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苏轼是我国文学艺术的巨匠,在书法艺术方面,是继王羲之、颜真卿后,书坛又一位杰出大师,因此备受后人崇拜、推重和研究。《苏轼书法史料集(上下)》是迄今搜集苏轼书法史料很为完整、全面的史料汇编整理。作者水赉佑翻阅数千种古代典籍,从1095种著作中爬梳整理出150余万字的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标点整理,汇编成册。全书内容可分为三部分。靠前部分为苏轼传略,苏轼论书和评书,苏轼题跋,苏轼题名和题字,苏轼墨迹和碑刻等资料的汇集整理。第二部分为古代诸家评苏轼书法,古代诸家为苏轼书法题跋等资料的汇集整理。第三部分为苏轼书法年表,书法墨迹和碑刻资料索引,各种丛帖中苏轼书迹著录表,苏轼存世墨迹表,前人著作中所记载的苏轼书迹等文献的汇集整理。其中很多史料可以弥补苏轼文集之阙。 水赉佑 著 水赉佑,浙江宁波人,1942年12月生。研究馆员。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会员,现为上海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似乎更偏向于文献学而非艺术史学的梳理。如果以传统的艺术史脉络来看,它缺少一个明确的阶段划分和风格提炼,更多的是按照手头资料的来源进行归类,这使得读者难以快速掌握苏轼书法艺术成熟的标志性阶段。例如,对于某些争议性较大的墨迹,书中并未提供明确的学术界主流观点或反驳意见,而是将所有资料并置。这种中立的、纯粹的史料堆砌,虽然保证了资料的客观性,但却牺牲了阅读上的引导性。对于希望通过这本书快速建立起苏轼书法艺术体系认知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配合其他解读类的著作才能融会贯通,它更像是提供了一堆珍贵的砖块,等待读者自己去搭建结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雅致的,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透着一股老派文人的气韵。我本来对古代典籍的影印本期待不高,总觉得要么色彩失真,要么细节模糊,但这个版本在墨色的还原上做得相当到位。能看出编纂者在选取底本时是下了真功夫的,即便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款识和印章,也能看出其清晰度和层次感。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保留了原件的留白和气韵,而不是生硬地进行裁切或现代化处理。对于一个醉心于宋代文人风骨的读者来说,光是翻阅这些摹本和拓片,就能感受到跨越千年的笔墨张力。唯一的遗憾是,如果能在关键拓片旁附带更详细的考证说明,哪怕只是简单的年代标注,对初学者会更友好一些。不过,单论其作为“史料集”的呈现质量,已然是上乘之作,值得珍藏。
评分从装帧和印刷工艺的角度来评价,这本书的工艺水平绝对是国内顶尖水准的。特别是那些需要精细还原的“枯笔”和“飞白”细节,在普通影印本中往往会丢失掉笔触的力度和干湿变化,而这本书的印刷技术似乎能捕捉到墨在纸上洇开时的微妙过渡。触摸书页,那种略带粗砺的纸感,也似乎在模拟古人书写时的质地。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出版者对原作的敬畏之心。虽然我不是书法专业的,但光是看着这些遒劲或婉转的线条,就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它成功地将一个文人墨客的精神世界,通过物质载体,传递给了现代的阅读者,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成就。
评分这套书的侧重点显然是“量”的积累而非“质”的精炼。我翻阅了其中关于不同时期信札和题跋的部分,数量之庞大令人印象深刻,几乎可以说是将目前学界能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做了最大程度的汇编。从形式上看,它试图构建一个全面的文献库,覆盖了苏轼不同书体、不同年龄段的作品样本。这种广撒网式的收集策略,对于那些需要进行细致对比研究的学者来说是无价之宝。但对于我这样的普通爱好者来说,面对如此海量的相似内容,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和信息过载。我更希望编辑能够在导论部分,对这些史料的真伪、出处和代表性做一个清晰的价值判断,而非仅仅是罗列。不过,作为一个“史料集”,其详尽程度是毋庸置疑的,它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资料。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难度系数有点高,它更像是一部供研究者使用的工具书,而非面向大众普及的读物。大量的碑帖影印件,需要读者本身具备一定的书法鉴赏能力和宋代史的背景知识才能真正领会其价值。我花了好几天时间,对照着其他几本关于苏轼生平的传记,试图将这些墨迹与他人生中特定时期的心境联系起来,但书中缺乏连贯的叙事导引,导致很多时候我只是在欣赏精美的图像,而未能深挖其背后的历史信息。这种“史料集”的特性决定了它必须是片段式的、原始的,但这对于想从中提炼出苏轼书法“风格演变脉络”的读者来说,无疑构筑了一道知识的门槛。我期待的是一种更加“策展”式的呈现方式,能将这些碎片化的证据编织成一个易懂的故事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