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的另一面:北朝隋唐恩赦制度研究

皇权的另一面:北朝隋唐恩赦制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俊强 著
图书标签:
  • 北朝
  • 隋唐
  • 恩赦
  • 政治史
  • 法律史
  • 皇权
  • 制度史
  • 社会史
  • 历史学
  • 中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26639
版次:1
商品编码:1059529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法制史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8
字数:2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君主降赦,无疑破坏法制,属不合理措施,而将君主的恩赦纳入律令规范,使君权有所约束,不致漫无节制,应视为不合理措施的合理化过程。但恩赦又是皇帝个人专属的恩德,因此,终究无法将恩赦完全法制化。
白武后以降,恩赦已非单纯皇帝的恩德,而是皇帝统治广土众民、贯彻皇权的必要手段,如武后行新政、德宗行“两税法”等关涉国计民生的重大政策,必藉恩赦以广被四方,下达万民。晚唐时,恩赦愈来愈难以落实,依附在赦令之上的政策,自然无从施行,皇权不断萎缩,大唐帝国遂土崩瓦解。
本书通过对北朝隋唐恩赦制度的研究,分析中国中古皇权的性质,并且指出皇权是如何得以贯彻,帝王统治如何得以落实。

作者简介

陈俊强,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台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著作:《魏晋南朝恩赦制度的探讨》;论文:《试论干宝与——兼论东晋的史学》、《刑讯制度》、《唐代量移试探》、《试论唐代流刑的成立及其意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流徒刑——流刑前史》、《汉末魏晋肉刑争议析论》。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回顾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和取向
第一章 恩赦的颁布与北朝隋唐的政治
第一节 恩赦的源流
第二节 北朝恩赦频率的起伏变化(386—581)
第三节 隋唐恩赦频率的起伏变化(581—907)

