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字記(修訂版)

上海字記(修訂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薑慶共劉瑞櫻著作 著
圖書標籤:
  • 上海
  • 方言
  • 字詞
  • 文化
  • 語言學
  • 民俗
  • 修訂版
  • 上海話
  • 詞典
  • 上海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上海人民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58604782
商品編碼:25499587001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頁數:400

具體描述

作  者:薑慶共,劉瑞櫻 編著 定  價:138 齣 版 社:上海人民美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年11月01日 頁  數:400 裝  幀:平裝 ISBN:9787558604782 人類的印跡與城市的錶情―李新
請先閱讀
二十世紀上海中文鉛活字字體設計、鑄製簡錶
二十世紀上海十款經典中文鉛活字字樣
1843―1861
1868―1899(圖001―008)
1900―1909(圖009―030)
晚清上海印刷業的變遷――印刷教育工作者郭寶宏口述
1910―1919(圖031―048)
1920―1929(圖049―071)
1930―1939(圖072―117)
我們字體設計最輝煌的時間段是二十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錶現內容、變化最多――工商美術收藏傢左旭初口述
1940―1949(圖118―156)
“姚體”我刻瞭一韆三百多個字,那個時候我隻想怎麼樣為
自己報社做一些貢獻――刻字工姚誌良口述
1950―1959(圖157―187)
我們成立字體室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整理和統一
新舊筆畫的字形――字體設計師陳其瑞口述
1960―1969(圖188―230)
二十一歲的時候,我設計瞭“留蘭香牙膏”包裝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薑慶共、劉瑞櫻編著的《上海字記》以上海一百年間的印刷品實物組成視覺綫索,為傳統書法之後漢字書寫和設計的痕跡、脈絡,構建瞭一份係統的、客觀的、清晰的基礎檔案。這些圖例通過手寫、設計及石印、鉛印、膠印等近現代印刷工藝的再現,為我們保存瞭20世紀上海的教育、經濟、政治、文化、藝術和日常生活的種種記憶。同時,也為近年來靠前外掀起的字體設計熱潮提供瞭一冊可交流的讀物。
書籍名稱:上海字記(修訂版) 簡介: 《上海字記(修訂版)》是一部深度挖掘上海城市文化肌理與曆史變遷的圖文集,它聚焦於城市空間中的文字載體——從店招、路牌、廣告、標語,到私人信件、票據,乃至舊式印刷品上的細微墨痕。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這些文字,而是將它們作為曆史的切片和文化的密碼,帶領讀者穿越上海的百年風雲。 本書的修訂版在保持原有嚴謹考據的基礎上,增添瞭大量近些年新發現的珍貴史料和更為深入的田野考察成果。作者以其深厚的文獻功底和敏銳的觀察力,將這些“活著的文字化石”重新置於特定的曆史、社會和經濟背景下進行解讀,揭示隱藏在筆畫和字體背後的城市記憶與集體無意識。 第一部分:城之形,文之骨——城市空間與文字符號的互動 本部分重點探討上海城市空間結構如何影響和塑造瞭文字的形態與功能。上海的裏弄、馬路、租界、工業區,每一個地理概念都孕育齣獨特的文字景觀。 一、 街道的命名與權力的書寫: 詳細考察瞭上海道路命名體係的演變,從法租界的法文、洋文名,到公共租界的英文名,再到民國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後的中文改名。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的路牌字體、材質(鑄鐵、水泥、琺琅),分析瞭不同政權試圖通過標準化和規範化來確立其空間主權的努力。例如,對“霞飛路”(今淮海中路)和“福煦路”的更迭,不僅是地名的變動,更是城市精神氣質的深刻轉嚮。 二、 店堂招牌的興衰史: 招牌是上海商業文明最直觀的體現。本部分深入剖析瞭百年老店如“王寶和”、“老正興”等招牌文字的流變。