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玩意》
透過作者豐富的個人玩具收藏品、老照片,以及珍貴歷史文獻資料,敍述中國玩具由清末、民國初年、新中國成立後,以至八十年代初的故事。
抗戰勝利後之中國玩具工業
陳國泰
1965年於香港齣世,1982年移居新加坡。1986年畢業於新加坡南洋美術專科學院商業美術係,並於八十年代末開始收集古董玩具。1992年於新加坡文物館的「女皇廳」作首次個人玩具收藏展。1993年開始著手研究中國近代玩具史及專注於中國老玩具的收集。
1997年4月得新加坡博物館的大力協助,於博物館內展齣為數五百多件的中國玩具,展覽為期三個月。同年,齣版瞭一本英文版的中國玩具收藏的專書Marvin Chan Collection - Chinese Toys。1998年末,創立瞭The Toys Museum玩具品牌,開始從事設計與生產鐵皮玩具。2000年,開始編寫《中國小玩意》(初版),2007年齣版。2005年11月,「上海玩具博物館」在新加坡開幕。
目錄
第一章 中國玩具工業之歷史背景
第二章 上海玩具工業之形成(1894-1918)
第三章 上海玩具工業之發展及其黃金時期(1919-1941)
第四章 上海玩具工業之劫難(1942-1949)
第五章 新中國.新希望(1949-1965)
第六章 對上海玩具工業之衝擊(1966-1976)
第七章 改革開放後之上海玩具工業(1977-1980’s)
第八章 玩具人
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也是我願意反復推薦給身邊朋友的關鍵原因。盡管它的主題是關於“小玩意兒”,但其背後所依托的研究基礎卻是相當紮實的。我留意到作者在引用史料和考證來源時,那種一絲不苟的態度,讓人對書中呈現的每一個論斷都深信不疑。尤其是在涉及到早期貿易路綫和技術引進的交叉點時,作者處理得極為謹慎,既沒有過度誇張其曆史意義,也沒有輕描淡寫地忽略其文化衝擊。這種恰到好處的平衡感,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素養和對曆史的敬畏之心。對於希望在輕鬆閱讀體驗中汲取到硬核知識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完美的中間地帶——它既能滿足你對奇聞異趣的好奇心,又能保證你所接觸到的信息是經過嚴格檢驗的,絕非坊間野談。
評分這本書對我個人的觸動,更多地體現在它喚醒瞭我內心深處對“製造”本身的敬意。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即時滿足”的時代,很多東西用完即棄,很少有人會去思考它們是如何誕生的。然而,書中描繪的那些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的物件,無不承載著製造者強烈的個人意誌和對完美的執著。讀著那些關於手工打磨、精密測量的文字,我仿佛能聽到工匠們在昏暗燈光下,工具與材料碰撞發齣的聲響。這種對“慢工齣細活”的重新審視,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日常生活中那些習以為常的物品。它不是一本單純的文化史著作,更像是一部關於“匠人精神”的活教材,引導著讀者去發現每一個平凡物件背後所蘊含的偉大與不易,極大地豐富瞭我對“物質文化”的理解。
評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構建瞭一個獨特的“時間對話場”。它不僅僅記錄瞭“過去”的香港或某一特定區域的物質文化符號,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橋梁,讓現代讀者能夠與那個時空背景下的人們進行一次無聲的交流。當我看到某些特定的款式或功能設計時,腦海中會自然而然地浮現齣那個時代的社會場景、人們的生活習慣,甚至是他們的喜怒哀樂。這種強烈的代入感,是很多純理論性的曆史書籍難以給予的。它教會我們,理解一個時代,不一定非要深究那些帝王將相的宏大敘事,有時候,從一個被遺忘的火柴盒、一支老式的鋼筆,或者一個被孩子把玩的陀螺中,能窺見更真實、更鮮活的曆史脈絡。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無疑是一次充滿迴味和深思的文化之旅。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帶著歲月沉澱感的紙張觸感,配閤著封麵那略顯復古的字體排版,一下子就將人拉迴到瞭一個對舊時光充滿好奇的境地。我記得我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在一傢老式的書店裏偶然翻到它的,那一刻,仿佛被施瞭某種魔咒,無法自拔。這本書的整體色調偏嚮於沉穩的棕色係,這使得它在眾多色彩斑斕的現代書籍中顯得格外有分量感。內頁的印刷質量也相當考究,墨跡清晰,即便是對細節要求苛刻的人,也會對這份匠心錶示贊賞。特彆是那些早期的插圖和照片,用當年的製版技術復刻齣來,那種顆粒感和曆史的厚重感,是現代高清數碼印刷難以完全復製的。從一個純粹的“外觀黨”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收藏價值已經不言而喻,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被精心保存下來的時間膠囊,讓人迫不及待地想去探尋它所承載的那些“小玩意兒”背後的故事。
評分深入閱讀後,我發現作者在敘事手法上運用瞭一種非常巧妙的“碎片化整閤”策略。他似乎並不急於勾勒一個宏大、綫性的曆史全景,而是像一個技藝精湛的鍾錶匠,將那些散落在曆史角落裏的微小物件,一一拆解、打磨、再重新組裝起來。這種敘事方式,對於那些對那種大部頭、嚴肅曆史著作感到畏懼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股清流。我尤其欣賞他對於物件背後人文精神的挖掘,比如某一個早期留聲機的設計細節,如何反映瞭當時社會階層的審美變遷,或者某個玩具的製作工藝,如何體現瞭早期手工業者的智慧與不易。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場智力探秘之旅,每讀完一個小章節,都會有一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感。這種由微觀推及宏觀的解讀路徑,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物件史,變得生動立體,充滿瞭生活氣息和人情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