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失灵的司法:德国冤错案启示录(德)托马斯·达恩史戴特著 重大刑事档案与判决法律出版社

正版 失灵的司法:德国冤错案启示录(德)托马斯·达恩史戴特著 重大刑事档案与判决法律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托马斯·达恩史戴特著 著
图书标签:
  • 冤案
  • 德国司法
  • 刑事司法
  • 法律
  • 司法公正
  • 重大案件
  • 判决
  • 法律出版社
  • 托马斯·达恩史戴特
  • 失灵的司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法律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9710903
商品编码:19082547962
包装:平装
开本:A5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失灵的司法:德国冤错案启示录
书号:9787519710903
定价:52.00
作者/编者: 德]托马斯·达恩史戴特著,郑惠芬 译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0月


编辑推荐:

“真正危险的不是真相,而是发现真相的过程。”达恩史戴特记者提出这样的警句;他从嫌疑、自白、鉴定人、证据等任何可能“出错”的司法机制切入,以论理加上采访,写出令人心惊的德国冤案实录。

书中被告有些幸运洗刷清白,有些还在与司法奋战,然而他们的人生都已毁坏不堪。达恩史戴特比喻就像空难后的事实调查,发生冤案后我们必得追问:“为什么?”





内容简介

《失灵的司法:德国冤错案启示录》利用大量的档案与判决介绍了沃兹案、农夫分尸案、黑猩猩面具案、莫妮卡案、沃姆斯集体性侵案、浴室谋杀案等一系列影响重大的案件。借助案件对刑事诉讼过滤保险机制的善意反思。在案件复盘中坦承警察取证的粗糙、检察官过滤的失灵和法官认定的轻率,旨在辨析出哪些是偶然的,哪些是制度性缺陷,改进的路径通往何方,如何保障诉讼程序通过以后的压力测试,恢复民众对司法的信赖。并在本书结尾处提出六条建设性意见。



作者简介

[德]托马斯·达恩史戴特,记者,法学博士,专研警察法、公民权及国际法,数十年来持续为德国《明镜周刊》(Der Spiegel)供稿,也曾主编该刊的德国政治版数年。著有《空洞的共识:共和该怎么重上轨道》《全球警察国家:恐攻焦虑、安全执念以及自由的终结》《纽伦堡:一九四五年法庭上的危害人类罪》等。

郑惠芬,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博士候选人。




目录

 

