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1依戀9787519229276 75.00
2分離9787519232818 78.00
3喪失9787519233839 78.00
作者:[英]
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7年09月
安全基地:依戀關係的起源
作者:(英) 著, 譯齣版社:齣版時間:2017年11月定價:49.00
內容簡介
本書是約翰?鮑爾比依戀理論係列的一捲。本書詳細探討瞭母嬰關係的本質,從對本能行為的討論開始,結閤許多其他研究者的文獻,列舉瞭很多非人類哺乳動物母親和幼崽的依戀關係,進而推及人類的依戀模型。研究錶明,嬰兒與撫養者(主要是母親)的依戀關係對其一生的情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為人父母者應充分瞭解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進而擁有幸福的人生。
本書是約翰·鮑爾比依戀理論係列的第二捲。本書主要探討瞭嬰幼兒與撫養者(主要是母親)分離的種種情況對其造成的影響。親子之間的分離有時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分離的時間長短、分離期間是否有穩定的替代照顧者以及母親的態度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孩子的心理狀態。鮑爾比認為,某些形式的神經官能癥和人格障礙形成的原因,要麼是由於剝奪瞭母親的照顧,要麼是由於幼兒與母親人物的關係存在斷裂點。母親人物的存在或者缺失本身對於決定幼兒的情緒狀態具有重要的意義。
《情感紐帶的建立與破裂》是“依戀理論之父”鮑爾比就個體之間,特彆是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情感紐帶如何建立、維係、破裂、重建所寫的一部小書,全書通過7個章節,從心理學的角度迴答瞭如何理解以及進入孩子的情感世界,是什麼引發瞭孩子的分離焦慮,分離事件如何讓父母變成瞭孩子情感上的死人,喪失事件對孩子人格發展的影響等諸多我們在自我成長和養育孩子中可能遇到的現實問題。此外,鮑爾比還對自己的依戀理論及安全基地概念進行瞭闡述,並指齣瞭將依戀理論應用於精神分析實踐中的可能性。
《安全基地:依戀關係的起源》一書圍繞“依戀理論之父”鮑爾比在早期提齣的核心概念——“安全基地”展開。鮑爾比認為,安全基地是個體發揮 佳功能和維持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稱職的父母能夠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基地,讓孩子安心地去探索外麵的世界。他知道,那裏永遠對他敞開。當感到痛苦時,他可以在那裏得到平靜;當受到驚嚇時,他可以在那裏得到安撫。當父母由於種種原因,特彆是因為受睏於自己的童年經曆而無法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時,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就很容易形成不安全型依戀模式,人格發展偏離常態,乃至受到精神疾病的睏擾。避免這些問題的發生就是要教會父母如何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此外,鮑爾比還對發生在傢庭中的暴力進行瞭心理學層麵的解讀。
作者簡介
約翰?鮑爾比是英國精神病學傢、心理學傢,母愛剝奪實驗和依戀理論的創始人。早年在劍橋大學攻讀醫學和心理學。1946—1972年以陸軍精神病學傢的身份長期在塔維斯托剋診所和人類關係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兒童和傢庭精神病方麵的醫療、教學和臨床研究。他係統研究瞭母愛剝奪對人格發展的不良影響,提齣瞭兒童對母親的依戀理論。
《安全基地:依戀關係的起源》這本書,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內心深處的大門,讓我得以窺探那些影響我們一生關係的最初的種子是如何種下的。鮑爾比在這裏將“安全基地”這個概念進行瞭更細緻、更深入的闡述,它不僅僅是物理上的避風港,更是情感上的穩定器。我開始理解,為什麼有些人即使在成年後,仍然會反復尋找能夠提供這種“安全感”的伴侶,或者在工作中尋找那種能夠讓他們感到被支持的環境。書中對於早期依戀模式與成人依戀模式之間聯係的分析,讓我豁然開朗。原來,那些在童年時期與照顧者建立瞭“安全型依戀”的孩子,長大後更有可能在親密關係中感到自信、願意分享,也更能應對衝突;而那些經曆瞭“不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則可能在成年後錶現齣迴避親密、過度依賴,或者在關係中充滿焦慮。這種清晰的理論框架,讓我對自己在過往關係中的一些睏惑有瞭更深刻的解釋。我甚至開始反思,自己是否也無意識地在扮演著“安全基地”的角色,或者,我自己在尋找的“安全基地”究竟是什麼樣的。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建立一個穩固的“安全基地”,無論是在童年,還是在成年,都是滋養健康人際關係、促進個體成長的關鍵。
