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余著的《中国粮食政策史--1949-2008》探索60年来粮食政策的历史全貌,不仅可以从经验上帮助我们理解建国之后粮食部门是如何从市场经济走向计划经济,以及如何在改革开放之后又重新从计划走向市场化之路的,而且对于我们理解长周期重大制度变迁的理论命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
序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粮食部门改革的经验研究
三、本书的结构安排
上篇 从市场走向计划控制:粮食统购统销政策(1949—1978)
**章 驾驭市场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粮食市场调控政策(1949—1952)
**节 引言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政策的多重目标
第三节 政策工具的探索性运用及其对市场交易关系的调整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市场调控的成效:总体的评价
第五节 政策经验与讨论
第二章 从市场到计划控制:粮食统购政策的确立(1953—1957)
**节 引言
第二节 1953年的粮食危机与政策决策层对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决策与制定
第三节 对统购政策实施的价格激励功能障碍的消解:粮食市场是如何消失的?
第四节 粮食政策执行的合约规则变化:对市场功能的替代性制度安排
第五节 粮食征购政策执行过程中农民的抵制:**的回应及对交易成本的控制
第六节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确立的初期效应
第三章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61年困难时期的再解释
**节 引言
第二节 困难时期的出现及其性质:测量和解释
第三节 1959—1961年困难时期的原因探究:一个系统的再解释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粮食政策的短暂退却及其底线(1961—1966)
**节 引言
第二节 困难时期对中央政策决策层粮食政策观念的影响
第三节 1961年之后粮食政策的退却
第四节 包产责任田制度的试验及其夭折:从安徽省的经验看政策退让的底线
第五节 粮食政策调整的积极效应及其评价
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系统的强化(1966—1976)
**节 引言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粮食政策的制定逻辑:供需系统的不稳定性
第三节 公社制度下粮食政策实施的扭曲问题:市场控制、征购与储备等策略性行为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粮食生产与流通政策的效率特征
第五节 简要的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粮食微观生产组织的集体化与统购统销政策的耦合——对公社体制下粮食生产效率的争论与再解释
**节 引言
第二节 粮食微观生产组织的演变及其制度的效率特征:一个结构化的解释模式
第三节 公社制度的微观基础:对生产队组织的经济学解释
第四节 劳动激励与集体行动的效率:对生产队组织的社会学解释
第五节 统购统销政策与公社体制下粮食产量和效率变动的比较:对理论假说的检验
第六节 解释公社体制下粮食生产效率的理论价值:基本命题及其推论
第七章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进一步解释及其理论启示
**节 民主集中制下粮食政策变革的权力与决策规则
第二节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变迁的主流观念逻辑
第三节 进一步讨论与理论的延伸
下篇 家庭承包制下粮食政策市场化改革(1979—2008)
第八章 家庭承包制下的价格双轨制:在市场与计划之间(1978—1991)
**节 引言
第二节 1980年之后政府主流观念的演化
第三节 1979—1984年期间的政府主流观念与1985年的粮食政策改革
第四节 价格双轨制的制度特征与社会福利分析:粮食政策的新古典主义基础
第五节 简要的小结
第九章 价格自由化改革的尝试与回归双轨制(1991—1997)
**节 引言
第二节 1986—1992年期间的政府主流观念与价格双轨制
第三节 1992—1994年期间的价格自由化改革
第四节 一个简要的评述
第十章 政策变革的路径依赖、国有部门寻租与政策失灵——1998年粮食改革的经验
**节 引言
第二节 价值目标与效率的紧张:党的十五大之后政府主流观念的强化
第三节 1998年粮改政策实施的依据、方案及其经济含义:进一步讨论
第四节 作为政策工具与公共机构的国有粮食部门:垄断市场收购的另一种解释
第五节 粮食部门寻租行为的经济模型和学术文献中的论述
第六节 1998年粮改政策运行的实际效果、问题及其退却
第七节 结束语
第十一章 多重目标、政策变迁与转轨策略的选择:2001年之后的中国粮食部门改革
**节 引言
第二节 人世与党的十六大之后粮食政策的政治经济约束条件的变化
第三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与2004年粮食政策目标优先序的调整
第四节 粮食产量目标政策的实施及其决策的计量检验
第五节 我国粮食直补政策实施的地区差异及其面临的问题
第六节 粮食订单的缔约难题及粮食产业治理的组织改进
第七节 2004年政策变迁的经济思想理论基础:转轨策略的政治经济学
第八节 简要的小结
第十二章 结论与评述
**节 政府主流观念对粮食政策目标之决定
第二节 政策变迁的主流观念模型的解释与其他经典解释模式的比较
第三节 若干命题讨论的延伸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索引
后记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在梳理中国粮食政策的百年历程时,没有陷入僵化的政策分析,而是将粮食政策的变迁置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进程中进行考察,从而展现出政策的动态性、复杂性和多维度影响。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改革开放后,国家粮食政策如何从“统购统销”模式逐渐向市场化方向转变的分析。它详细阐述了这一转变过程中,政府如何通过调整价格、放开市场、鼓励竞争等一系列措施,逐步打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粮食流通的束缚。书中对农民在市场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例如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市场准入的障碍、以及如何适应新的生产和销售模式等等,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它也分析了这一转变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消费者福利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等方面所产生的长远影响。这种对政策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的融合,使得本书的分析视角更加开阔,也更具现实意义。它让我认识到,粮食政策的制定,不仅仅是简单的农业生产管理,而是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宏大战略。