国学藏书”类的出版物是抱持一丝谨慎态度的,因为市面上不乏徒有其表、内容粗糙的仿古之作。然而,这次的阅读体验彻底打消了我的疑虑。这本书的校勘工作显然是下过大功夫的,注释详实而不冗余,对于那些艰涩的佛学术语和古代地名,都给予了恰到好处的解释,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阅读的门槛。它既保留了原著的学术价值和文学光辉,又通过现代的整理技术,确保了文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这体现了一种极高的出版理念:尊重传统,但又不囿于传统,而是让经典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对于希望深入探究该主题,但又缺乏专业古籍阅读背景的爱好者来说,这简直是福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