評分整套“依戀三部麯”讀下來,感覺就像經曆瞭一場關於情感與關係的深度探索之旅。從《依戀》的根基,到《分離》的挑戰,再到《喪失》的痛楚,以及《安全基地》的指引,鮑爾比的理論體係展現齣瞭驚人的邏輯性和深刻的洞察力。這本書讓我對“連接”這個詞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物理接觸,更是一種深刻的情感羈絆,一種相互依賴、相互支持的關係模式。我開始意識到,很多我們看似獨立的個體行為,其背後都深深地烙印著依戀的痕跡。比如,一個人為什麼會對某個地方産生強烈的歸屬感,為什麼會如此看重友誼,甚至為什麼會對某個偶像産生狂熱的追隨,這些都與依戀理論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鮑爾比的著作,不僅僅是枯燥的學術論述,他用大量的案例和細緻的觀察,將抽象的心理學概念變得生動而具象。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與一位博學而充滿智慧的長者對話,他循循善誘,引導你一步步揭開人性深處的奧秘。這套書讓我對自己的過去有瞭更深的理解,對自己的現在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對未來如何建立和維護健康的人際關係,有瞭更明確的方嚮。它不是一本讓你讀完就立刻“治愈”的書,而是一本讓你在漫長的自我探索和成長道路上,始終能夠迴溯和藉鑒的經典之作。
評分讀完《分離》這本書,我感覺整個人都被“敲”瞭一下,原本模糊的感受突然有瞭清晰的脈絡。鮑爾比深入探討瞭分離性焦慮,以及分離對個體發展造成的深遠影響,這完全顛覆瞭我以往對“告彆”的簡單理解。書中詳細闡述瞭兒童在與照顧者分離時所經曆的幾個階段:抗議、絕望和解脫,每一個階段的描述都充滿瞭畫麵感,讓我仿佛看到瞭那些因為分離而哭鬧、傷心、最終變得麻木的孩子。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強調瞭這種分離不僅僅是指物理上的距離,更包括情感上的疏離。有時候,即使父母在身邊,但如果情感上無法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和安全感,孩子同樣會産生分離的焦慮。這讓我開始反思,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否常常因為忙碌而忽略瞭與孩子的深入溝通,或者在關係中,因為各自的忙碌而産生瞭情感上的“分離”。書中還提到瞭不同文化背景下,對分離的應對方式也存在差異,這讓我意識到,依戀和分離並不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簡單公式,而是與個體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習俗緊密相關的。我尤其關注瞭他關於“喪失”的討論,雖然“喪失”是下一本書的內容,但《分離》已經為我們打下瞭堅實的基礎,讓我開始明白,分離的痛苦,很多時候源於對連接的“喪失”。這本書讓我更加警惕那些可能導緻情感“分離”的行為,並開始思考如何在生活中,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分離”帶來的傷害。
評分《喪失》這本書,讀起來確實是一種深刻的情感體驗,因為它觸及瞭生命中最普遍也最難以承受的痛楚之一。鮑爾比在這裏不僅僅是在探討心理學理論,更是在描繪一種非常人性化的、關於失去的痛苦和復原的漫長過程。他將喪失不僅僅局限於親人的離去,還包括瞭更廣泛意義上的失去,比如事業的挫敗、健康的衰退,甚至是青春的流逝。書中對於“哀傷”過程的分析,讓我意識到,那種強烈的悲傷、否認、憤怒、內疚,甚至是身體上的不適,都是應對失去的正常反應,而不是一種“不正常”的情緒。這給瞭我很大的慰藉,讓我知道,當麵對失去時,不必強迫自己“堅強”,而是允許自己去感受,去錶達。我非常欣賞他提齣的“工作”(working through)的概念,強調瞭要通過一係列的心理過程,纔能最終整閤喪失的體驗,並重新找到生活的意義。這並非易事,需要時間和耐心,更需要支持和理解。我開始明白,為什麼有些人會在喪失後很久仍舊無法走齣來,可能是因為他們還沒有真正完成那個“工作”的過程。這本書也讓我對那些經曆喪失的人有瞭更多的同情心和理解,知道他們正在經曆一段多麼艱難的旅程。讀完這本書,我更加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也更加懂得如何去支持那些正在經曆喪失的朋友。
評分第一本《依戀》一拿到手,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封麵設計吸引瞭。我一直對人類情感的根源和親密關係的發展非常感興趣,而依戀理論無疑是這方麵最重要的基石之一。鮑爾比的研究,特彆是他提齣的依戀模式,讓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認識到,我們早期與主要照顧者形成的連接,竟然會以如此深刻而持久的方式,塑造我們一生的人際交往方式和情感體驗。書中對動物依戀行為的細緻觀察,比如小鳥對母鳥的追隨,小猴子對代理母親的依戀,雖然看似簡單,卻為理解人類復雜情感的生物學基礎提供瞭強有力的證據。我尤其著迷於他描述的“安全基地”概念,原來父母不僅僅是提供食物和住所,更是孩子探索世界時的情感港灣和後盾。當孩子知道自己身後有一個穩定、可靠的依靠時,他們纔能勇敢地邁齣探索的步伐,也纔能在遇到挫摺時獲得安慰和支持。這種感覺,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找到瞭燈塔,無論風浪多大,都知道自己有一個可以迴航的方嚮。閱讀《依戀》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次自我溯源的旅程,不斷迴想起自己童年的片段,對照書中描述的依戀類型,仿佛打開瞭一扇瞭解自己的新窗口。我開始理解自己為什麼在某些關係中會感到不安,為什麼會渴望被肯定,又為什麼會在親密關係中齣現一些無意識的模式。這不僅僅是一本心理學著作,更是一本關於如何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如何建立健康親密關係的指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