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曆代篆刻經典技法解析叢書——漢印技法解析
定價:27.00元
作者:祝竹 著
齣版社:重慶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5-1
印刷日期:2016年15月第7次印刷 僅供參考以實物為準。
ISBN:9787536675025
字數:114000
頁碼:13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目錄
曆代篆刻經典技法解析叢書總序
緒論
章 漢印風格的形成和衍變
節 漢印是秦印風格的發展和完善
第二節 漢代官印的三種曆史形態
第三節 漢印風格體係的延續
第四節 異彩紛呈的漢代私印
第二章 漢印技法的典範意義
節 漢印的作者
第二節 漢印的篆法和章法是篆刻藝術的基本技法
第三節 漢印確立瞭篆刻藝術的基本審美意識
第三章 漢印篆法解析
節 漢印文字的基本體貌特徵
第二節 漢印文字對小篆的“隸化”
第三節 漢印文字筆畫的增減
第四節 漢印文字的變與不變
第四章 漢印章法解析
節 平分印麵是漢宮印布局的基本方法
第二節 私印章法追從官印
第三節 疏者任疏、密者任密的基本規則
第四節 注重整體,注重氣韻,注重協調平衡
第五節 漢印章法的異化和解體
第五章 鑄印與鑿印
節 鑄印、鑿印的區分與白文印皆刻的觀點
第二節 鑄印和鑿印代錶瞭不同的時代特徵
第三節 鑄印的刀法
第四節 鑿印的刀法
第六章 曆久不衰的文人仿漢印之風
節 宋元印人對漢印風格的認同
第二節 《集古印譜》和臨摹漢印風氣的盛行
第三節 明末清初印人以仿漢印作為創作基調
第四節 浙派以獨特的刀法追摹漢印
第五節 徽派以書法意趣透入漢印程式
第六節 近代印人學習漢印重在氣息
第七章 怎樣臨摹漢印
節 臨摹漢印的目的
第二節 臨摹漢印的方法
第三節 由臨摹到創作
漢代印章在秦代印章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將古代篆刻規範為一種典型的風格特徵和技法程式。漢代以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印章所沿襲的,仍然是漢印風格的基本特徵。漢印風格在印史上延續的時間,長達七八百年之久。厚重的文化積澱,無數先民的創作實踐,使漢印成為博大精深的藝術寶庫,這是曆史留給極其珍貴的遺産。本書為“曆代篆刻經典技法解析叢書”中的一本,深入地研究、解析漢印的風格特徵和創作技法,行文體係完整,文字簡潔曉暢,是一本能成為讀者切實有用的篆刻學習工具書。
這本關於篆刻的書籍,光看書名就讓人心潮澎湃,仿佛已經觸摸到瞭那古老的石材和鎸刻的痕跡。我個人對金石學和書法藝術一直懷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對秦漢印章那種渾厚、古樸又不失靈動的神韻極為著迷。我期望這本書能深入剖析“漢印技法”的精髓,不隻是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能夠真正將古人的審美情趣和實操經驗傳授下來。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於不同印泥觸感、不同石材特性與刀法之間的微妙關係的闡述,這纔是衡量一本技法書是否“硬核”的關鍵。如果能看到作者如何細緻入微地指導初學者如何避免“刀法滯澀”或“綫條僵硬”的問題,那就太棒瞭。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手把手地教導我如何從一塊璞石中“喚醒”齣漢印的生命力,而不是僅僅提供一些模糊的圖像資料。那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對火候的精準拿捏,纔是構成一套完整技法體係的核心。期待能在字裏行間感受到作者多年鑽研的沉澱與獨到見解,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評分對於一個深耕傳統藝術的愛好者來說,文化底蘊的滲透是評判一本好書的隱形標準。我希望這套“曆代篆刻經典技法解析叢書”中的這一冊,不僅僅是機械地復製技法,更能將漢印所承載的時代精神和審美取嚮融入講解之中。譬如,漢印的古樸大氣與魏晉印風的秀雅精巧,其背後的社會風尚和文人趣味有何不同?這本書是否能引導讀者去思考,在學習秦漢印風的“拙厚”時,我們應該如何避免落入“粗糙”的泥潭?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平衡“法度”與“意趣”的關係。優秀的技法書應該能夠拓寬我們的視野,讓我們明白,每一個刀痕的背後,都凝結著曆史的重量和藝術傢的哲學思考。如果能提供一些不同流派(如安定派、浙派等)對漢印的理解與繼承上的細微差彆進行比較分析,那無疑會大大提升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可讀性。
評分我對於工具和材料的部分尤為關注。篆刻的成敗,往往始於對材料的認知。這本書如果能細緻地分析不同類型的青田石、壽山石在受刀性上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反過來要求篆刻者調整其運刀的節奏和深度,那就太實用瞭。我希望作者能分享一些他自己篩選印材的心得,比如如何通過觀察石頭的顔色、紋理來預判其內部結構,從而更好地運用恰當的刻法來應對。對於印泥的選擇和調製,這同樣是決定最終印文清晰度和神韻的關鍵一環。如果能提供一些關於不同時期印泥配方的考證,或者針對不同石材推薦的最佳印泥搭配方案,那簡直是錦上添花。我不希望讀到那些泛泛而談的“選好石料”的建議,我需要的是能夠直接指導我在市場挑選時做齣明智判斷的具體標準和經驗之談。
評分初次翻閱這類專業性極強的書籍時,最怕的就是術語堆砌和內容空泛。我希望這本《漢印技法解析》能避開這種陷阱,用一種既嚴謹又易於接受的方式來闡述復雜的篆刻流程。例如,在介紹“鑿刻”與“衝刀”的技法對比時,我期待能有詳盡的圖例對比,清晰地展示不同運刀角度和力度所産生的綫條邊緣效果差異。如果能結閤一些漢印的典型字例,比如常見的“硃文圓印”與“白文方印”在布局上的差異如何影響後續的下刀策略,那就更具指導意義瞭。我更看重的是那種“心手相應”的境界如何通過文字來傳達——如何保持篆刻時的心境平穩,如何應對石材中突如其來的“暗病”,這些實踐中的“疑難雜癥”的處理方法,往往比標準化的流程介紹更為寶貴。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工具箱裏那把最鋒利的刻刀,每一次使用都能讓我對漢印的理解更進一步,而不是成為一本隻能供在案頭觀賞的理論讀物。
評分總而言之,一本卓越的技法書應該具備“可操作性”和“啓發性”的雙重特質。我非常看重作者在講解過程中所流露齣的個人實踐經驗——那些在無數次刻印過程中積纍下來的“竅門”和“糾錯經驗”。例如,處理印章邊緣的“殘邊”時,究竟是應該用“平刀”小心修整,還是順勢保留一份自然的剝落感,以符閤漢印的古拙之氣?這種需要在理論與實踐之間做齣取捨的時刻,纔是衡量一位技法指導者功力的試金石。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怎麼做”,更能引導我們去思考“為什麼這樣做會更好”,從而在學習技法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提升對篆刻藝術的審美判斷力。如果這本書能激發我拿起刻刀,嘗試去復製或創新一件具有漢印神韻的作品,那麼它就達到瞭我作為一名讀者所期望的最高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