Contents

不是前言001

解剖司法冤案010

嫌疑043

访谈记录:“一切都在他的脑袋里面。”073

自白083

性侵·zui黑暗的一章117

访谈记录:“懒惰又没想象力。” 155 

鉴定人167

访谈记录:“我都是百分之百确定。” 202

证据214

访谈记录:“不喜欢人的话,他就什么也无法理解。”249 

一笔交易264

铁栏杆后的无辜者273

结算 284

受访者资料321




书名: 审判的阴影:现代司法体系的脆弱性与改革之路 作者: [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 --- 图书简介 人类社会的基石之一,是建立在公正、透明的司法体系之上的承诺。我们相信,通过严谨的法律程序、公正的审判,真相终将被揭示,无辜者得以昭雪,罪责者受到应有的惩罚。然而,当我们深入审视历史与现实中的司法实践,便会发现,这神圣的殿堂并非无懈可击。《审判的阴影:现代司法体系的脆弱性与改革之路》是一部深刻剖析司法运作机制、直面司法谬误现实的著作,它摒弃了对司法完美的浪漫想象,转而以批判性的视角,审视了司法体系在面对复杂人性、信息不对称和权力制约时的结构性缺陷。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那些令人震惊的冤假错案,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宏观的分析框架,探究“何以司法会失灵”的深层原因。作者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了犯罪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法律实证研究的成果,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关于现代司法困境的详尽图景。 第一部分:误判的病灶——程序与认知的陷阱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司法过程中最核心的环节——证据的采信与事实的认定。作者指出,现代司法过度依赖于几种特定的证据形式,而这些形式本身就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1. 证人证言的不可靠性: 详尽地分析了人类记忆的易变性、暗示效应(Misinformation Effect)以及目击者在极端压力下的感知偏差。书中通过对多起重大刑事案件的回溯,揭示了即使是出于最诚挚的意愿提供的证词,也可能成为将无辜者推向深渊的致命因素。特别探讨了儿童证人和精神状态不稳定证人的证词在证据链中的权重问题,以及法庭如何处理这种不确定性。 2. 科学证据的双刃剑: 随着法庭科学(Forensic Science)的飞速发展,DNA鉴定、指纹比对等技术为司法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然而,作者警示,并非所有“科学”都等同于“精确”。书中批判性地考察了某些传统法庭科学方法的有效性和重复性标准不足的问题,例如毛发比对、鞋印分析等,并详细论述了“证据的魅力”(The Aura of Scientific Certainty)如何使得陪审团和法官倾向于无条件地相信科学报告,即使报告本身存在方法学上的瑕疵。 3. 讯问技术与口供的陷阱: 供述(Confession)在许多国家的刑事诉讼中依然占据着核心地位。本书深入剖析了现代讯问技术,特别是那些旨在诱导或施压的技术,如何可能导致“虚假口供”的产生。作者引入了心理学模型,解释了在长时间、高压的讯问环境下,个体为求脱身或基于对权威的屈从而“编造”或“内化”犯罪细节的复杂心理过程。对于被剥夺自由的嫌疑人,如何保障其陈述的真实性,成为本书着重探讨的难题。 第二部分:结构性的压力——体系的内在矛盾 司法失灵往往并非源于个别“坏人”的恶意,而在于整个体系为追求效率、稳定和“结案”而产生的结构性压力。 1. 检察官的“赢的文化”: 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控辩双方在资源和权力上的不对等。检察官不仅是法律的执行者,更是案件的“发现者”和“构建者”。当司法体系过度强调定罪率和案件的快速解决时,检察官在证据开示(Discovery)方面的义务、对矛盾证据的处理倾向,乃至其职业晋升机制,都可能催生出一种“只寻找支持定罪的证据”的偏见。 2. 辩护律师的困境: 对于公设辩护律师(Public Defenders)而言,其工作的压力源于极度有限的资源和过载的案件量。书中细致描绘了这种系统性压力如何迫使辩护律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进行充分的案情调查、传唤专业证人,甚至无法对控方的证据链进行有效的、深层次的质疑,从而使得辩护沦为一种形式主义。 3. 审判的“剧场化”与陪审团制度的局限: 现代审判越来越像一场公开的戏剧表演。本书探讨了媒体报道、社会舆论对审判过程的潜移默化影响。同时,对陪审团制度的讨论也十分深入,分析了陪审员在理解复杂技术证据、抵御情感影响和维持客观性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作者认为,在高度专业化的现代案件中,陪审团的“常识判断”有时反而会成为走向公正的障碍。 第三部分:制度的疗愈——通往更可靠司法之路 尽管挑战重重,但本书的最终目的在于建设性地探讨如何强化司法体系的“免疫力”,降低失灵的风险。 1. 强化证据的“可信度门槛”: 作者主张对新证据形式的采纳设定更为严格的科学验证标准,并建议建立独立的法庭科学审查机构,以评估和认证鉴定方法的可靠性,避免“伪科学”的介入。 2. 推动透明度与记录化: 书中强烈倡导对所有审讯过程进行全程录音录像,并建立更严格的电子证据管理和开示制度,以确保辩方能够接触到所有相关的、非偏向性的信息。 3. 设立有效的“错误纠正机制”: 真正的公正不仅在于定罪的准确性,更在于当错误发生时,体系能够迅速、负责任地予以纠正。本书探讨了设立常设的“冤案审查委员会”或扩大上诉法院对事实认定的复核权限的必要性,强调对司法程序错误的追溯性问责机制。 4. 培养司法人员的“反思性实践”: 从法官、检察官到辩护律师,系统性地引入针对认知偏差、群体思维和压力管理方面的专业培训,鼓励从业人员培养一种持续自我审视、敢于质疑既定结论的职业文化。 结语: 《审判的阴影》是一份对现代法律信仰的严肃拷问。它提醒我们,法律的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对自身局限性的深刻认识之上。这部作品将成为所有法律专业人士、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关心社会正义的公民,进行深度思考和推动司法改革的有力工具。它揭示了,唯有敢于直面审判的阴影,我们才能真正构筑起一个更加公正、更少错误的法治社会。

