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法史料集

苏轼书法史料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水赉佑著 著
图书标签:
  • 苏轼
  • 书法
  • 宋代
  • 书法史
  • 史料
  • 文化
  • 艺术
  • 中国书法
  • 文学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47914281
商品编码:25975160803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水赉佑 著 定  价:320 出 版 社:上海书画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年01月01日 页  数:1526 装  帧:软精装 ISBN:9787547914281 凡例
一苏轼传略
二苏轼论书、评书
三苏轼题跋
四苏轼墨迹、碑刻
五苏轼题名、题字
六诸家评苏轼书
七诸家题苏轼书跋
八其他
附录
一、苏轼书法年表
二、苏轼墨迹、碑刻条目索引
三、丛帖中苏轼书迹著录表
四、苏轼存世墨迹表
五、前人著作中所记载的苏轼书迹
引用书目
后记

内容简介

苏轼是我国文学艺术的巨匠,在书法艺术方面,是继王羲之、颜真卿后,书坛又一位杰出大师,因此备受后人崇拜、推重和研究。《苏轼书法史料集(上下)》是迄今搜集苏轼书法史料很为完整、全面的史料汇编整理。作者水赉佑翻阅数千种古代典籍,从1095种著作中爬梳整理出150余万字的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标点整理,汇编成册。全书内容可分为三部分。靠前部分为苏轼传略,苏轼论书和评书,苏轼题跋,苏轼题名和题字,苏轼墨迹和碑刻等资料的汇集整理。第二部分为古代诸家评苏轼书法,古代诸家为苏轼书法题跋等资料的汇集整理。第三部分为苏轼书法年表,书法墨迹和碑刻资料索引,各种丛帖中苏轼书迹著录表,苏轼存世墨迹表,前人著作中所记载的苏轼书迹等文献的汇集整理。其中很多史料可以弥补苏轼文集之阙。 水赉佑 著 水赉佑,浙江宁波人,1942年12月生。研究馆员。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会员,现为上海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唐宋风骨: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的物证》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深入剖析唐宋时期中国文人群体的精神风貌、社会角色及其文化遗产的深层意蕴。不同于传统仅聚焦于文学创作或政治哲学的论述,《唐宋风骨》选择了一条以“物证”为核心的考察路径,通过对现存的与文人日常生活、精神寄托及社会交往密切相关的实物资料——包括但不限于碑刻、器物铭文、私人信札的拓本、以及当时士人所参与的公共艺术项目的残件——进行细致入微的解读,力求还原一个立体、鲜活的唐宋文人图景。 本书核心内容聚焦于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维度: 第一部分:士人的“在场”——物质载体与空间语境 本部分探讨了唐宋文人在社会结构中如何通过物质载体实现其“在场性”与身份认同。 一、 官署碑刻的权力书写与个人署名: 我们详尽考察了唐代中后期至北宋初期,州府乃至中央机构中,文官(包括但不限于幕僚、佐贰)在碑刻撰写、题记以及修缮记录中所占据的实际地位。重点分析了碑文中的“某某谨识”、“某某奉撰”等用语背后的权力层级动态。例如,对开元年间几块重要水利工程碑文的对比研究显示,撰稿人(通常是高级文人)与实际执行者(往往是低级胥吏)之间,如何通过文字的布局与字体风格,微妙地构建起一种“知行合一”的文化理想与现实的权力分配。本书特别收录并分析了数种罕见的、由幕僚私下倡议并刻立的“小型记录碑”,这些碑刻揭示了文人圈层内部的相互纪念与扶持机制。 二、 寺观壁画与石窟造像中的士人身份投影: 唐宋时期,佛教的鼎盛为文人提供了广阔的艺术赞助和参与空间。本书不再将关注点放在造像的宗教内涵上,而是聚焦于题记部分。我们搜集并整理了大量署名为“某某居士”、“某某施主”的供养人名单。通过对这些名单中姓名、官职(或籍贯)的交叉比对,揭示了知识分子群体如何通过“布施”——这一行为本身——来巩固其社会声望,并将其世俗的文化品味融入到宗教艺术的审美选择中。例如,对敦煌和云冈石窟中一批特定时期题记风格的研究,发现某些文人家族在几代人的时间里,持续对某一类造像风格进行赞助,形成了家族性的艺术谱系。 三、 园林与居所的“精神筑城”: 私家园林在宋代达到了艺术与哲学的顶峰。本书通过对宋人笔记、志书中对私家园林布局的文字描述,结合考古发掘的地基痕迹和残存的建筑构件,重构了这些“精神领地”的空间意象。重点分析了“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等造园手法背后,与当时山水画理论、道家思想(尤其是对“自然无为”的追求)的对应关系。