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神的演化:西方三大一神教的起源、衝突與未來
作者:羅伯.賴特
齣版:大傢齣版
語種:繁體中文
頁數:528 頁
裝幀:平裝
ISBN:9789869460385
齣版日期:2017-06-02
人類逃不齣天擇的手掌心,神也是!是上帝,還是演化論,纔是主導歷史的首要法則?
如果神也在演化的過程中,道德關懷的圓周能夠不斷擴大,文明衝突
那麼,當前的文明衝突將不是諸神的永恆戰爭,而是邁嚮和平的必經之路。
自上個世紀末以來, 宗教間的文明衝突we取代東西方的冷戰對抗,成為全球國際情勢的基本格局,近年來層齣不窮的恐怖攻擊事件,更強化瞭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世界的對立,彷彿是新「聖戰」的到來。
本書提醒我們,從長遠的歷史眼光來看,西方三大一神教有著共同的淵源,宗教間雖然衝突不斷,但也有其促進和解的機製。宗教的教義並非總是一成不變,而往往能夠包容調整,接納異端。與其說是永恆不變的神創造並主導瞭人類和世界的方嚮,不如說是神在人類歷史的進展中,不斷改頭換麵而得以「存活」至今。在宗教的演化過程中,人們必須運用道德想像力,體認宗教間的歧異不應是一場零和遊戲,為當前的文明衝突尋得緩解之道。
◎「神的麵貌,不斷改變!」
神祇的功能、意義和麵貌在人類歷史上不斷轉換,而正是因為這些的轉換,讓神在人類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中扮演不同的重要角色。
部落時期的神祇要保佑狩獵採集順利,農耕時期的神祇必須保障作物豐收,君主帝國中的神祇要有助於統馭人民,而工業和資訊時代的神已不再需要扮演物質生活的保障者,卻更需要填補現代世界帶給人類的心靈空虛,並闡明某種更高目的,某種可讓我們組織日常生活、分辨善惡、明白禍福意義的根據。隨著科學逐漸昌明,科學所掌管的領域逐漸擴大,錶麵上來看,神的領地日漸縮小瞭,但也讓宗教的意涵更為清晰,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展現更重要的意義。
◎「神性,始終來自於人性。」
與其說是上帝依自己的形象造人,不如說是人依自己的形象造瞭上帝,人間不是天國的倒影,反過來說,天國纔是人間的投射。宗教從一開始就是個錯覺,是人類用以掌握世界、控製事物的虛構物,至於神祇觀念及其後續發展,其實都是這個錯覺的演化。而在宗教演化的過程中,原先的錯覺不斷煉淨,變得愈來愈真實。
演化到瞭二十一世紀之後的宗教,神應該以何種麵貌齣現,纔能為現代人所接受?如果科學能夠從物質的層次解釋一切,誰還需要上帝?現今各大宗教之間的衝突如何調和?它能夠在紛亂世局中為個人提供指引並帶來慰藉,甚至讓世界減少一些混亂嗎?作者對於宗教的未來抱持樂觀態度,因為過去歷史的進步,印證瞭上帝存在的軌跡,而隻要人類仍需要神,神就會持續存在,演化齣*適應現代人需求的樣貌。這些線索,就在本書講述神的歷史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浮現齣來。
名人推薦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社會係博士候選人、專欄作傢/卞中佩/專文推薦
「本書或許有些惱人、有些爭議,卻是少數能以嚴謹的態度和詳盡的論述,深刻闡明基督和聖戰精神的著作,而你卻不會感到作者在說教。」──《紐約時報》
導讀
正麵看待宗教,看見化解文明衝突的線索──《神的演化》導讀╱卞中佩
序言
【**篇? 神祇的誕生與成長】
第01章 基原信仰
第02章 薩滿師
第03章 酋邦時代的宗教
第04章 古代國傢的眾神
【第二篇? 亞伯拉罕一神教的興起】
第05章 古以色列人的宗教:多神教
第06章 從多神到一神崇拜
第07章 從一神崇拜到一神教
第08章 斐洛的故事
第09章 邏各斯︰神的運算法則
【第三篇? 基督教的「發明」】
第10章 耶穌行過些什麼事?
第11章 愛的使徒
第12章 *適基督教生存
第13章 耶穌如何會變成救主?
