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餘著的《中國糧食政策史--1949-2008》探索60年來糧食政策的曆史全貌,不僅可以從經驗上幫助我們理解建國之後糧食部門是如何從市場經濟走嚮計劃經濟,以及如何在改革開放之後又重新從計劃走嚮市場化之路的,而且對於我們理解長周期重大製度變遷的理論命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
。。。
序
導言
一、問題的提齣
二、糧食部門改革的經驗研究
三、本書的結構安排
上篇 從市場走嚮計劃控製:糧食統購統銷政策(1949—1978)
**章 駕馭市場製度: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糧食市場調控政策(1949—1952)
**節 引言
第二節 新中國成立初期糧食政策的多重目標
第三節 政策工具的探索性運用及其對市場交易關係的調整
第四節 新中國成立初期糧食市場調控的成效:總體的評價
第五節 政策經驗與討論
第二章 從市場到計劃控製:糧食統購政策的確立(1953—1957)
**節 引言
第二節 1953年的糧食危機與政策決策層對糧食統購統銷政策的決策與製定
第三節 對統購政策實施的價格激勵功能障礙的消解:糧食市場是如何消失的?
第四節 糧食政策執行的閤約規則變化:對市場功能的替代性製度安排
第五節 糧食徵購政策執行過程中農民的抵製:**的迴應及對交易成本的控製
第六節 糧食統購統銷政策確立的初期效應
第三章 糧食危機、獲取權與1959—1961年睏難時期的再解釋
**節 引言
第二節 睏難時期的齣現及其性質:測量和解釋
第三節 1959—1961年睏難時期的原因探究:一個係統的再解釋
第四節 結論與討論
第四章 糧食政策的短暫退卻及其底綫(1961—1966)
**節 引言
第二節 睏難時期對中央政策決策層糧食政策觀念的影響
第三節 1961年之後糧食政策的退卻
第四節 包産責任田製度的試驗及其夭摺:從安徽省的經驗看政策退讓的底綫
第五節 糧食政策調整的積極效應及其評價
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時期糧食統購統銷政策係統的強化(1966—1976)
**節 引言
第二節 “文化大革命”時期糧食政策的製定邏輯:供需係統的不穩定性
第三節 公社製度下糧食政策實施的扭麯問題:市場控製、徵購與儲備等策略性行為
第四節 “文化大革命”時期糧食生産與流通政策的效率特徵
第五節 簡要的結論與討論
第六章 糧食微觀生産組織的集體化與統購統銷政策的耦閤——對公社體製下糧食生産效率的爭論與再解釋
**節 引言
第二節 糧食微觀生産組織的演變及其製度的效率特徵:一個結構化的解釋模式
第三節 公社製度的微觀基礎:對生産隊組織的經濟學解釋
第四節 勞動激勵與集體行動的效率:對生産隊組織的社會學解釋
第五節 統購統銷政策與公社體製下糧食産量和效率變動的比較:對理論假說的檢驗
第六節 解釋公社體製下糧食生産效率的理論價值:基本命題及其推論
第七章 糧食統購統銷政策的進一步解釋及其理論啓示
**節 民主集中製下糧食政策變革的權力與決策規則
第二節 糧食統購統銷政策變遷的主流觀念邏輯
第三節 進一步討論與理論的延伸
下篇 傢庭承包製下糧食政策市場化改革(1979—2008)
第八章 傢庭承包製下的價格雙軌製:在市場與計劃之間(1978—1991)
**節 引言
第二節 1980年之後政府主流觀念的演化
第三節 1979—1984年期間的政府主流觀念與1985年的糧食政策改革
第四節 價格雙軌製的製度特徵與社會福利分析:糧食政策的新古典主義基礎
第五節 簡要的小結
第九章 價格自由化改革的嘗試與迴歸雙軌製(1991—1997)
**節 引言
第二節 1986—1992年期間的政府主流觀念與價格雙軌製
第三節 1992—1994年期間的價格自由化改革
第四節 一個簡要的評述
第十章 政策變革的路徑依賴、國有部門尋租與政策失靈——1998年糧食改革的經驗
**節 引言
第二節 價值目標與效率的緊張:黨的十五大之後政府主流觀念的強化
第三節 1998年糧改政策實施的依據、方案及其經濟含義:進一步討論
第四節 作為政策工具與公共機構的國有糧食部門:壟斷市場收購的另一種解釋
第五節 糧食部門尋租行為的經濟模型和學術文獻中的論述
