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1依恋9787519229276    75.00
2分离9787519232818    78.00
3丧失9787519233839         78.00
作者:[英]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9月
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
作者:(英) 著, 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11月定价:49.00
内容简介
本书是约翰?鲍尔比依恋理论系列的一卷。本书详细探讨了母婴关系的本质,从对本能行为的讨论开始,结合许多其他研究者的文献,列举了很多非人类哺乳动物母亲和幼崽的依恋关系,进而推及人类的依恋模型。研究表明,婴儿与抚养者(主要是母亲)的依恋关系对其一生的情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人父母者应充分了解如何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进而拥有幸福的人生。
本书是约翰·鲍尔比依恋理论系列的第二卷。本书主要探讨了婴幼儿与抚养者(主要是母亲)分离的种种情况对其造成的影响。亲子之间的分离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分离的时间长短、分离期间是否有稳定的替代照顾者以及母亲的态度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鲍尔比认为,某些形式的神经官能症和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要么是由于剥夺了母亲的照顾,要么是由于幼儿与母亲人物的关系存在断裂点。母亲人物的存在或者缺失本身对于决定幼儿的情绪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是“依恋理论之父”鲍尔比就个体之间,特别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纽带如何建立、维系、破裂、重建所写的一部小书,全书通过7个章节,从心理学的角度回答了如何理解以及进入孩子的情感世界,是什么引发了孩子的分离焦虑,分离事件如何让父母变成了孩子情感上的死人,丧失事件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影响等诸多我们在自我成长和养育孩子中可能遇到的现实问题。此外,鲍尔比还对自己的依恋理论及安全基地概念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了将依恋理论应用于精神分析实践中的可能性。
《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一书围绕“依恋理论之父”鲍尔比在早期提出的核心概念——“安全基地”展开。鲍尔比认为,安全基地是个体发挥 佳功能和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称职的父母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基地,让孩子安心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他知道,那里永远对他敞开。当感到痛苦时,他可以在那里得到平静;当受到惊吓时,他可以在那里得到安抚。当父母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因为受困于自己的童年经历而无法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很容易形成不安全型依恋模式,人格发展偏离常态,乃至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就是要教会父母如何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此外,鲍尔比还对发生在家庭中的暴力进行了心理学层面的解读。
作者简介
约翰?鲍尔比是英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母爱剥夺实验和依恋理论的创始人。早年在剑桥大学攻读医学和心理学。1946—1972年以陆军精神病学家的身份长期在塔维斯托克诊所和人类关系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儿童和家庭精神病方面的医疗、教学和临床研究。他系统研究了母爱剥夺对人格发展的不良影响,提出了儿童对母亲的依恋理论。
《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大门,让我得以窥探那些影响我们一生关系的最初的种子是如何种下的。鲍尔比在这里将“安全基地”这个概念进行了更细致、更深入的阐述,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避风港,更是情感上的稳定器。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即使在成年后,仍然会反复寻找能够提供这种“安全感”的伴侣,或者在工作中寻找那种能够让他们感到被支持的环境。书中对于早期依恋模式与成人依恋模式之间联系的分析,让我豁然开朗。原来,那些在童年时期与照顾者建立了“安全型依恋”的孩子,长大后更有可能在亲密关系中感到自信、愿意分享,也更能应对冲突;而那些经历了“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则可能在成年后表现出回避亲密、过度依赖,或者在关系中充满焦虑。这种清晰的理论框架,让我对自己在过往关系中的一些困惑有了更深刻的解释。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是否也无意识地在扮演着“安全基地”的角色,或者,我自己在寻找的“安全基地”究竟是什么样的。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建立一个稳固的“安全基地”,无论是在童年,还是在成年,都是滋养健康人际关系、促进个体成长的关键。