用户评价

评分

《失灵的司法》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冲击力,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被司法体系辜负的个体命运。我一直在思考,在一个被认为是高度法治化的国家,例如德国,司法系统如何会“失灵”?托马斯·达恩史戴特的这部作品,通过聚焦“重大刑事档案与判决”,无疑是想揭示出那些隐藏在司法运作表象之下的复杂性与脆弱性。我个人非常关注的是,书中对于冤错案成因的分析会是怎样的深度?是侧重于程序上的技术性错误,还是在证据采信、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等实体环节上存在根本性的偏差?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一些令人警醒的细节,比如证人证言的不可靠性、侦查手段的局限性、甚至是辩护过程中的不足,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作为一名读者,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司法的复杂性,以及保护个体权利不受侵害的重要性,并从中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更加可靠、更加公正的司法体系。

评分

托马斯·达恩史戴特这部《失灵的司法》我一直心心念念想读。我一直对司法体系的运作,尤其是在出现失误时会如何影响个体命运充满好奇。德国作为一个在法治建设上颇受推崇的国家,其司法体系中出现的冤错案,必然蕴含着深刻的教训。我尤其感兴趣的是,达恩史戴特是如何选取案例的,这些案例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够揭示出普遍存在的问题?他对于案件的分析会是怎样一种视角?是侧重于程序上的瑕疵,还是实体认定上的偏差?抑或是两者兼有?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司法公正有一个更具象、更深刻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抽象的原则层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部严谨的侦探小说,层层剥开迷雾,展现司法运作的真实肌理,同时也能带来一种警醒,让我们反思制度的完善之路。毕竟,司法公正不仅关乎个体的命运,更关乎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石。我特别想知道,在这些案例背后,是否存在一些能够被借鉴的,能够帮助我们避免重蹈覆辙的经验。

评分

对于《失灵的司法》这本书,我内心深处有一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我对“失灵”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审慎和警惕,它暗示着完美的制度也可能存在漏洞,而这些漏洞一旦开启,其后果往往是毁灭性的。达恩史戴特作为作者,其深入研究的“重大刑事档案与判决”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司法“失灵”的窗口。我尤其想知道,作者在解读这些案例时,是否仅仅停留在对错误进行指认,还是能够进一步剖析其产生的根源?是制度性的缺陷,还是人为的疏忽?亦或是两者交织的结果?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法律程序,比如证据的收集、辩护的有效性、审判过程的公正性等方面的细节描写非常期待。因为这些环节的任何一个微小的偏差,都可能最终导致一个无辜者的人生被颠覆。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深刻的反思,不仅仅是对德国司法体系,更是对任何一个司法体系的脆弱性保持警惕,并从中汲取经验,不断寻求改进之道。

评分

我一直对刑事司法领域的研究充满兴趣,尤其是一些能够揭示体制深层问题的案例分析。当我在书店偶然看到《失灵的司法》这本书时,立刻被它的主题所吸引。我对“冤错案”这个概念一直有着强烈的关注,因为这类案件不仅对被冤枉者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也对司法公信力构成了巨大的挑战。托马斯·达恩史戴特在这本书中,通过对德国“重大刑事档案与判决”的深入剖析,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来审视司法体系中的潜在风险。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进行案例选择的,这些案例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揭示出那些隐藏在光鲜制度下的脆弱环节?我对书中对于具体案件的分析过程,例如证据的审查、证人的证词、辩护律师的角色以及法官的判决依据等细节的呈现抱有很高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更清晰地理解,在看似严谨的法律程序中,可能隐藏着怎样的陷阱,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努力去防范和修正这些错误,从而不断逼近司法公正的理想状态。

评分

我一直以来对司法公正的实现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当这种公正受到挑战,出现“失灵”的情况时,更是激发了我探究其背后原因的欲望。托马斯·达恩史戴特的《失灵的司法》这本书,以“重大刑事档案与判决”为切入点,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德国司法体系中可能存在的冤错案的宝贵机会。我最期待的是,作者能够细致地剖析这些案例,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要深入挖掘导致冤错案发生的深层原因。是证据不足?是程序违规?还是人为的误判?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不同层面的问题,比如在侦查阶段的证据链是否完整,在审判阶段的辩护是否充分,以及在法律解释过程中是否存在偏差。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对司法体系的运作有一个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在面对复杂案件时,如何避免出现那些可能导致无辜者遭受不公的环节。这本书的出现,对于任何一个关注法治、关注人权的人来说,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