這不僅關乎書法藝術的運用——從蘇派、海派的書法傢題字,到西方現代主義影響下的平麵設計萌芽——更與當時的商業法律、行業規範息息相關。我們將探討手繪霓虹燈時代、印刷製版時代的招牌工藝及其帶來的視覺衝擊力。 三、 工業文字的力量: 關注早期上海的紡織廠、造船廠、印刷廠等工業企業的標識、安全標語和産品說明。這些文字往往粗獷、直接,帶著強烈的時代烙印,反映瞭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態和國傢工業化的早期麵貌。例如,對特定年代工廠牆壁上噴塗的政治口號與企業文化標語的細緻對比研究。 第二部分:字體的敘事——風格與時代的密碼 上海的文字風格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與融閤的産物。本部分將深入到字體美學的層麵,分析不同曆史時期流行的字體如何摺射齣社會思潮。 一、 西風東漸的筆觸: 考察二十世紀初,西方“裝飾藝術”(Art Deco)風格如何影響瞭上海的排版設計和廣告字體。從縴細、幾何化的襯綫體到粗獷有力的黑體,這些字體的選擇並非偶然,而是服務於新興的摩登生活理念。書中收錄瞭大量民國時期月份牌、香煙盒上的廣告語,解析其如何巧妙地運用中西結閤的視覺語言來吸引都市消費群體。 二、 印刷術的革命與普及: 聚焦於鉛字排版、石印、木刻在上海的發展曆程。早期中文活字印刷受製於漢字的復雜性,如何在外文印刷的衝擊下尋求突破?本書通過對比不同印刷廠的字模,揭示瞭宋體、黑體、仿宋等字體在上海的定型和普及過程,以及它們在報紙、書籍、小冊子中的不同應用場景。 三、 政治語言的變遷: 重點分析瞭不同政治語境下,官方宣傳文字的演變。從“中華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激昂的革命口號到樸實的服務性標語,這些文字的用詞、結構、排版方式都體現瞭權力話語的轉換。書中收錄瞭大量曆史檔案中的官方文件、宣傳單,進行對比分析,展示文字如何被用作意識形態的工具。 第三部分:日常的留痕——被忽略的微觀文本 這一部分將目光轉嚮城市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大眾忽略的、卻承載瞭最真切生活氣息的微觀文本。 一、 票據與契約中的法律文字: 收集瞭大量的房産契約、當票、糧票、車票等票據。這些文字雖然遵循嚴格的格式和規範,但其上的手寫批注、蓋章的位置、印泥的顔色,都為曆史學傢留下瞭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它們是城市經濟活動的“指紋”。 二、 私人領域的書寫: 探索瞭信件、日記、賀卡、挽聯等私人文本的特徵。上海的文人雅士、商賈大戶的往來信件,展示瞭他們獨特的行書或楷書風格,反映瞭其教育背景和情感錶達方式。特彆是對一些保存至今的舊式信封和郵戳的研究,勾勒齣早年郵政係統的運作圖景。 三、 城市遺跡上的“塗鴉”與“補丁”: 研究瞭城市更新過程中留下的文字“傷痕”,例如老牆上被新刷的塗料部分覆蓋的舊標語、修補門牌時留下的殘缺筆畫。這些“錯誤”和“覆蓋”恰恰記錄瞭城市記憶的衝突與重疊,揭示瞭文字在空間中的生命周期。 結語:文字中的上海精神 《上海字記(修訂版)》力求通過對這些“上海文字”的係統梳理和深入解讀,構建齣一幅立體的、多聲部的城市曆史圖景。它錶明,上海的特質——海納百川、精明務實、追求摩登——都深深刻印在它所使用的每一個符號之中。閱讀這些文字,如同與曆史上的上海居民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本書不僅是城市曆史愛好者、設計研究者、文獻學者的重要參考,也是每一位熱愛上海的讀者瞭解這座城市深層靈魂的鑰匙。修訂版在圖版質量和文獻索引方麵均做瞭全麵提升,確保瞭其作為城市文化研究的標杆地位。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買瞭這本《上海字記(修訂版)》,結果完全超齣瞭預期。這本書的結構布局非常巧妙,沒有采用傳統工具書那種刻闆的分類,而是構建瞭一個充滿張力的敘事迷宮。閱讀的過程就像解謎,你以為你找到瞭一個清晰的脈絡,下一頁可能就會被帶入一個完全意想不到的文化岔路口。 作者對於上海地域文化中那些“潛規則”式的語言習慣的捕捉,簡直是神來之筆。比如,書中對某些錶示親疏關係的稱謂在不同階層之間的微妙差異的剖析,細緻到讓人不得不停下來深思。我過去在上海生活多年,總覺得對這座城市的語言瞭如指掌,但讀完之後纔發現,自己掌握的不過是冰山一角。這種“顛覆認知”的閱讀體驗,正是好書的價值所在。修訂版似乎在某些部分做瞭補充和更新,看得齣作者對材料的持續打磨,使得內容更加醇厚紮實,即便是老讀者也會有新的發現。它不是一本容易讀完的書,需要慢慢咀嚼,細細品味那些文字背後的時代迴響。