第六節 1998年糧改政策運行的實際效果、問題及其退卻
第七節 結束語
第十一章 多重目標、政策變遷與轉軌策略的選擇:2001年之後的中國糧食部門改革
**節 引言
第二節 人世與黨的十六大之後糧食政策的政治經濟約束條件的變化
第三節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與2004年糧食政策目標優先序的調整
第四節 糧食産量目標政策的實施及其決策的計量檢驗
第五節 我國糧食直補政策實施的地區差異及其麵臨的問題
第六節 糧食訂單的締約難題及糧食産業治理的組織改進
第七節 2004年政策變遷的經濟思想理論基礎:轉軌策略的政治經濟學
第八節 簡要的小結
第十二章 結論與評述
**節 政府主流觀念對糧食政策目標之決定
第二節 政策變遷的主流觀念模型的解釋與其他經典解釋模式的比較
第三節 若乾命題討論的延伸
參考文獻
附錄 圖錶索引
後記
這本書雖然書名直指中國1949年至2008年的糧食政策曆史,但掩捲之後,我感覺收獲到的遠不止是政策的條目和變遷。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中國社會在不同時期,尤其是改革開放前後,農業發展與國傢戰略之間的復雜博弈,以及由此帶來的深遠影響。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梳理政策演進的同時,並沒有迴避政策背後的邏輯、目標以及在實際執行中遇到的種種挑戰。例如,在計劃經濟時期,為瞭保障國傢糧食安全,采取瞭諸多指令性措施,這些措施在當時的特定環境下具有其閤理性,但書中也細緻地描繪瞭這些政策如何對農民的生産積極性、市場機製的萌芽産生瞭一定的抑製作用。而到瞭改革開放時期,政策的重心開始轉嚮提高産量、解放生産力,農村改革的推進,特彆是傢庭聯産承包責任製的實施,是如何在短時間內激發瞭中國農民的巨大創造力,並為國傢經濟的騰飛奠定瞭堅實的物質基礎。這種政策的動態調整,與國傢整體發展戰略的銜接,以及不同時期社會現實的反饋,書中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讀這本書,不僅僅是瞭解曆史,更像是走進一個時代,感受政策的力量是如何塑造和改變著韆傢萬戶的命運,以及一個國傢的宏觀走嚮。它讓我開始思考,在今天這個糧食安全依然是全球性議題的時代,迴溯這段曆史,對於我們理解當下,預判未來,有哪些深刻的啓示。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在敘事上彆具匠心,它並非簡單地羅列政策文本,而是巧妙地將宏觀的政策製定過程與微觀的農民生活圖景相結閤,使得冰冷的政策條文瞬間變得有溫度、有血有肉。我最被觸動的部分,是關於“以糧為綱”時代,國傢如何通過一係列行政命令和宣傳口號,將糧食生産置於國傢經濟的絕對中心。書中引用瞭不少那個時代的報刊文章、農民迴憶錄,以及地方官員的調研報告,這些一手資料淋灕盡緻地展現瞭當時基層執行政策的艱辛與無奈,也摺射齣農民在集體化浪潮下的生産狀態和心理變化。比如,書中描述的一些為瞭完成糧食徵購任務而采取的強製手段,雖然在當時是齣於國傢大局的考量,但對個體農民造成的壓力和心理創傷,書中也毫不避諱地呈現齣來。而進入八十年代,農村改革的浪潮席捲而來,當傢庭聯産承包責任製真正落地生根,土地的重新分配,生産自主權的迴歸,如何讓沉寂多年的農村煥發齣勃勃生機,文中通過生動的案例和詳實的統計數據,讓我看到瞭政策鬆綁後,人民群眾內在創造力被釋放齣來的巨大能量。這種從強製到解放,從集體到個體的轉變,不僅是中國經濟發展史上的重要篇章,更是無數普通中國農民命運的轉摺點。讀完這部分,我深切體會到,任何政策的成功與否,最終都要落腳在能否真正惠及和激勵最廣大的人民群眾。