第二章 恩赦与礼制
第一节 国家祭典与北朝隋唐的恩赦
第二节 皇室喜庆和北朝隋唐的恩赦
第三节 大赦的仪式

第三章 大赦的内容和效力
第一节 唐律对于大赦的规范
第二节 大赦与量移
第三节 大赦与民间的债务
第四节 大赦的贯彻与落实

第四章 曲赦、降罪、录囚的检讨
第一节 北朝隋唐的曲赦
第二节 降罪的探讨——兼论流刑、决杖
第三节 录(虑)囚制

第五章 从恩赦看重罪
第一节 “常赦所不免”和“十恶”
第二节 官吏犯罪
第三节 社会犯罪
总结
附录一 北朝恩赦总表
附录二 隋唐恩赦总表
参考书目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不涉及您所提及的书籍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展现一个详尽、引人入胜的文化历史研究成果。 --- 《江山易主: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与政治文化重塑》 作者:[此处填写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此处填写虚构出版社名]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复杂且至关重要的过渡时期——五代十国(907年—960年)。这个半个多世纪的断裂期,不仅是唐王朝覆灭的直接后果,更是塑造宋代及后世政治结构、军事体制与文化认同的关键熔炉。本书突破了以往侧重于战争胜负或帝王更迭的传统叙事,聚焦于“藩镇割据”这一核心政治结构在这一时期的演变、固化及其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藩镇体制的遗产与崩塌 本书开篇追溯了唐中后期藩镇制度的形成机制及其内在矛盾。我们探讨了安史之乱后,地方军阀如何从中央授权的代理人逐步演变为事实上的独立王国。重点分析了晚唐中央政府在经济、军事和人事调控权上的持续失血,以及地方藩镇内部权力继承的复杂性——从军权世袭到文官集团的渗透。 在五代初期的“再集权”尝试中,朱温、李存勖等人的策略被置于显微镜下审视。我们详细考察了“再集权”过程中,中央权力对地方的控制手法,包括大规模的将领调动、对关键资源的集中调配,以及这种高压政策如何为后来的持续分裂埋下隐患。特别是,本书对比分析了中原(五代)与周边割据政权(如吴越、南唐)在财政汲取模式上的差异,揭示了权力基础的脆弱性。 第二部分:军事集团的社会建构与地方认同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实体,本质上是军事集团。本书的重点之一在于考察这些军事集团如何从战场上的临时联盟,逐步转化为具有稳定社会基础的政权实体。我们关注“牙军”制度的演变——从皇帝的亲卫到地方军阀的绝对力量核心。通过对史料中零星记载的军籍、俸禄制度的梳理,我们重构了这些军事集团的内部组织结构和阶层流动机制。 更重要的是,本书探讨了在“国家”概念模糊的时代背景下,地方认同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割据政权往往通过对地域文化符号(如地方名士的推崇、特定历史事件的叙事化)的利用,来巩固其统治的合法性。例如,对江淮地区士人的拉拢,以及后蜀在巴蜀文化上的独特张扬,都被视为军事集团超越纯粹武力,试图实现“政治文化化”的努力。 第三部分:文官系统的重塑与士人角色的漂移 五代十国时期,传统士族体系遭受毁灭性打击,科举制度长期中断或形同虚设。这迫使新的政治精英必须在军事集团的庇护下寻求出路。本书详细分析了文官在藩镇政权中的功能性角色——他们不再是制衡武力的天然屏障,而是治理机器的润滑剂和合法性的提供者。 我们考察了“幕僚文化”的兴盛。在缺乏健全制度的乱世,一位有能力的幕僚能够凭借其专业知识(如财政规划、法律制定)迅速获得权力,但其地位的根基依然是主公的恩宠。书中通过对冯道、韩熙载等标志性人物的个案研究,探讨了精英阶层在政权更迭中的生存策略与道德困境。他们的“事君不择主”的行为,是乱世生存的现实选择,还是对旧有儒家政治伦理的彻底背离?本书对此进行了细致辨析。 第四部分:法律、货币与跨区域的社会互动 政治的动荡必然反映在社会经济结构上。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社会层面,考察割据政权为维持运转所采取的实际政策。我们检视了五代时期法律条文的“实用主义化”倾向,即法律更多地服务于维护军事秩序和保障赋税征收,而非维护抽象的社会公正。通过对比不同政权对土地兼并、盐铁专营的管理,可以清晰地看到地方自主性带来的治理模式的巨大差异。 货币体系的碎片化是理解当时经济生活的一个关键视角。本书收录并分析了五代十国时期铸造的复杂多样的钱币,它们不仅是经济活动的工具,更是权力宣告的载体。不同政权发行的钱币在流通范围和含铜量上的差异,直观地反映了区域间的经济壁垒与联系。 最后,本书通过对僧侣往来、商贸路线的考察,揭示了在政治分裂的表象下,社会经济和文化交流并未完全断绝。正是这种韧性,为宋代的统一奠定了某种社会经济基础。 结论:过渡时代的深层意义 《江山易主》旨在说明,五代十国并非仅仅是一段“五代更替”的插曲,而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制度实验场”。它以极端的政治不稳定状态,暴露了唐代体制的深层结构性缺陷,并在实践中催生了新的权力组合模式、新的精英生态以及新的社会治理思路。宋朝的崛起,与其说是对唐制的简单恢复,不如说是对五代经验的吸收、修正与制度化。本书的研究,为我们理解后世中央集权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关键的历史坐标。 --- 关键词: 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军事集团、政治文化、精英转型、制度实验、宋代前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一直以来,我们对皇帝的印象大多是威严、冷酷,是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绝对权威。然而,这本书却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恩赦制度,揭示了皇权运作中温情脉脉、甚至是策略性柔性的一面。作者并非简单罗列历代恩赦的条文和日期,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制度背后所承载的政治考量、社会心理以及文化意涵。 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些被定罪的臣子,在绝望中看到一线生机时的复杂情绪;也看到了那些在动荡年代,统治者如何利用恩赦来安抚民心、巩固统治的深谋远虑。书中对北朝隋唐时期这一制度的详细梳理,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政治生态的微妙之处。恩赦不仅仅是简单的“赦免”,它更像是一种政治信号,一种权力表达,甚至是一种社会调适的工具。