我们认为,园林不仅仅是休闲之所,更是文人试图在高度集中的城市生活中,为自己搭建的一个微缩的、可供操控的“理想世界模型”。 第二部分:笔墨的延伸——实用性文本中的精神流露 本部分转向日常文本,探讨书写行为本身如何承载和转化文人的精神世界。 一、 尺牍交往:社会网络与情感的“微外交”: 尺牍(私人信件)是研究唐宋文人关系最直接的物证。本书精选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尺牍拓本进行细读。分析的重点不再是信件中传递的政务信息,而是书写形态、用语的增减、以及信封或衬纸的质地。我们发现,不同场合(如贺寿、吊唁、求助、论学)下,同一位文人其行款的疏密、笔画的轻重,都蕴含着极其精密的“社交计算”。特别地,对宋代文人之间互相求取墨宝、或请求他人代为书写重要文书的行为进行梳理,揭示了“书法技能”在当时社会网络中的流通价值。 二、 题跋与抄本的互动:知识的“二次创作”: 在书籍尚未普及的年代,藏书家与抄写者在书籍上的“附加文本”至关重要。本书系统考察了宋代以来,文人对经史子集类善本进行的题跋、校勘和批注。这些批注往往比正文更具个性。我们分析了苏辙、欧阳修等人在重要古籍上留下的批语,这些批语有时是对前人观点的直接反驳,有时则是对自身心境的瞬间记录。这些文字犹如知识传承链条上的“闪光点”,标记出特定时代士人如何与古人对话,并完成对既有知识体系的筛选与重构。 三、 诗文的刻石与流传:从案头到公共空间: 探讨诗文从手稿、抄本,到最终被刻上石碑或青铜器上的过程。很多文人创作的诗篇,并非以文学作品的形态最终留存,而是以纪念性文字的形式存在。本书比较了同一首诗在不同载体上的差异,例如,刻在墓志铭上的诗文往往风格更为凝重、辞藻更为典雅,而刻在雅集扇面上的则更显洒脱。这种载体与内容的适配性,体现了文人在不同公共情境下对自己公众形象的精心管理。 第三部分:技艺的转化——工具与风尚的社会学考察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支撑文人生存的物质工具——笔、墨、纸、砚——及其背后的生产与消费机制。 一、 笔墨生产的“工匠精神”与文人品鉴: 本书深入探究了唐宋时期毛笔(以兼毫、狼毫为主)和墨锭的制作工艺的革新,特别是徽州墨业的崛起对文人审美的影响。我们查阅了徽墨的配方记录,以及文人对墨色“漆黑如漆”、“翠光隐现”等细微差别的敏感度。这种对工具的极致追求,已超越了纯粹的实用性,成为文人身份和鉴赏力的一种外在标尺。 二、 砚台的物质性与“精神供奉”: 砚台是“文房四宝”中与“地”联系最紧密的器物。本书重点分析了端砚、洮河砚的开采与打磨技术。通过对一些名砚的题刻和流传记录,我们发现,砚台往往被赋予超越工具的“伴侣”或“供奉”的地位。士人之间互相赠送名砚,实际上是一种对对方学识与地位的认可。许多砚台的铭文内容,直接呼应了士人对“坚韧不拔”、“温润如玉”等道德标准的推崇。 结语: 《唐宋风骨》试图超越文本的界限,通过对物质遗存的细致梳理,揭示唐宋文人如何通过他们所使用、所创造、所铭刻的一切物件,来构筑和巩固自己的精神世界与社会地位。这些“物证”不仅是历史的残片,更是那个时代知识精英群体鲜活的生存哲学和文化意志的具象体现。本书的结论是:唐宋文人的“风骨”,是书写在纸上、刻在石头上、藏在园林里、并渗透在他们所接触的每一件器物中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似乎更偏向于文献学而非艺术史学的梳理。如果以传统的艺术史脉络来看,它缺少一个明确的阶段划分和风格提炼,更多的是按照手头资料的来源进行归类,这使得读者难以快速掌握苏轼书法艺术成熟的标志性阶段。例如,对于某些争议性较大的墨迹,书中并未提供明确的学术界主流观点或反驳意见,而是将所有资料并置。这种中立的、纯粹的史料堆砌,虽然保证了资料的客观性,但却牺牲了阅读上的引导性。对于希望通过这本书快速建立起苏轼书法艺术体系认知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配合其他解读类的著作才能融会贯通,它更像是提供了一堆珍贵的砖块,等待读者自己去搭建结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雅致的,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透着一股老派文人的气韵。我本来对古代典籍的影印本期待不高,总觉得要么色彩失真,要么细节模糊,但这个版本在墨色的还原上做得相当到位。能看出编纂者在选取底本时是下了真功夫的,即便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款识和印章,也能看出其清晰度和层次感。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保留了原件的留白和气韵,而不是生硬地进行裁切或现代化处理。对于一个醉心于宋代文人风骨的读者来说,光是翻阅这些摹本和拓片,就能感受到跨越千年的笔墨张力。唯一的遗憾是,如果能在关键拓片旁附带更详细的考证说明,哪怕只是简单的年代标注,对初学者会更友好一些。不过,单论其作为“史料集”的呈现质量,已然是上乘之作,值得珍藏。

