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棣先生退休二十年研究之大成──《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論》
何炳棣先生初治近代英國農經史,再入明清人口財政史,
最後總結上古中國農業文明起源;
自19世紀始,上溯至西元前五千年終,
在中國史學界遍尋不出第二人。
本書為思想制度史專著,何炳棣先生畢生「久久不跳進思想史」,因為他認為「如果自青年即專攻思想史,一生對史料的類型及範疇可能都缺乏至少必要的了解,以致長期的研究寫作都空懸於政治、社會、經濟制度之上而不能著地。」
由此可見何炳棣先生治學,一向用「紮硬寨、打死仗」的方法,正面「攻堅」歷史學界的重大議題。其「攻堅」利器就是「考據」,以考據為功的思想 史,不同於「當代大多數思想史家所關心的,往往僅是對古人哲學觀念的現代詮釋,甚或「出脫」及「美化」,置兩千年政治制度、經濟、社會、深層意識的「阻 力」於不顧。
哲學大師馮友蘭曾說:「敘述─時代─民族之歷史而不及其哲學,則如『畫龍不點睛』。」何炳棣先生積四十年之經驗,窮究中國明清至上古農經制度,告誡後學「不畫龍身,龍睛從何點起?」龍身指的是政經社會制度;龍睛則是文哲思想體系。
何炳棣先生在退休二十年間,「一往直前,義無反顧」,「踏進先秦思想、制度、宗教、文化的古原野」,積四十年畫「龍身」的經驗,點五千年中華文哲思想的「龍睛」,本書可說是何炳棣先生畢生學術的畫龍點睛之作。
作者簡介
何炳棣
浙江金華人。先生於民國23年入清華大學,一窺中西史哲學門徑。民國27年,再入燕京大學,為歷史 系研究生。民國32年再試第六屆清華庚款留美公費考試,取魁西洋史;於民國34年始赴哥倫比亞大學就讀。留哥期間,師從英史巨擘John Brebner,研修近代英國農業經濟史。民國37年完成博士候選人口試,赴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任講師;隔三年,獲得哥大史學博士學位。民國41年,先生轉 治國史,鑽研明清人口財稅史,民國51年,轉任芝加哥大學正教授,主授明清史,研究視野回溯至上古、中古、甚至考古,研究興趣更趨多元,分治城市史、文化 史、農業史。
先生治史之廣、研究之精,於民國55年,獲選中央研究院第六屆人文組院士。更於民國63年當選亞洲學會(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副會長,隔年任首任華裔會長。民國76年,先生致休,轉任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訪問教授;民國80年再休,閒居爾灣左近,再拓先秦思想、制 度、宗教研究。致休二十餘年,講學筆耕不輟。先生畢生未仕,窮究國史,秉性狷介,不染迎合阿諛惡習;其《讀史閱世六十年》足為後世立身治史借鑑。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和独立思考能力。它不是那种可以让你轻松翻阅、获取表面知识的读物。相反,何先生的论证逻辑链条极长,一个观点往往需要多处史料佐证和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才能最终成立。我个人认为,此书的价值恰恰在于这种“挑战性”。它强迫你走出舒适区,去重新审视那些你自以为已经理解透彻的概念。比如,关于“中体西用”思想的溯源,作者的切入点就非常新颖,完全跳脱了传统的二元对立视角,将文化适应性与制度韧性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这本书就像一座知识的迷宫,初入时或许会感到迷失,但只要耐下性子,沿着作者精心铺设的线索走下去,最终获得的洞察力是无价的,它改变了我看待中国历史连续性的视角。
评分这本关于港台原版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的著作,无疑是为那些真正想深入理解中国历史演进脉络的读者准备的。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读完,感触颇深。首先,书中对“制度”的探讨,远超出了教科书上那些冰冷的概念。何先生的叙事有一种独特的穿透力,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制度的变迁,而是力图挖掘这些制度背后所蕴含的深层逻辑和文化基因。比如,他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分析,不再局限于科举的流程,而是将其置于整个社会权力结构和文化心理的框架下进行审视。这种宏观的视野,让那些原本枯燥的历史细节突然鲜活了起来,仿佛能看到千年前的士大夫们如何在制度的约束与自身的抱负之间挣扎、斡旋。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结合自己对当下社会现象的一些思考去反刍作者的观点,那种智力上的交锋感非常过瘾。
评分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有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回去重读一遍中国通史。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思想史”和“制度史”这两个传统上容易被割裂的领域,用一种近乎完美的结构整合了起来。何炳棣先生对史料的驾驭能力令人叹服,无论是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梳理,还是对晚清制度变革的剖析,他都能信手拈来,引经据典,但绝不卖弄学问。他的论述风格非常克制而有力,没有情绪化的渲染,却字字珠玑。特别是书中关于“士”阶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自我定位与政治参与的分析,极其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复杂性与历史责任感。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种凝练的美感,读起来如同品尝陈年的佳酿,回味无穷。
评分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极具启发性的观察角度,它关于“制度”的阐释,其视野之广阔,令人耳目一新。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跨文化比较时的审慎态度。他并非简单地套用西方理论模型来解释中国现象,而是着力于发掘中国自身历史进程中的内在驱动力。这种对本土经验的尊重,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真实性。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权力结构演变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似乎能穿透历史的迷雾,直抵制度设计的初衷及其在现实中被扭曲或强化的过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深刻且持久的,它不只是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一种更为精细、更少偏见的理解历史的方法论。
评分深入阅读此书,我感受最强烈的便是何炳棣先生那种海纳百川的学术胸襟。这本书的内容横跨了中国哲学史与宏大的历史叙事,但它绝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空谈。相反,他的文字虽然结构严谨,却处处透露着对史料的精微把控。尤其在论述思想体系的演变时,他总能巧妙地将哲学流派的兴衰与具体的政治事件、社会思潮联系起来,避免了纯粹的文本分析陷入孤立。读到他解析宋明理学对民间社会影响的那几个章节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立体的、呼吸着的古代社会,而非仅仅是书本上抽象的“存天理,灭人欲”。这种将“大历史”与“微观个体经验”熔于一炉的笔法,是许多当代史学家难以企及的高度,它让历史不再是尘封的过去,而是一种可感知的文化遗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