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僧侣与法国哲学家,父子在喜玛拉雅山中关于佛教、哲学、生命意义及宇宙万物的心灵对谈
◎赖声川经典全译本,首度向大陆读者呈现
◎法国畅销30万册,台湾好评畅销再版40刷
“对未来的史学家而言,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很可能就是佛教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接触。”
生物学博士马修·理查德生于1946年,跟随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得主导师从事分子生物学最尖端研究,然而,正在人生充满各种辉煌可能性的时候,他却突然远赴喜玛拉雅山麓,跟随藏传佛教老师,探求古老的东方智慧。20年后,1996年5月,他的父亲,法兰西学院院士、哲学家让-弗朗索瓦?何维勒来到尼泊尔加德满都,一个叫哈提班的宁静地方,与已经成为藏传佛教僧侣的马修·理查德进行了一场为期十天的对谈。所谈涉及社会、文明、生命、宇宙等诸多重大话题,这是一对父子相隔二十年的重逢,更是东方智慧与西方理性之间一次震撼心灵的碰撞。
“当现代的科学遇上古老的佛法,当西方的物质遇上东方的心灵,当望子成龙的父亲遇上亟思解脱的儿子,必然迸发最上乘的智慧,这就是这本书的迷人之处。”
——郑振煌(佛教学者,《西藏生死书》译者)
“《僧侣与哲学家》法文版出版后,已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影响甚大。它像是一座搭在东西思想落差之上的桥梁,用聆听的、容忍的、温和的方式疏通双方,让东西方人各自照镜子,看看自己,看看我们这个世界,这个时代。”
——赖声川
##确实带来思辨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带来对佛教智慧的更深认同。
评分##实在是有些啰唆~
评分##记得在大学三年级读完这本书的另外一个译本后在扉页上写上了“狂喜”。而现在我是读这本书第三遍了,每次读都会因为感动而感慨。如果爱子在生物学博士毕业后,人生旅途正要展开时,却跑到一个遥远的喜马拉雅山披上袈裟剃发为僧,作为哲学家的父亲该如何想呢?从这部对话录中,我又一次想起虚云老和尚,他年轻时因为父亲的以死相逼而出家不成只得结婚。哎,婆娑世界呀,你让无数年轻人困惑。
评分##读到后来越发觉得哲学家牛逼
评分##确实带来思辨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带来对佛教智慧的更深认同。
评分##哲学家强调西方社会崇尚科学、社会管理制度等等外在建设手段有,他们追求有所建树,有所创新。僧侣儿子一直跟他解释这些东西和佛教基本不冲突,只是佛教要求大家先把自己搞好再普渡众生。哲学家全程“我不听我不听,佛教有意思,但就是不科学!”僧侣全程“好几个仁波切都给我带来智慧,究竟怎么获得智慧我就用抽象词组说一遍吧,你们自己慢慢悟~”两人基本一直不在一个频道,谁也没被说服,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评分##过誉了,儿子火候未到,说到关键地方总是转移,老爹似乎比儿子更有正见…
评分##春节读物,有意慢读。入门书,问题涵盖全面,途中不断在父子之间摇摆,一会儿觉得西方的理性系统比较实际,一会儿又觉得还是佛教高明;真正的交锋不多,有时是各说各话,主要分歧落在自我和轮回上。最后读到儿子的辩论态度,一笑,所谓没有执着。读完就该回京。表达都是虚妄的。继续摇摆。
评分##过誉了,儿子火候未到,说到关键地方总是转移,老爹似乎比儿子更有正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