【第四篇? 伊斯蘭教的勝利】
第14章《古蘭經》
第15章 麥加
第16章 麥地那
第17章 聖戰
第18章 穆罕默德
【第五篇? 上帝走嚮全球(或不走嚮全球)】
第19章 道德想像力
第20章 我們是****的嗎?
跋 順道一談:上帝是什麼樣子的?
附錄 宗教如何源自於人類天性
經文譯本小識
從寫作風格上來看,這本書的行文老辣而富有哲思,絕非那種簡單的科普讀物可以比擬。它那種嚴謹的學術態度下,蘊含著對人類精神世界深沉的關懷與追問。作者在闡述復雜的神學概念時,總能找到絕妙的比喻或類比,使得深奧的議題變得可以被理解,但又不會因此而失去其原有的深度和復雜性。我尤其欣賞它對未來走嚮的謹慎展望,它沒有給齣簡單的結論,而是指齣瞭當前幾種主要思潮在麵對全球化和世俗化浪潮時的內在矛盾與潛力。這使得閱讀過程從一場迴顧曆史的旅程,變成瞭一次對未來精神格局的深度預演。對於任何關心西方文明核心價值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繞不開的裏程碑式的作品。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高明,它巧妙地在宏大敘事與個體命運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我們不僅看到瞭帝國興衰對宗教教義的巨大影響,也看到瞭普通信徒在麵對信仰危機時的掙紮與堅守。作者似乎總能在最關鍵的轉摺點上,捕捉到那些決定曆史走嚮的微小個體聲音,並將之嵌入到龐大的曆史框架之中,使得原本冰冷的宗教史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今天所習以為常的許多道德標準和價值判斷,意識到它們並非永恒不變的真理,而是特定曆史環境下,特定權力結構下“生産”齣來的産物。這種曆史的相對性和偶然性被揭示齣來時,帶來的震撼感是久遠的。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具挑戰性的,它要求讀者具備相當的耐心去應對海量的信息和跨學科的知識體係。然而,一旦沉浸其中,那種滿足感是無與倫比的。作者在處理不同宗教分支之間的微妙張力時,展現瞭驚人的平衡感,他沒有預設立場,而是盡可能地還原瞭不同教派在曆史關鍵節點上的真實睏境與選擇。我特彆欣賞他對“衝突”的解讀——那不僅僅是教義上的分歧,更是經濟基礎、政治訴求以及族群身份認同的具象化錶達。這種將神學問題“世俗化”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們理解曆史事件的維度。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識的高峰,雖然過程艱辛,但最終俯瞰全局時的視野開闊,絕對值得付齣時間和精力。
評分這本宏大的著作,讀完之後讓人對人類文明的底色産生瞭全新的認識。它並非僅僅是對那些耳熟能詳的宗教故事的簡單羅列,而是以一種近乎人類學傢的審慎態度,將我們帶入瞭西方一神教誕生之初那片混沌而又充滿張力的土壤中。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他巧妙地將考古發現、文本考據與社會結構分析融為一爐,展示瞭早期信仰是如何在遊牧部落與定居文明的交鋒中逐漸塑形的。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神性”概念的演變過程的剖析,那種從多神世界中“提純”齣一個至高無上、排他性極強的上帝的過程,充滿瞭復雜的權力博弈和文化適應。這種深入骨髓的洞察力,使得即便是對宗教曆史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清晰地把握住其背後的驅動力。全書的論證邏輯鏈條極其堅固,每一步的推導都建立在前一階段紮實的證據之上,讀起來有一種抽絲剝繭、撥雲見日的暢快感。
評分這本書最讓人感到“痛快”的地方在於其徹底的解構能力。它毫不留情地撕開瞭籠罩在西方一神教之上的神聖麵紗,將其置於世俗的顯微鏡下進行細緻的審視。它告訴我們,那些被奉為圭臬的“啓示”和“真理”,其源頭往往充滿瞭妥協、政治操作甚至是赤裸裸的權力鬥爭。這種“去神聖化”的過程,非但沒有削弱我對人類精神探索的敬意,反而因為理解瞭其來龍去脈的復雜與艱辛,而增添瞭更多的敬重。讀完此書,我對西方曆史中那些看似突兀的社會變革有瞭豁然開朗的理解,因為我看到瞭隱藏在權力交接和戰爭爆發背後的,是數韆年信仰內核的不斷重塑與自我辯護。這是一部能真正改變你看待世界的方式的巨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