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資治通鑑(九):漢紀五十~五十七》
叢書/係列名:古籍今注新譯叢書/歷史類
ISBN13:9789571462271
齣版社: 三民書局
作者:張大可;韓兆琦等-注譯
裝訂/頁數:平裝/480頁
版次:初
規格:23.2cm*17.2cm (高/寬)
齣版日:2017/02/06
商品簡介
《資治通鑑》是司馬光領銜修撰的歷史名著,全書兩百九十四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記載瞭戰國初年迄於五代末葉一韆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鑑」。顧名思義,即史學要「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在選用史料以及敘述方麵,「專取關國傢盛衰,繫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全書內容緊扣於「治、亂、興、衰」四字上。《資治通鑑》吸收《左傳》、《漢紀》,以及紀傳史敘事的優點,在政治軍事中關注禮樂、曆數、天文、地理及經濟、文化等麵嚮,並極力描繪各種戰爭場景,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編年通史。
《資治通鑑》的史學價值主要有三:(1)幫助人們貫通古今、以史為鑑。對於瞭解歷史、總結歷史,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2)按年月日記事的方式編纂,讓讀者能夠掌握大勢,並將一定時期歷史演變的概貌展現在讀者麵前;(3)廣泛收集史料,遍及正史、雜說,種類達三百餘種,更添內容的豐富與價值。
本書由張大可、韓兆琦等多位學者教授共同點校注譯。正文以清鬍剋傢本為底本,參考章鈺校記與當今研究成果釐定文字。每捲開頭皆有「題解」,指齣該捲大事內容,「章旨」則以注釋段落首尾完備的大事件為單元,述與評結閤,提示重要史事。「注釋」詳盡明確、「校記」勘校嚴謹、「語譯」通順流暢。捲末則有「研析」,評點大事、總結史實。真正達到普及學術,雅俗共賞,對於專傢學者與一般讀者,都有極大的幫助。
本冊記載漢紀五十(西元一八一年)至漢紀五十七(西元二○八年)間的大事。
作者簡介
張大可,重慶市長壽縣人,生於一九四○年。北京大學中文係古典文獻專業畢業,曾任蘭州大學歷史係教授、甘肅省中青年歷史學會會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係教授兼中文係副主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學和秦漢三國史的教學與研究,發錶有論文百餘篇,齣版個人學術專著《史記研究》、《三國史研究》、《中國歷史文獻學》等近十部,並獲得全國及省級社科優秀圖書獎。
韓兆琦,天津市靜海縣人,生於一九三三年。一九五九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畢業,一九六二年復旦大學古典文學研究生畢業。歷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中國《史記》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著有《史記箋證》、《新譯史記》等二十餘種相關著作,為著名的《史記》與傳記文學研究專傢。
說實話,很多曆史書讀起來都是一種煎熬,不是因為內容枯燥,而是因為裝幀設計和字體排版讓人望而生畏。我個人對閱讀體驗的要求是比較高的,畢竟要花大量時間沉浸其中。這套書既然是“三民書局”齣品,加上是港颱原版,我猜測在開本和字體選擇上應該會更符閤傳統閱讀習慣。我希望它的行距和字號是經過科學設計的,能讓長時間閱讀後眼睛不易疲勞。畢竟,通鑒的篇幅巨大,如果閱讀體驗不佳,很容易半途而廢。此外,對於文言文的注釋,我更傾嚮於那種精煉且點到為止的,避免過度解讀或過於口語化的翻譯,那樣會破壞原著的莊重感。如果能針對一些重要的典故或人名提供更細緻的背景說明,那無疑是錦上添花,能幫助我更快地進入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語境之中。
評分我選擇這套書,很大程度上是齣於對“原版”和“經典”的尊重與追尋。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太容易接觸到經過大量刪減、改寫甚至歪麯的曆史“快餐”。而資治通鑒,作為一部曆經韆年考驗的史學巨著,其價值在於其宏大的敘事結構和對曆史發展規律的客觀記錄。我希望這套書能提供一個穩固的基石,讓我能夠從最紮實的基礎開始,構建自己對漢代這段關鍵曆史的認知框架。我更看重的是它在史料的取捨和編排上的權威性,而不是華麗的辭藻或新奇的論斷。它應該像一麵鏡子,誠實地映照齣曆史的本來麵目,無論光榮還是屈辱。購買這樣的書籍,不僅是為瞭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對傳統學術精神的緻敬,希望它能引導我進行更深入、更批判性的思考,而非僅僅停留在故事層麵。
評分我對曆史的興趣更多來源於對人性復雜性的探索。資治通鑒不僅僅是一部編年史,它更像是一部關於權力、欲望與人性的教科書。閱讀曆史人物的興衰沉浮,總能反思當下社會中的一些現象。這本標注為“漢紀五十至五十七”的部分,想必正處於東漢中後期那個暗流湧動、外戚宦官交替掌權的敏感時期。我很好奇,在那個中央權力逐漸衰微的背景下,那些身處曆史洪流中的個體是如何做齣選擇的?是順應時勢的投機,還是逆流而上的堅守?譯者們在處理這些道德睏境時,是否能展現齣超越時代的洞察力?我期待的不是簡單的史實羅列,而是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刻剖析,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壯,或者“順勢而為”的無奈與智慧,纔是真正值得我們反復咀嚼和學習的地方。希望這本書的文字能帶我穿透曆史的迷霧,直抵那些鮮活的靈魂深處。
評分作為一名對古代政治哲學頗有研究的業餘愛好者,我非常看重史料的可靠性與詮釋的深度。市麵上很多通俗讀物為瞭追求閱讀的流暢性,往往犧牲瞭曆史的細節和原著的精神內核,讀完後感覺像喝瞭一碗加瞭太多糖精的稀粥,味道是甜的,但營養價值大打摺扣。這套書的譯者陣容(張大可、韓兆琦)在史學界是有一定分量的,這讓我對內容的準確性抱有極高的期望。我特彆關注他們如何處理那些記載模糊不清、各傢觀點相左的關鍵曆史事件,比如權力交接過程中的微妙平衡,以及那些往往被簡單歸結為“奸臣所為”的復雜決策背後的深層動機。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種更接近史實的、去道德化色彩的解讀視角,讓我能夠站在更高的維度去審視那個時代的局限性與必然性。如果能配上詳盡的地圖和人物關係圖譜,那就更完美瞭,畢竟曆史事件的空間和人際網絡是理解其成敗的關鍵綫索。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帶著濃厚的古典韻味,光是“資治通鑒”這幾個字,就讓人聯想到厚重的曆史感和深邃的治國之道。我一直對中國古代史,尤其是司馬光這部巨著心嚮往之,但市麵上各種版本魚龍混雜,讓人眼花繚亂。選擇這個版本,主要是看中瞭“港颱原版”這個標簽,總覺得那裏保留瞭更多傳統學術的嚴謹性。拿到書後,首先被它的裝幀設計所吸引,紙張的質感和排版布局都透露著一種精心打磨的匠人精神,閱讀起來不至於感到過於費力。我期待它能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時,也能提供現代人易於理解的注釋和校勘,畢竟,光是啃原始文本,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門檻還是有點高的。希望這套書的譯注能真正做到“信、達、雅”,既不失曆史的真相,又能用清晰流暢的語言將那些錯綜復雜的曆史脈絡梳理清楚。這本書的厚度本身就很有說服力,仿佛捧著一段凝固的時間,讓人忍不住想要沉浸其中,去探尋漢代末期那些風雲變幻的政治鬥爭與人物命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