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林泉高緻》是北宋時期論山水畫創作的重要專著也是郭熙山水畫創作經驗的重要總結。産生在中國山水畫充分成熟的時期,集中地論述瞭有關自然美與山水畫的許多基本問題。含山水訓、畫意、畫訣、畫題、畫格拾遺、畫記等主要部分。其高遠飄逸的文字與藝術理論並增美感。《書法雅言》包括:書統、古今、辨體、形質、品格、資學、規矩、常變、正奇、中和、老少等部分。將書法藝術與人格體悟相交融,既是書法鑒賞經驗的總結,也為書法愛好者精進之指導。 (宋)郭熙,(明)項穆 撰 郭熙,北宋畫傢,繪畫理論傢,字淳夫,河南溫縣(今屬河南)人。工山水。齣身布衣,好道學,喜遊曆,善畫。於畫論方麵亦有建樹,總結齣對四季山水的審美感受及山水構圖三遠法等。這本書的評價體係非常獨特,它不強調“像不像”,而強調“真不真”。在評判一幅作品的“高緻”時,作者有一套非常個人化但邏輯嚴密的標準,核心在於“氣息的連貫性”與“精神的獨立性”。我尤其對其中對“章法布局”的論述印象深刻,它把一幅字帖的排布,類比成林泉的造園藝術,講究疏密得當,麯摺有緻。有些看似隨意的留白,在作者筆下,立刻被賦予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深遠意境。這套評價體係的建立,極大地解放瞭讀者被傳統定式束縛的思維。它告訴我,好的書法,不是模仿古人筆跡的完美復製品,而是擁有自己獨特呼吸頻率的生命體。在分析一些相對冷門的碑刻時,作者的洞察力尤為敏銳,能夠穿透時間的塵埃,直擊書寫者當時的內心波動,將那些細微的情緒波動,轉化為可以被後人解讀的視覺信號。這種深挖字裏行間“未盡之意”的解讀方式,令人拍案叫絕,它真正做到瞭言傳身教,讓讀者學會如何用更深邃的眼光去審視藝術作品。
評分這本書在語言的選擇上,做到瞭雅俗共賞的絕妙平衡。雖然主題是高雅的“林泉”與“雅言”,但作者的行文卻如同清泉流石,自然流暢,絕無矯揉造作之感。我發現它在處理一些復雜的哲學概念時,常常采用對比的手法,比如將“勢”與“力”的關係,通過描繪湍急的河流與平靜的湖泊來區分,既形象又易於理解。它沒有故作高深地使用大量拗口的術語,而是用充滿畫麵感的日常詞匯來構建其理論大廈。這種寫作風格,使得這本書不僅是書法研究者的案頭書,也非常適閤初學者作為入門讀物,因為它首先建立起的是對美的感性認識,而不是一開始就施加嚴苛的規範。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寜靜的文會之中,與作者共同探討關於自然、關於藝術、關於生命存在的種種奧妙。它不僅僅是在談論書法,更是在闡述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追求內心秩序和自然和諧的東方智慧。讀完後,我感到的不僅是知識的增加,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滋養和洗滌,推薦給所有渴望在藝術中尋求內心平靜的朋友。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展覽。每一章節的主題轉換,都銜接著前文的意境,過渡得絲滑自然,讓人完全沒有閱讀疲勞感。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成功地將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天人閤一”思想,巧妙地植入瞭書法學習的肌理之中。例如,在探討筆畫的起收時,書中引入瞭對鬆枝嚮天空伸展的觀察,以及水滴落入湖麵的瞬間動態,這種從自然萬物中汲取靈感的敘述方式,極大地豐富瞭書法的錶現力。我過去總覺得書法學習是個封閉的係統,必須在“帖內”打轉,但這本書卻像一扇窗,將室外的廣闊天地引瞭進來。它鼓勵學習者走齣去,去感受風、雨、雲、霧,然後將這些“不可言說之物”的感受,融入到筆端的運行中。對於那些追求“寫齣性情”的書法傢來說,這本書提供的不僅僅是理論指導,更是一種心法,一種如何將個人生命體驗物化為筆墨語言的實踐路徑。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不是為瞭查閱生詞,而是為瞭閉上眼睛,想象書中描繪的場景,這種沉浸式的體驗,遠勝於乾巴巴的技法講解。
評分這本《林泉高緻·書法雅言》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從裝幀設計就能感受到一股濃鬱的書捲氣,紙張的質感也相當考究,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心生敬意。我原本以為這可能是一本晦澀難懂的理論書籍,但翻開之後纔發現,它更像是一位老前輩的娓娓道來。作者對於中國傳統山水畫“林泉”意境的理解,與書法藝術中的氣韻生動、筆墨精神有著異麯同工之妙。書中對綫條的描述,不再是簡單的“粗細長短”,而是融入瞭對自然界中“泉聲潺潺”、“林木蓊鬱”的體悟。比如,談到“飛白”的運用,作者沒有直接給齣技法要領,而是通過描繪山澗瀑布瞬間的消散感,來闡釋筆鋒在運動中留白、提按的微妙變化,這種跨藝術領域的類比,極大地拓寬瞭我的理解邊界。特彆是其中幾處關於“意在筆先”的論述,結閤古代文人雅士在林泉間的遊曆感悟,使得原本抽象的書法概念變得具體可感,仿佛透過文字,我真的能感受到那份超然物外的清雅氣質。對於那些追求書法意境深遠、不滿足於單純技法模仿的書法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極具啓發性的參照框架,讓人讀完後,拿起毛筆時,心中所想的不再是結構,而是那片煙雨朦朧的林與泉。
評分讀罷此書,心中升騰起一種久違的寜靜感,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舒緩,有一種江南園林裏麯徑通幽的韻味。它並沒有直接教你如何“寫得漂亮”,而是引導你去思考,什麼纔是“雅言”。“雅言”並非華麗辭藻的堆砌,而是由內而外的自然流露,這點在對書法“骨法用筆”的闡釋中體現得淋灕盡緻。書中引用的古代碑帖賞析,選材的角度極其刁鑽,不是那些爛熟於心的“範本”,而是著重於一些被忽略的、但氣韻自成的“側注”。作者似乎並不急於給齣標準答案,反而更熱衷於提齣問題,比如“一撇之態,能否承載韆年風霜的重量?”這種哲思性的提問,迫使讀者必須放慢閱讀速度,反復咀嚼。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及“墨分五色”時,並沒有停留在物理層麵討論墨的濃淡,而是將其提升到“心境的層次”,認為墨色的變化,對應著詩人對眼前景物的不同情愫——是欣喜的濃墨,還是悵惘的枯墨。全書的語言風格頗具古風,但又帶著現代的通透,如同陳年的美酒,初聞醇厚,迴味悠長,讓人在喧囂中找到瞭一處可以沉澱心緒的棲息地,是值得細細品讀的案頭佳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