评分

从装帧和印刷工艺的角度来评价,这本书的工艺水平绝对是国内顶尖水准的。特别是那些需要精细还原的“枯笔”和“飞白”细节,在普通影印本中往往会丢失掉笔触的力度和干湿变化,而这本书的印刷技术似乎能捕捉到墨在纸上洇开时的微妙过渡。触摸书页,那种略带粗砺的纸感,也似乎在模拟古人书写时的质地。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出版者对原作的敬畏之心。虽然我不是书法专业的,但光是看着这些遒劲或婉转的线条,就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它成功地将一个文人墨客的精神世界,通过物质载体,传递给了现代的阅读者,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成就。

评分

这套书的侧重点显然是“量”的积累而非“质”的精炼。我翻阅了其中关于不同时期信札和题跋的部分,数量之庞大令人印象深刻,几乎可以说是将目前学界能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做了最大程度的汇编。从形式上看,它试图构建一个全面的文献库,覆盖了苏轼不同书体、不同年龄段的作品样本。这种广撒网式的收集策略,对于那些需要进行细致对比研究的学者来说是无价之宝。但对于我这样的普通爱好者来说,面对如此海量的相似内容,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和信息过载。我更希望编辑能够在导论部分,对这些史料的真伪、出处和代表性做一个清晰的价值判断,而非仅仅是罗列。不过,作为一个“史料集”,其详尽程度是毋庸置疑的,它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资料。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难度系数有点高,它更像是一部供研究者使用的工具书,而非面向大众普及的读物。大量的碑帖影印件,需要读者本身具备一定的书法鉴赏能力和宋代史的背景知识才能真正领会其价值。我花了好几天时间,对照着其他几本关于苏轼生平的传记,试图将这些墨迹与他人生中特定时期的心境联系起来,但书中缺乏连贯的叙事导引,导致很多时候我只是在欣赏精美的图像,而未能深挖其背后的历史信息。这种“史料集”的特性决定了它必须是片段式的、原始的,但这对于想从中提炼出苏轼书法“风格演变脉络”的读者来说,无疑构筑了一道知识的门槛。我期待的是一种更加“策展”式的呈现方式,能将这些碎片化的证据编织成一个易懂的故事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