评分整套“依恋三部曲”读下来,感觉就像经历了一场关于情感与关系的深度探索之旅。从《依恋》的根基,到《分离》的挑战,再到《丧失》的痛楚,以及《安全基地》的指引,鲍尔比的理论体系展现出了惊人的逻辑性和深刻的洞察力。这本书让我对“连接”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物理接触,更是一种深刻的情感羁绊,一种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关系模式。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我们看似独立的个体行为,其背后都深深地烙印着依恋的痕迹。比如,一个人为什么会对某个地方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为什么会如此看重友谊,甚至为什么会对某个偶像产生狂热的追随,这些都与依恋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鲍尔比的著作,不仅仅是枯燥的学术论述,他用大量的案例和细致的观察,将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变得生动而具象。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而充满智慧的长者对话,他循循善诱,引导你一步步揭开人性深处的奥秘。这套书让我对自己的过去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自己的现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未来如何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就立刻“治愈”的书,而是一本让你在漫长的自我探索和成长道路上,始终能够回溯和借鉴的经典之作。
评分第一本《依恋》一拿到手,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设计吸引了。我一直对人类情感的根源和亲密关系的发展非常感兴趣,而依恋理论无疑是这方面最重要的基石之一。鲍尔比的研究,特别是他提出的依恋模式,让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早期与主要照顾者形成的连接,竟然会以如此深刻而持久的方式,塑造我们一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和情感体验。书中对动物依恋行为的细致观察,比如小鸟对母鸟的追随,小猴子对代理母亲的依恋,虽然看似简单,却为理解人类复杂情感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我尤其着迷于他描述的“安全基地”概念,原来父母不仅仅是提供食物和住所,更是孩子探索世界时的情感港湾和后盾。当孩子知道自己身后有一个稳定、可靠的依靠时,他们才能勇敢地迈出探索的步伐,也才能在遇到挫折时获得安慰和支持。这种感觉,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灯塔,无论风浪多大,都知道自己有一个可以回航的方向。阅读《依恋》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自我溯源的旅程,不断回想起自己童年的片段,对照书中描述的依恋类型,仿佛打开了一扇了解自己的新窗口。我开始理解自己为什么在某些关系中会感到不安,为什么会渴望被肯定,又为什么会在亲密关系中出现一些无意识的模式。这不仅仅是一本心理学著作,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如何建立健康亲密关系的指南。
评分读完《分离》这本书,我感觉整个人都被“敲”了一下,原本模糊的感受突然有了清晰的脉络。鲍尔比深入探讨了分离性焦虑,以及分离对个体发展造成的深远影响,这完全颠覆了我以往对“告别”的简单理解。书中详细阐述了儿童在与照顾者分离时所经历的几个阶段:抗议、绝望和解脱,每一个阶段的描述都充满了画面感,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因为分离而哭闹、伤心、最终变得麻木的孩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强调了这种分离不仅仅是指物理上的距离,更包括情感上的疏离。有时候,即使父母在身边,但如果情感上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安全感,孩子同样会产生分离的焦虑。这让我开始反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常常因为忙碌而忽略了与孩子的深入沟通,或者在关系中,因为各自的忙碌而产生了情感上的“分离”。书中还提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分离的应对方式也存在差异,这让我意识到,依恋和分离并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简单公式,而是与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习俗紧密相关的。我尤其关注了他关于“丧失”的讨论,虽然“丧失”是下一本书的内容,但《分离》已经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开始明白,分离的痛苦,很多时候源于对连接的“丧失”。这本书让我更加警惕那些可能导致情感“分离”的行为,并开始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分离”带来的伤害。
评分《丧失》这本书,读起来确实是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因为它触及了生命中最普遍也最难以承受的痛楚之一。鲍尔比在这里不仅仅是在探讨心理学理论,更是在描绘一种非常人性化的、关于失去的痛苦和复原的漫长过程。他将丧失不仅仅局限于亲人的离去,还包括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失去,比如事业的挫败、健康的衰退,甚至是青春的流逝。书中对于“哀伤”过程的分析,让我意识到,那种强烈的悲伤、否认、愤怒、内疚,甚至是身体上的不适,都是应对失去的正常反应,而不是一种“不正常”的情绪。这给了我很大的慰藉,让我知道,当面对失去时,不必强迫自己“坚强”,而是允许自己去感受,去表达。我非常欣赏他提出的“工作”(working through)的概念,强调了要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过程,才能最终整合丧失的体验,并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这并非易事,需要时间和耐心,更需要支持和理解。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有些人会在丧失后很久仍旧无法走出来,可能是因为他们还没有真正完成那个“工作”的过程。这本书也让我对那些经历丧失的人有了更多的同情心和理解,知道他们正在经历一段多么艰难的旅程。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也更加懂得如何去支持那些正在经历丧失的朋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