評分

這本《上海字記(修訂版)》真是讓人愛不釋手,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文字的書,更像是一部流動的城市曆史畫捲。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語言學著作,沒想到作者用一種近乎散文詩的筆法,將上海這座城市的靈魂細膩地勾勒齣來。每一次翻閱,都像是跟隨一位老上海人走在那些被時間磨礪過的街道上,耳邊仿佛還能聽到舊時弄堂裏的叫賣聲。 書裏對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漢字在上海語境下的演變和使用,進行瞭深入淺齣的挖掘,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力令人嘆服。比如,書中對某個特定方言詞匯的起源考證,我完全沒有想到它竟然與某個特定的曆史事件或地理變遷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日常使用的每一個詞,背後都承載著厚重的文化記憶。作者的敘事節奏非常老道,時而娓娓道來,時而擲地有聲,像極瞭一部精良的紀錄片,層層遞進,引人入勝。對於研究城市文化、語言變遷或者僅僅是熱愛上海這座城市的朋友來說,這本書都提供瞭一個全新的、充滿人文關懷的觀察視角。它不光是記錄文字,更是記錄瞭一種生活方式的消逝與新生,讀來讓人既感慨萬韆,又倍感親切。

評分

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成功地將“學問”與“情懷”熔於一爐,讀起來絲毫不覺晦澀。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既保持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文人的浪漫情懷的寫作態度。它仿佛在說:看,這些文字是如此生動,它們有著自己的生命和故事。 其中關於老式招牌上字體設計風格變遷的描述,尤其讓我駐足良久。作者沒有停留在簡單的字形描述,而是結閤瞭當時的商業環境、審美趣味乃至政治氣候來分析這些字體的命運起伏。這讓我對城市景觀的理解提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我甚至開始留意起自己身邊那些被現代化進程逐漸吞噬的舊字樣,試圖在它們身上尋找書中的影子。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很有品味,紙張的質感和排版都很舒服,讓人願意長時間捧在手裏閱讀。它不是那種讀過就扔的書,更像是一本可以放在案頭,隨時翻閱、隨時能帶來新感悟的案頭書。它喚醒瞭我對文字本源的敬畏心。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功底極其深厚,用詞考究,行文流暢,簡直是享受。作者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他仿佛不是在“寫”上海的字,而是在“聽”這些字在上海這座城市裏呼吸、嘆息和歡笑。它沒有刻意渲染悲情,卻在冷靜的剖析中,流露齣對城市變遷的深沉關懷。 我特彆喜歡其中對一些外來語匯如何被上海話吸收、改造並最終融入日常錶達的探討。這部分內容清晰地展現瞭上海作為移民城市的開放與包容性。它揭示瞭語言是如何在碰撞與融閤中産生新的生命力的,這比單純的詞匯羅列要有意思得多。讀完後,我發現自己走路看東西的眼光都變瞭,街道上的每一個店招、每一張傳單,似乎都藏著一段未被講述的故事。這本書提供瞭一種高階的閱讀體驗,它要求你不僅要看懂字麵意思,更要體悟其背後的文化張力與曆史厚度。這是一次知識與情懷的雙重洗禮。

評分

初讀《上海字記(修訂版)》,最大的感受是“厚重”與“靈動”的完美平衡。很多關於地方語言學的書籍往往流於空泛的理論堆砌,但這本書卻始終緊緊扣住“上海”這個核心坐標,將宏大的曆史背景熔鑄於具體的字詞案例之中,使得論證既有深度又不失溫度。 我個人對書中對一些特定行業用語的追溯非常感興趣,比如舊時碼頭工人、裁縫店師傅們之間的行話,這些語言在主流社會中早已消聲匿跡,卻被作者通過紮實的田野調查重新打撈齣來。這種對“失語者”語言的尊重和記錄,本身就是一種搶救性的文化工作。閱讀時,我仿佛能聞到舊式布匹散發的油墨味,聽到工具碰撞發齣的聲響。這種強烈的畫麵感和沉浸感,是很多純粹的學術著作難以企及的。它不隻是語言學傢的盛宴,更是所有熱愛城市記憶的普通讀者的心靈補給站。它的修訂版無疑讓這份補給更加充實和準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