它既可以被用来化解矛盾,又可以被用来笼络人心,甚至在必要时,也可以成为巩固权力、清除异己的手段。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让我对“仁政”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原来在冰冷的皇权之下,也潜藏着如此精妙的政治艺术。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震撼,不仅仅在于其学术上的严谨,更在于其思想上的深刻。在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皇权,这个看似至高无上的存在,在实践中是如何保持其稳定性的?而这本书,恰恰为我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恩赦制度。作者没有将恩赦简单地视为一种“仁慈”的施予,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去考察其功能、意义以及局限性。 北朝隋唐时期,作为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其恩赦制度的运用,往往更加复杂和具有策略性。书中对这些细节的挖掘,让我看到了统治者在面对政治危机、社会动荡时的种种考量。那种既要展现仁德,又要巩固权力,同时还要顾及社会稳定的精妙平衡,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古代的统治并非仅仅依靠暴力和压迫,更多的是依靠一套复杂的政治智慧和制度设计,而恩赦制度,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可读性非常高,即使是对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被其严谨的逻辑和生动的论述所吸引。作者以北朝隋唐时期为切入点,对恩赦制度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从制度的起源、发展、演变,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实践,再到其对社会政治产生的深远影响,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并非简单地赞美恩赦制度的“仁慈”,而是深刻地揭示了其背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权力逻辑。比如,作者如何分析那些看似“不合常理”的赦免,背后隐藏的政治妥协和权力平衡。这种多维度的审视,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古代统治。这本书让我对“恩赦”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宽恕”,而是古代统治者手中一把精巧的政治工具,能够左右国家命运,影响社会走向。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上的那些“权力游戏”充满兴趣,尤其喜欢那些能够揭示统治者内心深处运作逻辑的作品。而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这一点。它没有落入俗套地去描绘宫廷斗争的血雨腥风,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一个看似“边缘”却至关重要的制度——恩赦。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仅仅是在讲述制度本身,更是在讲述制度背后的“人”。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不同统治者如何运用恩赦来达成不同政治目的的分析。有的皇帝是真的心怀宽仁,希望借此化解戾气;有的则精于此道,将恩赦作为笼络人心、分化敌对势力的绝佳工具。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整个论述生动而充满说服力。通过对北朝隋唐时期恩赦制度的深入剖析,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王朝在风雨飘摇中,如何通过这种看似“法外开恩”的举措,来维系自身的稳定与延续。这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洞察古代政治智慧的百科全书,让我对“权谋”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能够找到一本能够深入挖掘某个具体制度,并能将其与宏观历史进程相结合的作品,是非常难得的。而《皇权的另一面:北朝隋唐恩赦制度研究》正是这样一本佳作。作者以其深厚的功底,将一个看似“小众”的恩赦制度,剖析得鞭辟入里。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制度背后“人”的关注。那些被赦免的罪犯,他们的命运如何?那些下达赦令的统治者,他们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书中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和分析,试图还原历史的真相。我从中看到了统治者在制定恩赦政策时的种种考量,既有对民意的回应,也有对政治利益的考量。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对恩赦制度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皇权运作的另一面——一种柔性的、策略性的统治方式,它能够化解危机,凝聚人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社会的价值取向。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东西非常好,非常实惠,感谢京东。

评分

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

评分

品相极好,恩赦是一朝法制的宽容一面,本书是可以作为重要参考。

评分

台湾学者的立论与大陆学者还是有点不同。属于新的政治领域研究成果。

评分

东西非常好,非常实惠,感谢京东。

评分

品相极好,恩赦是一朝法制的宽容一面,本书是可以作为重要参考。

评分

东西非常好,非常实惠,感谢京东。

评分

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

评分

品相极好,恩赦是一朝法制的宽容一面,本书是可以作为重要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