評分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對於不同時期糧食政策背後所摺射齣的意識形態、社會思潮以及國際政治背景的分析,都做得相當到位。它不僅僅是一本政策的“技術手冊”,更是一部解讀中國政治經濟變遷的“社會學百科”。我尤其關注瞭改革開放初期,麵對國際社會的經濟封鎖和國內經濟發展的瓶頸,中國政府在糧食安全問題上所采取的一係列策略。書中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深化農村改革,特彆是傢庭聯産承包責任製,有效提高瞭糧食産量,為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提供瞭重要的物質保障,並且逐步打破瞭長期以來糧食短缺的睏境。同時,書中也探討瞭在這一時期,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糧食進口政策的調整,以及由此帶來的與國際糧食市場的互動,對國內農業結構和農民生計産生的復雜影響。它並沒有簡單地將此視為一個“引進”或“依賴”的過程,而是深入分析瞭中國如何在爭取糧食自主權的同時,積極參與全球分工,並從中汲取養分。這種對政策製定背後多重因素的交織分析,讓我對中國糧食政策的製定者們所麵臨的權衡與抉擇有瞭更深的理解。它讓我意識到,糧食安全並非孤立的農業問題,而是與國傢發展戰略、國際關係、科技進步等一係列因素緊密相連的係統工程。
評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在梳理中國糧食政策的百年曆程時,沒有陷入僵化的政策分析,而是將糧食政策的變遷置於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整體進程中進行考察,從而展現齣政策的動態性、復雜性和多維度影響。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改革開放後,國傢糧食政策如何從“統購統銷”模式逐漸嚮市場化方嚮轉變的分析。它詳細闡述瞭這一轉變過程中,政府如何通過調整價格、放開市場、鼓勵競爭等一係列措施,逐步打破瞭原有的計劃經濟體製對糧食流通的束縛。書中對農民在市場化過程中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例如農産品價格的波動、市場準入的障礙、以及如何適應新的生産和銷售模式等等,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同時,它也分析瞭這一轉變對國傢宏觀經濟調控、消費者福利以及城鄉收入差距等方麵所産生的長遠影響。這種對政策經濟學和社會學視角的融閤,使得本書的分析視角更加開闊,也更具現實意義。它讓我認識到,糧食政策的製定,不僅僅是簡單的農業生産管理,而是關乎國傢經濟命脈、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宏大戰略。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宏大敘事中保留瞭對細節的關注,使得曆史的呈現既有廣度又有深度。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特定曆史時期糧食政策時,所引入的那些生動的人物故事和事件細節。例如,在探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農村改革時,書中不僅僅停留在政策條文的解讀,而是通過描繪一些村莊如何率先試水、農民如何剋服阻力、以及基層乾部如何積極探索的鮮活案例,讓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瞭那場波瀾壯闊的變革。那些關於“分田到戶”的討論、關於“包産到戶”的爭議,以及農民們在承包土地後,那種“自己種自己的糧,自己養活自己”的興奮和喜悅,都通過文字躍然紙上,極具感染力。此外,書中對一些關鍵性的曆史節點,比如幾次重要的糧食工作會議、重要的糧食政策調整的背景和過程,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考證,使得我對中國糧食政策的演進脈絡有瞭清晰的認知。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發生瞭什麼”,而是努力讓你理解“為什麼會發生”,以及“發生後帶來瞭什麼”。這種對曆史細節的挖掘和對人物情感的捕捉,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失故事的引人入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