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在叙事上别具匠心,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政策文本,而是巧妙地将宏观的政策制定过程与微观的农民生活图景相结合,使得冰冷的政策条文瞬间变得有温度、有血有肉。我最被触动的部分,是关于“以粮为纲”时代,国家如何通过一系列行政命令和宣传口号,将粮食生产置于国家经济的绝对中心。书中引用了不少那个时代的报刊文章、农民回忆录,以及地方官员的调研报告,这些一手资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时基层执行政策的艰辛与无奈,也折射出农民在集体化浪潮下的生产状态和心理变化。比如,书中描述的一些为了完成粮食征购任务而采取的强制手段,虽然在当时是出于国家大局的考量,但对个体农民造成的压力和心理创伤,书中也毫不避讳地呈现出来。而进入八十年代,农村改革的浪潮席卷而来,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真正落地生根,土地的重新分配,生产自主权的回归,如何让沉寂多年的农村焕发出勃勃生机,文中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详实的统计数据,让我看到了政策松绑后,人民群众内在创造力被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这种从强制到解放,从集体到个体的转变,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更是无数普通中国农民命运的转折点。读完这部分,我深切体会到,任何政策的成功与否,最终都要落脚在能否真正惠及和激励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评分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对于不同时期粮食政策背后所折射出的意识形态、社会思潮以及国际政治背景的分析,都做得相当到位。它不仅仅是一本政策的“技术手册”,更是一部解读中国政治经济变迁的“社会学百科”。我尤其关注了改革开放初期,面对国际社会的经济封锁和国内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国政府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所采取的一系列策略。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深化农村改革,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效提高了粮食产量,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并且逐步打破了长期以来粮食短缺的困境。同时,书中也探讨了在这一时期,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粮食进口政策的调整,以及由此带来的与国际粮食市场的互动,对国内农业结构和农民生计产生的复杂影响。它并没有简单地将此视为一个“引进”或“依赖”的过程,而是深入分析了中国如何在争取粮食自主权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分工,并从中汲取养分。这种对政策制定背后多重因素的交织分析,让我对中国粮食政策的制定者们所面临的权衡与抉择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粮食安全并非孤立的农业问题,而是与国家发展战略、国际关系、科技进步等一系列因素紧密相连的系统工程。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宏大叙事中保留了对细节的关注,使得历史的呈现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特定历史时期粮食政策时,所引入的那些生动的人物故事和事件细节。例如,在探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农村改革时,书中不仅仅停留在政策条文的解读,而是通过描绘一些村庄如何率先试水、农民如何克服阻力、以及基层干部如何积极探索的鲜活案例,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场波澜壮阔的变革。那些关于“分田到户”的讨论、关于“包产到户”的争议,以及农民们在承包土地后,那种“自己种自己的粮,自己养活自己”的兴奋和喜悦,都通过文字跃然纸上,极具感染力。此外,书中对一些关键性的历史节点,比如几次重要的粮食工作会议、重要的粮食政策调整的背景和过程,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考证,使得我对中国粮食政策的演进脉络有了清晰的认知。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是努力让你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发生后带来了什么”。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挖掘和对人物情感的捕捉,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故事的引人入胜。
评分这本书虽然书名直指中国1949年至2008年的粮食政策历史,但掩卷之后,我感觉收获到的远不止是政策的条目和变迁。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社会在不同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前后,农业发展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复杂博弈,以及由此带来的深远影响。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梳理政策演进的同时,并没有回避政策背后的逻辑、目标以及在实际执行中遇到的种种挑战。例如,在计划经济时期,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采取了诸多指令性措施,这些措施在当时的特定环境下具有其合理性,但书中也细致地描绘了这些政策如何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市场机制的萌芽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到了改革开放时期,政策的重心开始转向提高产量、解放生产力,农村改革的推进,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激发了中国农民的巨大创造力,并为国家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种政策的动态调整,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衔接,以及不同时期社会现实的反馈,书中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读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更像是走进一个时代,感受政策的力量是如何塑造和改变着千家万户的命运,以及一个国家的宏观走向。它让我开始思考,在今天这个粮食安全依然是全球性议题的时代,回溯这段历史,对于我们理解当下,预判未来,有哪些深刻的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